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合同法律風險防範法律服務產品
A. 需要簽設備買賣合同,請問設備買賣合同法律風險有哪些
簽訂設備買賣合同,最重要還是要看對方單位/個人對這批設備有沒有所有權,對這批設備有無處分權。然後審查對方是否有從事相關經營的資格、資質、看下單位經濟能力;如果對方是個人,看是否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是否對合同標的有處分權。以上合格之後,就要看設備的規格型號,有詳細的參數標準的,這些都要注意,以避免糾紛。最後您們要約定價款,違約金,責任這些。
B. 買賣合同有哪些法律風險,買賣合同法律風險的防範方法
風險太多了,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
而且任何一個合同不可能是100%完美的
C. 買賣合同法律風險防範有哪些呢
一、合同主體
陷阱:故意將供方填成與簽約人有關系,但無供貨能力,且無獨立承擔經濟責任能力的單位。或故意將需方填成與簽約人有關系,但無付款能力,且無獨立承擔經濟責任能力的單位。
十一、違約責任
陷阱:有可能違約的一方,不寫違約責任,或將違約責任寫得過輕。
注意:將違約責任寫具體。最好把對方每項義務不履行的違約責任都分別寫清,以鉗制對方,使其正確、全面履行合同義務。
十二、解決合同爭議的方法
陷阱:不寫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選擇有利於自己的合同解決方式和管轄機關。
注意:寫清解決糾紛的方式,是仲裁、還是訴訟。確定糾紛的管轄地。
十三、落款、署名、蓋章等方面
陷阱:1、不注意寫明簽名人是法人代表,還是法定代表人授權的其他委託代理人。2、不蓋公章;或蓋的不是公章,用沒有備案的合同章甚至業務章,或蓋上了分公司或公司下屬部門的印章。
注意:一定要蓋公章,有些單位的合同專用章是經過備案的也可以,但這難於判斷。簽字的一定要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持明確授權書的代理人,但相對方要把該授權書留件備查。
一、合同主體
陷阱:故意將供方填成與簽約人有關系,但無供貨能力,且無獨立承擔經濟責任能力的單位。或故意將需方填成與簽約人有關系,但無付款能力,且無獨立承擔經濟責任能力的單位。
注意:核對供、需雙方。
二、買賣標的物(貨物)的基本情況
陷阱1:產品名稱故意不寫全稱,混淆產品品種;或供方不寫產品牌號和商標,以期達到以次代好的目的;有的供方不寫產品規格型號,企圖交貨矇混過關;還有的供方不寫生產廠家,想用價低的檔次差的產品供貨。
注意:寫清產品全稱,寫清牌號、商標,寫清、寫全規格、型號、寫清生產廠家。
陷阱2:供方不寫隨機備品、配件工具、數量及供應辦法。以圖不免費提供。
注意:要寫清隨機備品、數量,配件工具、數量。並將上述用品的供應辦法、時間也寫清楚。
三、標的物的數量和計量方法
陷阱1:產品數量或計量方法故意約定為本企業的標准或計量方式。
注意:產品的數量應以國家統一的標准計量單位表示,沒有統一計量單位的,產品數量的表示方法由雙方確定,但必須具體明確,切不可用含糊不清的計量概念表述,如一件、一箱、一打等,應對雙方使用的計量方法具體解釋,如一件、一箱、一打等的表示,具體包括的產品數量是多少。
對某些產品,必要時應當在合同中寫明有關主管部門頒發的(沒有主管部門規定的由當事人商定)交貨數量的正負尾差、合理磅差和在途自然減(增)量規定及計算方法。注意明確什麼是多交、少交和如數交付的法律概念。工礦產品購銷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由於運輸、計量、自然、產品本身的性能等多方面原因,在發貨數、實際驗收數、合同規定的交貨數之間,有時會出現差額,發生不一致現象。此時,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磅差和增減范圍的,才能以少交、多交或如數交付論處。通常這種法律規定均為有關主管部門規定的范圍。
陷阱2:供方不寫合理損耗,或將合理損耗寫的較多。
注意:將損耗寫清,寫合理,對正負尾差、合理磅差、自然減(增)量等要根據情況,寫科學。
陷阱3:供方不寫隨機備品或配件工具的數量。
防範:要寫清隨機備品數量。並將上述用品的供應辦法、時間也寫清楚。
四、標的物的技術標准(含質量要求)
陷阱1:不寫質量標准;成套產品的,不寫附件的質量標准;看樣訂貨的,不封存樣品。
注意:寫清質量標准,是國家標准呢?還是行業標准?抑或企業標准?成套產品的,不但要寫清主件的質量標准,還要寫清附件的質量標准。看樣訂貨的,一定要將樣品封存好,作為檢收的標准。
陷阱2:供方故意對質量負責的條件簽訂苛刻一些,以期達到不負責任的目的;或者故意將質量負責的期限寫的過短,使需方根本沒有時間提出質量異議。
注意:對質量負責的條件和期限,不但要寫清,而且要寫的科學、合理。
五、標的物的包裝方式和包裝要求
陷阱:供方不寫或不寫清包裝標准、包裝物的供應和回收,也不寫費用負擔,以達到簡易包裝省錢省力的目的。
注意:寫清包裝物、包裝標准、包裝標簽的內容等。對包括物的供應、回收,費用負擔也要寫清楚,以免出現糾紛。對包裝不善引起貨物損壞的責任約定清楚。
六、產品價格及支付期限、地點和方式
陷阱:不寫單價,逃避物價檢查,並為偷、漏稅創造條件,或需方只寫金額數量,不寫幣種。
防範:寫清單價,寫清幣種。
七、交貨的期限、地點和方式
陷阱1:不寫交貨地點,不寫清交貨方式,以達到不承擔風險責任的目的,也為糾紛管轄設下埋伏。
注意:寫清交貨地點和方式,代辦托運時,還要寫清運輸工具和運輸路線。
