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126條
Ⅰ 民訴案證據採信原則
您好!採信證據,即采證,亦稱認證,是指法官在訴訟過程中,主要是在庭審時,就當事人舉證、質證、法庭辯論過程中,所涉及的與待證事實有關聯的證據材料加以審查認定,以確認其證據能力上的可采性、證據力的大小與強弱並決定是否採信以及如何採信的訴訟行為與職能活動。法官的采證行為是相對於當事人的舉證以及質證行為而言的,和當事人的舉證、質證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實際運作過程。舉證為質證的基本前提,舉證和質證則是采證的共同必要前提和基礎,當事人的舉證與質證體現的是一種利害關系的對抗狀態,與舉證、質證程序的動態活動方式而言,采證程序則基本處於一種靜態之中,表明法官處於一種中立、超然地位,有利於體現司法公正。以下筆者就采證過程中如何正確運用推定、司法認知、蓋然性規則談點淺見。一、推定規則的運用推定是指法官藉助於已知的現存事實,並據以推斷出另一相關事實存在的假設。其根據是事物之間的常態聯系,而這種聯系是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長期、反復地實踐和運用而取得的一種因果關系經驗,這種因果關系是事物的現象之間體現出一種內存的必然性聯系,即每當一種現象實際存在,另一種現象必定出現,具有的伴生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5條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或已知事實,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明確規定了推定可以作為訴訟證明的一種方式。推定一般分為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實上的推定。法律上的推定是指法官依照法律預先設置的有關規則,以已知的基礎事實的存在而推定其他事實的存在。目前,我國在立法上採用法律推定的規定較少,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0條規定「有證據證明持有證據的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這種推定就是法律推定。此外,還有些規定散見在一些實體法或訴訟法中,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25條規定繼承人在遺產處理前不作放棄繼承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沒有作出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11條第4款規定的作者推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43條、第53條、第55條、第66條的規定等等,這些規定中的「視為」、「視同」就是推定。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即被公證的事項作為證明對象時,可推定為屬實,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已明確規定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必須查證屬實」。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責任人過錯推定等等。事實上的推定是指法官基於職務上的需要根據一定的經驗法則,就已知的事實作基礎,進而推論出未知事實的證明手段。例如,當事人只要證明自己對某片土地享有所有權或使用權,如無反證,即可推定地上地下的建築物、設施及種植物歸其所有;夫妻在婚姻存續期間生有一小孩,如無反證,推定這孩子為他們的婚生子;當事人提供的書證上載明地點、時間的,推定其為製作時的地點、時間;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時,推定對方當事人的主張為真實等等。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實上的推定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法律上的推定主要表達了立法者的審判意圖,具有法定性,其運用將導致舉證責任向相對一方當事人轉移,即基礎事實被證明後,把有關推定事實不存在的舉證責任轉移至對方當事人。而事實上的推定屬於邏輯上的一種演繹推論,是人類理性思維的一種高度產物,具有相對性和不確定性,證明效果上要弱於法律推定,因此,它沒有轉移舉證責任的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在規定事實推定可以作為一種證明方式的同時,又混淆其與法律推定的本質區別,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因為盡管事實推定是根據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相互排斥關系等法則作為推理機理的,但是,作為事物的發展規律而言,凡事都有例外,這是由於事物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相互依存關系所決定的。同時,被據以證明的事實的真實程度與案情的復雜程度、法官的社會閱歷和業務素質等都有著直接和密切的關系。故在適用推定規則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一)作為推定前提的基礎事實必須真實、可靠。基礎事實是否真實、可靠,對於推定的結果正確與否至關重要。因此,在當事人對基礎事實進行質證時,只要以反證反駁使其處於真偽不明狀態,即可導致推定不成立。(二)應以法律推定作為推定的常規方式,而以事實推定作為補充,不宜濫用事實推定。只有按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當事人才無須舉證,僅根據已知事實推定的事實假定,不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結果。(三)事實推定而得出的結論只是一種假定,這種假定被認定為真實的前提是相對方當事人不予反證。
