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最高人民法院裁執分離

最高人民法院裁執分離

發布時間: 2021-02-11 06:00:16

1. 聽說 國家嚴禁強拆 有這個事嗎

就是啊 不能強拆 我家現在也在遭強拆 怎麼辦

2. 最高院關於利息計算至判決確定的給付之日

借貸糾紛案件判決主文不宜判決利息支付到清償之日止

依照審執分離原則,審判員僅需對履行期屆滿之前的逾期利息計算方法作出判決即可,而對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無須處理,對此執行員按照判決書中確定的計算方法自行計算即可。

若審判員判決到 「實際清償之日止」,則在逾期將會產生三次利息:

一、判決原文確定利息。

判決原文確定的從借款未支付利息之日到債務人的實際清償之日。

二、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

從判決書確定的給付之日至實際清償之日期間根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方法計算。

三、遲延履行期向白加倍部分債務利息。

從判決書確定的給付之日至實際清償之日期間按日萬分之1.75計算。

顯而易見,其中的一般債務利息被重復計算一次。究竟是重復在第一處還是第二處呢?第二處為法定計算方法,故不為重復,

第一為判決內容,理當糾正,故審判員僅需對履行期屆滿之前的逾期利息計算方法作出判決即可,而對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無須處理,

對此執行員按照判決書中確定的計算方法自行計算即可。否則,將加重了債務人的負擔,也為債權人牟取不當高利提供了機會,有悖於立法本意。

(2)最高人民法院裁執分離擴展閱讀;

借貸糾紛是指因借用他人財物不能按時歸還,在借用人與出借人之間產生的糾紛。

一般借貸糾紛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應受民事法律調整,不產生刑事責任。但是,如果行為人以借貸為名,行詐騙財物之實,則應以詐騙罪論處。

而區分以借貸為名的詐騙罪與借貸糾紛的界限,最關鍵的是查明行為人有無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貸款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為。

要把貸款詐騙罪和借貸糾紛作區分,應重點把握以下三方面:

1、若發生了到期不還的結果,還要看行為人在申請貸款時,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實是否已經存在,行為人對此是否清楚。如無法履約這一點並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還,也不應認定為詐騙貸款罪而應以借貸糾紛處理。

2、要看行為人獲得貸款後,是否積極將貸款用於借貸合同所規定的用途。

3、要看行為人於貸款到期後是否積極償還。如果行為僅僅口頭上承認還款,而實際上沒有積極籌款准備歸還的行為,也不能證明行為人沒有詐騙的故意,不賴帳,不一定就沒有詐騙的故意。

3. 人民法院裁定強制執行的違法建築,由鎮政府組織實施後,非但不執行還給了辦理國有土地證,觸犯那條法律

對於違法用地的行政強制執行,目前最高法主導的工作機制是:「裁執分離」版,即權裁定行政機關的決定合法後,再將強制執行的權力授予行政機關。

1、在實踐中,對責令限期拆除違法建築、恢復原狀等行為處罰類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實施「裁執分離」強制執行新機制,在裁定準予執行後,按照土地違法案件屬地管理原則,由違法用地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實施強制執行。各鄉鎮、街道組織熟悉本地區民情社情、有較強防禦風險和極端事件處置能力的健全執法隊伍具體組織實施,國土資源部門應給予專業配合。

2、 修改之後的《行政訴訟法》沒有採納對非訴行政執行實行「裁執分離」模式的建議。最高人民法院主導的裁執分離模式探索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行政強製法》不但沒有為該模式的探索提供依據,更未對其作明確規定。由司法解釋確定的裁執分離模式與《立法法》關於政府職權的規定不符。由於缺乏依據和審查標准,其「政府實施行為」也難以進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從實踐需要、法院的承受力以及定位而言,裁執分離模式的提出具有合理性。應當通過制定法律,為裁執分離模式的實施提供法律依據。

