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律事務分析報告

行政法律事務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1-19 23:29:48

① 廣州司法職業學校,讀行政法律事務專業,畢業後適合做什麼工作

法學校的法律事務專業還可以,畢業後就業大多從事監獄管理工作,如果您是位女生,則最好填報會計專業,這樣就業前景更廣闊些,若畢業同時能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證,就不愁用人單位與高薪了。人生大事,僅供參考!

② 管理和法律事務哪個更靠譜一點

你這問題
管理與法律事務
沒有什麼關聯性
管理可能屬於行政管理職責
法律事務與法律有關系的工作
具體事宜,可以咨詢律師

③ 我是行政法律事務專業畢業的,為什麼我報考法律事務專業的公務員,審核沒通過,說我專業不符

你所學的專業就叫行政法律事務專業?
如果是,那就不能報,因為在公務員報考專業解釋里的法律專業是不包括你所學的這個專業的。
我建議你最好是電詢當地的省人事局

④ 行政法律事務專業屬於法律類嗎

屬於法律類的,准確的說是行政法方向的。涵蓋了行政與行政訴訟法

⑤ 法學專業考公務員可以報行政法律事務專業嗎

不可以,專業不符,這是2個不同的平行專業,都屬於法學類

⑥ 什麼是貫徹執行國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國家內政外交等行政事務的機關

行政機關是貫徹執行國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國家內政外交等行政事務的機關。

⑦ 求法律事務論文一篇: 題目:行政程序的法理思考;或其他相關的也可以;好的加分.

你看看這個吧,希望對你有用。。。。。。。。。
論行政聽證程序的基本原則
內容提要 行政聽證程序是我國立法
引進的一項新制度,在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公平執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內容。我國《行政處罰法》首次規定了該制度。本文借鑒國外相關
立法和實踐,提出了健全我國行政聽證制度的具體設想和建議。特別提出了行政聽證必須遵循的四項基本原則,即公開原則、職能分離原則、事先告知原則、案卷排他性原則。論文結合國內外立法分析了每項原則的具體要求,並對健全我國行政聽證程序提出了建議和設想。
關鍵詞 行政聽證程序 基本原則 公開,職能分離 事先告知

聽證程序是指國家機關作出決定之前,給利害關系人提供發表意見提出證據的機會,對特定事項進行質證、辯駁的程序,其實質是聽取
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廣義上的聽證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聽證三種形式。立法機關制定法律徵求利害關系人意見的程序稱為立法聽證。司法聽證事實
上就是法院審理案件的程序。本文研究的行政聽證是專門適用於行政機關的程序制度。在這一程序制度中,行政機關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決定前,有義務告知相對人決定的理由和獲得聽證人的權利,行政相對人有權就事實和適用法律表達意見、提供證據,行政機關有義務聽取和接納,通過公開、民主的方式達到正確實施行政行為的目的。

行政聽證程序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內容,近幾十年來,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特別重視。凡是制定有行政程序法的國家都不同程序地採用了聽證程序。在普通法國家,聽證程序淵源於英國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則"。該原則是"英國皇家法院對下級法院和行政機關行使監督權時,要求它們公正行使權力的原則。"它是"支配行政機關活動的程序方面的規則",也是"一個最低限度的公正原則",它包括兩個最基本的程序規則:(1)任何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可能使別人受到不利影響時必須聽取對方意見,每一個人都有為他自己辯護和防衛的權利;(2)任何人或團體不能作為自己案件的法官。①前一個程序規則就是聽證規則。在美國,聽證不僅是普通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而且也是憲法正當法律程序條款的要求。憲法修正案第5條規定:"未經正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正當法律程序的意義就是公正行使權力,行政機關作出對當事人不利的決定時,必須聽取當事人的意見,當事人具有要求聽證的權利。②美國1946年的《聯邦行政程序法》明確規定了行政機關的聽證義務。在大陸法國家,依法治國理論,特別是依法行政理論的完善,為這些國家的行政聽證制度提供了法理基礎。德國行政聽證程序雖然沒有憲法的直接依據,但被認為是法治國家不成文法的重要原則。③1976年通過的德國《行政程序法》明確規定了聽證程序。此外,奧地利1950年的《行政程序法》,西班牙1958年的《行政程序法》,韓國1987年的《行政程序法》,日本1993年的《行政程序法》,均規定了聽證程序。

