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顧問不能代理利益沖突方
Ⅰ 律師執業利益沖突情形總結
律師執業中常見的利益沖突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一、直接利益沖突
- 同一案件雙方代理:律師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代理,或代理與自身或近親屬有利益沖突的事務。
- 近親屬為對方代理人:律師代理訴訟或非訴訟業務時,其近親屬為對方當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
- 前公職人員利益沖突: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審判人員、檢察人員、仲裁員成為律師後,辦理其曾處理的事項或案件。
- 同一律所不同律師代理同一案件:在特定條件下,同一律師事務所的不同律師同時代理同一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 律所內部利益沖突:民事、行政、仲裁案件中,同一律師事務所的不同律師代理爭議雙方,或本所員工為一方,其他律師代理對方。
- 非訴訟業務中的利益沖突:除共同委託外,同一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代理相互有利害關系的各方。
- 委託關系終止後的利益沖突:委託關系終止後,同一律師事務所或律師在後續審理或處理中接受對方委託。
- 法律顧問期間的利益沖突:擔任法律顧問期間,為顧問單位的對方當事人或有利益沖突的當事人代理、辯護。
- 原法官、檢察官的利益沖突:原法官、檢察官離任兩年內為原單位對方當事人代理或辯護。
- 為仲裁員的案件代理:律師代理與仲裁員有直接或間接利益關系的案件。
- 其他需迴避的情況:依據執業經驗與行業常識判斷需迴避的其他利益沖突情形。
二、間接利益沖突
- 同所律師與對方當事人近親屬關系:接受一方民事、仲裁案件委託時,同所律師是對方當事人近親屬。
- 辯護人與被害人近親屬關系: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時,同所律師是被害人的近親屬。
- 同所律師接受對方當事人其他法律業務:同一律師事務所接受對方當事人委託的其他法律業務,構成間接利益沖突。
- 法律服務關系中的利益沖突:與委託人有法律服務關系,在訴訟或仲裁案件中,該委託人未要求代理,而律師代理對方。
- 委託關系終止後的利益沖突期限:委託關系終止後一年內,代理同一法律事務與原委託人有利害關系的對方。
- 相似情形的判斷:依據執業經驗和行業常識判斷的其他間接利益沖突情形。
律師在執業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避免利益沖突的發生。對於違反規定的律師,將依法給予相應的行業自律處分或法律責任追究。
Ⅱ 發現自己雇的律師兩頭吃怎麼辦
律師把我坑了,我把她他們告到法院讓他們退錢,沈陽方正律師事務所,不認真,建議告他們
Ⅲ 律師利益沖突有哪些情形如何迴避
律師執業利益沖突的類型
利益沖突的理論分類有兩種,即同時性利益沖突和連續性利益沖突。同時性利益沖突包括律師與委託人的利益沖突、現行委託人和現行委託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兩種;連續性利益沖突也分為現行委託人和前委託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由於律師的職業流動導致的推斷性利益沖突。下面作簡要分析。
(一) 律師與委託人的利益沖突。該類沖突的表現多樣,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1、 感情沖突。最典型的例子是律師與委託人之間產生或存在戀情的時候,很難判斷律師勤勉忠誠的代理行為究竟是出於職業的職責和道德還是出於對情人的保護。這樣的話律師就有可能基於私人的利益而進行違反執業規則的活動。
2、 商業交易。當律師接受代理委託人的事項是以取得委託人的某種商業利益(如股權、債券等)為對價時,律師代理行為的純潔性就值得懷疑。
3、 為委託人提供經濟幫助。其可能後果是:(1)剛入行的律師大多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向委託人提供經濟幫助,所以此舉容易導致老律師對新律師的不正當競爭。(2)容易導致委託人在選擇代理人時受此利益勸誘,而不是考慮律師的業務水平。(3)根據代理活動進行到某一階段時的成果,律師已經能夠取得一定的收益,而繼續下去將有較大風險,那麼律師就可能不去最大限度地考慮委託人的利益,而選擇停止代理活動。
(二) 現行委託人與現行委託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有利益沖突的雙方當事人可能尋求同一名律師為其進行代理;另外,律師代理某委託事項過程中,與現行委託人有利益沖突的對方當事人請求該律師為其代理另一事項,律師若是接手後一委託,就難以保證對兩個委託人的保密和忠誠義務。
(三) 連續性利益沖突。律師在前一代理所獲取的信息,如果違反保密義務,將其用於後一代理並且有損害前委託人的可能,就可以判斷前後代理存在連續性利益沖突,或者說前後兩個案件具有實質聯系。例如,律師甲完成委託人A的代理事項不久,A與B發生糾紛,B委託律師甲代理其起訴A,若允許甲接受代理,甲就可能利用在前代理獲取的對A不利的信息來攻擊A。
(四) 推斷性利益沖突。其中有兩種情況,一是轉所的律師,由於可能獲取了原律所委託人的信息(許多律所都有案件討論制度),若接受原律所委託人的對方當事人委託,就可能對原律所委託人不利。例如,律所A的律師甲接受了原告的委託之後,律師乙從A所轉到B所,而被告找到B所要求律師乙為其代理此案。二是曾經是政府官員或司法人員、仲裁員的律師,因其可能獲取了原任職部門的管理對象的信息,在代理的事務屬於其在原任職部門經辦過的事務時,就可能對對方當事人不利。這就是所謂「旋轉門問題」。
也有學者根據律師與本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及其律師之間是否具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將利益沖突分為直接利益沖突和間接利益沖突。直接利益沖突是律師與本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及其律師之間存在著直接和利害關系,使得律師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必然損害一方當事人的權益從而造成該當事人利益損失的利益沖突行為;間接利益沖突是指律師與本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及其律師之間存在一定的利害關系,使得律師在為本方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有可能造成一方當事人利益損失的沖突行為。注這種分類雖過於抽象,但在處理和規制利益沖突行為時具有指導作用,對直接利益沖突的處理是禁止,而對間接利益沖突的處理是指導,允許委託人對利益沖突的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