4. 行政訴訟法的審裁分離

修改之後的《行政訴訟法》沒有採納對非訴行政執行實行裁執分離模式的建議。最高法主導的裁執分離模式探索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行政強製法》不但沒有為該模式的探索提供依據,更未對其作明確規定。由司法解釋確定的裁執分離模式與《立法法》關於政府職權的規定不符。由於缺乏依據和審查標准,其「政府實施行為」也難以進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從實踐需要、法院的承受力以及定位而言,裁執分離模式的提出具有合理性。應當通過制定法律,為裁執分離模式的實施提供法律依據。


一、修改後的新《行政訴訟法》第97條關於行政強制執行的規定,沒有採納裁執分離制度的建議。

裁執分離制度,即由法院對行政機關的執行申請進行審查並作出執行裁定,由行政機關組織執行。

其理由是,「2011年通過的《行政強製法》已經對執行體製作出了制度安排,司法實踐如果確需建立裁執分離制度,也應該通過修改《行政強製法》來進行」。這一舉措說明,我國非訴行政執行領域的基本制度並沒有在法律上發生改變,目前在實踐中實施的裁執分離執行模式未能在法律上得到確立。

二、新《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1款第2項規定,「對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但權威觀點認為,「本項中的行政強制執行,僅指行政機關的強制執行,不包括法院的非訴強制執行」。這也說明,非訴行政執行裁執分離模式中的「政府實施行為」尚難以如同一些法官和學者所主張的那樣,可以順利地進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近年來,由於《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28條第1款的實施,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確定的「法院裁定、政府實施」的裁執分離模式不僅在學界被很多學者所推崇,而且在實踐中也被各級法院積極實施,成為近年來行政強制執行領域的重大改革而引起廣泛的關注。從目前趨勢來看,法院對實施這一模式熱情非常高,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從房屋徵收補償領域向其他行政執法領域逐步拓展的趨勢,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行政強製法》沒有對「法院裁定、政府實施」的裁執分離模式作出規定;同時新《行政訴訟法》對實踐中這一探索採取了冷淡的態度。

5. 拆遷的相關司法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
依法妥善辦理徵收拆遷案件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決定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頒布實施以來,依法文明和諧徵收拆遷得到社會廣泛肯定。但是,今春以來,一些地區違法徵收拆遷的惡性事件又屢有發生,並呈上升勢頭。為防範和遏制類似事件的繼續發生,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學習培訓
各級人民法院的領導和相關審判執行人員要認真學習領會《行政強製法》、《條例》和《規定》,全面理解掌握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立法背景及具體規定精神,認真學習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堅決防止土地徵收、房屋拆遷強制執行引發惡性事件的緊急通知》和《關於認真貫徹執行的通知》,特別是要組織基層人民法院搞好專門培訓,切實把思想認識和工作思路統一到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上來,在立案、審查和執行等工作中嚴格貫徹落實,不得擅自變通和隨意解讀。
二、抓緊對徵收拆遷案件進行一次全面排查
同時,對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頒布施行後的執法情況進行一次檢查,在自查的基礎上,上級人民法院要派出督查組對排查工作進行監督指導,特別是對發生徵收拆遷惡性事件的地區和城郊結合部、城中村改造、違法違章建築拆除等領域,要進行重點檢查。堅決防止因工作失誤、執法不規范或者濫用強制手段導致矛盾激化,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嚴重損失等惡性後果以及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三、認真研究解決徵收拆遷案件的新情況新問題
當前徵收拆遷主要問題集中在違法徵收土地和房屋、補償標准偏低、實施程序不規范、濫用強制手段和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等方面 。各級人民法院要結合當地實際,認真研究受案范圍、立案條件、審理標准、執行方式等具體法律適用問題,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補償標准過低、補償不到位、行政權力濫用等突出問題。對於審判執行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要及時向當地黨委匯報取得支持,加強與政府的溝通互動,積極探索創新社會管理方式,疏通行政爭議化解渠道,努力實現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與維護公共利益的有機統一,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規范司法行為,強化審判執行監督
各級人民法院在辦理徵收拆遷案件過程中,立案、審查、執行機構要注意加強溝通配合,創新工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辦案中的重大疑難問題。對行政機關申請強制執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決定的案件,要嚴格按照《規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通知精神辦理,嚴把立案、審查、執行關,切實體現「裁執分離」的原則,不得與地方政府搞聯合執行、委託執行。要依法受理被執行人及利害關系人因行政機關強制執行過程中具體行政行為違法而提起的行政訴訟或者行政賠償訴訟;對申請先予執行的案件,原則上不得准許;凡由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須報經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批准方可採取強制手段;對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上級人民法院應當加強監督指導,防範和制止下級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中的違法行為和危害社會穩定的情形發生。
五、建立完善信息和輿情報告制度
為便於了解掌握各級人民法院辦理徵收拆遷案件的信息和情況,要建立和完善徵收拆遷案件信息和輿情報告制度,特別是在十八大召開前夕和會議期間,各高級人民法院要按月搜集掌握轄區法院辦理徵收拆遷訴訟案件和非訴執行案件的情況。凡在辦案中出現影響社會穩定重大隱患或事件的,有關人民法院必須立即向當地黨委和上級人民法院如實報告有關情況,做到信息准確、反映迅速。上下級人民法院要暢通信息溝通渠道,隨時掌握相關重要輿情動態,及時調查了解事實真相並採取應對措施,回應社會關切。要嚴格執行重大信息報告制度,對隱瞞不服、歪曲事實、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並予以曝光通報。
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6. 山東省高級法院關於依法推動不動產非訴執行案件裁執分離的意見