我國1996年公布的《行政處罰法》首次規定了聽證程序,它是引進國外先進法律制度和經驗的一次有益嘗試,在我國民主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我們能夠從中國憲法精神中找到聽證程序的法律基礎,如憲法第27條第2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但聽證程序畢竟不同於一般的"走群眾路線"、"傾聽人民意見"的工作原則,它具有自身特殊規則和適用范圍,能夠發揮十分獨特的作用。為了進一步了解聽證程序的本質特徵,全面認識聽證程序的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國內外聽證程序的基本理論與立法實踐,對聽證程序的基本原則加以分析和研究,以期有助於健全我國行政聽證程序。

聽證程序之所以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聽取意見"、"兼聽則明"等工作方式,就在於它是由眾多特別法律原則支持的一種程序。這些原則和制度既是聽證程序的必然要求。也是決定聽證區別於其他程序的根本准則。盡管各國對聽證原則的認識和表述不盡相同,但具有共性的原則大致有以下幾個:
一、公開原則

公開是聽證程序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也是防止用專橫的方法行使權力的有力保障。我國《行政處罰法》第42條規定:"除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聽證的目的是聽取對方當事人意見,怎樣才能保證當事人的意見被充分如實聽取呢?最重要的是在聽證開始階段就應當向當事人公開有關材料,允許他在決定作出之前為自己辯解,避免被調查人"處於黑暗之中"。④具體而言,公開原則要求聽證程序公開進行,舉行聽證會之前應發出公告,告知利害關系人聽證程序舉行的時間、地點、案由等情況;允許群眾、記者旁聽,允許記者采訪報道;在聽證過程中,當事人有權在公開舉行聽證的地點進行陳述和申辯,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證據,反駁對方主張和證據;行政機關作出決定的事實根據必須公開並經當事人質證,不能以不為一方當事人所知悉的證據作為決定作出的事實根據;根據聽證記錄作出的行政決定的內容也必須公開。聽證程序公開化不僅可以保證行政決定更加公正、全面、客觀,而且有利於加強對行政機關的社會和輿論監督,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識。正如英國弗蘭克斯委員會在行政裁判所和公開調查的報告中所說的,為了做到裁判上的公平,一切裁判活動必須以三個原則為指導,即公開、公正和無偏私。在這三個原則中,公開原則列為第一位。⑤

當然,公開原則也不是聽證程序的絕對要求。凡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的事項,可以不公開聽證,這是很多國家的習慣做法,有些國家的法律甚至規定了聽證不公開舉行。例如,日本《行政程序法》規定,"聽證一般應當不公開進行,但聽證主持人認為公開聽證也不會對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產生不利影響的,聽證也可以公開進行。"⑥德國《行政程序法》也規定,"言詞辯論採用不公開原則","在當事人不提出異議的前提下,聽證主持人可以准許其他人員參加"。⑦當然,不公開聽證畢竟是個別國家的做法,而且"少數不公開的聽證是例外,那是為了保護有關的私人利益而存在"。例如,美國正式聽證必須公開,對非正式聽證程序,行政機關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不一定採取公開方式。通常行政機關對當事人提出的不公開聽證的請求,是在考慮了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並平衡各方面利益後,作出是否允許的決定。⑧
二、取能分離原則

職能分離原則是指在聽證過程中從事裁決和審判型聽證的機構或者人員,不能從事與聽證和裁決行為不相容的活動,以保證裁決公平。⑨我國《行政處罰法》第42條第1款第4項規定了這一原則,即"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迴避"。
職能分離原則來源於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則。該原則主張"每個人不能作為自己
案件的法官",它不僅適用於司法職務,也適用於行政職務。《英國行政法》一書對此作了較全面的介紹,"公民在其權利和合理的利益受到行政決定不利影響時,不僅有權為自己辯護,而且有權要求他的意見必須由一個沒有偏見的行政官員決定。一個行政決定不能由和該決定有利益牽連的人作出,這是自然公正原則對行政程序的要求"。"任何人不能就同一
事件同時作為追訴人和裁判官,因為這種情況也是作為自己案件的法官"。⑩

