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立法制定行政法

行政立法制定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1-01-24 03:50:49

① 根據《立法法》規定,有權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的機關是

您好,是國務院。
根據《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版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權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② 行政立法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或行政規章的是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回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答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③ 什麼是立法什麼是行政立法哪些國家機關有權制定法律規范

立法又稱法的創制,是指有關國家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依法定程序制訂、修改、廢止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行政行為,所具有行政性,它是一種主體活動,所以具有立法性,它的內容主要為貫徹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採取行政措施,所以主工具有執行性和從屬性特點,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法律。
2、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即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從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自治機關,有權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5、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作為國務院的行政管理部門,可能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6、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為地方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制定規章。
除憲法和法律明確規定的上述國家機關外,其他任何機關和組織都不能制定法律規范,如果確有必要制定法律規范,必須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專門授權。例如: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個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過去都沒有立法權,為了充分發揮四個經濟特區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先行一步探索作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曾先後於1992年、1994年、1996年三次作出授權決定,授予這四個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根據經濟特區的實際情況,在遵循憲法的規定和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直到1999年《立法法》通過後,這四個城市作為《立法法》規定的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才有了法定立法權。
以上所講「有權制定法律規范」,是指有權創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即通過制定法律規范賦予或剝奪、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某種權利,或者使其承擔某種義務。如果沒有創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則不屬於法律規范,其他國家機關也可以制定。其他國家機關制定的這種文件、規定,稱之為一般規范性文件(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統稱為規范性文件)。一般規范性文件只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和上級國家機關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也有約束力,也要執行。但一般規范性文件在法院不能單獨作為審判案件的依據。法規性文件如合法可以作為法院審判時的參考。

④ 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的概念】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授權組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規和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立法的特徵】一是行政立法的主體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授權的組織;二是行政立法相對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而言,具有從屬性;三是行政立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多樣性。

【行政立法的分類】是指依照不同標准對行政立法所作的劃分。如依照行政立法的權力來源,行政立法可分為職權立法和授權立法;依照行政立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立法和上級行政機關行政立法的關系,行政立法可分為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等。

【職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憲法和組織法規定的職權進行的立法活動。職權立法是與行政機關同時產生和存在的行政機關的固有職權。如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有權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規章。

【授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或有關決定授權而進行的立法活動。授權立法不是與行政機關同時產生和存在的行政機關的固有職權,而是行政機關依據組織法以外的法律或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授權取得的。如1985年4月1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條例的決定》對國務院的授權和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對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授權。

【執行性立法】是指為了執行法律或法規及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而進行的立法活動。執行性立法不創設新的法律規范,而只是將法律、法規及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具體化,以便執行和實施。

【補充性立法】是指為補充法律、法規和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而進行的立法活動。補充性立法一般需創設新的法律規范,必須得到有權機關的授權。

【自主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履行法律規定的行政職權而對管理事項創設一定法律規范的立法活動。自主性立法不是對法律、法規的具體化或補充,而是對法律、法規未規定事項自主地創設新的法律規范。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指有權進行行政立法的主體,包括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主體以及制定經濟特區規章的主體。

【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即國務院。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分兩種情況,一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對國務院職權范圍內的事項制定行政法規;二是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依法對尚未制定法律的法定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

【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主要是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國務院組成部門根據憲法和組織法可以制定部門規章;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根據立法也可制定部門規章。此外,有些事業單位經授權也可制定規章,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授權可以制定有關證券市場監督管理方面的規章。

【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主體】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是指經國務院批准享有制定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許可權的市。國務院曾分別於1984年12月15日、1988年3月5日、1992年7月25日和1993年4月22日批准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青島、無錫、淮南、洛陽、重慶(後為直轄市),寧波,淄博、邯鄲、本溪,蘇州、徐州等19個市為「較大的市」。這些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性法規,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方式和步驟。

【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根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

【行政法規的立項】是指將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項目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每年年初編制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國務院法制機構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審批。

【行政法規的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由國務院組織。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由國務院的一個或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組織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要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並可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起草部門就涉及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規定,應與其他部門協商一致,對涉及有關管理體制、方針政策等需要國務院決策的重大問題,應提出解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行政法規的審查】行政法規送審稿的審查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從是否符合憲法、法律和國家方針政策,是否符合起草要求,是否與有關行政法規協調、銜接,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等方面進行審查。

【行政法規的決定】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者由國務院審批。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負責人提出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建議;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行政法規草案時,由國務院法制機構或者起草部門作說明。

【行政法規的公布】根據國務院對行政法規草案的審議意見修改形成的行政法規草案修改稿,由國務院法制機構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施行,並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行政法規的施行】行政法規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行政法規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行政法規的備案】行政法規在公布後的30日內由國務院辦公廳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制定規章的程序】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制定規章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

【規章的立項】是指將需要制定規章的項目列入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擬訂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報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規章的起草】部門規章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組織起草;地方政府規章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組織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並可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起草規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切身利益,有關機關、組織或公民對其有重大意見分歧的,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起草部門規章涉及國務院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起草單位應當充分徵求其他部門的意見。

【規章的審查】規章送審稿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統一審查。

【規章的決定】部門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審議規章草案時,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作說明,也可以由起草單位作說明。

