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圖是法律援助
『壹』 社會組織基層聯系點都可以做些什麼
基層社會組織可以彌補政府和市場的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於城鄉社區的基層社會組織不斷發展,量大、面廣、種類繁多,成為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了政府和市場的不足。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基層服務性社會組織在扶貧助殘、文體科普、婦幼保護、法律援助、支教助學、促進就業等領域廣泛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左膀右臂」和社會服務的主力軍。促進社區和諧穩定。一些社區社團代表成員反映訴求,成為溝通政府和居民的橋梁,為居民有序參與社區管理提供了平台;一些專業協會、社會矛盾調解組織參與社區平安建設,積極調解糾紛,及時高效地解決社會分歧,節約了司法資源。培養居民良好的公共生活習慣。一些基層社會組織通過舉各種公益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居民教育培訓,提高居民素質,引導廣大居民關心和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活動,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幫助社區居民就業和致富。在這方面尤為突出的是農村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它們為種植、養殖、加工、銷售、運輸、儲藏等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服務,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幫助。制約基層社會組織發展的因素基層社會組織雖然發展迅速,但依然存在數量偏少、服務能力不強、管理服務不規范問題,還不適應社會發展和居民需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基層社會組織是社會組織的一種特殊類型,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社區居民,服務范圍限於本社區,一般利用的是社區的資源。現在只是按照一般社會組織成立的條件來要求它,缺少對成立基層社會組織的特殊政策。一直以來,我國對於成立社會組織存在門檻過高、條件過嚴等問題,基層社會組織由於其「草根性」,更是難以名正言順地建立。全國目前大約有幾百萬個基層社會組織,其中絕大多數沒有經過登記和批准,因此也就難以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社會組織治理機制不健全。由於缺少必要的分工和管理制度,缺少活動經費、活動場地,缺少高素質、專業性人才,加之成員的團體意識不強,缺少相應的培訓,很多基層社會組織處於鬆散無序的狀態,發展能力和服務能力較弱。社區居民參與基層社會組織的積極性不高。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有困難找政府,對於社會組織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足,基層社會組織的作用更是經常被忽視,還沒有形成鼓勵和吸引人們參與基層社會組織的社會氛圍。從現實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參加基層社會組織活動的人是退休或沒有工作的老年人、婦女等,在職在崗的人員對於參與和支持基層社會組織活動興趣不大。加大對基層社會組織發展的支持、引導力度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明確指出,要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其中的改革措施和新的政策規定(見右圖)將為基層社會組織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發揮好基層社會組織的作用,需要各級政府特別是主管部門根據這一精神,研究制定支持基層社會組織發展的配套措施。實行登記制和備案制兩種並行的管理制度。針對基層社會組織普遍規模較小、經費短缺、實力較弱的現實,適當降低基層社會組織在人員、資金、公場所等方面的登記要求,把符合條件的基層社會組織及時納入管理服務范圍。對於尚未達到登記條件但正常開展活動且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層社會組織,應當給予備案,實施備案管理。加強對基層社會組織的管理和服務,對於違反有關政策規定的行為應及時給予提醒和糾正,引導條件成熟的備案制社會組織申請登記。加大對基層社會組織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政策、購買服務、引導基金會進行合作等方式為基層社會組織提供資金、公場所、公設備等方面的支持。為社區民非企業單位創造平等准入、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認真研究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的人事保障、職業發展通道等問題,調動他們參與社區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和穩定的人才從事基層社會組織工作。引導和支持基層社會組織提高管理水平。政府部門應要求和指導基層社會組織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民主決策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增強自律性和誠信度。同時,通過舉培訓班、座談會、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提高基層社會組織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素質能力。提高人們對基層社會組織的認識。重視宣傳基層社會組織在服務社區居民、構建和諧社區、發展社區經濟、提高社區自治水平等方面的成功事例,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基層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提高社區居民參與和支持基層社會組織的熱情。同時,對基層社會組織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曝光,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侵害,促進基層社會組織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