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現象是由
① 道德的本質由什麼決定
道德的本質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1)道德現象是由擴展閱讀: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② 社會上目前存在的道德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做人的心理底線。法律是做人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一種自我約束。法律是帶有強制性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願意講道德的民族。從古代一直講到現在。事實證明,只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制度下,社會的道德水準才是最高的。如果做不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講道德就是空談,就是說假話。道德就會成為一種欺騙的道具。
第三,對外開放和國際大氣候的影響。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吸收人類文明中的一切優秀成果。但是,門打開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會乘機而人,從而腐蝕和毒害我們的人民特別是青少年。西方敵對勢力會利用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大肆宣傳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人權」,宣傳資本主義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西方的一些社會思潮,如社會民主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享樂主義思潮、性解放思潮等,也會對一部分社會成員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實踐證明,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擴大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越要重視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③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上屋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必須而且只能從人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本身去探討道德的起源:。
一、道德萌發於人類早期勞動和簡單的交往。原始社會的人類,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和本身能力低下,不得不以群體活動的方式來謀取物質生活資料,也不得不以平均分享這些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來維持群體活動的生存。這樣人們之間客觀上便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交往和關系,由於勞動和交往,促進了語言和思維的發展。為了協同勞動中的行動,交流彼此的感受,保持群體內應有的秩序,從而產生道德的萌芽。
二、道德形成於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發展。隨著生產的發展,出現了勞動分工,分工使個體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提高了,從而逐步意識到個人的存在,自我意識增強了。而社會分工和交換又加強了勞動者之間的聯系和協作;並隨之出現個人與個人,個人與整體之間的矛盾,這就必然產生調解這些矛盾的自覺要求,於是逐步產生了維護整體利益的義務觀念,產生了義務和權利之類的道德意識,社會分工是道德形成的關鍵。
三、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出現使道德成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由於生產的發展,使勞動有了剩餘產品,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剝削階級中的一部份人有可能靠另一部分人提供的剩餘勞動產品維持生活,自己不再從事體力勞動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他們從本階級的利益出發,對社會現象進行集中和概括,形成較系統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使道德成為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