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里的民法
Ⅰ 唐律中的五刑是指哪五刑
五刑有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
奴隸制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宮回,大辟(即墨刑-在額頭上刻答字塗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腳,宮刑-毀壞生殖器,大辟-死刑),從夏代開始逐步確立,是一種野蠻的、不人道的、故意損傷受刑人肌體的刑罰。
進入封建社會後,奴隸制肉刑開始逐漸被廢除,從漢初的文景帝廢除肉刑開始,以自由刑為主的封建五刑產生了,封建五刑分別為笞、杖、徒、流、死,這標志著中國刑罰制度的重大進步。
唐代封建制五刑:
(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封建五刑一直到清末才被廢除。
而除主要的五刑之外還有磔(俗稱凌遲)、髡(既剃發)、髕(也作臏,割膝骨)、炮格(也作炮烙)、刵(割耳朵)
網路
Ⅱ 是否 涉嫌民法
第一,贍養老人是子女的事,如果子女健在,原則上不需要孫輩贍養老人
第二,老人租住房子,房主收取一定的房租符合法律規定,不管房主和老人是什麼關系,也不管這房子是不是用老人的錢買的。
Ⅲ 關於中國法制史《唐律》裡面的一個問題。
我覺得「謀殺」說的是一種未實現的想法,應該沒真正去殺。
「戲殺」是「相戲誤傷而致死」。引---「長孫無忌疏議:「戲殺傷人者,謂以力共戲鬭,因而殺傷人。」」
Ⅳ 中國宋元時期才出現了民法么
就我個人的看法,我更傾向於認為北宋時才有比較接近現代民法的制專度特徵。不過屬要解釋這個問題,還得先界定這里說的民法概念。現代民法的定義是誕生於西方法律體系中的,未必適合直接套用到中國古代的律法系統里,我也不是法學專業,不好班門弄斧,只能說一些感性認識。
我所知的民法的重要特徵,是規范社會實體在完成事務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這些社會事務的參與方可以是個人和個人,也可以是政府和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古時期的中國法典多數都不能被看作完全的民法典——從體例上看,它們更多地在規定違反社會制度時的懲罰措施,更應該被算成刑法典。就我粗淺的涉獵看,我沒有發現唐宋兩代有能滿足現代民法典型特徵的法典。
如果將談論的話題從「律」擴展到「令」,那麼故事會有趣得多。有一些觀點認為,唐律中就已經存在一部分民法的元素。這些元素來源復雜,部分散見於法典如《唐律疏義》,如《雜律》和《戶婚律》,而更多的部分則出自政令。比如 2006 年被發掘出來的《天聖令》孤本中提到了《醫疾令》,《廄牧令》和《關市令》,其中關於資格認證,疫病控制等條目,就有學者認為帶有一些民法的特色。這部分的綜述,可以參考《南京大學法律評論》中的部分資料。
Ⅳ 中國古代存在過民法典嗎
沒有。中國古代如果不是中央集權專制大一統,就是軍閥紛爭的亂世,根本沒有滋生民法典的政治土壤
Ⅵ 古代唐律與現代法律有什麼區別
古代唐律與現代法律有什麼區別:
1、本質區別:唐朝的法律是維護封建統治專,是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屬工具;現在的法律服務於人民是對多數人的民族對少數人吃的專政;
2、劃分的方法不同:唐律主要是以頒布的時間劃分的,分為《永徽律》,還包括《武德律》、《貞觀律》等法典;現在的法律主要是以管理的范圍劃分的,如《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憲法》、《刑法》等;
3、服務的社會背景不同:唐律是封建社會的法律,現在的法律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律;
4、執行的結構不同,唐代主要是大理寺、刑部等,現在主要是司法機關和人民檢察院。
Ⅶ 民法里的絕對法律關系除了人身權之外還有什麼
還有財產關系
Ⅷ 古代的民法和現代的民法有什麼區別
您好!古代的民刑並沒有明顯的區分,比如唐律和現代法律有如下區別:
1、本回質區別:答唐朝的法律是維護封建統治,是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工具;現在的法律服務於人民是對多數人的民族對少數人吃的專政;
2、劃分的方法不同:唐律主要是以頒布的時間劃分的,分為《永徽律》,還包括《武德律》、《貞觀律》等法典;現在的法律主要是以管理的范圍劃分的,如《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憲法》、《刑法》等;
3、服務的社會背景不同:唐律是封建社會的法律,現在的法律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律;
4、執行的結構不同,唐代主要是大理寺、刑部等,現在主要是司法機關和人民檢察院。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Ⅸ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是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是《拿破崙法典》(Napoleonic Code) ,又稱《法國民法典》或《民法典》。
《拿破崙法典》總共分為三大部分,2281條法律條文。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關各類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規定;第三部分是獲取各類所有權的方法的規定,具體包括繼承、遺囑、還債、贈予、夫妻共同財產等相關法律條文。
這部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9)唐律里的民法擴展閱讀
《拿破崙法典》的起草背景:
1799年11月9日,霧月政變爆發的當天晚上,拿破崙便下令起草民法典。1800年,霧月政變剛剛結束,拿破崙成了法國的最高統治者。隨後,他正式命令大理院長特龍謝、羅馬法學家馬爾維爾、政府司法行政長官普雷阿梅納和海軍法院推事波塔這四位法律專家開始起草民法典。
拿破崙對這部民法典相當重視,曾多次親自參與一些法律條文的討論。在具體制定法典的過程中,幾位法學家在他授意下,始終堅持資產階級革命者在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對理性的原則。
法典草案在一年之後完成,拿破崙命人將其送往樞密院和各個法院,這些政府部門為了審核、修改草案,總共召開了102次討論會,其中有97次是由拿破崙親自主持參與的。
經過三年半的修改、討論,於1804年3月15日由立法院通過,3月21日拿破崙簽署法令,以《法國民法典》的名稱正式頒布施行。
Ⅹ 民法中有沒有關於先行行為的規定
不能。所謂先行來行為是適用於刑自法的不作為犯罪中,是引起不作為犯罪中的作為義務的一種先在的條件。先行行為是有其特定的存在條件和語境的,不能說一行為在另一行為之先引起了另一行為的發生就是先行行為。
拋去先行行為不談,B也不能提起民事賠償,首先用常理想,如果B可以提起賠償,那麼我們之後生活中的每一種行為都有可能引起某一種另一種行為的發生,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無過錯條件下被其它人提起某種訴訟,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再者,如果提起賠償之訴,民事賠償的原因無非即是侵權行為之債,那麼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一是作出侵權行為、二是產生危害結果、三是有過錯、四是行為與結果間具有因果關系,首先侵權行為非為A作出,第二A無過錯,他只是請B去家裡而已,只能說是A行為與B被搶劫的結果間有間接的因果關系,但顯然A的侵權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