非訴執行案件審查通過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規定執行程序。第五內十容三條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行政決定的,沒有行政強制執行權的行政機關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依照本章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五十四條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前,應當催告當事人履行義務。催告書送達十日後當事人仍未履行義務的,行政機關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對象是不動產的,向不動產所在地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第五十九條因情況緊急,為保障公共安全,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立即執行。經人民法院院長批准,人民法院應當自作出執行裁定之日起五日內執行。

7. 仲裁裁決裁定不予執行後,當事人能否再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人民法院受理後應如何處理

甲公司與乙公司的裝飾裝修合同明確約定仲裁作為爭議的解決方式。後雙方發生爭議,仲裁委依法作出仲裁裁決。裁決發生法律效力後,甲公司向有管轄權的乙地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人民法院受理後,作為被申請人的乙公司提出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申請,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裁定不予執行。甲公司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後乙公司又向乙方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
對於是應受理該申請,以及受理後如何處理,有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乙公司的申請,受理後裁定駁回乙公司的申請。理由是,《仲裁法》第59條規定,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沒有規定其他條件。當事人的申請只要符合該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就應當受理。此其一。其二,《仲裁法》及《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兩種申請受理的順序,即申請不予執行,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後,不能再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但對申請受理後,直接駁回申請。理由是,根據《仲裁法》第63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2款的規定,裁定不予執行司法審查的范圍既包括實體、法律審查,也包括程序審查。《仲裁法》第58條規定的撤銷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范圍主要是程序方面的審查,不包括實體和法律方面的審查。既然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裁定已包括了對程序方面的審查,因此,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應與不予執行的法律後果完全相同,即裁定駁回乙公司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
另一種意見認為,人民法院不應受理乙公司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理由是,對本案情形,《仲裁法》及《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仲裁法》第59條規定申請撤銷的仲裁裁決應當是生效的裁決。本案中,該裁決因人民法院不予執行的裁定生效而無效。對無效的仲裁裁決不能適用該條的規定,因此,對乙公司的申請人民法院不應受理。
上述觀點各有道理。其中第一種觀點中關於受理後駁回乙公司申請的理由合理、充分,值得贊同。第二種觀點的理由也頗有道理。但均有不合理之處。其中第一種觀點與訴訟結果的未知性不相符,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但受理後的法律後果是確定明確的,即駁回乙公司的申請,乙公司只能敗訴,不存在勝訴的可能。同時,該作法有助長乙公司拖延執行程序正常進行的嫌疑。第二種觀點從理論上可以講得通,但從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上看,有不足之處。從法律上說,《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1款規定,仲裁裁決生效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就是說,仲裁裁決的執行,應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的確定,《民事訴訟法》第207條第2款有明確規定,即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人財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0條第2款的規定,仲裁機構作出的國內仲裁裁決申請執行案件的級別管轄,參照各地法院受理訴訟案件的級別管轄的規定確定。因此,對仲裁裁決的不予執行的裁定可能是某一基層人民法院作出的,也可能是某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但撤銷仲裁裁決,《仲裁法》第58條第1款卻明確規定只能向作出仲裁裁決的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此其一。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主體只能是被執行人,或者說是仲裁裁決對之不利的當事人;而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人既包括仲裁的申請人,也包括被申請人。此其二。法律對兩種程序的申請規定了不同的條件。此其三。因此,人民法院不受理乙公司的申請沒有法律根據。從實踐層面看,人民法院內部的分工和審執分離的原則,客觀上不受理撤銷仲裁裁決申請存在困難。