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鈺司法救助的銜接
1. 主體差異顯著:法律援助的提供者主要包括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司法鑒定人員以及法律援助志願者,而司法救助的實施主體則是人民法院。
2. 服務范圍有所區別:法律援助的服務范圍涵蓋了刑事、民事、商事和行政訴訟以及非訴訟調解等多個方面,相比之下,司法救助的服務范圍則僅限於民事和行政訴訟過程。
3. 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雖性質不同,但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保障體系。
2. 司法援助與法律援助的區別
司法救助與法律援助的區別如下:
1、法律援助是指在國家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和協調下,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務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給予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制度;
2、司法救助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訴訟中,通過對當事人緩交、減交、免交訴訟費用的救濟措施,減輕或者免除經濟上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的負擔,保證其能夠正常參加訴訟,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制度。
兩者的主要區別是:
1、法律援助的主體是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務人員,司法救助的主體是人民法院;
2、法律援助發生於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等所有訴訟活動中,司法救助則只發生於民事、行政訴訟中;
3、法律援助減收、免收的是法律服務費用,司法救助減收、免收的是訴訟費,是國家的財產性資金。法律救濟式相對於非法律救濟而言。非法律救濟如自力救濟(正當防衛、緊急避險),非法律救濟的公力救濟(行政救濟,救災,搶險)等。法律救濟明顯的就是訴訟,仲裁。
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有充分理由證明其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
2、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或失業救濟標准,或者能夠提供其經濟條件特別困難的證明。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或是未成年人或盲、聾、啞人,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具體形式包括解答咨詢、調解、刑事辯護和訴訟代理、非訴訟代理以及辦理公證等。法律援助機構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請之日起10日內完成審查,作出給予或者不予法律援助的決定,通知申請人。法律援助機構對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應當自接到指定之日起3日內指派律師提供辯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第五條
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指導、監督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保障當事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為法律援助人員開展工作提供便利。
3. 如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與有關社會救助,司法救助制度的銜接
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指政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設立法律援助機構,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指派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司法制度。而司法救助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對於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援助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或免交。這兩種制度都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平等實現法律所賦予的權利而建立的司法保障制度。
一、法律援助制度與司法救助制度的主要區別:
1. 產生的社會背景不同: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是依法治國的方略的確立,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以及律師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司法救助制度是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推進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2. 實施的主體不同: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是各級政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司法救助的實施主體則是人民法院。
3. 實施的具體內容不同:司法救助僅是訴訟立案許可的程序性行為,而法律援助則是對弱勢群體的全過程幫助和支持,包括訴前調查取證、訴訟過程中的舉證、質證等抗辯行為,旨在讓弱勢群體實現權益的最終兌現。
4. 援助對象范圍不同:司法救助的對象和范圍僅限於民事、行政案件中經濟確有困難的原告當事人。而法律援助的對象不僅包括上述案件的原告當事人,還包括經濟確有困難的民事被告當事人,以及刑事案件中因經濟困難無錢請律師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
5. 執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不同:司法救助的依據主要是《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有關訴訟收費的規定,以及《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等。而法律援助執行的依據包括《法律援助條例》、《刑事訴訟法》《律師法》及地方人大和各級政府的規章,以及司法部行業主管部門的規章。
6. 援助隊伍數量和機構網路不同:司法救助由於僅涉及立案收費的緩、減、免審查,無需專門的機構和隊伍,法院立案室(庭)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即可。而法律援助則有從國家到省、市、縣,甚至鄉鎮的專門援助隊伍和機構,還有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社區組織以及各種社團組織的參與,形成了廣泛的社會網路。
二、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1. 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未能實現互免審查:盡管《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但司法救助的審批權仍在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聯合下發的規定雖然建立了互免審查機制,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地方財政體制的限制,法院通常只是為援助對象緩交訴訟費用,而大部分當事人因交不起訴訟費而無法進入訴訟程序,使得法律援助陷入困境。
2. 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的范圍不能滿足當事人需求:法律援助的范圍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和非訴訟案件,如勞動報酬、工傷賠償引起的仲裁糾紛。但司法救助的范圍僅限於民事糾紛和部分行政案件,且在實踐中,法院對司法救助的申請僅限於受理費的緩交、減交、免交,對於其他訴訟費用如勘驗、鑒定、公告、翻譯費以及訴訟保全措施的申請費和申請執行費用等則無法實施司法救助。
三、解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1. 建議將法律援助制度與司法救助制度合並為一項統一的制度,並制定全國統一的司法救助法。
2. 明確政府是實施司法救助的責任主體。
3. 建議重新科學規定司法救助的范圍。
4. 建立司法救助經費保障機制,以保障司法救助事業的持續發展。
4. 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的區別和聯系
主體不同,發生場景不同,目的不同,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相互融合。
1、主體不同,法律援助的主體是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務人員,司法救助的主體是人民法院。
2、發生場景不同,法律援助發生於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等所有訴訟活動中,司法救助則只發生於民事、行政訴訟中。
3、目的不同,法律援助減收、免收的是法律服務費用,司法救助減收、免收的是訴訟費,是國家的財產性資金。
4、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相互融合,使申請援助審查權、指派權的援助中心與進行具體援助的機構及人員分離,法律援助便成為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約的有效機制。
5. 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
法律主觀: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去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法律虛畢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法律客觀:
《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 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 代理 人或 辯護人 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賀纖法院指定辯護: (一)依法請求 國家賠償 的; (二)請求給予 社會保險 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 撫恤金 、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 贍養費 、 撫養費 、 扶養 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七) 犯罪嫌疑人 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 律師 的; (八) 公訴 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九) 自訴案件差拍芹 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十) 公訴人 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 死刑 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6. 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區別和聯系
1. 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的主要區別之一在於適用范圍的不同。法律援助的服務范圍涵蓋刑事、民事、商事和行政訴訟過程,以及非訴訟調解,而司法救助主要針對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的當事人。
2. 在幫助的形式上,司法救助主要表現為對訴訟案件訴訟費用的減免,旨在減輕或消除當事人的經濟負擔,確保其能夠順利進行訴訟。
3. 法律援助則側重於為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免費或減費的法律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法律咨詢、代理訴訟等,以保障其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