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公司法律制度ppt

公司法律制度ppt

發布時間: 2020-12-20 08:42:45

A. ppt法律的產生與發展

我國法律夏朝開始出現,夏商周時期是法律發展的初期,都是習慣法,且不公開。法律思想為秉承神權法。西周時期以禮為法,禮是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本身就是廣義的法。正式確立了奴隸制的五刑制度,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辟。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執政子產鑄刑鼎,是法制史上的一個重要進程,公布了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至此開始,中國古代的法律公布都成為了成文法。秦朝的立法思想以法家思想作為理論基礎,以法為本,斷於法」「輕罪重罰」秦朝主要的法律形式是律、令、制、詔。漢朝時期,統治者重視儒家思想,主張「仁」,開創了原心定罪、錄囚制度等新的法律制度。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還是以儒家為主要影響思想。確立了「准五服以制罪」、「存留養親」等制度。唐朝時期法律發展到一個較為繁榮完善的時期,正式確立了五刑制度,即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十惡制度,進一步維護了綱常倫理,被後世改名而成的唐律疏議更是影響深遠。後世的法律基本以唐律為基礎。到了新中國時期,以民主為主要思想,制定了婚姻法等法律。
法律的產生是由社會背景決定的,其中經濟和思想又起主要影響作用。法律初期是為了保障統治者的利益,後期就是保障大多數的利益。法律也在逐漸發展,只是為了保障多數人的利益。

B. 關於法律在我身邊的PPT怎麼做

法律定義及描述
簡述: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基礎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現在指----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力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的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基本的法律: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2]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
法律體系 通常,法律體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另外還有第三種法律體系(依然存在於某些國家的部份或整個地區)-宗教法,是一種以經籍和其解譯為基本的法律。一個國家所使用的體系通常和其歷史、其和外國間的關連、以及其對國際標準的依附等有關。司法體系認同應遵行的法源為其法律體系的明確特徵。所以不同體系的差別多在於模式的不同,而不在於其內容,且每個司法體系通常都可以找到相類似的法條。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103]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104]更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份;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法律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有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1)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2)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3)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其中(2)和(3)又稱為義務性規范。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在法律上所應承受的結果。法律後果分為兩種: 一個是肯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要求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積極的結果,包括國家承認行為合法、有效、應予保護甚至獎勵。 另一個是否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規定而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消極的結果,包括國家不承認行為合法、行為無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 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4,法律是以國家強制為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來保障。
法律的英文解釋
law; legislation; an enactment
法律的兩個基本關系
(一)法律與道德 道德是生活於一定物質條件的人們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標准來評價人們的言行、並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維持的規范、原則和意識的總稱。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理論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有內在的必然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了解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時,對我們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與道德相同之處是:第一,它們都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第二,它們的內容是互相滲透的。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規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國憲法第24條、第46條、第51條等條款中,就明確規定了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內容的「五愛」以及社會公德的要求。在憲法的其他條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規定或隱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經濟基礎上並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在經濟基礎基本不變而經濟體制有了變化、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的情況下,法律和道德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憲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規正在進行大量的立、改、廢,道德也發生了變化。第四,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它們追求的都是社會秩序安定,人際關系和諧,生產力發展,人們生活幸福。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是:第一,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道德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第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內容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於人們的言行上。第三,體系結構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當然主要是靠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守法來推行,但也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則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違法犯罪的後果有明確規定,是一種「硬約束」;不道德行為的後果,是自我譴責和輿論壓力,是一種「軟約束」。
(二)法律與政策 政策有黨的政策、國家政策之分,有總政策、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之別。黨的政策是執政黨在政治活動中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作出的政治決策。這里主要講黨的政策與法律的區別:第一,意志屬性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黨的政策是黨的意志的體現。雖然我們黨沒有自己任何的私利,黨的意志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但黨的政策在沒有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之前,不具有法律的屬性。第二,規范形式不同。法律具有規范的明確性,政策則比較原則,常常只規定行為的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為規則。第三,實施的方式不同。法律和政策都要靠宣傳教育,使廣大幹部群眾掌握和自覺執行,但在執行中遇到障礙時,法律有民事、行政、刑事制裁手段;違犯政策則由黨的紀律來處理。第四,穩定程度不同,法律有較高的穩定性,黨的總政策和基本政策也有較高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這一點鄧小平同志講得很清楚,他說:「究竟什麼是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等內外政策,這些政策我們是不會改變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6頁)但具體政策,就必須隨形勢的發展變化而隨時加以調整。在這一點上,同時體現了政策與法律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 現代國家,沒有法律不行,沒有政策也不行。在我國,黨的領導是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領導。」(《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卷,第273頁)現在,我國正在穩步推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因此,處理好黨的政策與法律的關系就顯得特別重要。第一,法的制定和實施要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黨的領導作用實現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制定和實施政策,以指導國家的活動;而國家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和執行各項法律,以實現國家職能。所以,制定和實施法律就必須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這也是在國家活動中堅持黨的領導的體現。我們現在制定的法律,都體現著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其他有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策,或者說是經過法定程序把黨的政策條文化、具體化。第二,政策和法律的實施相互促進。政策上升為法律之後,就能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而得到有力地推行;法律以政策為指導,就能從政策對實踐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對廣大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中獲得力量,從而使法律得到人民衷心的擁護。第三,政策和法律互相制約。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民主與法制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大力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按照鄧小平同志關於「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9頁)的指示,逐步改變了過去主要靠政策辦事的作法;確定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提出了「黨領導國家事務的基本方式是:把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把重大決策與立法結合起來」;黨中央和全國人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確認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所以,黨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黨領導國家事務的活動,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之內。黨領導人民制定了憲法和法律,黨也要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否則,就難以樹立法律的權威,也難以切實推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中國現代法律思想概述
現代人們的普法行為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一八四〇年以後,封建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奮斗。 二十世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變革。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後,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 中華民族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2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布《關於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1952年我們開始了司法改革運動。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人剝削人的制度已經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增強了國防。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農業生產顯著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今後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我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中國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行斗爭。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過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今後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的斗爭中,將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民族大團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並將繼續加強。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開的。中國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支持被壓迫民族和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義斗爭,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C. 公司管理制度怎麼講解

