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青銅牛刑法

青銅牛刑法

發布時間: 2021-02-17 22:30:48

① 買賣青銅器判幾年

刑法》規定,以牟利為目的,倒賣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情節嚴重的,處內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容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青銅器是不準買賣的。因為青銅器一般都是漢代以前的文物,大多數都是國家一級甚至特級文物,應該要上繳國家,國家會給你一部分獎勵。私自倒賣的話是要犯罪判刑的。

② 青銅葵花 青銅的牛怎麼死的

老死的,就像青銅的奶奶一樣。最後老死的。 其中書上說:牛老了...........

③ 漢代青銅牛,到底有多牛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秦) (漢)(魏晉)(草書)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體系的相當成熟的漢字材料。這種文字是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發現的。
特點
a 瘦弱纖細的風格。由於這種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所以筆道都是直的,有時與圓轉相同。故而字形瘦長,線條細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勁的風格。b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一個字刻怎樣去寫,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並保留著濃重的描畫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圓,筆畫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寫法可橫可豎,偏旁可左可右,還有多種異體,還有合文寫法。
二、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謂青銅器是銅和錫合金製造的器皿。這種合金更堅固,因其顏色發青,故稱青銅器。主要有樂器「鍾」,食器「彝,尊,爵」,洗器「盤」,兵器「戈,戟」等。
特點
a 瘦弱纖細的風格。由於這種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所以筆道都是直的,有時與圓轉相同。故而字形瘦長,線條細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勁的風格。b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一個字刻怎樣去寫,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並保留著濃重的描畫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圓,筆畫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寫法可橫可豎,偏旁可左可右,還有多種異體,還有合文寫法。
三、大篆
1、產生
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因其帶有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特點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四、小篆
1、產生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春秋戰國時的「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即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的區域性文字——六國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這就是說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了大篆的形體結構,改變了大篆的疊床架屋,復雜的寫法,逐漸整齊統一,穩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
③把原來沒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統一起來,使一個偏旁只有一種固定的寫法,如「(心),(衣),(水)」並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的部位,不能隨意正反,左右顛倒。每個字的書寫筆數也基本固定了。這就使字體基本上定型化,統一化了。
特點
曲折宛轉的風格。小篆在大篆圓轉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起筆和收筆大都是渾圓。轉角處都帶弧形,曲折引長而劃一,使線條更勻稱圓轉,字形長圓,體勢雄健,已線條化了。觀《嶧曲線之美,線條勻凈圓暢,柔中帶剛。歷來被視為篆書的正宗。因筆畫圓勁豐腴如筷子,
古稱「玉筋篆」,後代的篆書家,如唐山刻石》運筆宛轉自如,字態活潑矯健,極盡代的李陽冰,南唐徐弦,無不從李斯的風范中立下根基。
用線條代替了圖形。小篆是規范的字體,比大篆更整齊定型。用線條代替了復雜的圖形,基本上脫離了圖畫,確定了漢字的符號性。異體字也基本上廢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寫實的特點。
另外,勻圓宛轉的線條,弧線的連筆,起訖不清,不便書寫。「篆書」這個名稱,在當時還沒有。直到漢代「隸書」出現以後,才把這種文字稱為「篆書」。因此,篆書是相對隸書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時間不長。漢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兩千多年來,印章一直用小篆鐫刻,篆刻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之一。
五、隸書
秦代有兩次文字改革,一是統一文字,由大篆改為小篆;二是使用了較小篆潦草些的隸書。這是第二塊里程碑——文字發展擺脫像形性。
1、產生
隸書是從小篆脫胎出來的。始於秦朝,經過兩漢231年(前206—25)的演變,到漢代才臻於成熟。隸書是漢代的主要通行書體。這樣說來,隸書可分秦隸,漢隸兩個發展階段,又稱古隸和今隸。
特點
a.、點畫轉寫線條
漢隸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小篆曲折宛轉的線條。整個字體稜角鮮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長圓變成扁方。這種變化稱謂「隸變」。這極大的擺脫了線條的束縛,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統,使漢字的象形圖畫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現行文字的基礎,使之變成純符號性質的文字。
b.、筆勢飛揚成波勢
「蠶頭燕尾」是隸書的主要特點。「蠶頭」指起筆處重而禿,呈方圓;「燕尾」指收筆處輕而上翹,拖一個捺狀的尾巴。如有的橫畫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狀。但在隸書中強調「燕為雙飛」即在一個字的結構中,只允許主要筆畫出鋒,挑出「燕尾」狀,其它諸筆都成禿筆,以方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來,形成左右飛揚之勢。撇捺做慢彎形,尾部尖細,捺角向上推,呈波勢。
這樣,整個字體上下收緊,左右舒展,以主筆「蠶頭燕尾」貫穿字中。魏晉時代,漢隸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筆勢波磔,向左右分開,象「八」字形狀一樣,左右分散。
隸書,無論是平平展展的,還是翩翩飛動的,由於字形較扁,總比等比例書看上去安穩。隸書出現是漢字形體發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時代,開創今文字新的時期,有劃時代的意義。
六、楷書