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申請,只有人民法院受理仲裁裁決執行申請人的執行申請,人民法院向被申請人送達執行通知後,才能提出。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提出不予執行申請的。此時不予執行申請,只能向執行機構提出,勿須再經過立案程序。因此,立案庭可能不知道被申請人已經提出了不予執行的申請。而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只能向人民法院立案庭提出,人民法院經審理符合立案的條件,就應當立案。作為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人,可能故意隱瞞仲裁裁決已被裁定不予執行的事實。因此,即使在本案中乙公司撤銷仲裁裁決申請,與作為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申請是同向乙方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的,該院不受理的可能性都不大,更何況,如果裁定是由不同的法院作出的,其難度更可想而知。所以,在本案中,人民法院不受理乙公司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沒有法律根據,事實上也事可能。因此,筆者認為,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乙公司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但受理後,甲公司只要提供了生效的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裁定書,人民法院即可直接駁回乙公司的申請,勿須經過審理程序。
附帶說明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徵求意見稿)第18條第4款規定,當事人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被駁回後,又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當事人以仲裁法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或者第(五)項規定情形的為由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第23條第4款規定,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一方當事人撤銷仲裁裁決申請後,另一方當事人申請執行該仲裁裁決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24條規定,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被駁回後,又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當事人以民訴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第(五)項規定情形為由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但對本案的情形卻沒有規定,建議對此作出規定。

8. 最高院法官解讀新民訴解釋如何處理執行程序中的四大疑難問題

文/趙晉山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綜合管理室主任

葛洪濤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綜合管理室副主任
來源/《法律適用》2015年第4期

一、關於執行依據的明確性問題

啟動執行程序,必須符合法定條件。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第18條對執行案件的受理條件作了規定,其中第1款第4項對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提出了要求,該項規定:「申請執行的法律文書有給付內容,且執行標的和被執行人明確。」但是,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執行依據不夠明確的問題,其中既存在法律文書載明的權利義務主體不明確問題,也存在法律文書中的給付內容不明確的問題。

後一類問題更為突出,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法律文書的製作機關未嚴格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寫明給付內容,導致法律文書主文存在瑕疵;二是由於有關實體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據此作出的法律文書缺乏具體的給付內容。

第二種情形在實踐中更為常見,最為典型的就是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這類法律文書的主文一般都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之所以如此,主要緣於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依據該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這類法律文書雖然符合有關實體法的規定,但由於其給付內容不明確,能否作為執行依據申請執行存在較大爭議。比如實踐中常見的繼續履行合作開發合同的判決,如果判決主文僅籠統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一旦進入執行程序,由於此類合同履行周期長,新生問題多,執行人員將不得不判斷當事人之間具體的義務與責任,補充合同條款,處理實體爭議,顯然不符合審執分離原則。如不允許對該類判決申請執行,又會造成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無法通過公權力實現的問題,合同法關於「合同繼續履行」這一違約責任制度也難以得到落實。

針對上述問題,《解釋》對執行依據的明確性問題進一步作出了規定。該規定明確了三個問題:一是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中應載明明確的權利義務主體;二是執行依據不僅要有給付內容,而且給付內容應當明確;三是針對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特別強調了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中應當明確繼續履行的內容。對於該條規定,有如下幾個問題值得討論。

第一,確認和形成類法律文書能否執行?

