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國外司法
A. 美國司法部長和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誰才是真正的美國司法機構的老大
美國司法機構領袖是美國大法官,美國司法部長雖然名字中有司法兩個字,實際屬於行政部門,不屬於司法部門。
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司法部長行使的是行政權,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屬於行政機構里而不是司法機構。
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司法部長被認為是美國政府首席法律顧問,他職責是替美國政府處理法律事務及對美國司法部門進行監督。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之一,是內閣中唯一不使用「Secretary」作為名稱的內閣成員。
(1)近代國外司法擴展閱讀:
美國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國最高司法官員,領導最高法院的事務並在彈劾美國總統時主持參議院。同時,按近現代傳統,首席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的宣誓儀式,但這樣的做法沒有《美國憲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據。
現任即第十七任首席大法官是約翰·羅伯茨,他由喬治·沃克·布希總統任命,2005年9月29日獲美國參議院通過。
美國司法部長:
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司法部長被認為是美國政府首席法律顧問,他職責是替美國政府處理法律事務及對美國司法部門進行監督。
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之一,是內閣中唯一不使用「Secretary」作為名稱的內閣成員。美國司法部長在總統繼任順序中排名第七。美國司法部長是在美國總統上任後提名,由美國參議院批准產生。總統有權隨時解除司法部長的職務。
B. 近代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的政體分別是什麼其確立標志分別是什麼各自有什麼特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1 國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是「臨朝而不理政」;2 議會是權力中心,擁有立法權;3 責任內閣制,英國首相從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內選出,一般是該黨的黨魁。首相可以任命內閣閣員,組成內閣,首相是英國的政府首腦。內閣對議會負責。當議會不信任內閣時可以發起倒閣,首相也可以解散下院,提前大選。4 兩黨制的運用,將政治斗爭用一個有序的形式規范起來,避免了流血和暴力斗爭。
美國:聯邦制總統制的共和制。特點:1 國家實行聯邦制,各州政府必須服從聯邦政府,各州法律不得與聯邦憲法的原則相違背,但各州又在各領域享有一定程度自主權。這種制度既維護了中央集權,又能充分調動各州的自主性和積極性。2 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聯邦總統行使行政權,聯邦法院行使司法權。三權獨立,相互制衡,避免了專制獨裁。3 憲法修正案,使美國的憲法能與時俱進,注入新的內容。4 兩黨制的運用。
法國:議會制的共和制。特點:1 法國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期為7年,總統對議會負責,總統在獲得參議院同意後可以解散眾議院,同時總統也是三軍總司令,法國總統的權力很大,但要作為總統,前提是祖宗不可以統治過法國。2 這個我還沒想到,不好意思羅。
德國:君主立憲制。特點:1 立憲是虛,專制為實。德國名義上的立法機構是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可是只能在政府預算時對政府施加壓力,對於損害德皇以及容克地主利益的決議一律不準通過。2 德皇是國家元首,集立法 司法 行政權於一身,軍官皆由其任命,宰相也由其任命,宰相是政府首腦,對德皇負責。
1689年 權利法案(英)
1776年 獨立宣言(美)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頒布
德意志帝國憲法
C. 美國立法、司法、行政三者的關系
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別由三個機關獨立行使,並相互制衡的制度。版三權分立制度是根據近權代分權學說建立起來的。三權分立制度為絕大多數的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機關組織與活動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不同形式。
美國是實行三權分立制度的典型國家。美國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由參、眾兩院組成的合眾國國會,行政權屬於美國總統;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國會隨時制定與設立的下級法院。根據三種權力相互制衡的原則,美國憲法還規定,國會有權要求總統條陳政策以備審議,批准總統對外締結的條約,建議和批准總統對其所屬行政官員的任命,通過彈劾案撤換總統,有權建議和批准總統對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宣告懲治叛國罪,彈劾審判最高法院法官;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擁有有限的否決權,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總統還擁有特赦權、對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權;最高法院法官在總統因彈劾案受審時擔任審判庭主席。此外,根據慣例,最高法院有權解釋法律,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憲無效。實行總統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採用這種形式。
D. 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法律文獻
法律史是一門法學和史學的交叉學科。文獻不但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更是學術進步的源泉。著名歷史學家楊志玖曾用「入寶山不空歸」來形容接觸原始材料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法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自古以來,書目提要就被視為讀書的門徑。近代以來,先後出版了多部法制史料的書目提要。1934年,孫紹祖撰成《中國歷代法家著述考》,收集歷來法學著作572種。1957年,國務院法制局法制史研究室李祖蔭、楊清源、汪國堂等依據該局圖書室收藏的圖書(這部分圖書絕大部分為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繼承),編成《中國法制史參考書目簡介》,收集歷來法學著作932部(法律出版社1957年)。1976年,台灣張偉仁先生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法制史書目》,收集歷來法學著作2473部。1978年之後,大陸先後出現了高潮、劉斌《中國法制古籍目錄學》(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張伯元《法律文獻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著作。