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楷是規矩,整齊,楷模的意思,是說這種字體可作為法式,模範,即標准字體。
1、產生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興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直到現在,仍是漢字的標准字體,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
東漢,三國魏時的書法家鍾繇的小楷《賀捷表》,雖還沒有擺脫隸書筆意。但已是今天見到的最早的楷書了,是由隸向楷過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橫畫已失去了「蠶頭燕尾」特徵,撇捺已成銳勢,但還存在隸書遺意。有的捺畫還順勢飄揚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飛揚。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黃庭堅》《樂毅論》改變了鍾繇變漢隸為楷書後仍存有隸意的筆法。凡鍾書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斂鋒不發,從形體上完全自立了。至今仍採用他創造的字體,字形。
魏碑,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漸演變的楷書體。雖是楷書,卻融篆勢隸意,草情等眾妙於其調。如方筆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稜角分明,雄強樸拙。所有點畫都寬厚肥壯而不呆板,顯示出剛健的氣勢和飄逸的風格,有陽剛之美。
、特點
楷書字體確實頗具規模。這種字體同漢隸的基本結構雖相同,但它是對隸書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隸書結構勻稱明晰的優點,改變了隸書的筆勢或適當簡化。
形體上,漢隸向外推開,呈「八」字扁方形。楷書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
筆畫上,發展了隸書的點橫撇捺豎鉤等筆畫。如漢隸和撇是慢彎狀,尾不尖細,有時上挑,;略有勾形;而楷書的撇是筆勢斜下,導尖細,不挑不勾。尤其是橫畫,楷書沒有「蠶頭燕尾」的波勢了。漢隸波動,楷書平穩。
楷書在擺脫古代漢字圖形意味這一點上,比隸書又進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備的筆畫組成的方塊符號,作為方塊漢字,從此定型。
楷書印刷體:印刷上常用的各種變體,
宋體,橫細豎粗—通用印刷體;
仿宋體,粗細不分,秀麗—序言;
楷體,詩詞正文正楷,接近手寫體,比仿宋豐滿—通俗讀物,小字課本;
黑體,莊重—標題。
七、草書
草書一般是比正式字體寫的草一些的字體。廣義的說,自有漢字以來,篆隸楷書通行時,都有相應的草體。但「草書」成為一種字體的專稱,是東漢以後,並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種。
1、章草
是隸書的草寫體。相傳西漢元章劉奭shì時,黃門令使游創制的。現流傳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筆畫常帶草意,有連筆。仍保留隸書的波磔,但字字獨立,不相連屬。筆畫界限清楚,布局也較勻稱,書寫比隸書簡便迅捷的多。如西晉書法家索靖的《出師頌》,用筆既沉穩勁健,又活潑靈捷,是標準的隸草,歷來習草者皆視為正宗法帖。
2、今草
是章草的繼續,是楷書的快寫體。東漢末年一直流傳至今。今草,體勢連綿,一筆到底,一氣呵成。雖偶有不連,但血脈不斷。字字顧盼呼應,貫通一氣。今草寫起來靈活流暢,簡易快速。但往往難以辯認。如王羲之的《十七帖》體勢婉轉,寬態活潑。歷代視為草書的絕品而奉為法度(標准)。
3、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礎上任意增減筆畫,恣意連寫。興於唐代。狂草筆形連綿不絕,上一字的末筆常與下一字的首筆相連,甚至數字一筆揮成,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變的厲害,可謂任意揮灑,狂放不羈,較難辨認,很少有實用意義。但在書法藝術上有狂放的風格。如盛唐的張旭,懷素,有「張顏醉素」或「顛張狂素」之稱。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體勢連綿,筆意奔放,給人一種開朗而有變化的感覺。這種狂放不羈的草書,是追求純藝術的表現,抒發自己的情感。
總的說來,草書把楷書十幾筆的字,用兩三筆畫出來,這種高度簡化,可以達到快寫的目的,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八、行書
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始於楷書出現以後,盛於魏晉,晉代已流行。直到現在仍是手寫時最多,最廣泛的一種字體。
行體兼采楷草的優點,是草書的楷化或楷書的草化。近楷而不拘謹,近草而不狂縱。接近楷書的叫「行楷」,接近草書的叫「行草」。
行書簡化了楷書的筆畫,採用草書連綿的筆法。筆畫連綿而又各字獨立,清晰易認。書寫效率較高,成為楷書的輔助字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姿媚飄逸,幽雅清秀。另有集字成碑的《聖教序》是盛唐長安張福寺和尚懷仁從唐內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書墨跡中集中而成。此舉共費20餘年,選字均為王書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歷代十分珍重。又如唐代李的《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用筆硬挺奇崛,以險絕取勝。橫筆明顯向右上方傾斜(左低右高),雖借鑒《聖教序》,但奇偉雄強之勢勝於晉人,別開一門。宋代書法成就,行書突出,出現了蘇軾、黃庭堅、蔡襄等書法家。
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兩種字體的過渡,不是新舊銜接,繼承,起伏突變。而是新舊交搭,並行,逐漸替變的。在前一種通行的形體中,就已經蘊育萌芽一種更適合實際需要的新的形體結構,最終取代了前一種字體,而居於統治地位。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統一後的小篆,到漢代的隸書,魏晉以後的楷書,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主流。隸書通行後的草書和楷書通行後的行書,是這一種演變的兩個旁支。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
↓↓
(章)草行書
↓↗
(今)草↗
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曰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④ 牛虎銅案的簡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中國文物考古界,有兩次驚人的發現內:一是甘肅容武威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二是雲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銅祭器「牛虎銅案」。從此這一北一南,一馬一牛的精美雕塑譽滿神州,轟動世界,並有「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之稱。同時也翻開古滇王國神秘面紗的一角 。
現如今,走進高原水鄉雲南省江川縣縣城,矗立在五岔路口街心花園的放大版牛虎銅案很是醒目(如右圖),儼然是江川形象的一個代表。七十年代出土的牛虎銅案為研究戰國時期江川歷史及古滇國青銅器製造有著重要的作用。實物現存於雲南省博物館,並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青銅器牛虎銅案是雲南古代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原件現珍藏於雲南省博物館,於1995年被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組定為國寶級文物。江川縣博物館存有牛虎銅案的青銅復製品,館前豎有牛虎銅案的大型雕塑,省內已開發出多種材料的牛虎銅案工藝品系列。