理論上一般認為,確認判決和形成判決沒有給付內容,不能作為執行依據。但在我國執行實踐中,一些法院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也允許對確認和形成類法律文書申請執行。比如,對於確認登記在被告名下的房產為原告所有的判決,根據執行法的一般理論,不具有執行力,不能申請執行,原告可直接持該判決申請變更登記。但由於我國登記制度及實際操作還不完善,一些房屋登記機構不受理當事人的變更申請,而是要求人民法院出具協助執行通知書。因此,在目前情況下,允許此類案件進入執行程序,讓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通過執行程序完成權屬變更登記,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執行依據不符合明確性要求的如何處理?

依據《執行規定》第18條的規定,如果執行依據不符合明確性要求的,在立案審查階段即應裁定不予受理。但是對於已經進入執行程序的案件,如果發現執行依據內容不明確的如何處理,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

從實踐看,一些法院在執行依據不明確的情況下,並不是簡單地駁回執行申請,而是先通過召集雙方當事人協商或者徵求執行依據作出機構的意見等方式確定執行內容,如果確實無法執行的,才裁定駁回執行申請或裁定終結執行程序。這種做法有利於減少當事人訟累,也有利於更為徹底地解決糾紛,值得參考借鑒。

第三,關於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內容的明確性問題

本條對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提出了「明確具體履行內容」的要求,據此,司法解釋施行之後,無論是人民法院作出此類判決、裁定、調解書,抑或仲裁機構作出此類仲裁裁決,不能再僅僅將主文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而是需要同時表明需要履行的具體內容。對此,有關法律文書的製作部門應引起足夠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條起草過程中,曾經有觀點提出,對於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應區分法院判決和其他法律文書,對其是否可以作為執行依據作出不同規定。繼續履行合同是合同法規定的法定違約責任承擔方式,法律明確規定了不適宜判決繼續履行合同的情形,所以應理解為法院在作出此類判決之際,都對成本與收益進行了權衡,是法院認為其他違約責任不足於彌補當事人損害情況下的判斷,原則上應當具有執行力,這一點在具體案件中已經被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所確認。

但諸如調解書等其他法律文書的形成機制與判決顯然存在較大差別。調解書系對於雙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的確認,法院在審查中通常並不涉及對合同履行成本、其他違約責任是否足以彌補當事人損失等因素的權衡。違約責任的主要形式應為損害賠償,繼續履行作為一種國家以強制力保障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應該具有嚴格的標准與補充性。賦予確認合同繼續履行的調解書這種效力,並不符合立法目的。司法解釋最終雖然未採納該種意見,但其所提出的有關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討論。

二、關於特定物的執行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PADDING-BOTTOM: 0px; FONT-STYLE: normal;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FONT-FAMILY: 宋體;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PADDING-TOP: 0px">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92意見」)第284條規定:「執行的標的物為特定物的,應執行原物。原物確已不存在的,可折價賠償。」《執行規定》第57條進一步明確規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被執行人交付特定標的物的,應當執行原物。原物被隱匿或非法轉移的,人民法院有權責令其交出。原物確已變質、損壞或滅失的,應當裁定折價賠償或按標的物的價值強制執行被執行人的其他財產。」

上述規定確立了執行程序中特定物執行不能時的折價賠償制度。該制度的優點是,在交付特定物執行出現客觀不能時,直接在執行程序中直接轉為賠償執行,有利於提高效率,盡快實現債權。

