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對仲裁的監督

司法對仲裁的監督

發布時間: 2021-02-10 21:12:11

❶ 如何理解仲裁權需要司法支持與監督

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仲裁裁決,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在規定期限內,向法院起訴。內法院審理時,會對仲容裁進行司法審查。所以說,仲裁權需要司法的監督。仲裁裁決生效後,如果是有一方不履行,對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所以說,仲裁權需要司法支持,否則將成文一紙空文。

❷ 我國仲裁司法監督 的內容!急急急急

我國國內仲裁司法監督制度的內容
對於我國現行仲裁司法監督機制的主要內容,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顧昂然在向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所作的《仲裁法(草案)》「說明」中,對此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不予執行」,二是「撤銷裁決」。具體說來,我國現行《仲裁法》中對於仲裁司法監督的相關規定體現為:
第一、人民法院有權審查仲裁協議的效力、對仲裁的管轄權進行控制——《仲裁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裁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第二、人民法院有權對仲裁裁決予以撤銷和發回重審:《仲裁法》第58條規定了對國內仲裁予以撤銷的幾種情形,其中在國內仲裁方面,《仲裁法》第58條規定:「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一)沒有仲裁協議的;(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以及(七)「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等等,人民法院有權撤銷該仲裁裁決。另外,《仲裁法》第59條、第60條和第61條還規定了對仲裁裁決撤銷的程序——「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撤銷裁決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撤銷裁決或者駁回申請的裁定」,「人民法院受理撤銷裁決的申請後,認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仲裁,並裁定中止撤銷程序,仲裁庭拒絕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撤銷程序」,以此規范裁決撤銷程序的順利進行。
第三、人民法院有權拒絕執行仲裁裁決:其中對於國內仲裁裁決的拒絕執行方面,《仲裁法》63條規定:「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2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而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2款的規定,不予執行的具體情形有:(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五)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❸ 對仲裁監督程序是怎樣規定的

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程序主要分三個步驟:
(1)申請和受理。申請,是指一方當事人根據合同仲裁條款或事後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發生的爭議依法請求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的行為。提起仲裁申請是當事人為獲得仲裁、解決糾紛的一種請求,是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一種手段,也是仲裁機構行使仲裁權的前提。只有當事人提起仲裁申請,仲裁委員會才能受理案件。
受理,是指仲裁機構對當事人的申請進行審查後,認為符合受理條件,決定立案進行仲裁的程序。受理是仲裁程序的開始,是仲裁機構開始行使管轄權的標志。
(2)仲裁庭的組成。仲裁機構仲裁案件,不是仲裁委員會直接仲裁,而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實現的,這個組織稱為仲裁庭。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庭組成有兩種組織形式:①獨任仲裁庭,即由一名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②合議仲裁庭,即由三名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仲裁庭的組織形式由當事人約定,仲裁員由當事人選定或委託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
(3)開庭和裁決。開庭是仲裁庭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仲裁參與人參加下,對仲裁請求進行實體審理和裁決的活動。開庭是仲裁活動的實質階段。其目的是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確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裁決是指仲裁庭在實體上對當事人權利義務作出裁斷。裁決是仲裁審理的最終程序,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❹ 論仲裁獨立與司法監督的關系急!急!急!

畢業幾年了,對這些沒研究了,建議用你們學校的論文庫搜,找找相關論文。一畢業好多文章都沒法找了

❺ 我國司法支持仲裁的表現 我過司法監督仲裁的表現 急!!