當然,行政機關不同於司法機構,它不是專門的裁決機構,鑒於行政機關處理的問題涉及較復雜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為了提高效率,避免增加財政開支,立法不可能要求行政機關內的追訴調查職能與聽證裁決職能完全分開,由獨立的機構行使。能夠做到的只是內部職能分離,即在同一行政機關內部,執行調查追訴職能的人,不得主持聽證和參加裁決。這也是很多國家聽證程序的具體做法。各國立法之所以如此重視職能分離,是因為事先進行調查追訴的人如參與裁決,必然著重以他所調查的證據作為裁決的基礎,而忽視當事人所提出證據
與反駁意見,甚至調查追訴人秘密調查沒有經過當事人對質的證據,也可能作為裁決的基礎,這對當事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先調查和追訴的人,對於案件的處理很難處於一種超然的客觀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是公正的聽證和裁決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調查和追訴人員與主持聽證的人員和裁決人員合一,即使主持聽證和裁決的人沒有偏見存在,也難以使當事人相信自己得到了公平的裁決。(11)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42條的規定體現了職能分離原則,但此規定過於原則,因為"非本案調查人員"的范圍十分廣泛,既可以是負責案件調查部門的其他人員,也可以是機關首長,還可以是本機關其他部門的人員。《行政處罰法》公布
後,很多行政機關
在制定相關實施辦法時,大多將聽證主持人定位於本行政機關的法制機構工作人員,盡管如此,仍難以避免這類人員與調查人員的接觸及受到影響。特別是在法制機構人員本身作案件調查人員時,更能以避免這種情況。為了保證職能分離原則的真正落實,必須確立聽證主持人相對獨立和公正超然的法律地位。美國這方面的經驗可資借鑒。1946年前主持聽證的人員只能行使機關授予的職權,無特殊地位,不能取得當事人的信任,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明確規定了聽證審查官制度,1972年後改為行政法官。行政法官具有獨立性質,不受行政機關首長直接控制,除非有文官事務委員會所規定和確認的正當理由,行政法官不能被罷免。行政機關無權自己任命行政法官,只能從文官事務委員會所確認合格的人員名單中選擇任命人員。他們在編制上是所在機關職員,在任免、工資等方面,不受所在機關控制。1981年修正的州示範行政程序法,規定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即在州行政部門內設立行政聽證局,行政法官根據聽證局的指派,可以在不同機關服務。

與聽證公開原則一樣,職能分工原則也不是絕對的。特別在行政機關的高層,職能融合仍是被允許的。(12)而且在某些特殊領域,職能分工仍有若干例外。如在對申請原始許可證的決定程序,涉及價格的正當性與選用的程序,或涉及公用事業、公共運輸的設施和經營活動的程序中,也不可能做到職能分離,應當允許相對融合。(13)
三、事先告知原則

行政機關舉行聽證,作出行政決定前,應當告知相對人聽證所涉及的主要事項和聽證時間、地點、以確保相對人有效行使抗辯權,從而保證行政決定的適當性與合法性。不能及時得到通知,沒有充分的准備時間,就意味著當事人沒有機會取證和准備辯論,不知道聽證涉及的主要問題,就無法做必要的聽證准備,難以行使自衛抗辯的權利。所以,我國《行政處罰法》第42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行政機關應當在聽證的七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事先告知原則是聽證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很多國家的法律原則和程序法包含這項聽證原則。根據英國自然公正原則,行政機關必須聽取對方意見的原則包含三個內容:(1)公民有在合理時間以前得到通知的權利;(2)公民有了解行政機關論點和根據的權利;(3)公民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其中前兩項內容就是有關事先告知原則的體現。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5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不利處分時應在事先留出相當期限,書面通知該不利處分的相對人。書面通知應當包括:(1)作出的不利處分的內容以及有關法令條款的依據;(2)構成不利處分原因的事實;(3)聽證的日期和場所;(4)管轄聽證事務的組織名稱和所在地。此外,美國、德國的行政程序法也規定了較為詳細的告知原則。該原則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告知的對象。行政機關舉行聽證前,應當將聽證事項及時間地點告知相對人。相對人的范圍,即告知的對象則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界定。我國《行政處罰法》將其界定為"當事人",即受處罰人,美國法律則界定為"利害關系之當事人",即"因聽證的結果,而權利義務直接受影響之當事人"。德國《行政程序法》則將其界定為"相對人或關系人"。由於聽證的目的是聽取利害相關人的意見,不僅限於受處罰人或當事人的意見,所以,聽證告知的對象應當比當事人更廣,包括相對人和其他利害相關人。