⑤ 戰國時期的青銅牛尊反映了怎樣的史實

說明距今27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內,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容史舞台,但同時的青銅器的冶煉技術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往後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 說明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逐漸出現。而且,戰國時代社會比較動盪,國家之間的戰爭需要糧食的大量供應,因而統治者重視農業的發展。

⑥ 求古代行刑者的各類叫法和刑法各類資料越全越好

中國古代的挺全了,我找點國外的吧

一、動物行刑

這是羅馬的暴君Nero Claudius Caesar時代的一種殘酷的刑罰。這些女人都是給斗獸場的獅子、豹子等野獸作為食物的。

二、割喉刑
割喉始終是古羅馬所特有的刑罰,因此有"羅馬刑"之稱。它的要旨就是割斷喉嚨。與砍頭刑不同的是:在此刑中,頭和軀干並不分離,但這兩種刑的行刑原則是一樣的,因為犯人主要是由於窒息、失血過多以至腦部失血而死,其直接原因在於頸動脈和主動脈被切斷。割喉刑用的是匕首。但羅馬的刑罰中卻從未將「割喉刑」列為主要的死刑手段。

三、剖腹刑
該刑是用利刃刺入犯人的肚腹並拉開口子,導致內臟受損而死。希臘和羅馬僅是整死人便罷手了,但在古波斯,割開肚腹之後,還要從中揪出六到八米的腸子,纏在絞車上,而日本的割腹刑則是由自己來執行,用於證明自己的忠誠、找回失去的榮譽。在剖腹的同時,一頂有英雄特徵的桂冠便戴到了死者的頭上。所以,並非一般的市井之民也有資格剖腹。他們一般是被砍頭的。在日本,砍頭不僅意味著剝奪生命,還有污辱靈運魂魄的意向。

四、投擲刑
該刑的關鍵在於讓犯人從高處跌落。當然,在沒有高處的地方,便不能夠執行,例如沙漠里……

五、餓刑
如果單純讓犯人飢渴致死,便體現不出施刑者的創意與匠心了。在中世紀的歐洲,最常使用的是"飢餓面具",當面具扣到人臉上後,犯人的口腔里會被塞進一條鐵舌頭,用於強迫他進行呼吸,如此,即便滿地食物,犯人也無法進食,直至餓死。圖片說明:立枷,犯人多有被活活餓死的。

