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無效合同法
❶ 合同法52.53條內容
合同法第52條列出了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第53條則規定了合同中免責條款的效力。合同被視為無效通常是因為其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損害了國家、社會公共利益。這類合同自訂立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也不會在日後變得有效。已履行的無效合同應通過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措施,使當事人的財產恢復至合同訂立前的狀態。
通常,如果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了免責條款,並且這些條款未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法律是承認其效力的。然而,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這不僅會濫用免責條款,還會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不利於保護正常的合同交易。以下兩種免責條款被規定為無效:
1. 免除造成對方人身傷害責任的條款。由於法律對人身權利給予特殊保護,允許通過合同免除人身傷害責任將縱容對他人生命的摧殘,這與保護公民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相違背。
2. 免除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條款。這類條款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允許其存在可能導致一方當事人利用條款欺騙對方,損害其合同權益,與立法目的相違背。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因一般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可以認為是有效的。此外,只有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才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只有涉及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財產損失免責條款才是無效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❷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哪些情形下合同無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版脅迫的手段訂立權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我國於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2)合同無效合同法擴展閱讀
合同法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❸ 合同法52條全文規定
法律分析:
《合同法》第5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五條 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的合同的效力,應當依照本法第一編第六章第三節和本編的有關規定確定,不得僅以超越經營范圍確認台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