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工傷法律咨詢
Ⅰ 農民工工傷法律咨詢
屬於侵權行為復,對方應對受傷工人制承擔侵權責任。
具體而言,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根據上述規定,如別的班組的工人在施工期間因掉落榔頭砸傷了您的工人,應認定為存在過錯,並由對方施工班組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此外,因您的工人在工作過程中被砸傷,應認定為工傷,不排除您也會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應可以向侵權行為實施方追償。
Ⅱ 我是個農民工不懂法因工傷賠償可以咨詢法律援助嗎
先問問抄勞動局,咨詢電話:襲12333。。
【工傷處理程序】:
1、向人社局申請工傷認定,單位要在事故發生的一個月內申報,如果單位不申請,則工傷職工或者近親屬在一年內提出認定申請。需提交材料: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醫療診斷證明等;
2、如果經過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後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
3、根據不同的傷殘等級,獲得的補償是不一樣的。主要的補償是:醫療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就業補助金、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資、伙食補助費、護理費等。沒參保由單位補償。
Ⅲ 本人是農民工,請問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嗎工傷待遇問題,已經申請勞動仲裁,
請求工傷待遇屬於社會保險待遇,符合法律援助條件,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專
《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屬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
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Ⅳ 農民工工傷賠償能申請法律援助嗎
農民工工傷賠償請求工傷待遇屬於社會保險待遇,符合法律援助條件,可以申請回法律答援助。
《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
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Ⅳ 工傷賠償與鑒定 法律咨詢 農民工受傷誰來賠付誤工費誰來出醫葯費是人道還是法律
是不是工傷,你說的不算,我說的不算,得由法律說了算。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因為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可以認定為工傷。其核心是「工作原因」。具體可以看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十五條。
《工傷保險條例》同時也規定,認定為工傷有個前提,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等有用工資質的主體,並與之存在勞動關系的事故才受《工傷保險條例》調整。
既然是給私人幹活,同時也沒有勞動合同,要認定工傷的話,你得先確定勞動關系。說白了就是找誰要錢的問題,如果老闆是自然人,那你與老闆之間就是平等的自然人,二者之間是一種僱傭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那就不受勞動法律法規調整,受民法通則調整,你只能按侵權責任法規定以人身損害賠償向法院起訴。
如果老闆是有營業執照且你給私人乾的活是老闆讓你去做,而且這些活是屬於老闆業務范圍內的事,那就可以申請認定工傷了。
工傷認定程序有點煩,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一)工傷認定申請表;(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但《工傷保險條例》及配套的相關法規對賠償標准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賠償金額是法定的。
如果與用工單位沒有勞動合同,工資冊等,最好先確認清楚後申請仲裁確定勞動關系後再辦理申請工傷認定手續(自申請被受理之日起正常情況2-3個月有結果)。其次是在拿到認定工傷決定書後,做勞動能力(傷殘等級)鑒定。這個視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治療終結後申請做鑒定,正常情況下看自材料遞交後60日內有結果。
第三是拿到傷殘等級後計算賠償金。《工傷保險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對賠償都作出了明確的的規定,只要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監察、仲裁、工傷認定處的對這一塊的政策都比律師還熟悉,而且是免費的。
一般來說,只要認定了工傷(也就是有認定工傷決定書)並拿到等級鑒定文件後,根據級別,工傷職工可以享受的工傷待遇有:
工傷職工可以享受的工傷待遇主要包括醫療待遇、傷殘輔助器具費、停薪留職期間工資、護理費、殘疾待遇等。其中,醫療待遇包括醫療費、住院費、康復費用、掛號費、住院伙食補貼、符合條件的轉外地治療所需的交通費、住宿費等。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傷殘待遇根據傷殘鑒定程序的評定結果不同而有所不同:傷殘程度被評為七級至十級,發給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發給其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支付標准,以社保部門核定的為准。
這是正確的解決渠道(在政策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賠付金額也是最高的)。
才住了46天老闆想讓出院 給賠償6萬元,可以明確的告訴你,絕對不行!