六、十字架刑
該刑在古埃及時便有,在地中海沿岸及中東國家運用得十分普遍。一般說來是用於懲罰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如奴隸、乞丐。為了羞辱罪大惡極的犯人,有時也用十字架刑。

七、活埋
活埋一般用於大規模屠殺。在中國的戰國時期,秦將白起一次便活埋了趙國降卒四十萬,秦始皇的坑儒行動只是小巫見大巫。圖片說明:日本的水刑——剛開始人還可以勉強將頭探出水面,到後來……

八、木樁刑
對於此刑,19世紀的《大網路全書》下了這樣的定義:"將人類的殘忍性發揮到極致的創造之一"。行刑方法在於將木樁插入犯人身體,最常見的是插入肛門,任其死去。1958年,伊拉克國王的舅舅因同性戀被處木樁。

九、活剝

活剝即揭人皮,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部。 在古印度,活剝又稱"小火去細毛",即用火把灼燒皮膚,把身體烤熟到三分。這時,活肉徹底附著在身體上的皮膚分離。然後「置犯人的叫喊於不顧,將他的皮整個地揭下來……他的肌肉完全呈現,血管清晰外露,可以看見內臟在搏動,光線照在他的胸前,肌肉纖維熠熠生輝」。

十、肢解

該刑意味著乾脆地剁下四肢。但發展到一定時期後,

施刑者認為「乾脆」太便宜犯人,於是,有了許多種花樣

波斯人別出心裁的做法是先從手指下刀,然後切腳趾,再砍手、臂、踝、腿、耳朵、鼻子……

中國人的玩法是截去四肢後用金創葯止血,用布包住傷口、再塞入一隻大瓮中,置放在廁所里,犯人要痛苦很久才會死去。到了漢以後,凌遲刑代替了肢解刑,也許在行刑者看來,凌遲刑更痛苦也更精妙……

如今,某些國家依然規定,對小偷可以採用截肢刑,巴基斯坦的法典規定:"第一次犯偷竊罪者將被從手腕關節處砍去右手;第二次犯者將被砍去左腳。"但藉此刑剝奪犯人性命的事幾乎沒有了。

亞洲和中東的民族尤為偏好此刑。該刑的關鍵在於將人體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十一、碎身刑

這是典型的西方死刑,與西方人酷愛擺弄機械密切相關。犯人赤裸著身體被固定在一隻帶鐵釘的大輪盤上,通過搖動手柄,輪盤可以繞軸旋轉,輪盤每轉一圈,固定在地面上的鐵刺就會剮下一條肉來,轉個十來圈,犯人基本上就被扯碎了。圖片說明:解剖刑——從聲帶至乳房,一塊塊地切割,與中國的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

十二、碾刑

碾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用一種固定的重物壓死;二是將犯人放在中間,兩邊同時用力並逐漸加碼;三是用帶有利物的東西軋碎或扯爛。在羅馬和埃及,常會把犯人鋪在尖刺上,然後用巨石碾過,如此犯人決無活機。圖為夾棍刑。

十三、壓杠子

日耳曼人的碾刑用的是沉甸甸的木頭大盤,由馬拖著來回地碾壓,直到犯人變成血肉模糊的 一片醬沫。在波斯,犯人則被塞入那種用來榨葡萄和橄欖的壓榨機中,被這般處理過的犯人,形狀全無

十四、火刑

用火燒人是最原始蠻荒的做法,古代的西方和東方都對火刑津津樂道。

十五、烤刑與炙刑

這兩種刑均為常用的處死方法,它們與火刑的區別在於:對犯人一定要用"小火"來處理。將爐火控制在某種范圍內,其目的在於讓犯人在清醒狀態下斃命。

十六、鋸刑

這是一種特別的分解具是鋸。據說東方人喜好橫鋸,而西方人酷愛直鋸。在基督教傳入日本後,日本人也熱衷於直鋸,他們慣常是從頭頂開鋸,而西方施刑者則倒行逆施,從兩腿之間腹股溝的位置開鋸,這樣做的後果最可怕,因為在切到肚臍的位置前,犯人的意識都非常清醒。為了延長受難過程,往往會讓犯人保持頭沖下的姿式,這樣腦部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氣,可以避免血流失過快而死。鋸刑史上最後的"傑作"是由某些患有狂躁症的蓋世太保來完成的。他們有各種型號的鋼鋸,在他們手裡,人變成一棵可以恣意妄為的樹,想鋸那個部位都成。圖片說明:16世紀德國多見的一種酷刑——鋸刑,在到達要害之前受刑者絕對意識清醒。