(二)告知的時間。聽證前告知的目的是便於利害相關人出席聽證會或准備陳述意見和辯論,所以在告知聽證權利和聽證時間內,應當給利害相關人預先留出一定的准備時間,即告知與聽證之間的時間,不宜過短,否則會影響有關人員的准備,但也不宜太長,以避免耗費時間、精力。時間長短視當事人及關系人的住所遠近及案情復雜性而定。(14)各國立法規定須"適時"(timely)

(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554條)或在聽證之前"一定期間"內發出通知(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5條)。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為7日,至於其他行政行為的聽證的告知時間目前尚無規定,須在行政程序法中加以明確。

(三)告知的內容。聽證前告知的內容應當包括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聽證的大致內容及涉及的重要事項以及聽證時間、地點、聽證機關等。我國《行政處罰法》對此未作詳細規定,各地和各部門在有關聽證的實施辦法中對此進一步細化,增加了"當事人的姓名、名稱、違法行為、行政處罰的理由、依據和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等。
(15)

(四)告知的方式。聽證前的告知通常採用三種方式:一是書面直接送達,二郵寄告知,三是公告送達。我國《行政處罰法》未作規定,但各地及各部門實施行政處罰法的具體辦法除規定上述三種送達方式外,還包括委託送達,口頭告知(但要記入筆錄)等。
四、案卷排他性原則

案卷排他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按照正式聽證程序作出的決定只能以案卷為根據,不能在案卷以外,以當事人未知悉和未論證的事實為根據。目的是保障當事人有效行使陳述意見的權利和反駁不利於已證據的權利。法院也只能以案卷中的記錄為根據,審查行政決定合法與否,行政機關也可以以此為由排除干擾,獨立作出決定。我國《行政處罰法》第42條第1款第7項規定:"聽證應當製作筆錄,筆錄應當交當事人審核無誤後簽字或者蓋章"。但沒有規定聽證筆錄在決定中作為唯一依據,甚至對該筆錄在處罰決定的作用也隻字示提。各地各部門的聽證實施辦法對此作了一定補充。如《上海市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試行規定》第26條規定:"聽證筆錄應當作為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依據"。《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16條規定:"勞動行政部門不得以未經聽證認定的證據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目前爭議的問題是:聽證筆錄在行政決定中的作用是什麼?一種觀點主張應全面借鑒吸收案卷排他性原則,特別是吸收其精髓,"行政機關認定的事實和理由應是當事人所知悉並經其辯論的;如果行政機關採用聽證筆錄以外的事實和證據,應當提供當事人知悉和辯論這些材料的機會"。(16)
也就是說,聽證筆錄應當作為行政決定的主要依據。

另一種觀點認為,聽證筆錄只能作為行政決定的依據之一,因為聽證之後補充的證據不能認為是無效的,仍應作為依據,當事人也可以不提交有關證據,因而無法做到聽有證據都必須在聽證中出示並經過質證後確認。特別是在當事人放棄聽證的情況下,要求所有證據在聽證會上質證,在法理上不成立,實踐中也做不到。從我國目前聽證制度的適用現狀看,一方面,聽證筆錄的作用仍未被充分重視,行政機關作為程序的發動者和終結裁判者,在使用聽證筆錄方面仍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且未經聽證的證據和事實仍然對行政決定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與聽證程序本身中的案卷排他性原則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聽證筆錄是行政程序的階段性產物,行政決定的最終形成還有賴於行政首長的裁決,聽證後採納證據、認定事實仍不能避免,加之行政決定並不是最終決定,還要接受司法審查,所以為了達到聽證程序本身所追求的目的,
我們同意將聽證筆錄作為行政決定主要依據的觀點。