至於說賠多少錢合理,在沒有認定為工傷且沒有見到病歷之前,不好告訴你(也不想像某些「律師」一樣誤導你),但6萬元肯定太少了。
醫生說半年能像正常人走路但不能工作,1年半取鋼板,取了鋼板休息三個月,那麼是不是一年半和這三個月期間都有工資?這段時間可以視為停工留薪期(最長不超過24個月),老闆當然要承擔這段時間的工資,但具體標准原則上得以事發地勞動行政部門統計的為依據(是依據當地同崗位平均工資還是最低工資、或是社會平均工資,或是當地繳納工傷保險的平均工資就不好說了,原則上我們是以當地繳納工傷保險的平均工資計)。
亂說了一大堆(但這是最正確的的解決之道,因為我一年要處理三百多件工傷事故的),先告訴你這么多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Ⅵ 咨詢一下農民工工傷方面的法律問題。
農民工在工作期間發生事故,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一般較難確定其與用人單位發生的直接勞動關系。為使農民工維權成本、傷害降到最低,可通過人身損害賠償來為其主張權利,及時得到賠償。
案情
2011年12月10日,被告李勇軍與被告陝西咸陽長慶專用車製造公司(以下簡稱長慶公司)簽訂承包合同,約定由李勇軍(無相關資質)加工製造一批活動野營房。2012年5月4日原告趙寶寶經熟人劉攀龍介紹給被告李勇軍幹活,被告李勇軍通過審核其基本情況,同意接收趙寶寶為被告長慶公司活動野營房臨時雇傭工人,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同年5月20日上午11時許,原告趙寶寶在折彎機上工作時雙手拇指和食指骨折受傷。被告李勇軍將其送往咸陽市中鐵二十局醫院住院治療27天,並墊付醫葯費5萬余元,後原告需繼續治療,就此事原告與二被告未達成賠償協議,故原告訴至法院,請求依法判決二被告承擔原告住院的相關費用等共計159920元,訴訟費用由二被告承擔。
裁判
該案經秦都區人民法院主持調解,雙方當事人互讓互諒,最後達成調解協議,基本內容如下:一、被告李勇軍於本調解協議簽字生效後立即一次性賠償原告趙寶寶醫葯費、誤工費等各項費用共計9萬元整;二、被告陝西咸陽長慶專用車製造公司於本調解協議簽字生效後立即一次性賠償原告趙寶寶醫葯費、誤工費等各項費用共計5萬元整;三、雙方再無其他爭議。
原、被告簽訂調解協議後次日,二被告將14萬交付原告趙寶寶,該案審理終結。
評析
本案中,爭議的焦點分為兩個:一是原告趙寶寶與被告長慶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與被告李勇軍之間是勞動關系還是僱傭關系;二是被告長慶公司與李勇軍二者之間賠償責任如何劃分。
第一種觀點認為,原告趙寶寶在被告長慶公司廠房工作時受傷,雙方之間顯然存在勞動關系,而被告李勇軍是無相關資質的包工頭,故應由長慶公司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第二種觀點認為,原告趙寶寶雖是在被告長慶公司提供勞務的勞動者,但基於建築行業層層分包的現實情況,趙寶寶實際上是承包人李勇軍僱傭的雇員,與被告李勇軍之間是僱傭關系,與被告長慶公司之間不存在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故被告李勇軍應承擔主要賠償責任,但由於被告長慶公司選任了無資質的承包人,存在過失,故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一、區分勞動關系與僱傭關系。
勞動關系與僱傭關系是勞動領域普遍存在的兩種社會關系,其區別主要在於1、范圍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具有特定性,即一方只能是勞動者個人,另一方必須是用人單位。僱傭關系的主體范圍更為廣泛,凡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均可形成僱傭關系。2、地位不同。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既具有平等性,又具有隸屬關系,即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僱傭關系中,盡管勞動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接受用人單位的監督、管理和支配,但用人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對勞動者通常不具有約束力,勞動者不需要遵從用人單位的考勤管理、獎懲管理、晉升管理、工資晉級管理等,勞動者在實際工作中是相對獨立的,兩者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3、適用的法律性質不同。勞動關系主要由勞動法調整,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及其實施條例。勞動法屬於社會法范疇,所維護的「勞動利益」是一種社會利益,用人單位必須在保障最低標准之上與勞動者協商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僱傭關系主要受民法調整,包括《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其對僱傭關系的規定比較寬泛籠統,主要遵從當事人意思自治,對僱傭關系主體幾乎沒有最低保障的限制。4、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不同。勞動關系主體間發生勞動爭議後,若協商不成,應當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僱傭關系主體之間產生勞動糾紛,則適用民事爭議處理程序,當事人可以採用仲裁或者訴訟的解決方式,仲裁並非訴訟的前置程序。5、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遭受到人身損害後,相對方承擔的賠償責任不同。根據《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第十二條的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者侵權造成勞動者身體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由此可知在僱傭關系中,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而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的,用人單位則適用工傷保險進行賠付。6、穩定性不同。勞動關系具有長期、持續、穩定性。而僱傭關系中一般是以完成一項或幾項工作為目的,不具有長期、持續、穩定的特徵,勞動過程中勞動者雖然也接受用人單位指揮、監督,但並不受用人單位內部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雙方的地位處在同一個平台上。7、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與勞動者簽訂合同、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報酬。而在僱傭關系中,是由僱主按照雙方約定向雇員支付報酬的。從目前司法實踐來看,建築行業分包現象普遍,小包工與承包方簽訂承包合同,完成承包工程並獲取相應工程款,具體施工中,小包工負責帶領其手下人員施工,並給其手下人員發放工資。農民工往往就處於這個鏈接中的最末端,他們受雇於小包工頭,按照僱主的指示完成相應的僱傭活動,從包工頭處領取酬勞,而他們所實際施工的建築單位並不向他們支付報酬。
綜上,我們應當走出一個誤區,並非所有的勞動者遭受損害都屬於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范疇。本案中,趙寶寶的工資並非由長慶公司支付,而是僱主李勇軍支付的,且二者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的實質要件,故趙寶寶的損失主要應當由僱主李勇軍承擔。