二、司法認知規則的運用司法認知是指當事人對顯著的事實和法律,無須舉證,而由法院直接予以確認的證據規則。運用司法認知規則的優點:有利於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避免有關法院就不同的裁判對同一事實的認定產生沖突;避免重復性勞動並節約社會資源。司法認知的內容包括顯著的法律和事實,這里的法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本國法律、外國法律及國際條約。事實,即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以及已為法院所知悉的事實。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規定,能夠作為司法認知的事項為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由於這種標准設置的過於狹義或嚴格,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司法認知的范圍作了擴充解釋和規定:(一)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和定理;(二)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定的事實;(三)已為有效公證書所證明的事實。但司法認知范圍規定的仍顯得過於偏窄,根據當代各國的發展方向,其司法認知的范圍已呈現日漸擴大和更加明晰化的趨勢,體現了處於信息時代世界新的面貌的一些特徵,即愈來愈多的知識和信息使人們在把客觀事物作為認知對象時增加了智能化上的實現功能,已知的知識和信息領域大大縮小了未知的空間。因此,在立法上增加認知事項的范圍勢在必行。同時,對法官業務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將愈來要求愈高。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正確採用司法認知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法院既可根據當事人申請,也可依職權自行採用司法認知。司法認知一般以當事人請求為條件,但對法官已知或應當知道的的事實可依職權自動認知。如,對屬於普通知識或通常經驗以及同一法院或上級法院曾裁判所確定過的事實等,當事人即使未提出申請,法庭也應當依職權直接進行司法認知,法官不能對周知的事實裝聾作啞。(二)要保障當事人的抗辯權。即便是顯著的事實也有違背事實真相的時候,比如,有關輿論或發布的信息對人們在理解上產生的誤導,從而產生以訛傳訛的情形。故應當給當事人抗辯的機會,以便予以核實或澄清。(三)「眾所周知」的事實范圍界定在審判法院的管轄區域較為科學、較為實際。過於寬泛,在審判實踐中實際上沒有確切的標准可循,可操作性相對較弱,而一些事實,如自然災害、重大事件或某一地區的自然概貌、交通狀況等為人所知悉的范圍很可能限於某一地域,要求在沒有限制范圍內都為人們普遍知曉,標准顯得過高。(四)「對眾所周知事實」的判斷,應採用合議庭的方式,必須經過合議庭的一致認為,方可採用司法認知。三、蓋然性規則的運用。蓋然性規則是指由於受到主觀和客觀上條件的限制,法官就某一案件事實的認定,依據庭審中對證據調查、審核、協商之後而形成一定程度內心確信的一種證明規則。在對「蓋然性」的認識和理解上,根據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可以:(一)從法官自由心證角度來認識和理解蓋然性。即「屬實」的標准,是法官主觀信以為真,是相對真實而並非絕對真實,相對真實的程度由法官自由裁量。(二)從舉證責任分配的角度來認識蓋然性。法官以某一待證事實成立的可信程度和不成立的可信程度相比較,分配可信程度低的一方當事人負舉證責任。(三)從邏輯推理來看待蓋然性。即不要求用嚴格意義上的演繹推理方法來評價證據,對證據評價可以採取不完全的歸納方式。(四)從優勢證據的角度來論證蓋然性。所謂優勢證據,是指證據力較強,相對其他證據更有可信價值的證據,與舉證數量無關。我國在立法以及有關司法解釋上對證明標準的設置為「高度的蓋然性」,即在形式目標上以追求「客觀真實」為標准。如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64條第3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64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等。同時,又實際承認這種標准具有客觀上的局限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雖然是作為追求「客觀真實」的過濾器,但上訴程序的啟動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審判監督程序雖可依職權進行,但也離不開當事人的積極推動,加之調解結案仍占相當的比重等,根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觀真實」。我國之所以設置「高度蓋然性」的標准,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官素質問題,法官作為審判主體具有雙重人格屬性,即司法者和自然人,其懷有常人的意志、性格、情感、慾望、偏見、經歷等生理、心理和社會諸多因素,進而制約其對事實客觀性的認識。同時,個人的人格要素,如政治經驗、法律經驗、生活經驗、聰明、教養、意思力、家庭環境、交際環境、社會地位等,都對事實的認定有著重大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就我國目前蓋然性規則的運用應遵循:(一)堅持規則法定的原則,保持中立、超然的地位。即包括證據規則在內的各種程序規則的設置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盡量減少由法官據情自由裁量的范圍。同時,依照舉證規則自動調節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並對當事人的不當行為進行干預,以規則監護人的身份保障當事人的對抗式訴訟有序的進行。(二)盡量減少法官依職權取證的范圍。法官不對當事人舉證不能承擔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相互有矛盾、無法認定的由人民法院負責調查收集的規定過於擴大法官依職權取證的范圍,這實際上是一種公權介入私權的不當救濟,它以形式上的公平掩蓋了程序上的實質性的不公平。因此,法官依職權取證的范圍應主要限定於當事人確因客觀上的原因無法自行收集的證據,以及涉及到公民人身權益的證據。(三)任何證據,包括法官依職權收集到的證據,在采證之前,必須接受當事人的質證,否則,不能產生證據效力或作為定案證據。同時,就此應當在裁判文書中闡述認定的根據和理由。(四)對於一些特殊類型案件,如欺詐以及婚姻、繼承等與人身權益相關的案件,法官內心確信度應達到更高的標准,如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應取得全體成員的一致確信。
謝謝閱讀!