此外,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編《中國法律圖書總目》、中國法學會編《中國法學圖書館目錄》、北京圖書館《民國時期總書目》法學卷等也收錄了一些主要的法制史書目。其中,中國法學會編《中國法學圖書館目錄》一書每條書目後都附有詳細的館藏情況,極便於讀者查找。
1990年以來,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國家圖書館等法律古籍的主要收藏單位都紛紛將古籍數據上網。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圖書館也將本館收藏的珍本法律古籍目錄放在了網上。古籍的數字化進程還在繼續。相信以後讀者可以更多的通過網路查到資料。
E. 近代國際法的發展成就
帝國主義階段
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際關系中充滿著強國欺侮弱國、掠奪別國領土、爭奪殖民地的現象,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實行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武裝侵略的政策,國際法中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遭到破壞,產生了一些與帝國主義政策相適應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盡管如此,國際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發展的:①它的領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整個美洲,擴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亞、非的其他一些國家。②國家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多樣化了,出現了一些專門化問題有待處理,開始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建立了不少的國際行政聯合。③戰爭的連續不斷發生及其殘酷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對於制訂戰爭法規的要求。從1856年《巴黎海戰宣言》,經過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到1909年倫敦《海戰法規宣言》,戰爭法規的人道主義化有所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和制度也有所改進(見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際法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國際關系畢竟還在發展。1917年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既為國際關系,也為國際法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提出了不兼並和不賠款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行,宣布廢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條約等等,成為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簽訂了《國際聯盟盟約》(見國際聯盟),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號稱世界性的國際政治組織;通過了《國際常設法院規約》,設立了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司法機構。接著,1928年在巴黎簽訂了《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公約》),反對以戰爭解決國際爭端,廢除戰爭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反映出各國人民反對戰爭、特別是反對侵略戰爭的要求。這些使原有的進步的國際法原則得到了恢復和加強,新的原則開始不斷地建立起來,表明新的現代國際法正在形成中。
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使國際法又一次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是,在國際關系中,國際法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相反,甚至大戰結束之前,國際法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戰後,《聯合國憲章》簽訂了;依據憲章,成立了聯合國組織。特別是在戰後,新的民族獨立國家紛紛成立,使國際法的領域擴大了,包括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推動下,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得到了新的發展。在國際關系中,層出不窮地出現新問題,如核武器(見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國際海底(見國際海底制度)、外層空間、環境保護等等,都要求國際法加以調整,使現代國際法有了顯著的發展。
F. 近代中美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哪些
第一,1844年中美簽定了《望廈條約》,主要內容:
1、協定關稅。條約規定:「倘中國日後欲將稅率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此為《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經濟。
2、擴大領事裁判權范圍。條約規定:中國國民與美國國民發生訴訟事件,美國國民由美國領事等官員捉拿審訊,按照美國法律與慣例處理;美國國民在中國與別國國民發生爭議,「應聽兩造查照各本國所立條約辦理」,中國官員無權過問。由此,清朝對美國國民的逮捕、審訊定罪、懲治的司法權力全部喪失。
3、侵犯中國的領海權。美國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國港口「巡查貿易」,清朝港口官員須「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國的美國商船,清朝無從統轄。
4、條約還同樣規定了片面最惠國待遇,如中國日後給他國以某種優惠,美國應一體均沾。
第二,1858年6月中國與英,法,俄,美,俄四國簽定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
1、清政府倘准許其他國家公使駐北京,應准美國一律照辦;
2、增開潮州、台灣(台南)為通商口岸;
3、耶穌教教士得自由 傳教;
4、擴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即:清政府給其他國家的特權,「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得「一體均沾」;
5、確定領事裁判權。
第三,1858年11月中國又與英,法,美三國簽定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主要內容:
1、規定了鴉片貿易合法化;
2、商稅率比再次降低。