二、區分僱傭關系與承攬關系。
僱傭關系是指受僱人在雇傭人的指示、監督下,為雇傭人提供勞務,由雇傭人支付報酬的勞動關系。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它是承攬人提供「技能加勞務」的合同,承攬人應當以自己的設備、技術和勞動,完成工作,只向定作人交付工作成果。從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它們的標的不同:僱傭中以勞務為合同標的,而承攬中以工作成果為合同標的即它以完成一定工作為目的,承攬人提供勞務只不過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承擔責任條件不同:「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李勇軍與長慶公司約定,由李勇軍運用自己的技術、相應的工具設備為其加工野營房,完成工作後由長慶公司向李勇軍支付報酬。可見李勇軍與長慶公司之間不存在控制、支配和從屬關系,兩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李勇軍的勞動成果也不是長慶公司生產經營的組成部分。長慶公司支付報酬的對象是李勇軍完成的勞動成果,而不是李勇軍的勞動本身。因此,雙方形成的是承攬關系而非僱傭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第十一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故李勇軍應當對原告趙寶寶承擔主要賠償責任,但因李勇軍無相關資質,長慶公司作為定作人存在選任上的過錯,故應當承擔連帶的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要想解決農民工受傷後索賠難這一問題,不僅要提高農民工的維權意識,更重要的是全社會都有足夠的責任感,把農民工從個人維權中解脫出來。其實,保護農民工權益,並非必須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例如有的建築施工單位以建築工地為投保范圍,在工地上發生的損害由保險賠付的方式來解決就是不錯的辦法。隨著社會進步發展,新的用工形式不斷出現,區分勞動關系與僱傭關系的標准也並非一成不變,我們需不斷探索研究,把握原則,靈活判斷,才能更好的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Ⅶ 農民工工傷後如何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如何收費
到司法局請求幫助。司法局有一個法律援助中心,你提供相應材料,經審查符合法律援助條件,法律援助中心會指派律師幫助你,不收費。
附:《法律援助條例》
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十二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第十三條本條例所稱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第三章法律援助申請和審查
第十四條公民就本條例第十條所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提出: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向賠償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向提供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三)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向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四)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向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五)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向被請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第十五條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的,應當向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請由看守所在24小時內轉交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關證件、證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請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協助提供。
第十六條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其法定代理人之間發生訴訟或者因其他利益糾紛需要法律援助的,由與該爭議事項無利害關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
第十七條公民申請代理、刑事辯護的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下列證件、證明材料:
(一)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代理申請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經濟困難的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案件材料。
申請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填寫申請表;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代為轉交申請的有關機構工作人員作書面記錄。
第十八條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後,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可以要求申請人作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要求作出補充或者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需要查證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決定提供法律援助;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
第十九條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
Ⅷ 農民工工傷該怎麼辦
一、發生工傷以後,要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去當地的社保部門去做工傷認定,工傷認定所需要的資料:(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二、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Ⅸ 農民工法律咨詢
欠薪直接找人社局的勞動監察,打官司申請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