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最新的案例分析
『壹』 行政訴訟法案例
行政訴訟是個人、抄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是訴訟的一種有效方法。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活動和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規定人民法院、訴訟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及其在訴訟活動中形成的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行政訴訟是一種訴訟程序法,主要是確定訴訟參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的法律規范。
『貳』 行政訴訟法案例題。(請詳細提供答案,滿意的另外加分,萬分感謝)
一, 這里限於評析本案中,公安機關的審批行為是否構成越權行為。這就關繫到如何理解許可權的行政法理。
任何行政職權都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因為任何民主政治中的權力都是受到限制和監督的。行政主體行使權力的條件和邊界就是行政許可權。
必須說明的是,由於行政法上的職權系指行政主體代表國家針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即針對行政相對人,所作的影響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因而行政許可權也應當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該權力的許可權。換句話說,行政許可權是指行政主體之間法律所設定的許可權,而不是指行政人之間內部分配的許可權。
在本案中,針對是否頒發《治安許可證》,不論是林副局長做出決定,還是康副局長做出決定,這都屬內部工作上的分工問題,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意義,不構成行政法意義上的越權問題。從行政法意義上說,只有等公安機關對外做出決定以後,就意味著行政主體實施了某一行政職權;只要公安機關沒有超越這一職權的許可權,那就不存在越權問題。根據本案的情景,先前林副局長答應給張某頒發《治安許可證》,但沒有正式發證。這說明,那時作為行政主體的公安機關尚未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只有等康某副局長正式對張某的有關頒發《治安許可證》的申請做出(否定性的)審批後,並以公安局的名義通知了張某本人,這時才意味著公安機關對外正式做出了具體行政行為。在這一案件中,公安機關只做出過一個行為,而不是兩個行為;而且這個行為就是公安機關拒絕給張某頒發《治安許可證》的行為,而不是指張某所指控的「越權行為」。正因為前個行為是不存在的,那麼張某對公安機關「越權」的指控也是不存在的。
二,這里限於評析本案中的民警李某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的問題。
前面說過,行政執法人員系指依法代錶行政主體並以行政主體的名義實施職務行為的個人;行政執法人員的行為效果對外而言,歸屬於其所屬的行政主體而不是其個人。
在本案中,要解決老太太應當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呢,還是以李某所屬的公安機關為被告提起行政賠償之訴,關鍵取決於民警李某在當時情景中的法律身份:如果當時的李某的法律身份屬於自然人,那麼應當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如果當時的李某的法律身份屬於行政執法人員,那就當然應當以李某所屬的公安機關為被告提起行政賠償之訴了。
應當注意的是:在我們國家,公務員與行政執法人員之間不能劃上等號。因為:行政執法人員一般由國家公務員承擔,但行政執法人員並不只限於公務員,非國家公務成員受行政機關委託從事公務行為時也可成為行政執法人員;相反,國家公務員也不是必然地、無條件地、每時每刻地作為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出現。國家公務員從事不同行為,參與不同法律關系,便可以不同的法律身份出現:當他代錶行政主體實施職務行為時,他的法律身份是行政執法人員;當他代表自己從事民事行為時,他的法律身份是自然人;當他在行政管理關系中處於被管理一方當事人時,他的法律身份又是行政相對人。
在本案中,我們同意第二種主張,但它的理由闡述得不夠充分。因為,李某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不能作為一個抽象問題來討論,只能置於具體的情景中作具體分析。我們不能問民警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只能問某個民警在某種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時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本案民警李某駕公務車外出執行公務,這是事實,但他到學校接送小孩顯然不屬公務。認定行為是否屬於公務,不是看時間,也不是看使用的工具,而是看該行為的實際屬性,即該行為的目的與功能。所以,李某違章撞人時,雖然用的是公務車,雖然時間仍在公務最終封閉之前(即尚未回到單位),但接送小孩的實際目的及功能,決定了此時他在從事私務而不是公務。因此本案發生時李某的法律身份應當是自然人而不是行政執法人員,故老太太只能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
三,該案所涉其他問題鑒於本章的任務而不作討論,這里限於評析:在本案中,鄉政府做出的「倡議」行為是否屬於行政指導?
