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內部承包工程的法律後果
❶ 公司內部承包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有效,可以依據協議主張
❷ 建築工程內部承包協議的法律效力怎麼樣
法律允許建設工程內部承包,且合同有效。但承包人必須具有建築公司勞動者的身份,否則就是名為內部承包,實為借用建築公司的資質由承包人實際施工,最高人民法院將此種情形規定為無效。
❸ 公司內部員工承包工程賠錢了公司承擔責任嗎
如果最後賠了,就應該根據合同執行,既然是承包的工程那麼就應該有承包人負責賠付。
❹ 對企業內部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應如何適用法律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 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全民所有制小型工業企業租內賃經營容暫行條例》,由企業和企業上級主管部門處理。 我們認為來信中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企業法人與其內部的經營部門之間簽訂承包經營合同,是該企業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由此發生的糾紛,屬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問題,應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企業規章處理,而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依據經濟合同法第二條之規定,該法僅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合同。
❺ 建築工程裡面,企業內部承包是什麼意思 是否違法呢
為就特定的生產資料及相關的經營管理權所達成的雙方權利義務的約版定,不違法。權
內部承包為企業作為發包方與其內部的生產職能部門、分支機構、職工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就特定的生產資料及相關的經營管理權所達成的雙方權利義務的約定。
作為一種內部經營方式,內部承包合同實際上是為明確公司與員工權利義務關系而進行的分工,而這種分工並不為法律和行政法規所禁止。由於內部承包從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責、權、利相統一的問題,達到提高企業職工積極性、主動性。
(5)公司內部承包工程的法律後果擴展閱讀:
內部承包的影響:
1、作為承包關系的一種,企業內部承包與企業承包經營由於合同主體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完全平等,決定了兩者均體現著一種縱向的經營關系。
2、承包股東在承包經營期間,掌握著發包公司部分決策權、人事權、監督管理權。當這種權力失去必要監督,完全為承包股東的個人利益服務時,必然產生權力的濫用。
3、承包股東在交納承包費後就享有一定自主經營管理的權利,監事(會)作為發包公司的監察機構,依然要信守發包公司與承包股東之間的約定。
❻ 企業內部的承包合同是否有效
」企業內部承包,以完善企業承包經營制為前提,把競爭機制引進企業內部,以合同形式明確企業與承包者的責、權、利關系,從而達到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從企業內部承包合同所反映出的經濟關系來看,企業作為發包方與其內部的生產職能部門、分支機構、職工,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就特定的生產資料及相關的經營管理權達成明確的權利義務的協議,內容具有對價性,主體地位平等、相互自願並協商一致,合同雙方表現出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橫向關系(合同關系)。但從企業內部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承包方是發包方的成員,要接受發包方的行政管理,遵守其規章制度,比如必須接受發包方關於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勞動保險等方面的監督管理,雙方是行政隸屬的縱向關系(行政管理關系)。企業內部承包合同反映的是一種利益關系、管理關系,在本質上更是一種法律關系。合同當事人之間這種雙重法律關系決定了企業內部承包合同與企業內部崗位責任制、一般經濟合同有著不同的法律性質和特點。 在建築行業,建築企業的內部承包者作為建築企業的職工,在企業的有效監督、管理下,組織管理建設工程的人、財、物,建造符合法律規定和委託方要求的建築工程,自負盈虧,以獲得相應的收益;而建築企業通過有效的管理內部承包者,確保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有效履行和建設工程的質量,並獲得相應的管理費,以進一步改善建築企業的各類條件,更好的實現企業的擴大和資質等級的提升。這就是通過企業內部承包合同而確立的建築企業內部承包模式。這種生產經營模式如今已經成為蘇浙兩個建築強省的建築企業的最主要經營模式。承包合同成為明確企業與職工權利義務關系而進行分工的依據,而這種分工直至目前也仍未被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所禁止,合同成立並生效。在司法實踐中亦不乏這方面的判例。 在實務中,非法轉包、違法分包的雙方當事人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為了逃避法律責任,往往採取規避法律規范的做法。本來是不具有法定資質的單位或個人通過與具有法定資質的企業簽訂內部承包合同(或稱協議),以企業分支機構(如第X工程處、第X項目部)或委託代理人(如項目經理、工地負責人)的身份出現,對外使用具有法定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的名義與建設單位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或一並從事其他建築業活動,以合法的形式來掩蓋其非法的目的。這種假借行為,被稱之為「企業掛靠經營」。允許他人使用自己名義的企業為被掛靠企業。使用被掛靠企業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的人為掛靠人。 有人認為,「掛靠經營」是資質資源與項目和資金資源相結合的一種積極有益的形式。企業內部全額風險承包的承包人,與工程掛靠下的承包人,都是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擔風險,都要向施工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並享有項目經營自主權。差別只是在於,內部承包的承包主體,是本單位人員;而「工程掛靠」的承包人,則是外部人員。權利義務的趨同性,在實踐中,讓人很難區分「掛靠經營」和「內部承包」。
❼ 施工企業內部承包制有哪些弊端
建設工程內部承包制的風險隱患與應對辦法-工保網
建設工程內部承包制屬於合法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有效釋放企業生產力,推動企業發展,但同樣存在相應的風險隱患。建築施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粗放式的擴張,還應加強企業自身的監督管理,十指握緊,才能出拳有力。
▎本文系工保網原創作品,作者龔保兒。部分內容綜合自互聯網,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處理。若需轉載或引用請後台回復「轉載」!
❽ 個人內部承包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及
意思表示真實且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內部承包協議合法有效。
內部承包合同,盡管在《建築專法》及相關法規中屬沒有明確法律依據,但是根據民法的一般原理以及《合同法》規定,如果當事人的民事行為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禁止規定,當事人的契約行為應該合法有效。
工程內部承包協議的效力問題,在最高法院的判例《吉生發與中國建築第四工程局第一建築工程公司建築工程內部承包合同糾紛案》 中得到肯定。在該終審判決中明確寫道:
「本院經審理認為:吉生發與四局一公司茅台分公司簽訂的工程內部承包合同,系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其內容並不違反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確認其合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