但這種做法也面臨諸多問題:折價賠償涉及實體法上的判斷,執行程序中直接認定,超出了執行機構應有的職權范圍,違反「審執分離」的原則。不僅如此,執行中直接確定賠償數額,當事人缺乏充分的程序保障,不符合正當程序原則,也容易引發新的糾紛。在交付特定物的執行中,將特定物毀損或滅失後的損害賠償導入到訴訟,既是審執分離的要求,也是審執銜接的體現。

基於上述考慮,《解釋》第494條將「92意見」第284條修改為:「執行標的物為特定物的,應當執行原物。原物確已毀損或者滅失的,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折價賠償。雙方當事人對折價賠償不能協商一致的,人民法院應當終結執行程序。申請執行人可以另行起訴。」這一規定,既堅持了實體問題通過訴訟解決的基本思路,同時,也允許在當事人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折價賠償,能夠較好地兼顧「審執分離」原則與快速處理糾紛原則的平衡,避免當事人訟累,節約司法資源。

三、關於對到期債權的執行問題

關於對到期債權的執行,「92意見」第300條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債務。該第三人對債務沒有異議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執行規定》第61-69條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作了進一步細化。

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兩大突出問題

司法實踐中普遍反映,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存在兩個突出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三人借異議權逃避債務。根據《執行規定》第63條的規定,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間內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得對第三人強制執行,對提出的異議不進行審查。第三人一經提出異議,履行到期債權通知保全債權的效力即告消滅。實踐中,經常有第三人藉此逃避執行。

第二個問題是第三人對已經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仍然提出債權不存在的異議。第三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債權,如果已經過生效法律文書確認,被執行人顯然不應再對其予以否定。但是由於《執行規定》第63條規定了執行法院不審查第三人異議的原則,導致第三人異議給執行造成困難。

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存廢之爭

針對實踐中的問題,最初條文設計是在原條文基礎上增加兩項內容:一是增加對債權執行與債權人代為訴訟之間的銜接,規定「第三人對於其債務提出異議,申請執行人認為第三人異議不能成立的,可以在15日內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訴訟,逾期不提起訴訟的,凍結債權的裁定喪失效力。」二是增加規定「第三人所欠被執行人的債務已被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第三人不得提出債務不存在的異議。」

但是在司法解釋論證過程中,關於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存廢出現了較大爭議。

一種意見認為,「92意見」關於第三人債權執行制度的規定存在法律上障礙,應予刪除。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合同具有相對性,突破合同的相對性要具有正當的理由;
第二,該條規定是在《合同法》生效之前規定的,1999年生效的《合同法》規定了代位權訴訟制度,用以解決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而對於次債務人的代位權利,合同代位權的行使,有明確的法定條件,只有符合條件時,才可以行使;
第三,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必須通過訴訟的方式進行,而不宜在執行中進行;
第四,在執行程序中直接對到期債權進行執行,無法保護次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種意見認為,對第三人債權執行制度應在保留的基礎上予以完善,具體應當完善與代位訴訟制度的銜接、禁止第三人否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權的存在等內容。主要理由為:

第一,該制度以第三人不提出異議為前提,並未突破合同的相對性;
第二,該制度的確立與完善,恰恰是為了與合同法中代位權制度相配合,共同實現保全債權的目的;
第三,大陸法系國家與地區大都規定了此項制度。

在討論的過程中,上述兩種意見相互影響,最終形成的《解釋》第501條,實際上是兩種意見的折衷,即在第二種意見的基礎上,吸收了第一種意見關於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內容。

相關權利人如何保護

關於如何保護相關權利人,也存在不同意見。一種觀點認為,應該賦予利害關系人與第三人同等的異議權,規定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得強制執行該債權。理由是如果通過代位權訴訟途徑實現對第三人的債權,則第三人的其他債權人也能夠通過加入訴訟的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