隨著我國的仲裁製度不斷完善和仲裁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在人民法院大力支持和依法監督下,仲裁在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諸方面,發揮著訴訟不可替代的越來越重要作用。[1]近10多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針對仲裁法在仲裁活動和審判實踐中的適用問題,先後制定了一些單項性的批復,並且在審判實踐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仲裁事業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迫切需要對人民法院審理涉及仲裁案件適用法律的問題進一步作出解釋。從2001年開始,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和研究室分別對仲裁法的實施情況以及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仲裁的案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開展調研,收集資料。針對各方面反映的法律適用方面突出的問題,起草了涉外及外國仲裁的司法解釋稿和國內仲裁司法解釋稿。分別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地方法院和仲裁委員會等有關部門進行座談,多次召開法官座談會、專家論證會進行研究和論證,並根據研討意見,對司法解釋稿作了多次修改。2004年,兩個司法解釋稿先後在人民法院報和中國法院網等網路媒體上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根據收集到的意見,又分別作了修改,完成2個送審稿;為確保司法解釋的統一適用和良好社會效果,民四庭和研究室協商決定,把兩個司法解釋稿合並成統一司法解釋稿。總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和民事審判第四庭根據仲裁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自2001年起開始起草,經過多次研究論證,並徵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和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的意見,歷時5年完成起草任務。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6〕7號)已於2005年1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5次會議通過,自2006年9月8日公布之日起實施。[2]這里的實施,是指自2006年9月8日起,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及確認仲裁協議效力的案件、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案件、申請執行仲裁裁決的案件,正在審理和新受理的均可適用該解釋,因為該解釋是對作為程序法的仲裁法的解釋,並且仲裁法在11年前就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當然,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該解釋不沖突的,譬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因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裁定不服而申請再審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批復》(法復〔1996〕8號)、《關於審理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幾個具體問題的批復》(法釋〔1998〕16號)、《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法釋〔1998〕27號)仍然可以繼續引用。
仲裁的開展以當事人的合意為基礎,仲裁的發展同時也依賴於司法的大力支持和適度監督。仲裁法、民事訴訟法等賦予人民法院對仲裁活動進行司法監督和支持的重要審判職能。《仲裁法司法解釋》嚴格依照仲裁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和立法精神,對人民法院審理涉及仲裁案件具體適用法律問題作出統一解釋,全文共31條,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法律適用問題:一是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案件,主要包括仲裁協議效力的確認標准、仲裁協議的獨立性、仲裁協議效力爭議案件的管轄順序以及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的程序要求等;二是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主要包括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條件、重新仲裁的范圍、審理程序等;三是申請執行仲裁裁決案件,主要包括執行仲裁裁決案件的管轄級別、執行仲裁裁決與撤銷仲裁裁決的程序協調問題等。

一、確認仲裁協議效力
當事人自願達成的仲裁協議是仲裁機構取得仲裁管轄權的依據,也是仲裁製度賴以存在的基礎。仲裁協議的效力如何,仲裁事項的范圍大小,是關繫到仲裁程序能否啟動、仲裁是否合法或者超越約定范圍以及仲裁裁決是否會被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關鍵問題。根據《仲裁法司法解釋》,人民法院審理確認仲裁協議案件,主要應當把握兩方面:一是仲裁協議的效力判斷標准,二是仲裁協議效力爭議解決程序。
關於仲裁協議效力的判斷標准。在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問題上,堅持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和仲裁協議獨立原則。關於仲裁協議的獨立性問題,一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就爭議達成仲裁協議的,即使合同未成立,也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合同成立後未生效或者被撤銷時仲裁協議的效力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3]仲裁協議獨立存在;二是規定訂立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屬於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其合並、分立後,仲裁協議對其權利義務的繼受人有效,屬於自然人的,死亡後,仲裁協議對其繼承人有效,除非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時另有約定。三是規定債權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的,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有效,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在受讓債權債務時受讓人明確反對或者不知有單獨仲裁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關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問題,從寬解釋仲裁協議的其他書面形式,從寬解釋仲裁協議中的合同爭議;凡當事人自願達成仲裁協議並且能夠履行的,一般確認該仲裁協議的效力。譬如仲裁機構名稱不準確,但能夠確定仲裁機構的,應當認定當事人選定了仲裁機構;當事人未約定仲裁機構,但是達成補充協議或者按照約定的仲裁規則能夠確定仲裁機構的,應當認定當事人選定了仲裁機構;仲裁協議明確約定兩個以上仲裁機構的,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向其中的一個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等。
關於仲裁協議效力爭議解決程序。法釋〔2006〕7號解釋第十三條對仲裁協議效力爭議解決程序主要作了三方面的規定:一是與《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法釋〔1998〕27號)相銜接,確定了仲裁協議效力異議期限。「依照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沒有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而後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仲裁機構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作出決定後,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或者申請撤銷仲裁機構的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4]二是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由哪一級人民法院管轄問題的批復》(法釋〔2000〕25號)相一致,[5]明確了人民法院的級別管轄: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第12條)三是明確了人民法院審理仲裁協議效力確認案件的程序要求: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並詢問當事人。