陷阱2:供方不寫交貨時間,或將交貨時間寫成:在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交貨,而不寫某日具體交多少貨。
防範:寫清交貨時間,分期交付的,寫清每次交貨的具體數量。
八、運輸方式的要求及運雜費用的支付
陷阱:不寫或不寫清運輸方式;籠統寫到達站(港);不寫費用負擔。
注意:寫清運輸方式是水路、鐵路、公路運輸,還是聯運。要寫清到達的終點是某市(地)的南站、北站,還是其他站。要寫清運費的負擔,若是分擔,還要寫清分擔的數額或段點。
九、驗收或者檢驗的標准、方式、日期
陷阱:供方不寫驗收標准、方法及提出異議的期限,或將提出異議的期限訂的過短。
注意:把好貨物驗收方法這一條款的明確規定。明確規定貨物的驗收辦法,事關供需雙方預期的經濟效益與合作成功與否的大局,也是易發生質量糾紛的地方,必須注意明確訂明。合同中應明確載明:驗收的時間;驗收的手段;驗收的標准;由誰負責驗收和試驗;當驗收中發生糾紛後,由哪一級主管產品的質量監督檢查機關執行仲裁等等。一般地,驗收的辦法有外觀驗收;理化驗收;安裝運行驗收;破壞性驗收等,採用哪一種方法應在合同中訂明白。有的驗收需要委託有關專業部門進行的,應當委託國家法定檢驗機構驗收以保證其驗收的法律效力。同時,合同中應明確規定其驗收期限。國家有驗收期限規定的,按國家規定的期限進行;國家沒有規定的,雙方當事人可按下述原則約定:需方自提的,在提貨時當面點清驗收;供方送貨或代運的,貨到後10天內驗收完畢,特殊情況的雙方在貨到時或者合理的期限內驗收。沒有驗收,不得動用,一旦動用,就視為驗收合格,不能再提出數量及質量的異議。此外,合同中也應明確規定驗收的地點。
十、結算方式
陷阱:需方不寫結算方式和期限,或只寫結算方式,不寫結算期限。以達到延長付款期的目的。
注意:寫清結算的具體方式,寫明結算期限。若是分期付款,還要寫清每次付款的日期和確切數額。
十一、違約責任
陷阱:有可能違約的一方,不寫違約責任,或將違約責任寫得過輕。
注意:將違約責任寫具體。最好把對方每項義務不履行的違約責任都分別寫清,以鉗制對方,使其正確、全面履行合同義務。
十二、解決合同爭議的方法
陷阱:不寫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選擇有利於自己的合同解決方式和管轄機關。
注意:寫清解決糾紛的方式,是仲裁、還是訴訟。確定糾紛的管轄地。
十三、落款、署名、蓋章等方面
陷阱:1、不注意寫明簽名人是法人代表,還是法定代表人授權的其他委託代理人。2、不蓋公章;或蓋的不是公章,用沒有備案的合同章甚至業務章,或蓋上了分公司或公司下屬部門的印章。
注意:一定要蓋公章,有些單位的合同專用章是經過備案的也可以,但這難於判斷。簽字的一定要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持明確授權書的代理人,但相對方要把該授權書留件備查。
D. 如何規避購銷合同中的法律風險
作為銷售人員,應當學習一點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如果不懂得法律,不懂得合同條文中隱藏的內容和用意,實踐中很有可能落入別人設好的陷阱。目前,在民事活動中追求的是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原則,只要當事人的活動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不違反社會的良好道德風尚,國家不會過多的進行干預。因此相對來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合同只要簽字或者蓋章,就具有法的效力,雖然效力的范圍僅存在於合同雙方的當事人之間。 法律最基本的功能是化解矛盾、解決糾紛、規范人們之間的行為、維護社會的安定。按照內容,可以把法律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實體法具體規定了人們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教給人們如何去行為以及行為的後果;程序法規定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得以實現、或者國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的程序。《合同法》屬於實體法,具體規定了什麼是合同,如何履行,如果不能履行或者終止履行出現什麼後果等內容。 但實際操作中,即使把《合同法》中所有法條內容倒背如流,操作中仍然很難規避合同中的法律陷阱。就像蓋房子一樣,拿一張建築師證書容易,但真正想要建造出漂亮的房屋,需要的還是實踐中的經驗。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操作差距很大,而且今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還會有越來越多法律風險潛藏在合同文本中。所以今天我主要從訴訟角度跟大家討論一下購銷合同中的法律風險規避問題。 首先,是合同主體問題。合同主體也是合同的相對人,簽訂合同的主體,應當具有合同資格。表現在購銷合同中,如果不是法定代表人,就應當有委託授權並加蓋公章。當然,如果代理人沒有合法的授權,但有加蓋公章的合同文本,則對於相對方可以表見代理作為抗辯理由,此代理的後果還是由蓋合同章公司承擔。因此,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為了規避不該出現的法律風險,一方面要對蓋章單位進行審查,確定此單位真實存在(從工商注冊登記表中可以查詢到);另一方面,確定蓋章單位確實有履約能力。