Ⅱ 民事訴訟法中的各種時效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回的訴訟時效期間答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Ⅲ 民事訴訟中的合並審理都有哪些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3條、第56條和126條的相關規定,合並審理的情形主要發生在以下情況下:
1、共同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本條是關於共同訴訟的規定。共同訴訟分為兩種:一種是必要的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共同的,人民法院必須合並審理的訴訟;另一種是普通共同訴訟,又稱一般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訴訟,共同訴訟大致有以下六種類型:(1)因對共有財產發生糾紛而提起的訴訟;(2)因連帶債權或連帶債務而產生的訴訟;(3)因共同侵權致人損害而產生的訴訟;(4)以合夥組織作為當事人發生的訴訟;(5)因共同贍養、扶養、撫養關系而發生的訴訟;(6)因共同繼承遺產而發生的訴訟范圍。成立普通共同訴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這些訴訟都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並且本法院都有管轄權;(2)這些訴訟必須都能適用同一種訴訟程序;(3)必須符合合並審理的目的;(4)當事人必須同意合並審理。
2、第三人參加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本條是關於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規定。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當事人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中來進行訴訟的人,屬於廣義的當事人范疇。「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當事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涉及的法律關系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的另一個法律關系有牽連,而在後一個法律關系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另一個法律中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有直接影響。也就是說,在訴訟中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中,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從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直接責任固然由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但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則是出於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過錯。如果判決一方當事人應承擔某種法律義務或責任,該當事人有權請求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賠償損失或履行相應的義務。
Ⅳ 民事訴訟中的合並審理都有哪些情形
共同訴訟大致有以下六種類型:
(1)因對共有財產發生糾紛而提起的訴訟;
(2)因連帶債權或連帶債務而產生的訴訟;
(3)因共同侵權致人損害而產生的訴訟;
(4)以合夥組織作為當事人發生的訴訟;
(5)因共同贍養、扶養、撫養關系而發生的訴訟;
(6)因共同繼承遺產而發生的訴訟范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第一百四十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4)民事訴訟法126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
本條是關於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規定。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當事人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中來進行訴訟的人,屬於廣義的當事人范疇。
「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當事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涉及的法律關系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的另一個法律關系有牽連,而在後一個法律關系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另一個法律中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有直接影響。
Ⅳ 民事訴訟中哪些案件可以合並審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3條、第56條和126條的相關規定,合並審理的情形主要發生在以下情況下:
1、共同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本條是關於共同訴訟的規定。共同訴訟分為兩種:一種是必要的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共同的,人民法院必須合並審理的訴訟;另一種是普通共同訴訟,又稱一般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訴訟,共同訴訟大致有以下六種類型:(1)因對共有財產發生糾紛而提起的訴訟;(2)因連帶債權或連帶債務而產生的訴訟;(3)因共同侵權致人損害而產生的訴訟;(4)以合夥組織作為當事人發生的訴訟;(5)因共同贍養、扶養、撫養關系而發生的訴訟;(6)因共同繼承遺產而發生的訴訟范圍。成立普通共同訴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這些訴訟都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並且本法院都有管轄權;(2)這些訴訟必須都能適用同一種訴訟程序;(3)必須符合合並審理的目的;(4)當事人必須同意合並審理。
2、第三人參加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本條是關於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規定。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當事人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中來進行訴訟的人,屬於廣義的當事人范疇。「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當事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涉及的法律關系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的另一個法律關系有牽連,而在後一個法律關系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另一個法律中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有直接影響。也就是說,在訴訟中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中,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從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直接責任固然由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但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則是出於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過錯。如果判決一方當事人應承擔某種法律義務或責任,該當事人有權請求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賠償損失或履行相應的義務。
Ⅵ 民事案件發回重審原告能否增加訴訟請求
一、法律依據
1、《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
案件
,經過審理,按照下列
情形
,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二)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改判;(三)原判決認定
事實
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
證據不足
,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
原審
人民法院重審,
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違反
法定程序
,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126條規定: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3、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
意見
》(以下簡稱《
民訴意見
》)第156條規定:「
在案件受理後,
法庭
辯論結束前,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
民事訴訟證據
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中,對訴訟請求提出規定了期限。《證據規定》第34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
舉證期限
屆滿前提出。」
舉證期限在開庭之前,訴訟請求的改變自然應是在
開庭審理
前提出,而不是在開庭審理中或開庭審理後提出了。舉證期限屆滿後,是不允許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除非有該司法解釋第35條規定的例外情形。
《證據規定》第35條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
法律關系
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
效力
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審判監督程序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具體的再審請求
范圍
內或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審理
再審案件
。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於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
社會公共利益
,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
經再審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二、結論綜上,在
民事訴訟
發回重審階段,按一審
程序
審理,原告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增加訴訟請求,原告增加訴訟請求的,
法院
可以決定合並審理。
Ⅶ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明責任倒置情形
舉證責任倒置是舉證責任分配的重要問題。
我國民事訴訟法未明確規定舉證責任倒置專。
一般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屬《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就此做出了規定,
即「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
(1)因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
(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
(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6)有關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
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26條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