以上是聽證程序的主要原則和制度,除此之外,還有迴避原則、禁止單方面接觸原則、案卷閱覽原則、委託代理原則等。這些原則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前述的四項原則,只是由於它們多為行政程序的一般原則,且為人們更加熟悉等原因,在此不作詳細論述。

①⑩王名揚:《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152頁,第153-154頁。
②(美)傑羅姆·巴倫,托馬斯·迪羅斯著:《美國憲法概論》,劉瑞祥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的版,第102、108頁。
③參見(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查委員會編印:《各國行政程序法比較研究》,第168頁。
④Margaret Allars, lntroction to Australian Administrative
law,Butterworths 1990,at 265.
⑤⑨(11)王名揚:《美國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第433頁,第437頁,第438頁。
⑥⑦章劍生:《行政程序法比較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頁。
⑧楊惠基主編:《聽證程序理論與實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頁。
(12)參見(美)伯納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譯,群眾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頁。
(13)參見美國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第554條。
(14)(16)劉勉義、蔣勇:《行政聽證程序研究與適用》,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頁。
(15)參見《上海市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試行規定》第12條。

⑧ 行政管理,法律事務和烹飪哪一個專業好呢

行政管理,法律事務和烹調哪一個專業更好?這看你那個興趣及以後求職的方向來確定。不過我覺得法律事務這個專業還是那個比較容易找工作的。

⑨ 什麼是行政法律事務

行政事務一般包括檔案管理、印鑒管理、公文列印管理、辦公用品管理、庫房版管理、郵發管理等。權

一是與案件審判直接相關的司法行政工作,包括立案登記、訴訟費用、生效判決的執行等。
二是對人的管理,如法官人選的考察、推薦以及現任法官的派遣、考評、晉升、福利、保護;司法考試與法官培訓、法官懲戒;法院其他人員包括行政人員、輔助人員的編制、工作分配、考評等。
三是對財、物的管理及後勤保障。如法院經費預算與執行、法庭建設設計、自動化辦公、工作場所維護、安全保衛、案卷管理、圖書資料、課題研究、刊物編輯與發行等。
四是外部事務協調,包括司法機關與議會、政府之間的關系協調;上下級法院之間的事務協調;州法院與聯邦法院之間的事務協調;法院與社區之間的事務協調等。

⑩ 到底是學基層法律事物方向好還是學行政管理方向好啊

法律來相關的事務;或者需要法源律知識處理的事務。主要有法官、檢察官、律師、公司或者政府法律事務人員等工作。司法部門、行政執法部門、法律服務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法律事務部門,從事案件登記、文書送達、協助調查取證、法律文書起草、辦案記錄、案卷整理、登記與保管、司法保衛、基層法律服務、企事業法制化管理等工作。
行政管理,就國家而言,就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管理;就機關組織或單位內部來說,就是一般的行政事務的職能管理。行政管理帶有強制性質,凡國家疆界之內,權力所及,都屬於行政管理范圍。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行政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行政學理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會調查與統計、外語、公文寫作和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ni kan ni shi he nage ?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申訴復查規定 發布:2024-05-05 23:52:36 瀏覽:159
小區保安打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5 20:45:55 瀏覽:314
行政立法的特殊原則有哪三個 發布:2024-05-05 20:25:44 瀏覽:815
假冒專利罪應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5 20:13:56 瀏覽:703
觀看法律知識講壇有感 發布:2024-05-05 19:38:52 瀏覽:695
法學要學數學嗎 發布:2024-05-05 18:54:41 瀏覽:855
徐珊琴律師 發布:2024-05-05 17:44:57 瀏覽:380
什麼樣的調解書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15:03:16 瀏覽:185
贊成難民法 發布:2024-05-05 14:46:28 瀏覽:740
公司違反勞動法怎麼寫辭職書 發布:2024-05-05 13:30:10 瀏覽: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