通過我多年管理自己的公司,總結點小經驗,望能給你點幫助:
1、要想公司的專規章制度能夠更好的執行,最好屬讓公司的規章制度少起來。很多公司,有厚厚幾大本規章制度,而這些制度做得非常漂亮。但是上到公司老總,下到公司基層員工,就是沒有人看,那就更不談執行好了。我認為,制度越簡單越好,且聯合公司實際制定,這樣執行起來就方便。我們國家法律有上萬條,難到老百姓都能夠記住嗎?給幾條簡單的:不殺人、不放火就OK了
2、凡是公司的制度,必須在公司大量宣傳、講解。特別是對新員工,最好是組織詳細崗前培訓,讓他們能夠清楚了解,應知應會,該做的,不該做的,一定要讓員工徹底了解。這樣執行起來他們才有依據。
3、對於違背制度的,嚴懲不貸。否則制度就沒有辦法落實。
4、對於重點的制度,且有經常違背情況的,要以公司紅頭文件下達,這樣可以引起重視。加大執行力度。
5、優秀員工的評選非常重要。對於執行制度到位的員工,要給以大的獎勵。

D. 如何製作法律法規,制度PPT

對於PPT個人理解,是你理解提煉後的再傳遞。那麼對於法律條文類的ppt製作,你可以內先整理出一個容「脈絡」(你想以怎樣的邏輯/思路來傳遞給你的受眾),然後PPT的製作是圍繞你這個「脈絡」的,每頁PPT可以進行內容的提煉,最終再整體看一下是否有不協調或需要調整的地方

E. 關於演講公司制度ppt的開場白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一個好的規章制度,並不一定管理好一個企業,但一個好的企業,就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管理制度。