二、撤銷仲裁裁決
針對人民法院審理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中的突出問題,《仲裁法司法解釋》從規范訴訟、支持仲裁的立場出發,主要作了兩方面規定:一是撤銷仲裁裁決標准法定化,二是指定重新仲裁行為規范化。
(一)撤銷仲裁裁決的標准。在撤銷仲裁裁決的標准上,《仲裁法司法解釋》有三個要點:一是撤銷裁決事由法定。仲裁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一)沒有仲裁協議的;(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 同法第七十條規定:「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涉外仲裁裁決有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撤銷。」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了四種情形:(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二)被申請人沒有得到指定仲裁員或者進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於其他不屬於被申請人負責的原因未能陳述意見的;(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與仲裁規則不符的;(四)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凡是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事由不屬於仲裁法第五十八條或者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的范圍的,人民法院嚴把審查關,不予支持。二是撤銷裁決范圍限定。凡是當事人以仲裁裁決事項超出仲裁協議范圍為由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經審查屬實的,人民法院應當撤銷的只限於仲裁裁決中超出仲裁協議范圍的部分,一般不得撤銷全部仲裁裁決。只有在超裁部分與其他裁決事項不可分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才可以撤銷整個仲裁裁決。三是對「法定程序」作擴大解釋的同時從後果上加以限制。《仲裁法司法解釋》第二十條規定:「仲裁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違反法定程序』,是指違反仲裁法規定的仲裁程序和當事人選擇的仲裁規則可能影響案件正確裁決的情形。」既然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了涉外仲裁四種情形之一是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與仲裁規則不符,從而裁決可以被撤銷或者不予執行,那麼仲裁法第五十八條規范國內仲裁的「法定程序」,也應當包括當事人選擇的仲裁規則,以統一撤銷涉外和國內仲裁裁決違反法定程序的情形范圍。為了從嚴掌握撤銷仲裁裁決的標准,違反「當事人選擇的仲裁規則」的同時必須具有「可能影響案件正確裁決」的後果,才可以認為是與「違反仲裁法規定的仲裁程序」並列的仲裁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違反法定程序」情形。

三、通知重新仲裁。
重新仲裁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撤銷裁決的申請後,經審查認為仲裁裁決存在一定的失誤或者瑕疵,認為這些失誤或者瑕疵可以通過仲裁庭重新仲裁予以消除的,人民法院依照仲裁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可以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間內重新仲裁。[6]《仲裁法司法解釋》規定了通知重新仲裁的適用范圍,即限於違反仲裁法第五十八條規定中的兩種情形:仲裁裁決認定事實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或者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在通知中說明要求重新仲裁的具體理由。如此嚴格的解釋有利於避免主審法官通知重新仲裁中的隨意性,也有助於仲裁庭明白人民法院通知重新仲裁的理由。《仲裁法司法解釋》還對人民法院審理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案件的組織形式[7]重新仲裁裁決的效力和不重新仲裁的後果作了明確規定。[8]