第四,1868年中美簽定了《中美續增條約》,主要內容:
1、兩國人民可隨時自由往來、游歷、貿易或久居。這一規定為美國在中國擴大招募華工提供了合法根據。
2、兩國人民均可入對方官學,並受優惠待遇;雙方得在對方設立學堂。
3、兩國僑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視。這一規定為使清政府承擔鎮壓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的義務,以擴大美國在華傳教。
第五,1901年清政府同俄,英,美,日,德,法,意,奧,西,比,荷11個國家簽定了《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1.賠款。清政府賠款各國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
2.劃定使館區。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3.拆炮台、駐軍隊。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重要地區的12個地方駐扎軍隊。
4.脅迫清政府承諾鎮壓反帝斗爭。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的組織,違者處死。其中這一條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淪為了帝國主義的工具。
5.對德、日「謝罪」。清政府分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石牌坊。
6.懲治附合過義和團的官員。
7.設立外務部。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成為清政府與列強交涉的專門機構。
G. 中國古代法律和外國近代法律的本質區別
中國古代法律雖有著很強的公正性,但是封建社會的本質決定了其維護皇權和貴族利益的原則!另外一方面,中國古代法律刑法特別發達,更為確切的說法應該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乃是以刑法為基礎的法律文化樣式。通說認為,法律與社會規范(譬如道德和習俗之類)的「區別」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 具有強制力和懲罰性。當然,這種看法也許並非那末「天經地義」和「不可質疑」。有人指出:在早期 法律體系中,根本沒有刑罰;而且,所有法律都是「指導性的」而非「命令性的」規范 。可是,假如我們追問:這種強制力和懲罰性究竟從何而來?如果按照馬克思和 恩格斯的國家理論與法律學說,那麼,答案似乎非常簡單,來自國家權力。這是因為, 法律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如果說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乃是以刑法與官僚機構的組 織法和行政執行法以及附屬的刑罰為特徵,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同樣是以刑事審判為特徵,或者說,刑事審判構成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基幹。還有個特點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崇尚以德化人,依據等級、尊卑適用法律,民刑合一,以法家思想為其本質,用重刑。
外國的近代法律則充分的體現了其嚮往自由,崇尚自由的精神!且非常的完善,各個方面都有法律對應,連公共場所抽煙都做了規定!以美國法律為例:美國法來源於英國法,又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作了較多的改變。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聯邦除在國防、外交、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等方面外,無統一的立法權;刑事和民商事方面的立法權基本上屬於各州。盡管官方和非官方機構提出過不少供各州立法參考的模範法典草案,但各州採納程度不一。路易斯安那州原為法國屬地,保留了法國法傳統;西南部各州的親屬法則具有法國法和西班牙法的色彩。
H. 近代司法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以及「過錯責任」三大基本原則。
三大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
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8)近代國外司法擴展閱讀:
司法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司法公正,包括實體法的公正和程序法的公正。這是司法活動的性質和法的內在精神要求的。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中包括 :
(1)、法律對全體公民平等。
(2)、公民依照法律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義務。
(3)、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受法律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行為都要受法律的追究。
3、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依據即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排除主觀想像、分析和判斷的依據。要以法律的標准和尺度審理案件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
4、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其中包括 :
(1)、國家的審判權和檢察權分別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統一行使。
(2)、司法機關依照法律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3)、司法機關在司法中必須依照法律規定正確的適用法律。這是由於司法權的三個性質即專屬性、行使職權獨立性和合法性決定的。
I. 國外的司法部有些什麼職能與中國的有什麼區別比如說美國或英法德的司法部
在西方國家,司法抄委員會的設置旨在保障司法獨立,限制行政權對司法的干預。在沒有司法委員會的國家,司法部(行政機關)通常有權決定司法官員的任用、提升、交流以及考核等。這就導致行政機關有可能借對司法官員的人事任免干預司法獨立。在歐洲大陸國家,司法委員會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行政部門通過人事任免權間接地影響司法機關的公正判決。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在對本國司法管理體制進行深入改革時,就借鑒了歐洲發達國家的作法,設立了司法委員會,其職責包括司法官的選任、考核,以及培訓一審及上訴法院的法官。司法委員會對於上述諸如考核標准、免職等事項有最終決定權。除此之外,司法委員會的職責還包括頒布司法組織規則、編制預算、管理司法資源等。經驗表明,通過設立司法委員會、將全部或部分的司法人事管理權由司法行政部門轉移到司法委員會,對於保障司法獨立、公正,以及防治司法腐敗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借鑒這種做法,通過設立司法委員會,將司法官員的人事任免以及司法機關的資源管理等許可權轉移到司法委員會,從而將司法權從地方黨政體制中剝離出來,成為一種中立性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