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王宏周
1. 曹操手下謀臣有哪些順便講講他的計策
能得一方,固然是自己的聰明。但僅憑這,夠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史上性格最復雜人物之的曹操手下也是謀士如雲。更有前五大謀士和後三大謀士之分。
NO1、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前五大謀士之郭嘉: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余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慧眼識主
郭嘉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郭嘉21歲的時候,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閑了六年。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屢獻奇謀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准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討張綉新敗,袁紹與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能團中的核心地位。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察覺!」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准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動畫版《三國演義》中的郭嘉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於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當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
大放異彩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准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為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准備為自己留條後路。
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並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松又順利。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毀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NO2、前五大謀士之荀彧(yù):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謀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數十年,後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後辭官回鄉帶領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並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並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
其實如果熟讀三國就會發現,真正的曹營決策者是王佐之才荀彧,雖然他不常常在第一線出現,但曹操早期的大動向都是他策劃的,如剿黃巾壯聲威,挾天子令諸侯等等決定曹營動向的大策略。他一直鎮守後方,為曹操前方作戰定下一個良好的戰略策源基礎。曹操的幾場戰役的主要策劃者就是他。
人們都說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就像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一樣,其實這個說法是可以討論一下的。就是關於謀士的這個定義,歷史上的那些謀士一般的說,他們的職業道德就是為他們的主人、君主服務,君主要做什麼,他來出謀劃策,這是一般意義上的謀士。就像現在的律師一樣,律師干什麼的?為當事人服務,當事人要打官司,我幫你打贏,這是我做律師的職業道德,至於你這個官司是誰我是不管的,所以也有律師替黑社會辯護嘛,也有這樣的律師,作為律師來說它作為一種職業來說也無可指責,要講清楚,無可指責。謀士,他為他的君主出謀劃策,不管這個君主做好事、做壞事他都出謀劃策,就他職業而言也無可指責。但是在謀士和律師當中有一些人,極少數的一些人,他們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線的。在劉備那邊就是諸葛亮,在曹操這邊就是荀彧,他們兩個人是高於一般謀士之上的,由理想的人。
我們看荀彧當時給曹操提出的三大綱領: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這三大綱領強調的是什麼呢?強調的都是必須堅守道德和正義,都強調這個。所以荀彧的三大綱領它不是策略,不是謀略,是理想,是綱領,說到底就是要維護漢室,維護大漢王朝。而且荀彧對曹操寄予厚望,他認為曹操有這個能力。曹操也有這個理想,因為董卓之亂的時候是曹操首倡義兵,關東聯軍的時候只有曹操和孫堅去打董卓,是一個愛國愛民的亂世英雄,荀彧的理想就是輔佐這樣一位英雄把國家重新平定下來,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著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到了他決心要封魏公、建魏國的時候,政治上極為敏感的荀彧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這個時候曹操和皇帝的關系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因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個獨立公國,這個獨立公國和大漢王朝的關系將是國與國的關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了,它是國與國的關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與皇帝的關系。當然這里頭還有一點微妙的地方,就是這個時候大漢王朝是宗主國,這個魏公國是這個宗主國冊封的邦國,但是和郡縣與中央的關系大不一樣了。這個搞來搞去搞得不好它就會發生變化,因為這個時候大漢王朝是個空架子,什麼都沒有,曹操舉手之勞就能把大漢王朝滅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NO3、前五大謀士之賈詡
賈詡:魏太尉。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先從董卓,後又成為張綉的謀士。張綉曾用他的計策二敗了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綉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操占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為賈詡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在曹操立繼位人問題上賈詡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後稱帝封其官為太尉、魏壽亭侯。曹丕問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反。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死時七十七歲。
賈詡原為董卓部下。董卓滅亡後,賈詡為求自保,建議李傕、郭汜等人襲擊長安,造成大亂,又先後依附段煨、張綉,屢獻妙計。後勸張綉投降於曹操,成為曹操手下重要謀士,在戰官渡、平馬超以及立嗣等問題上多有建議,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後,賈詡升任太尉,數年後病逝。賈詡極有智慧,擅於自保,是當時公認的智謀之士。
賈詡(147—224年),宇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軍事家、謀士。
賈詡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初時察孝廉為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對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三國志·魏書· 賈詡傳》)。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咸此類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點擊查看更多圖片
永漢元年(189)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後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誅殺,牛輔也死,眾人恐懼。人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無所依靠,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為人剛直,但卻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准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
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為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10餘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李催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可以看出,賈詡的一句話雖然是為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後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於是拜賈詡為尚書。雖然如此,李傕等對等賈詡總是「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時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為光祿大夫。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占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後,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鬥起來。賈詡每次都以大體責之,所以三人雖心中不和,但表面上還過得去。於是三分長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為宣義將軍,以助自己。後二人罷兵,賈詡便上還印綬。
