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弊端顯現
❶ 勞動法的弊端
勞動法目前存在十大缺陷,首先,賦予地方過大的權力,造成勞動法適用中的省級沖突;其次,沒有對集體合同制度給予足夠的重視;第三,對企業經濟裁員標准過於苛刻;第四,勞動合同終止情況下的經濟補償規定不合理,特別是對於勞動合同終止情形下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義務沒有規定,造成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普遍;第五,勞動爭議處理環節過多,勞動法設計的仲裁、訴訟程序對於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是訟累;第六,涉外勞動關系存在法律適用空白;第七,沒有對企業兼並收購過程中的勞動關系變化給予規定;第八,對於勞動仲裁和監查制度安排沒有涉及;第九,沒有考慮勞動者的差別性,從世界勞動法歷史看,勞動法一般側重保護產業工人,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並不是勞動法的保護重點;第十,沒有考慮行業的特點和中小企業的特殊性。
我國勞動法在內容上的先天不足是導致目前勞動法保護勞動者利益趨弱的重要原因,集中表現在勞動法在許多方面只是一些原則性、綱領性規定,因為規定不具體,在具體操作中出現無法可依的現象。勞動法律關系中一些重要內容存在缺漏,例如在總則部分沒有規定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也沒有規定企業的規章制度與勞動法的關系,集體合同這一重要的在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法律制度,在勞動法中僅籠統的規定了三條。不僅如此,面對現實生活中國家已規定了新的辦法,勞動法關系仍未及時修改與銜接,例如關於勞動爭議的訴訟時效的有關規定。
❷ 勞動法仲裁的弊端
當事人申請勞動仲裁,其主張並非都能得到仲裁委的支持。為幫助當事人了解並盡可能避免一些比較常見的仲裁風險,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將申請仲裁中的風險提示如下:
申請勞動仲裁會有遇到以下的問題:
一、超過申請勞動仲裁時效期間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勞動爭議申請勞動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因此,當事人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內向仲裁委提出書面申請,無正當理由逾期提出申請的為超過仲裁時效。超過仲裁時效申請勞動仲裁,又不能證明有中止、中斷事由的,將承擔喪失勝訴權的風險。
二、不符合受理條件
勞動仲裁申請應當符合法定受理條件,否則要承擔不予受理的風險。
三、相關請求超過法定勞動仲裁期限
當事人增加、變更申訴請求或提出反申請,以及提出管轄異議、申請迴避等均應當在法定期限內提出,否則要承擔請求不被准許的風險。
四、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事實主張,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均負有舉證的義務,如果沒有證據或證據不充分,該事實將不能得到仲裁委的確認,有可能導致承擔不利的後果。
五、拒絕提供送達地址
仲裁委以當事人提供的送達地址送達仲裁文書。如果當事人拒絕提供自己的送達地址及聯系方式,經仲裁委告知後仍不提供的,對申請人不予立案;被申請人為勞動者的,以其戶籍登記中的住所或者經常居住地為送達地址;被申請人為用人單位的,以其工商登記或者其他依法登記、備案中的住所為送達地址。
六、當事人拒不提供送達地址或地址不準確的法律後果
因當事人自己提供的送達地址不準確、送達地址變更未及時告知仲裁委,或者當事人拒不提供自己的送達地址而導致仲裁文書未能被當事人實際接收的,仲裁委將按下列方式處理:
1、郵寄送達的,以郵件回執上註明的退回之日視為送達之日;
2、公告送達,自公告之日起30日即視為送達。
七、拒收、拒簽勞動仲裁文書
當事人拒收、拒簽仲裁文書,不妨礙仲裁文書發生法律效力,並可能影響其起訴權及其他權利的行使。
八、拒不出庭及違反仲裁庭紀律
當事人在接到仲裁委的開庭通知後,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經仲裁庭允許中途退庭的、嚴重違反仲裁庭紀律並經勸告不改的,對申請人按撤回申請處理,對被申請人按缺席審理裁決。
❸ 勞動法實施對公司弊端
根據《勞動合同法》,解答如下:
此弊端以《勞動法》的實施前後對比而言:
1、限制僱傭方的主體資格。
實施後:必須是個體工商戶、企事業單位;
2、約束了勞動關系的解除條件。
實施後:符合法定條件,用人單位才能主動解除勞動關系。
3、規范了法律責任。
實施後:對於簽訂敬業限制的勞動者,由保密義務,對於單位承擔雙倍工資、補償金、賠償 金責任。
4、還有很多,請自己對比,這都是對用人單位的弊端,但也屬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