四、執行仲裁裁決
如果說人民法院依法撤銷仲裁裁決或者通知重新仲裁,是對仲裁的監督,那麼依法承認與執行仲裁裁決則是人民法院除了財產保全、證據保全以外對仲裁的支持。仲裁機構不具有強制執行權,一方當事人不自覺履行仲裁裁決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關於執行仲裁裁決的申請以後,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具有法定情形之一者,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定,裁定不予執行。依法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是監督,依法執行仲裁裁決是支持。
《仲裁法司法解釋》大力支持仲裁,主要表現在對不予執行申請的三個「不予支持」:一是針對當事人先申請撤銷仲裁裁決,被駁回後又以相同事由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濫用不予執行申請權故意拖延執行的問題,《仲裁法司法解釋》明確: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被駁回後,又在執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提出不予執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二是當事人在仲裁程序中未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在仲裁裁決作出後以仲裁協議無效為由主張撤銷仲裁裁決或者提出不予執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此解釋有利於維護仲裁權威,維護仲裁裁決效力。三是當事人請求不予執行仲裁調解書或者根據當事人之間的和解協議作出的仲裁裁決書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另外,《仲裁法司法解釋》大力支持仲裁,還表現在對審判監督程序啟動的嚴格把握上。對人民法院審理涉及仲裁案件作出的民事裁定,能不能適用審判監督程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為了保證仲裁的效率和公平以及人民法院裁定的權威性,在當事人不能對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相關仲裁案件的裁定提起再審,檢察院不得進行抗訴問題上,起草時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但是對人民法院能否依職權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有兩種不同意見:主張人民法院可以啟動審判監督程序的理由主要是: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可能存在錯誤,有錯誤必須進行糾正,而且法律沒有規定人民法院不可以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反對人民法院依職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要理由:一是最高人民法院自仲裁製度建立以來,一直堅持當事人、檢察院不能對人民法院有關仲裁的裁定啟動審判監督程序的原則,譬如最高人民法院法復[1996]8號、法復[1997]5號、法釋[1999]6號、法釋[2000]17號以及法釋[2004]9號等五個司法解釋及司法解釋性文件;二是民事訴訟應當遵從當事人主動原則,即民事訴訟的程序在相當程度上應當依當事人意願而非人民法院職權而開始、進展和結束。能否啟動再審程序主要事關當事人民事權利的救濟,如果不允許當事人啟動再審程序,則人民法院依職權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欠缺理論基礎;三是人民法院依職權啟動審判監督程序與當事人申請再審之間多數情況下難以區分。人民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程序往往都是通過當事人申訴作為前提的;四是申請再審權作為當事人的一項基本訴權,當事人無權提起再審,而人民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程序,在結果上必然導致當事人訴訟權利不平等。五是允許人民法院依職權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不利於發揮仲裁製度解決糾紛的作用。因為對這一問題爭議較大,一時難以統一認識,故未做規定。
《仲裁法司法解釋》大力支持仲裁,還表現在對執行法院級別管轄的提升。針對司法實踐中執行仲裁裁決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所產生的問題,《仲裁法司法解釋》第二十九條提高執行法院級別管轄:「當事人申請執行仲裁裁決案件,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把執行法院由原來的基層法院提高到中級法院,使審理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法院級別得到統一,解決了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案件審理級別過低的問題,有利於仲裁裁決的執行。
參照仲裁法第六十四條關於「一方當事人申請執行裁決,另一方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的規定,為避免撤銷程序與執行程序上的沖突,〔2006〕7號《解釋》第二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後,另一方當事人申請執行同一仲裁裁決的,受理執行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後裁定中止執行。」
法釋〔2006〕7號解釋的公布實施,必將進一步加大人民法院對仲裁事業的支持力度,規范人民法院相關的訴訟和執行活動,規范人民法院對仲裁活動的監督,維護仲裁的獨立性和公正裁決,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促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不斷完善、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具體措施。