另一種意見認為,相關權利人應通過案外人異議之訴的途徑進行權利救濟。理由是,第一,法律規定了相關權利人權益的救濟途徑。對第三人到期債權執行制度中,第三人的地位特殊,應予以特殊保護。但是該制度中其他相關權利人,與其他執行程序中的相關權利人並無不同,不能享受特殊保護,而應通過《民事訴訟法》第225條「執行異議」、第227條「案外人異議」、參與分配製度、破產制度等予以平等保護。第二,如果規定相關權利人與第三人相同的異議權,實質上就架空了該制度。《解釋》最終採納了第二種意見。

理解和適用《解釋》第501條規定,應當正確把握對債權執行的制度精神,既要促進申請執行人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權的實現,也要注意保護次債務人、相關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具體而言,應注意如下問題:

第一,可以作為執行標的的債權僅限於到期債權,這一點與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將未到期債權作為執行標的不同。

第二,凍結該債權需要作出裁定。原司法解釋中對於債權的執行使用履行到期債權通知書,本條明確規定凍結債權需要作出裁定,從而一方面與查封、扣押動產、不動產等的的法律文書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使凍結債權的執行程序更為規范。

第三,人民法院可以通知第三人向被執行人履行,第三人對其與被執行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提出異議的,執行法院不得繼續執行該債權,可以由申請執行人通過代位訴訟尋求救濟。

第四,如果利害關系人對該到期債權有異議的,比如主張是該到期債權的真實權利人,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的規定進行救濟。需要注意的是,本條的利害關系人就是《民事訴訟法》第227條所規定的案外人。

第五,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到期債權,第三人不能予以否認。這里只是規定當事人不能否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但是如果第三人在法律文書作出後已經履行了該債務的,則有權提出債務已履行的異議。

對於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由於執行標的是具有相對性的債權,涉及到次債務人的權利保護問題,理論構成與程序操作都非常復雜。德國、日本、韓國及我國台灣地區對此都用了大量條文予以規定。我國現行司法解釋對債權執行制度的規定還不夠完善,導致該制度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調研,爭取早日出台專門的司法解釋,對此項制度作出更加系統、詳細的規定。

四、關於執行程序與破產制度的銜接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的定位差異及司法現狀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均為強制實現債權人權利的程序,但二者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執行程序旨在對特定債權實現個別清償,是對債務人個別財產實施的個別執行;破產程序旨在對全部債權實現整體清償,是對債務人全部財產實施的概括執行。

在執行程序中,當債務人出現破產原因時,如果仍由在先申請的債權人優先受償,將會導致在後申請的債權人得不到清償,從而有違公平原則以及債權的平等性。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將執行程序轉入破產程序,以確保債務人的財產在同一順位的債權人之間公平分配。

然而,從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看,相當一批資不抵債的執行案件難以正常轉入破產程序,許多本應通過破產程序清理的債權債務遲遲停留在執行程序中,執行積案因此居高不下。《企業破產法》實施以來,全國法院受理破產案件數連年低迷,2013年全國法院受理破產案件數不足2000件,反映了破產法在現實中運行不暢、功能難以發揮的困境。

上述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從法律制度上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破產程序的啟動程序僅限於當事人申請,執行轉破產的途徑不暢;二是依據《執行規定》第96條的規定,參與分配製度在例外情形下可以適用於企業法人,加之該規定在實踐中經常被擴大適用,在後申請執行的債權人有機會在執行程序中按比例受償,並將未取得執行依據的普通債權人排除於執行程序之外,因而往往不願意啟動相對復雜的破產程序。

《解釋》關於執行轉破產制度和限制參與分配對企業法人適用制度

針對上述問題,司法解釋修改過程中,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呼籲建立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有效銜接的制度。《解釋》充分吸收了這些意見和建議,用4個條文(第513-516條)對該問題作了規定。其中主要是包括執行轉破產制度和限制參與分配對企業法人適用制度。

執行轉破產制度

依據《解釋》第513條的規定,執行中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符合企業破產法第2條第1款規定情形的,執行法院經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被執行人同意,應當裁定中止執行並將執行案件相關材料移送被執行入住所地法院。