【規章的公布】根據有關會議對規章草案審議意見修改形成的規章草案修改稿,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報請本部門首長或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部門規章簽署公布後,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和全國范圍內發行的有關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地方政府規章簽署公布後,本級人民政府公報和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在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規章的施行】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規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規章的備案】規章在公布後的30日內,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向有關機關備案。

【規章的清理、修改和廢止】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應當經常對規章進行清理,發現與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規或其他上位法的規定不一致的,或者與法律、行政法規或其他上位法相抵觸的,應當及時修改或廢止。修改、廢止規章的程序,參照《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⑤ 行政立法和立行政法有何不同請盡可能詳細。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版政機關得依權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立行政法是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的立法。

⑥ 請問行政法立法和行政立法這兩者相同嗎

不同。

  1. 行政立法主要指政府機關的立法活動,包括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省內、自治區直容轄市或較大市政府制定政府規章。具體法律原則見《立法法》第三章行政法規。比如國務院對《文物保護法》的具體實施啟動了立法工作,最後形成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並通過。

  2. 行政法立法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國家機關在行使職權、執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過程中需要規范行政權力和保護人民利益的地方設定法律的過程。行政法立法後,會產生新的法律。比如啟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的立法立項工作,最後制定並通過了相應的法律,這一系列行政法共同構成了行政法律體系。

⑦ 行政機關制定的法是行政法,那麼立法機關的立法呢

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是狹義的法律,廣義的法律才包括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內和規章容等。 事實上行政機關並不是當然的立法主體,其立法依據要經過法律的授權。享有行政立法權的機關只有國務院,國務院各部門,省會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及經濟特區所在的市的人民政府,其他行政機關制定的不是行政立法。我認為立法機關的立法是當然的法律,應該直接稱作law。

⑧ 行政法的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有權的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以及有權機關的授權,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制
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抽象行政活動。行政立法的涵義:行政立法是一種抽象的行政行為,其所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行政立法是委託立法或叫准立法。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在職權范圍內的行為,其主體是法定的,許可權是有度的。行政立法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行政立法的結果包括行政法規和規章。在中國,行政立法大致有如下三點意義:第一,減輕立法的負擔。第二,現代行政國家的需要。第三,「因地制宜」的需要。 在中國行政法學的框架下,存在著授權立法和職權立法的兩分法。(1)授權立法。根據授權的來源不同,又可將授權立法分為以下三類:
a) 替代法律的授權立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為《立法法》)第9條的規定,應當由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事項,在尚未制定法律前,中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b) 特別授權立法。例如《第七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於國務院提請審議授權深圳市制定深圳經濟特區法規和規章的議案的決定》(1989年4月4日第七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c) 法條授權。即在制定的法律中專設一條規定國務院可以就有關問題制定行政法規。
(2)職權立法。職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組織法所進行的立法活動。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規,有力的促進了中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 (1) 國務院的行政立法許可權:a) 為領導和管理各項行政工作制定和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b) 尚未立法的事項先行制定行政法規;
c)憲法和法律規定范圍內批准。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3)地方政府的行政立法權:
依據地方組織法和相關法律,深圳、汕頭、珠海和廈門有地方規章的制定權。
(4) 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制定行政政策,發布行政命令和制定行政法規並頒布執行。
4. 體制
行政立法體制是指一個國家的行政立法主體的設置及其立法許可權的劃分,是一個國家整個立法體制的一部分。中國行政立法主體設置:
(1)國務院立法(制定行政法規)
(2) 國務院各部、委立法(制定部門規章)
(3)國務院直屬機構立法(制定部門規章)
(4)地方行政機關立法(制定地方行政規章)
(5) 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
5. 行政立法的效力涵義:
(1)行政法規、規章的拘束力和強制執行力;
(2)適用力。根據2001年頒布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行政法規、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行政法規、規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⑨ 行政法部門就是由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構成的對嗎

行政法部門是調整行政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

⑩ 怎樣理解行政法和行政立法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是指有權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制定並頒行有關行政管理事項普遍應用的規則的活動。
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建立的國家行政機關。由於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干預增多和行政權力的相對擴大,單靠立法機關立法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立法機關以委託立法方式,賦予行政機關以立法權;同時,行政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也是一種行政立法活動。
行政立法的內容包括: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的法律規范;行政機關管理國家事務的法律規范;對行政機關的活動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不同等級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不同。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2條第2款的三層含義 發布:2025-10-03 05:18:09 瀏覽:196
律師報酬 發布:2025-10-03 05:08:14 瀏覽:408
經濟法考試計算公式沒寫計量單位 發布:2025-10-03 05:04:35 瀏覽:959
廣州市司法考試辦公室 發布:2025-10-03 05:04:35 瀏覽:23
青少年法法律知識少一點的 發布:2025-10-03 05:04:34 瀏覽:548
律師性格 發布:2025-10-03 04:43:53 瀏覽:518
法官程 發布:2025-10-03 04:43:52 瀏覽:550
永嘉徐律師 發布:2025-10-03 04:41:18 瀏覽:16
勞動法辭退員工的合法程序 發布:2025-10-03 04:39:57 瀏覽:631
法治門第 發布:2025-10-03 04:28:42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