例如,從一個單位獨立出去的機構,為了能夠簽訂合同,以其原單位的名譽談單,後加蓋自己的公章。後來由於履約能力不足,這家機構無法適當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合同相對人即使要求法院強制執行所造成的損失,但此單位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這就是對合同主體產生錯誤認識的後果。 其次,應當注意管轄權問題,管轄權是律師最為關注的,在訴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如果管轄權在自己一方,則便掌握了對自己有利的訴訟資源,這也是當下中國法制的現實。在購銷合同中,管轄的確定主要是地域管轄,地域管轄的確定范圍主要有合同的簽訂地、合同的履行地、被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 再者,要正確認識合同的性質,在購銷合同中,有時不單單是產品的出售和購買,有時加工一方要根據對方的特別要求定製產品,此時的合同應當屬於加工承攬合同,對加工承攬合同來說,訴訟管轄地區應該是加工承攬地,與單純的購銷合同確定管轄是不一致的。 另外一個是定金與訂金的適用問題。定金是擔保法的概念,是一個擔保條款,如果在合同中規定定金條款,則付定金一方在違約時無權要求退回定金;而如果是收受定金的一方違約,則負有雙倍返還定金的責任。訂金的作用是一種預付款,不具有擔保性質,因此如果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或者解除,訂金是要退還的。 還有一個方面,違約責任的規定問題,在合同中,最好對違約責任的承擔做具體和明確規定。因為現行法律沒有法定的違約責任,現在法律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然如果規定的違約金過高,可以在訴訟中向法院主張減少違約金;如果不主張減少,根據不告不理原則,法院不會主動減少違約金的適用。 很多人認為,合同法應當是為了保障合同的正確履行,如果得不到正確履行,則應當保護自己的公道正義。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因為訴訟中的一條根本原則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這里的事實,指的是法律事實,而不是客觀事實。法律事實是一種能夠用證據證明的事實,所以有了客觀事實,要成為法律事實還要能夠有證據證明。合同文本是一種證據,合同的條文是一種切實的書證,用書面的內容證明事情的發生和存在。因此,從根本上說,簽訂合同不僅僅是為了合同的履行,也是證據的保存。合同條文應當對主要問題做相對細致具體的規定,包括但不限於驗收標準的規定、違約責任的規定、糾紛的解決方式等等。 合同的附件也是合同的內容之一,具有合同效力,合同的公章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簽字如果內容不同,則以法定代表人簽字為准。 一個好的法律顧問在設計合同文本時,主要側重的是用合同條文來約束對方不能違約或者違約成本過高,無法違約;而不在於合同條款的多少。有時高手製作的合同條文看似拙劣,實則背後潛藏陷阱,這就需要各位在實踐中仔細體味和歷練了!
E. 買賣合同有哪些法律風險,買賣合同法律風險的
買賣合同的法律風險:
1、主體沒有訂立合同的資格,沒有實際履行能力。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合同風險就是訂立合同的主體沒有訂立合同的資格,根本沒有履行能力,即通常所說的皮包公司利用出賣人的輕信,騙取出賣人的貨物。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以法人及其他組織為一方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
2、代理人超越代理許可權,以被代理人名義簽訂買賣合同。
在買賣合同的簽訂中,經常有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簽訂合同的情況,在被代理人授權范圍內,代理人所簽訂合同的權利義務應由被代理人承受。但代理人超越代理權或代理權授權期限已屆滿後所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由行為人承擔。
3、買賣合同的內容中出現漏洞導致權利得不到保護。
買賣合同中經常出現因為對業務不熟悉或者談判經驗不足而在合同內容中出現漏洞,常見漏洞有:質量約定不明確、履行地點不明確、付款方式不明確等。以上漏洞多出現在合同主文內容缺少或者約定不明,使用文字雙方有爭議等情況。
4、在買賣合同中的惡意履行。
一般有:借口產品質量差而拒付貨款;產品有質量問題而故意不告知;在發生多交貨時不予通知;在對方履行不符合約定時,不及時採取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的發生;出賣人工作人員收貨後以工作人員非本企業員工為由拒絕支付貨款。
5、虛開支票,套取貨物。
主要形式是開具不實面額的支票即空頭支票,這樣當收票人將支票交給自己的開戶行轉賬時會被出票人的開戶行拒付而使支付額不可兌現。另一種形式是故意製造障礙使開出的支票不能兌現,這種形式更具有隱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