注釋:
[1]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統計,自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仲裁法)頒布至2005年12月,全國(港澳地區除外)成立了186個仲裁機構,仲裁員3萬多人,裁決48939起案件。
[2]第三十一條:「本解釋自公布之日起實施。本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3]第十九條第一款 仲裁協議獨立存在,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或者無效,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
[4]《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十條 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應當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由哪一級人民法院管轄問題的批復》(2000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26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0〕25號)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魯高法〔1998〕144號《關於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應該向何人民法院請求作出裁定以及人民法院如何作出裁定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關於請示的第一個問題,當事人協議選擇國內仲裁機構仲裁後,一方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該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由被告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關於請示的第二個問題,我院法釋〔1998〕27號批復已有明確規定,在此不再答復。
此復
[6]《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六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撤銷裁決的申請後,認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仲裁,並裁定中止撤銷程序。仲裁庭拒絕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撤銷程序。」
[7]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審理,並詢問當事人。
[8]第二十二條 仲裁庭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開始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撤銷程序;未開始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撤銷程序。

❻ 法院對仲裁裁決的監督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可以糾正仲裁的錯誤裁決,別的就沒有了,這個我最了解的,呵呵!

❼ 哪些屬於人民法院對仲裁的監督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明確了法院對仲裁裁決監督的情形,目前,我國人民法院對仲裁的司法監督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人民法院裁決仲裁裁決的效力
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作出裁決是人民法院司法監督權的一個重要體現。仲裁協議是仲裁的依據,其有效或無效直接關系著仲裁能否進行的問題。《仲裁法》 第6條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 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2.撤銷仲裁裁決
依據《仲裁法》的規定,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第58條規定的情形之一或者涉外仲裁裁決具有《民事訴訟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撤銷。
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具有終局性,非經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隨意更改,為保證仲裁機構裁決的正確性和合法性,使已經生效但確有錯誤的裁決得到糾正,賦予人民法院對終局裁決的司法監督權,允許人民法院撤銷仲裁裁決。
3.否定仲裁裁決的效力,裁定不予執行
人民法院對申請強制執行的仲裁裁決,依據被申請人的申請進行司法審查,是司法監督的重要措施。在申請執行程序中,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 具有《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2款規定的情形之一或者涉外仲裁裁決具有《民事訴訟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合議庭審查,有權裁 定不予執行。
二、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司法監督存在的問題
從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司法監督權的立法精神上分析,當前的立法對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督促仲裁員公正仲裁、完善我國仲裁監督機構以及糾正錯誤的仲裁裁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立法和在司法監督實踐和執行實踐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現行法律規定存在弊端,容易導致一個法院作出矛盾的審查結論。《仲裁法》第58條和第63條分別賦予了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或申請不予執 行仲裁裁決的權利,當事人可以選擇撤銷仲裁裁決,也可以申請不予執行,並且二者並不是選擇的關系,即當事人在申請撤銷不被支持的情況下,還可以申請不予執 行。由於對撤銷仲裁裁決的審查使用的訴訟程序,由民事審判庭審查,不予執行的申請則由執行機構審查。不同的審查機構適用的法律不完全相同,認識和解決問題 的出發點也不盡一致,很有可能出現矛盾的審查結論,如審判庭裁定駁回當事人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使仲裁裁決繼續保持其法律效力,而執行機構審查的結果很有 可能是仲裁裁決存在錯誤,而被裁定不予執行,終止了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這樣的結果既不嚴肅,也損害了仲裁裁決和法院司法審查權應有的權威和地位。
二是關於撤銷仲裁裁決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法律規定重復,同時賦予當事人兩項權利,不利於節約司法資源。《仲裁法》第58條規定了可撤銷仲裁裁 決的6種情形,即①沒有仲裁協議的;②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無權裁決的;③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④裁決所根據的 證據是偽造的;⑤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⑥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的行為的。《民事訴訟法》第217條規 定的不予執行的6種情形中(即①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②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無權裁決 的;③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④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⑤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⑥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 決的行為的),第①、②、③、⑥種情形與《仲裁法》第58條第①、②、③、⑥項完全相同,而《仲裁法》第58條第④、⑤種情形與《民事訴訟法》第④項應當 屬於同一類情況,唯一不同的,是《民事訴訟法》第⑤種情形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由於沒有對當事人對上述兩項權利加以限制,在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不能的 情況下,再次申請不予執行,既違反了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也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