所以,建立健全一個科學嚴謹的規章制度,並嚴格落實,才能發揮其作用。

企業管理規章制度,是企業管理中各種管理規定、條例、標准、辦法、守則、規程等的總稱。它是規定管理活動的內容、程序和方法,是管理人員的行為規范和准則。能有效配合公司的發展目標,提升人力績效,提升員工素質,增強員工對本職工作的能力與對企業文化的了解,並有計劃地充實其知識技能,發揮其潛在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發揚本公司的企業精神。其意義在於:

一、制定企業規章制度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市場經濟主體建設的目標,公司法等一系列關於「企業主體」的法律從宏觀的層面上規范了企業的組織與行為,如何在微觀上建立企業的組織行為架構,有必要制定企業規章,使現代企業制度中已經法律化的權利義務在實踐中更具有可操作性,並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項尤為復雜重要的工作。決策層與管理層的分工,職、權、責的劃分,章程的細化,賴於企業的規章制度來體現、實施和保障。

二、制定企業規章制度是規范、指引企業部門工作與職工行為的需要。

規章制度所具有的明確性、穩定性的特點有助於規范企業內部各組織、部門、員工的行為,使人人各司其職,各盡其守。一個好的規章制度體現了職、權、責的統一,能夠充分調動企業部門、人員的積極性,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商鞅立法度而秦國大治體現了法律制度的重要。企業的規范治理,同樣應當減少「人治」,管理行為應當依據規章制度作出,被管理者的行為亦應當依據規章制度。

企業應當通過入職培訓,使企業的員工明確企業各部門之間的分工配合,明確崗位職責,知悉哪些可以為,哪些禁止為,哪些鼓勵為。員工在熟悉了企業規章制度後,才能目標明確,行為統一,形成完整的企業文化,並在員工身上體現企業精神。

三、企業的規章制度是完善「勞動合同制」,解決勞動爭議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勞動合同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規范了企業人才、職工的合理、有序流動,成為處理勞動爭議的基本制度。然而勞動爭議的復雜多樣性,僅靠勞動合同並不足以調整,需要藉助企業規章制度才能處理解決。勞動法立法之初就考慮到企業規章制度在處理勞動爭議時的不可替代性,在總則部分第四章直接規定了企業勞動制度中規定職工權利、義務的合法性,在第三章勞動合同部分又直接規定了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是解決與勞動者合同的依據。缺乏了規章制度、用勞動合同處理爭議就會力不從心。

四、加強制定企業的規章制度建設是鞏固勞動紀律的需要。

勞動紀律指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勞動規則和秩序。勞動紀律制度化不完善是當前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規章制度的不健全反過來又影響了勞動紀律作用的發揮。我們知道,勞動紀律有助於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然而很多企業大會小會講勞動紀律,但制度化的勞動紀律卻欠缺得很,或者雖然有了,但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勞動紀律的執行大打折扣,表現為無法可依的情況較為突出。要改變這一現狀,充分發揮勞動紀律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的作用,就有必要加強企業的規章制度建設。

五、建立和完善企業規章制度是《勞動法》規定的義務。

勞動法的宗旨是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勞動法立法中直接把用人單位應當建立企業規章制度作為一項義務予以規定,並要求在規章制度中應當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

總之,企業應當充份認識到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加強企業規章的制度化建設,真正做到治理企業有章可循,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重點:一是講制度的適宜性、科學性、嚴肅性;二是講落實制度的重要性。

F. 跪求大學政治課件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 自覺遵守法律》『 我國的國家制度』ppt

到專門網站下就ok了

熱點內容
山西司法廳電話 發布:2025-05-12 08:07:15 瀏覽:855
陸良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2 08:01:14 瀏覽:261
唐山市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5-12 07:53:52 瀏覽:799
上海法官培訓基地 發布:2025-05-12 07:49:39 瀏覽:146
民事訴訟法司法再審程序 發布:2025-05-12 07:48:47 瀏覽:709
省道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2 07:48:11 瀏覽:14
重慶勞動法病假扣工資標准 發布:2025-05-12 07:44:35 瀏覽:207
什麼是社會調查法特徵 發布:2025-05-12 07:43:08 瀏覽:478
銀行支付憑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2 07:41:30 瀏覽:860
論述勞動法的屬性 發布:2025-05-12 07:37:30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