該條規定的根本目的是在當事人申請之外,增加啟動破產程序的新途徑。司法解釋最初的設想是建立「強制移送破產」制度,規定執行法院對於符合破產條件的被執行人,可以直接移送破產管轄法院進入破產程序。但是由於破產法只規定了債權人申請與債務人申請兩種破產程序啟動方式,該方案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最終未被採納。

依據本條規定,在被執行人符合破產條件的情況下,執行法院如果要移送破產,必須徵得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被執行人同意,當事人不同意的,執行法院不能徑行移送。此外,依據《解釋》第514條的規定,執行法院移送案件材料並不當然啟動破產程序,最終是否受理破產案件還要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法院審查決定。為防止審查受理程序過分遲延,《解釋》明確規定有關法院應在收到材料之日起30日作出是否受理破產案件的裁定,並通知執行法院。《解釋》第515條則區分不同情形規定了破產案件受理與否及宣告破產對執行程序的影響: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裁定宣告破產的,執行法院應當分別解除保全措施、終結執行;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應當恢復執行。

參與分配對於企業法人的限制適用

如前所述,依據《執行規定》第96條的規定,「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的企業法人,可以成為參與分配製度的適用主體。從實踐看,本條規定的適用范圍相當廣泛,主要原因是:第一,本條中的「歇業」並非規范的法律概念,對於資不抵債的企業法人來說容易適用;第二,當事人申請破產動力不足,當地政府基於各種現實考慮也不願讓企業破產,破產程序啟動存在現實困難;第三,執行法院從公平保護債權人角度考慮,同時為了減少申訴上訪壓力,往往難以堅持按照採取執行措施的順序實現債權。參與分配製度對企業法人的例外適用及實踐中的擴大化,無疑是導致破產程序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解決這一問題,《解釋》第516條規定,當事人不同意移送破產或者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就執行變價所得財產,在扣除執行費用及清償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按照財產保全和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先後順序清償。

據此,對於不能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法人,執行中要貫徹「優先原則」,按照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實現債權。這一規定可以「倒逼」申請採取執行措施在後的債權人申請啟動破產程序,有效解決破產程序啟動難的問題。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銜接制度是《解釋》中新增加的一項重要制度,旨在緩解執行積案與破產法運行不暢兩個實踐中的問題。但是破產程序運行不暢的原因紛繁復雜,增設該項新制度雖然會解決一定問題,但也絕非靈丹妙葯,而且該項制度本身在實際操作中也可能會面臨諸多困難,尤其是當案件難以進入破產程序,執行法院必須適用第516條對普通債權適用優先原則時,會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對此,要加強執行法院與破產法院的銜接配合,一方面,執行法院應當充分認識到破產程序的功能,引導當事人同意後移送破產,對於不能進入破產程序的案件,依法適用《解釋》第516條規定執行,以實現制度的倒逼功能。另一方面,破產法院對於執行法院移送的案件,經審查符合破產條件的,也要排除來自各方的影響,依法受理。對於有關部門基於社會穩定等原因干預破產的案件,要積極進行溝通協調,充分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今後則有必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執行和破產法律制度,進一步理順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能夠更好的各司其職,各盡其用,不僅使債權得到實現,而且使債權公平、高效的得到實現。

熱點內容
法治頻道12 發布:2025-09-17 23:54:45 瀏覽:449
血腥立法 發布:2025-09-17 23:53:49 瀏覽:114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 發布:2025-09-17 23:52:41 瀏覽:448
17法律碩士考研免費視頻資料分享 發布:2025-09-17 23:51:48 瀏覽:438
抖音法治課程 發布:2025-09-17 23:37:16 瀏覽:692
道德主題活動心得 發布:2025-09-17 23:34:48 瀏覽:440
一體化衛生室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7 23:30:58 瀏覽:98
本科是工科的學生考法律碩士有什麼優勢 發布:2025-09-17 23:11:10 瀏覽:459
法考行政法主觀題誰講的好 發布:2025-09-17 23:04:31 瀏覽:553
天樞律師 發布:2025-09-17 22:51:48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