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法律服務
『壹』 戴胄犯顏執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幾,
聖上認為兵部郎中戴胄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一職。聖上因內為候選人大都容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聖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聖上憤怒地說:「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聖上說:「你能夠執行法律,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戴胄這一次觸犯聖顏而堅持執行法律,言辭像泉涌一樣,聖上都聽從他的,天底下沒有被冤枉的人了。
這是我自己翻譯的,可能有點小問題,但大意就是這樣的
『貳』 大理大學的法律與經管學院的男女比例
經管院一般都是男多女少,學校的經管院都是美女如雲啊,學經管益處很多喔。。。。
男女比例三比一 一對情侶一對基
『叄』 中國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民眾應如何監督和約束政府
約束的作用至少目前是體現不出來的。 這也是「我們不是法制國家」最重要的一個論據: 我們在法律存在的情況下,還有單獨的行政處罰。
這個是結構上的問題。 從理論來說,民眾如果能夠監督和約束政府 ,那麼就實現了民主。可是您所探討的問題是結果,並非原因。 我的意思是,現在形成民主的原因有缺陷,或者是。。沒有。
結構是決定結果的,如果結構不對,後期進行調整,那麼實現的結果(民主監督)都是有缺陷的。因為沒有能體現出法律的平等性。給你個例子:
就這段時間比較熱鬧的大理唐代文物「龍首關遺址」被毀事件。處罰結果是:
「5月12日,大理市召開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對施工單位山東通達路橋工程有限公司的違法行為給予20萬元的處罰;給予大理市交通局局長黨內嚴重警告、行政記大過處分,給予大理市交通局黨委書記黨內警告、行政記過處分,給予大理市文化局局長行政記過處分,責成大理市交通局和文化局領導班子寫書面檢查,並在全市通報;對大理市政府分管領導按干管許可權及有關規定給予處分。」
你看,這就會造成,某些人可以「放手」去做。即使出事,也只是行政是出現的錯誤,並不會被法律所制約。那如果是按破壞文物的法律規定 ,至少是5年以上的牢獄之災。 那官 民權利生來就不同,本來官員就是凌駕於法律的,這樣的法律結構就產生了不平等。
一旦出現法律的不平等,那麼,法律就不可能實現,為所有人服務,同時制約所有人的功效。只能變成 為部分人服務,同時制約部分人。那麼就沒有辦法真的監督和約束了
『肆』 中國古代行政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遼代司法體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設有世襲決獄官,由軍事首領夷離堇兼理司法。契丹國建立後,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置夷離畢院,以夷離畢為北面官,「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專掌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行政與司法事務。遼太宗以後,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調、車馬之事」,專掌漢族地區行政與司法事務。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為兩個系統。
遼聖宗時期,開始任用漢人執掌司法,試圖縮小契丹與漢人司法制度的差異,消除民族隔閡。
金代初期沒有專門司法機構,各級軍政長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後,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漢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設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機構,其官員分別由女真人、漢人、契丹人擔任,並設譯史充當翻譯,以解決斷案中語言不通的問題。地方仍沿襲宋制,由行政機關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設提刑司,作為中央的司法派出機構,執掌司法事務。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伍』 翻譯《舊唐書 戴胄傳》 貞觀元年,遷大理少卿……
貞觀元年,戴胄任大理寺少卿。當時吏部尚書長孫無忌曾經被傳召,沒有解除佩刀版進入東上閣。尚權書右僕射封德彝,認為守門校尉沒有察覺,其罪應當處死;長孫無忌誤將佩刀帶進去,責罰二十斤銅。皇上同意了。戴胄反駁說:「校尉沒有察覺和無忌帶刀進入,都是失誤啊。臣子對於君王,不能夠以失誤為借口,法律上說:『供奉君王湯葯、飲食、舟船,有所失誤沒有按照法令的人,都處死刑。』陛下如果考慮到長孫無忌過去的功勞,(不加治罪,)那就不是司法部門該管的事了;如果按照法律處理,罰銅並不恰當。」太宗說:「法律,不是我一個人的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啊,怎麼能夠因為無忌是皇親國戚,就要屈法順情從輕處理他呢」責令重新定議。德彝仍然執行原來的判決,太宗將要同意這個判決。戴胄又說:「校尉是因為無忌的失誤才獲罪的,按照法律,他的罪過應當比無忌要輕。若論失誤,他們的情形是一樣的,可是一生一死,輕重懸殊。我冒昧地堅持自己原來的請求。」太宗贊許他,終於免除校尉死刑.
