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辦法
❶ 民事案件法律援助規定是怎樣的
對方不願意協商,作為受害人只能想法院起訴,你可以選擇委託律師處理,也可以向當地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但法律援助是有條件的,具體條件如下:
【申請法律援助須知】
一、法律援助的對象:
1、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被告人。
2、公民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
3、刑事訴訟中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和被告人,因經濟困難需申請法律援助的。
二、經濟困難的標准:
經濟困難標准參照當地人民政府確定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兩倍執行。
三、申請法律援助的范圍:
1、請求國家賠償的;
2、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3、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4、殘疾人或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請求侵權賠償的;
5、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的;
6、請求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賠償的;
7、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8、主張因見義勇為、志願服務等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9、離婚訴訟;
10、繼承訴訟;
11、辦理(2)(3)(4)(5)(7)項的公證事項。
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發的經濟困難救助證及一般經濟困難對象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申請法律援助時,不受上述法律援助范圍的限制。
❷ 如何請求法律援助
到司法局申請
❸ 法律援助制度是什麼
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也稱法律救助,是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普遍採用的一種司法救濟制度,其具體含義是:國家在司法制度運行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上,對因經濟困難及其他因素而難以通過通常意義上的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會權利的社會弱者,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它作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行為,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6年3月17日通過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這是在我國立法史上,首次將"法律援助"明確寫入法律,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96年5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對法律援助的有關內容作了專章規定。《律師法》第六章規定:"公民在贍養,工傷,刑事訴訟,請求國家賠償和請求依法發給撫恤金等方面需要獲得律師幫助,但是無力支付律師費用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獲得法律援助。律師必須按照國家規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盡職盡責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這些規定明確了公民獲得法律援助的范圍和律師必須依法承擔的法律援助義務,並為今後制定法律援助的專門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礎。
目前,中國的法律援助機構已基本形成了四級組織的架構:
1、 在國家一級,建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統一對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1997年5月26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負責對法律援助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制定全國性的法律援助規章制度,中長期發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協調全國法律援助工作事宜,開展與國外法律援助團體及人士的交流活動等等工作。
同日,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成立。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募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基金,宣傳國家的法律援助制度,促進司法公正。其基金來源主要包括國內社團、企業、商社及個人的捐贈和贊助;基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的利息;購買債券和企業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收益等。
2、 在省級地方,建立XX省(自治區)法律援助中心,對所轄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3、 在地、市(含副省級)地方,建立XX地區(市)法律援助中心,行使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組織實施的雙重職能。
4、 在具備條件的縣、區級地方,建立XX縣(區)法律援助中心,具體組織實施本地的法律援助工作。不具備建立法律援助機構條件的地方,由縣(區)司法局具體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
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申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中國法律援助的三個專業實施主體是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律師主要提供訴訟法律援助(包括刑事辯護、刑事代理和民事訴訟代理等)和非訴訟法律援助;公證員主要提供公證事項的法律援助;基層法律工作者主要提供法律咨詢、代書、普通非訴訟事項的幫助等簡易法律援助。
中國法律援助有三個基本的資金來源:政府出資,社會捐贈及行業奉獻(主要指義務辦案)。
中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尚處於建立階段。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其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必將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和促進社會穩定發揮重要的作用。
❹ 法律援助的條件
1、法律援助的范圍包括:
(1)符合《雲南省法律援助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刑事案件;
(2)請求給付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法律事項;
(3)除責任事故以外的因工傷請求賠償的法律事項;
(4)盲、聾、啞和其他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權賠償的法律事項;
(5)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法律事項;
(6)請求國家賠償的法律事項;
(7)勞動爭議仲裁事項;
(8)醫療損害事件爭議事項;
(9)其他確需法律援助的事項;
敬老院、孤兒院等公益性社會福利組織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3、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
根據《法律援助條例》和司法部的有關規定,以及《雲南省法律援助辦法》的規定,公民獲得法律援助,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一般條件:(1)申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2)申請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經濟困難標准參照法律援助實施地人民政府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或生活保障線標准掌握。
特殊條件:對符合法律規定的特殊案件的當事人,對其是否具備一般條件無須作實質審查,即可通過人民法院指定獲得法律援助。例如《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的盲人、聾啞人、未成年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如果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應當為其指定法律援助。
❺ 刑訴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的規定是怎樣的
《刑事訴訟法》中對法律援助的規定如下:
第三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三十六條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人民法院、看守所等場所派駐值班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律援助機構沒有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由值班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建議、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等法律幫助。
第二百七十八條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二百九十三.條人民法院缺席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可以代為委託辯護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三百零四條 人民法院受理強制醫療的申請後,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人民法院審理強制醫療案件,應當通知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5)法律援助辦法擴展閱讀
案例:
妻子上班途中遇車禍身亡,河南永城市民陳召(化名)打完第一場官司,就決定放棄。
耗時2個多月,交了5000元律師費,這場官司僅確認了勞動關系。接下來,申請勞動仲裁、工傷賠償,3個孩子還要讀書……陳召耗不起時間,更掏不起訴訟費。
「我們也有錯。」陳召說起案件,一臉誠懇。妻子小琴因身份證丟失,借用表妹的證件簽訂勞動合同,沒想到工傷賠償成了難題。
妻子在企業上班幾年,就這么白幹了?陳召想不通。永城市司法局免費為他指派律師。3年時間、7場訴訟,他沒花一分錢,拿到勝訴判決書。讓陳召受益的,是河南省從1997年推行的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困難群眾涉案,可免費獲得法律服務。
陳召起初並不符合援助條件,2014年,河南進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援助對象由困難群眾擴展至低收入群眾。標准一降,法律援助范圍擴至河南40%的人口。
受理案件後,永城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李維亮分析案情:案件難在工傷保險關系不好確定,賠償主體不知是用人單位還是工傷保險單位。維權路,不平坦。法院判決敗訴,仲裁機構不受理,保險中心不支付,案件轉眼過了2年多。
2017年初,李維亮轉變思路,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多次與法官溝通案件實情。最終,法院認定小琴務工的事實,要求工傷保險中心支付陳召50餘萬元賠償款。像陳召一樣,近5年河南有81.8萬名困難群眾受益法律援助,涉及47.2萬件案子。
河南省司法廳黨委委員、巡視員周濟生介紹,從推出法律援助,不斷完善便民措施,再到推行律師值班制度,保障司法人權,河南法律援助逐步完善至提供全覆蓋、普惠式的常態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
❻ 怎樣申請法律援助
【1】申請法院援助的人必須符合《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第十七條規定。版
向當地司法局,法律權援助中心等提出申請,等待審核批准。
【2】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
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3】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七條
公民申請代理、刑事辯護的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下列證件、證明材料:
(一)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代理申請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經濟困難的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案件材料。
❼ 如何申請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為經濟困難的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完全免費的法律幫助的一種制度。服務的形式可以是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提供刑事辯護,民事、行政訴訟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等,目的是確保公民不會因缺乏經濟能力或弱勢處境而在法律面前處於不利地位,從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援助條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根據該條例第二章第十條和第十一條的規定,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代理人或辯護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七)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八)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九)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十)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第一到第六項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什麼情況下可以終止法律援助?
《條例》第六條對律師提供法律援助的質量作了明確規定,「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並且《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擅自終止法律援助案件的,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但是,這並不表明法律援助中途不能停止。《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一)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二)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三)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