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法律顧問
⑴ 如何提升村級治理水平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層基礎,是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治理水平關系黨和國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也關系農民切身利益。在推進鄉村治理的具體實踐中,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更大視野拓展工作思路,在實行村「兩委」負責人「一肩挑」的基礎上,推行村醫村教進班子、法律顧問進鄉村、農民辦事不出村等舉措,有效提高了鄉村治理水平。
村醫村教進班子,促幹部來源多元化。農村工作頭緒繁多,提升鄉村治理能力,關鍵在人、在幹部。然而,長期以來,農村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年輕的、有能力的大都「孔雀東南飛」,導致有的村幹部不得不長期留任,缺乏新鮮血液補充。近年來,恩施州拓寬選用村幹部視野,實行「村醫村教進班子」。按照個人自願與群眾認同、崗位需要與業務對接、組織引導與依法進入原則和雙向選擇、組織考察、選舉任命程序,將政治素質較高、群眾基礎較好、服務能力較強的村醫村教及農村獸醫、電工、致富帶頭人等選進村「兩委」班子。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村醫村教文化素質較高、聯系群眾廣泛等優勢,優化班子結構,增強隊伍活力,有效解決基層組織幹部隊伍年齡老化、能力弱化等問題。
法律顧問進鄉村,促治理秩序法治化。治理的核心在於協調各方利益。法治體現公平正義理念,具有權威性、規范性,是協調各方利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鄉村既是基層治理法治化的薄弱環節,也是重要突破口。長期以來,一些農村群眾法律知識欠缺、法治意識淡薄,在表達利益訴求時方式常常不夠科學合理,有的甚至採用違法方式,對社會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對此,恩施州大力推行「法律顧問進鄉村」,由政府主導組建法律顧問團、「法律診所」,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定期開展法律宣講和法律援助;法律顧問按照政府「點菜」、自己「下廚」的方式,著力解決涉法涉訴案和信訪積案;按照群眾「動嘴」、自己「跑腿」的服務模式,以「法律診所」為載體,定期「坐診」或主動「預約」,為群眾開展全方位法律援助服務。
農民辦事不出村,促治理方式現代化。治理方式現代化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抓手。這不僅是手段方式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體現以人為本、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務理念。一些農村地區由於思想觀念落後、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推進治理方式現代化存在「先天不足」。加上一些部門存在不良工作作風,群眾辦事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長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恩施州以轉變行政觀念為前提,樹立「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的理念,努力實現農民辦事不出村。以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建立以縣市政務服務中心為龍頭、縣市直相關部門服務窗口和鄉鎮(街道)便民服務大廳為主體、村級便民服務室為基礎的「一網式」服務體系;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把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20多個部門7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授權給村便民服務室直接受理;以完善服務內容為抓手,積極整合部門資源,為群眾提供惠農補貼領取、電費收繳、話費充值、匯款轉賬、網上購物、產品供求信息等綜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