1.臣子之於尊極,不得稱誤:臣子對於君王,不能夠以失誤為借口
2.何得以無忌國之親戚,便欲阿之?怎麼能夠因為無忌是皇親國戚,就要屈法順情從輕處理他呢
嚴格執法,剛正無私
『陸』 擢為大理少卿中為什麼意思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為大理少卿。
字詞解釋: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
古文翻譯:聖上認為兵部郎中戴胄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一職。
出自《戴胄犯顏執法》
原文: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眹復何憂!胄前後犯顏執法,言如湧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翻譯:聖上認為兵部郎中戴胄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一職。聖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聖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聖上憤怒地說:「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聖上說:「你能夠執行法律,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戴胄這一次觸犯聖顏而堅持執行法律,言辭像泉涌一樣,聖上都聽從他的,天底下沒有被冤枉的人了。
當過李世民宰相的王珪對戴胄有一個評價,認為戴胄在處繁理劇,眾務必舉(處理復雜困難的問題,諸事都料理的有條不紊)方面有突出的才幹,這一評價受到了包括當時李世民在內的諸多大臣的一致肯定,事實證明,戴胄不負此評。
他字玄胤,相州安陽人,《舊唐書》說他性貞正,有干局,明習律令,尤曉文薄。隋朝大業年間,任門下錄事,後又在越王楊侗處任給事郎。王世充想自稱為帝時,他勸阻王讓他效忠隋朝,王不聽,把他排擠出去,讓他任鄭州長史,鎮守虎牢。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李世民率領大軍攻克虎牢,俘獲戴胄,李世民知道他的賢名,就把他留在身邊,引為秦王府士曹參軍。李世民即位後,任命戴胄為兵部郎中,封爵武昌縣男。
貞觀元年,大理寺少卿一職暫缺,李世民認為大理之職,人命所懸,當須妙選正人。用心存法,無過如戴胄者。(《大唐新語》卷四執法第七)就這樣,公正執法的戴胄被李世民親自點將,走馬上任。上任伊始,他就幹了一件漂亮的活兒,使李世民對他刮目相看。
由於李世民立國不久,許多大臣往往不自覺的忘了規矩,當時的吏部尚書、從小就與李世民一起玩兒大的長孫無忌,無意間犯了一件大錯事。在一次被李世民召見時,他匆匆上殿,竟然忘了解下自己的佩刀,更加麻煩的是,當時負責監督此事的監門校尉也沒有發現,沒有制止。當他們站在李世民面前時,尚書右僕射封德彝發現了這個問題,他上奏李世民說,監門校尉沒有發現是失職行為,應當處死;長孫無忌誤帶佩刀入宮,判處徒刑兩年,罰銅20斤贖罪。
李世民准備採納這個建議,戴胄卻反駁道:校尉不覺與無忌帶刀入內,都是一時疏忽所致。臣子對於皇帝,不能稱過失。按照刑律說供奉御用湯葯、飲食、舟船,發生差錯不合乎制度的,都要處死。陛下如果考慮到他的功勞,那就不是司法機關所能議定的;如果依據法律,那麼罰銅就不恰當。李世民說:法律不是我一個人的法律,是國家的法律。怎麼能夠因為長孫無忌是皇親國戚,就要曲解法律呢?下令重新擬定處理意見。
封德彝堅持最初的意見,李世民又動搖了,准備聽從。戴胄又上奏反駁:校尉因為長孫無忌而造成犯罪,按照法律罪行應當減輕。如果論起他們的過失,那麼犯罪情節相同,但卻一生一死,量刑的差別太大,我冒死堅決請求皇上考慮我的建議。李世民終於接受了他的建議,赦免了校尉的死刑。
貞觀元年正月,朝廷盛開選舉,大力選拔人才。一些人趁機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李世民知道後,下令他們自首,否則,以後查出來要判處死刑。這時候,一個任徐州司戶參軍叫柳雄的人,偽造在隋官資被發現了,李世民想把他殺掉。戴胄根據法律判處他流放。李世民非常憤怒,說道:我下令不自首者處死,你卻判其流刑,這不是向天下顯示我說話不算數嗎?你想要賣法嗎?戴胄說:您如果是馬上殺了那個人,臣是管不了的;既然交付大理寺處理,臣不能違背法律。李世民又說道:你只關遵守法律,難道讓我說話失信嗎?
戴胄回答: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說出的話,只是當時憑喜怒發出來的罷了!陛下一時發怒,想要殺死他。已經知道不能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臣私下替陛下珍惜這一點。李世民終於醒悟了,說道:我執行法律有失,先生您能夠加以糾正,我還有什麼可值得擔憂的呢?戴胄的這次抗辯,開創了唐代的一個先例,皇帝說過的話,如果不符合法律,最後要以法律為准繩來裁斷。這是很了不起的的法律
至上的思想,可惜的是,後來都是權大於法了。
史書上說,戴胄經常就像這次一樣犯顏執法,不斷的推翻李世民一時氣惱作出的決定,經過他的手處理的案子,從來就沒有冤枉的。這一年(貞觀元年),戴胄被升任為尚書右丞,不久改任尚書左丞。
『柒』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歷代行政法規
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遼代司法體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設有世襲決獄官,由軍事首領夷離堇兼理司法。契丹國建立後,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置夷離畢院,以夷離畢為北面官,「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專掌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行政與司法事務。遼太宗以後,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調、車馬之事」,專掌漢族地區行政與司法事務。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為兩個系統。
遼聖宗時期,開始任用漢人執掌司法,試圖縮小契丹與漢人司法制度的差異,消除民族隔閡。
金代初期沒有專門司法機構,各級軍政長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後,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漢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設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機構,其官員分別由女真人、漢人、契丹人擔任,並設譯史充當翻譯,以解決斷案中語言不通的問題。地方仍沿襲宋制,由行政機關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設提刑司,作為中央的司法派出機構,執掌司法事務。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