當時將軍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駐華陰,賈詡便去投告段煨。賈詡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望。段煨怕賈詡奪其兵權,所以表面上對賈詡禮遇甚厚。賈詡看出後,心中不能自安。
南陽張綉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綉便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時,有人對賈詡說:「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賈詡說:「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綉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至張綉處,張綉大喜,果然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賈詡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屬。
建安二年(197年),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綉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軍攻打張綉。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綉,包圍張綉據守的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謀士田豐勸冀州牧袁紹趁虛襲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欲迎獻帝號令天下,立即從穰城解圍撤退。張綉率兵尾隨追擊。五月,劉表派荊州軍占據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綉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速行北撤。張綉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所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綉說:「促更追之,更戰必勝。」張綉說:「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賈詡說:「兵勢有變,亟往必利」(《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遂聽從賈詡意見,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得勝後,張綉問賈詡:「綉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賈詡說:「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大為佩服。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前,袁紹遣人招降張綉,並與賈詡結好。張綉准備同意,賈詡於綉坐上對來使說:「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張綉驚懼地說:「何至於此!」並暗中對賈詡說:「若此,當何歸?」賈詡說:「不如從曹公。」張綉說:「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 賈詡說:「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從其言,於十一月率眾歸順曹操。
張綉的歸順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避免了兩面作戰,所以曹操聞後大喜,親自接見賈詡,執其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遂拜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同時拜張綉為揚武將軍,並讓其子曹均娶張綉之女為妻。
時冀州尚為袁紹所佔,賈詡便留參司空軍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後曹軍軍糧方盡,曹操便問計於賈詡,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曰善。十月,袁紹又遣淳於瓊率兵萬余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40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眾人皆疑,只有賈詡與荀攸力勸曹操,曹操欣然採納其計,率軍出擊,大敗袁軍。河北平定後,曹操領冀州牧,遷賈詡為太中大夫。
NO4、前五大謀士之荀攸
外愚內智:大才荀攸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穎川穎陽人。他出身於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
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基(孝)。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姦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
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對荀攸都另眼相看。後來荀攸在朝廷做了黃門侍郎。董卓作亂,荀攸參與了謀劃殺死董卓的事件,被關入獄。董卓被除掉後,荀攸才出獄。
當時天下大亂,他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後,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於是征為汝南太守,後又拜為軍師。
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願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誇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曹操迎獻帝並定都許昌之時,極力尋訪天下英才,曹操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見曹操如此器重,於是便投奔曹操,入朝當了尚書。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於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綉。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綉與劉表聯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綉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綉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拚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綉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裡。後來,曹操十分後悔地對人說:「這都是不聽荀攸話的結果啊!」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
NO5、前五大謀士之程昱
三國時魏國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於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後從曹操於兗州,封壽張令。曹操征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於范縣。昱常為曹操出謀獻策,漢獻帝定都許昌後,以程昱為尚書,後又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後文帝踐阼,程昱為圲尉,進封安卲侯。黃初元年逝世,壽八十,曹丕亦為之流涕,追贈車騎將軍,謚曰肅侯。
2. 寶貝戰爭的演職員表
姚芊羽 飾 葉如馨
角色介紹:31歲。職業:律師(業內離婚第一人) 葉如馨集美貌、知性、獨立、堅毅於一身,是現代白領女性的化身。
塗松岩 飾 柳志文
塗松岩,中國內地影視演員,同時也是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和配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4級本科。出演過三十多部影視劇,近年作品有《雙面膠》、《雙城生活》、《愛情海濱》、《王貴與安娜》、《寶貝戰爭》、《愛的契約》等。
角色介紹:29歲。職業:社會專欄記者 柳志文熱情、陽光、富有正義感, 是一個在不斷成熟成長的社會中堅分子。
謝君豪 飾 趙 揮
謝君豪,香港演員。早年是公立醫院護士和舞台劇演員,香港話劇團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席演員,被封為話劇狂人。因主演舞台劇《南海十三郎》一炮而紅,繼而主演電影版《南海十三郎》獲台灣金馬獎影帝。後在電影、電視等各種平台上嘗試多方面的發展。近年,他主打內地市場,簽約海潤影視製作公司,演出了如程先生、朱今墨等多個膾炙人口的好角色,其戲路之寬、演技之深,不管怎樣的角色,他的出演都光芒四射,讓人印象深刻,為之驚嘆!曾出演過《醫者仁心》等多部熱播劇集。
角色介紹:35歲 職業:成功商人,趙揮神秘、善良、真誠,是一個事業成功卻心中帶著傷痛的男人。
張凱麗 飾 張金芳
張凱麗,吉林人,中央實驗話劇團劇院演員。曾獲北京電視春燕杯最佳女主角獎、第三屆全國電視十佳演員,演唱的歌曲《昨天的愛》獲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銀獎,專題片《凱麗阿姨講科學》在全國電視節目評比中獲金獎,主演的電影《軍嫂》獲「五個一」工程獎及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代表作品為《渴望》的女主角劉慧芳,曾感動了數以億計的中國觀眾。
寇振海 飾 柳洪亮
寇振海(1954年11月3日-),男,黑龍江綏化人,中國演員。1971年畢業於黑龍江綏化市第三中學,後入綏化市話劇團任職演員。1978年到長春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為一名電影演員。寇振海被稱為「老爺專業戶」。在《南城遺恨》中扮演的方司令依舊是威嚴、兇悍的老爺,事實上寇振海2008年才當上爸爸。出道多年,出演過《情深深雨朦朦》、《金粉世家》、《京華煙雲》等多部熱播大劇。
角色介紹:60歲。職業:島城市人事局局長(退休) 張凱麗 飾 張金芳 51歲職業:島城大學辦公室主任
其他演員:
李道君 飾 葉振山
強 宇 飾 葉如勝
楊 靜 飾 吳遠虹
沈丹萍 飾 王宏英
劉家琪 飾 白 俐
段 靜 飾 韓 晶
劉 敏 飾 周 芸
許聖楠 飾 李向東
劉羽琦 飾 劉 萍
高山流水 飾 趙幸兒
周彥岑 飾 文苗
任偉 飾 宋懷光
肖義 飾 黃農
寶貝戰爭職員表:
導演: 程檣
編劇:李春 梁馨月
總監制:滕華濤
原著:瑛子
執行製片人:龔德君
總製片人: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