本案66戶農民是否有權對鄉政府棄糧種花的「倡議』』行為提起訴訟,首要的關鍵是政府的「倡議」行為屬於「行政指導」,還是「具體行政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88次會議通過,法釋[2000]8號)第1條規定,「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
所謂行政指導,系指國家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事務的范圍內,對於特定的行政相對人運用非強制性手段,獲得相對人的同意或協助,指導行政相對人採取或不採取某種行為,以實現一定行政目的的行為。行政指導的最大特徵是:它是一種規勸性、引導性行為,不具有強制性。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中把它表述為「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這一表述,只是表明:行政指導是不具有強制力的;而不意味著:行政指導有兩類,一類是不具有強制力的,另一類是具有強制力的。如果某種「行政指導」具有「強制力」,那隻能說:這是一種名為「行政指導」,實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
行政指導行為一般通過「建議」、「倡議」、「指導」等形式表達出來,但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實質內容。如果實質內容上該行為具有強制力,那不管其冠之什麼名稱,都按具體行政行為,而不是行政指導認定。
在本案中,鄉政府的《倡議書》,從形式上看,不具有強制力,顯然屬於「行政指導」的范疇。但從實際操作來看,鄉政府強制在一個村試點,顯然不具有「指導性」,而具有「強制性」,所以,這是一種名為「行政指導」實為強制性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對66戶農民的起訴理應受理。
四,,A、在聽證的前一天通知申請人不對,應當是在7日以前;B、違反了聽證公開的要求,應當允許群眾旁聽;C、聽證主持人不應當是許可申請的審查人員,應當是審查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D、張科長口頭總結不對,聽證應當製作筆錄;E、行政機關根據張科長的口頭匯報作出許可決定不對,而應當是根據聽證筆錄作出聽證許可決定。
五,1,合議庭人員應為單數,2,工商局副局長應迴避,3,縣委不應干預司法審判,抗訴應由上級檢察院提出
『叄』 盼解答: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題
開除學籍、畢業、學位授予等是國家授予學校的行政權 對此引起的糾紛當然應當提起行政訴訟 被告應該為學校 因為根據行政訴訟相關規定 有三種情況:復議維持的 告原機關 復議改變的 告復議機關 復議不受理 不答復的 兩個機關都可以告 所以 你應該以學校為被告
人民法院當然會受理 符合行政訴訟受理條件啊 並且學校開除學籍的行政行為只是很普通的行政行為 不屬於法院不能受理的特例范圍內
『肆』 求: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的答案
1、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專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屬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在我國,行政主體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2、學校屬於事業單位,其管理機關為教育局,學校本身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
3、拋開是否是行政案件外,單從請求事項看,個人認為本案原告的訴訟請求法院是會支持的。根據《技工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規定》第二十七條,開除的情形應是情節嚴重或屢教不改,顯然四名同學的行為不符合情節嚴重和屢教不改的規定,學校的處分過重。
『伍』 行政訴訟法案例
(1)此案應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但是,在本案中,A市公安局對姜某進行限制人身自由、扣押財產的行為不是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所乾地的,其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刑事偵查,而是為了插手普通的經濟糾紛,是一種名為刑事偵查,實屬干涉經濟糾紛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所以,公安機關限制人身自由、查封財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2)B市人民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A市人民法院也有管轄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自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本案既對原告人身自由進行限制,又對原告的財產進行扣押,原告對這兩種行為均不服,所以向被告所在地A市或者原告所在地(包括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被限制人身自由地)B市或者A市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所以,A、B兩地法院對此案件均有管轄權。
『陸』 一道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分析題,急!!!
1、應當確定代表人,由拆遷戶自行選舉
2、主要是復議程序違法和復議決定變更專原行政行為的屬
3、理由可以是法院做出裁定的依據違法,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規定對復議機關不予受理的,法院應該立案受理
4、由原審法院改變裁定,裁定復議機關受理該復議案件
5、一審對象是是否受理復議,二審對象是裁定不予受理是否合法
6、可以准許。法律有規定
『柒』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張某夫抄婦可以對區計劃襲生育管理委員會的罰款決定提出行政復議。根據《行政復議法》第九條中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張某夫婦在對區計劃生育管理委員會的處罰決定提起行政復議時,有權一並對是計劃生育局於2004年9月12日發布的通知提起復議。《行政復議法》第七條第(二)項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張某夫婦可以向區人民政府或者市計劃生育管理委員會提起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法》第十二條規定,「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捌』 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急~
一、① 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一條 行政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執行:
(一)被申請人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三)申請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決定停止執行的;
(四)法律規定停止執行的。
②行政復議法第三十一條規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於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
二、行政訴訟法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應以第(二)款為審查標准。
三、法院應以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一並受理。
四、根據《國家賠償法》由國家賠償。彭、吳應承擔行政責任。
『玖』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1.十五日內。
《行政處罰法》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銀行應當收受罰款,並將罰款直接上繳國庫。
2.有三種措施。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3.符合三種情形之一即可。
《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七條 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一)依法給予二十元以下的罰款的;
(二)不當場收繳事後難以執行的。
第四十八條 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後,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4.收據不合法。因為不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張某在本案中有權陳述和申辯,有權對違法處罰提起復議和訴訟,對無法定收據的罰款,有權拒絕繳納。
《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九條 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繳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第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
5.於某應在兩日內交至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應在兩日內繳付指定銀行。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條 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在二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