❽ 我國司法對仲裁的監督有哪幾個階段

分兩種,一是仲裁裁決的撤銷;二是對仲裁裁決的不予執行。

❾ 司法對於仲裁的監督與支持的具體表現

司法來對仲裁的監督:
仲裁法 第五十八條自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一)沒有仲裁協議的;
(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
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
司法對仲裁的支持,我認為是生效的仲裁裁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❿ 人民法院對仲裁的監督有那兩種方式

一、仲裁裁決的撤銷(一)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條件和理由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1)沒有仲裁協議的;(2)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3)仲裁庭的組成或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4)裁決所依據的證據是偽造的;(5)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6)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另外,如果仲裁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人民法院應裁定撤銷該裁決。
提示: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應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撤銷裁決申請之日起2個月內做出撤銷裁決或駁回申請的裁定。
(二)組成合議庭對當事人的申請及仲裁裁決進行審查;經審查,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
1、撤銷仲裁裁決
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提出的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後,經審查核實,認定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所依據的理由成立,即應當在2個月內裁定撤銷該仲裁裁決。如果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並未解決,當事人可以重新尋求解決糾紛的方法,包括:(1)重新簽訂仲裁協議,根據重新簽訂的仲裁協議再申請仲裁;(2)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駁回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
(1)人民法院經過審查未發現仲裁裁決具有法定可被撤銷的理由的,應在受理撤銷仲裁裁決申請之日起2個月內做出駁回申請的裁定。(2)對人民法院依法做出的駁回當事人申請的裁定,當事人無權上訴。(3)對於人民法院依法做出的撤銷仲裁裁決的裁定,當事人不能上訴,也不得申請再審。
3、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
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後,如果認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可以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仲裁,並裁定中止撤銷程序。仲裁庭拒絕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撤銷程序。
二、申請不予執行國內仲裁裁決的情形
(1)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2)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3)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4)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5)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6)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提示:對涉外仲裁裁決的撤銷和申請不予執行的情形:
(1)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2)被申請人沒有收到指定仲裁員或者進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於其他不屬於被申請人負責的原因未能陳述意見的;(3)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與仲裁規則不符的;(4)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
三、申請撤銷仲裁裁決與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區別
1、申請的主體不同。法律*教育網
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主體,既可以是依據仲裁裁決享有實體權利的人,也可以是應承擔實體義務的人;而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主體只能是依據仲裁裁決應當承擔實體義務的人。
2、申請的期限不同。
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期限是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6個月內;而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期限是執行程序開始後,執行程序完畢之前。
3、申請的法院不同。
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應當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而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則只能向受理執行案件的人民法院提出。
4、申請撤銷國內仲裁裁決與申請不予執行國內仲裁裁決的情形不同。
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證據方面的情形。申請撤銷國內仲裁裁決側重於因證據問題導致實體仲裁裁決的錯誤,而申請不予執行國內仲裁裁決則側重於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二是能否包括適用法律錯誤情形不同。申請不予執行國內仲裁裁決可以以適用法律錯誤為由,而申請撤銷國內仲裁裁決則不能以此為由。
5、法律程序不同。
在撤銷仲裁裁決程序中,人民法院認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應當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仲裁;而在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程序中,人民法院不可以要求仲裁庭重新仲裁。

熱點內容
媳婦是法官 發布:2025-09-18 01:53:53 瀏覽:764
律師參與敲詐 發布:2025-09-18 01:30:22 瀏覽:391
道德經與女人 發布:2025-09-18 01:16:12 瀏覽:857
送達作出之日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8 01:15:57 瀏覽:723
民法216條 發布:2025-09-18 01:15:12 瀏覽:979
銀行司法金融 發布:2025-09-18 01:07:56 瀏覽:716
兩性道德發展的差異 發布:2025-09-18 01:07:55 瀏覽:928
法律碩士自主劃線嗎 發布:2025-09-18 01:01:29 瀏覽:24
重慶情蹤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8 00:55:28 瀏覽:357
我國勞動法生效的時間是 發布:2025-09-18 00:48:19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