十七、箭刑與貫穿刑

大家看到她的第一感覺是什麼?說出她的用途你大概就會倒吸一口冷氣了,這就是有名的紐倫堡之「鐵處女」。她是一個可以開合的容器,內部布滿銳利的鐵釘,人只要被放到裡面,隨著她的關閉,那將會是地獄的風光。

*鐵處女
致命的擁抱:鐵處女(Iron Maiden)

翻開拷問史,在眾多關於拷問器具的記載當中,以人體形狀為模型製作的器具最多。這種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對開的兩扇門,門裡面裝置有尖銳的釘子,一關上門,裡面的人就會體會到鐵釘刺穿身體的疼痛。在這類刑具中最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國的「紐倫堡鐵處女」。

讓人意外的是,這種怪異的處刑工具竟然擁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一名西元前二零五年至一九四年,統治斯巴達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經常會說:「如果我無法說服你,或許我美麗的愛琵加(Apega)可以。」然後,這個倒楣的傢伙就會被領到一個以暴君美麗妻子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雙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會在這致命的擁抱中被殺死。

接著,西班牙人為了拷問那些不願意改信天主教的異教徒,也研發出了類似的工具來。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侶所雕刻,外面會披上薄紗,手中則拿著象徵信仰的旗幟,外型則是代表著聖母瑪麗亞。由於大多數的拷問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異教徒必須走過一段長長的陰森、黑暗、潮濕的走廊之後,才會看到這個恐怖的刑具。行刑者會大聲的念誦一段句子,其意為即使你是異教徒,聖母依舊願意擁抱你。然後,裝有尖刺的雙臂同樣會收攏,讓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這樣的狀況下,行刑人會繼續審問犯人,要求他認罪,否則就會繼續收攏雕像的手臂。

起初這種刑具只用來懲罰叛教或是污辱聖人的犯人,但稍後它也被用來當作處罰叛國和圖謀不軌的刑罰。在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紐倫堡的鐵處女了!至今大部分的鐵處女外型都是仿造這台原型機所創造的,唯一可惜的是在同盟國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戰轟炸德國時將它毀掉了,因此目前並沒有保留下來。德國人的手藝果然是最精巧,整個刑具可說是當時工藝的結晶!

由於史書中對該種裝置的使用情況記載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難判斷這種刑具的存在是傳說還是事實。因為關於拷問的史料文獻都是以19世紀的研究為基礎,而當時的研究受浪漫主義思想和民間傳聞的影響較深。而有關「鐵處女」使用的記載很少,從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該裝置起,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當天,法官把受刑者關入「鐵處女」中,門只是「稍稍」地關了一下:「釘子尖銳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體,先是手腕,然後是腳等其他幾個地方,接著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來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雖然很疼,但還不至於立刻要了犯人的命。這期間那男子不停地發出凄慘的叫聲,顯然他非常痛苦,就這樣連續哀號了兩天他才死去。」根據這篇文章的記載,恐怕當時的「鐵處女」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而且鐵釘還是可以活動的,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紀後,紐倫堡逐漸取消了審訊時實行拷問制度的習慣,在1784年出版的旅遊指南中,明確記載有「『鐵處女』這一可憎的、令人戰栗的拷問器具,成為了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的古董」的字樣。雖然該書把時代弄錯了將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比中世紀還要久遠),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鐵處女」已經成為博物館中的收藏品了。

鐵處女的外表像個人型棺材,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可活動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該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這四個基本特徵也充分顯示了其非人道的特點。
一,若從小孔向裡面釘入長釘會把受刑者的身體打通。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還特地避開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於該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內完全是被鐵釘懸掛起來的。
二,桶棺內的空間極其狹窄,這會不斷地帶給受刑者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這種刑具雖然四面也有對開的門,但即使把所有的門都打開,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該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開門的話在外面是聽不到受刑者的呻吟聲和慘叫聲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門打開,再關上時,鐵針還會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樣的傷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夠減輕臨死前的痛苦。

如果只有這樣,德國其實也不配被稱作世界工藝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在經過剛剛的一番折騰之後,很顯然鐵處女內部已經一片狼籍,要把屍體處理掉就成了很惡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國人在鐵處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條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啟動機關,打開暗門,屍體就會直直落下。在地道的盡頭則是一連串轉動的刀刃,結合上屍體從高處落下的沖擊和銳利的刀刃,這倒楣傢伙的屍體就會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紐倫堡中的培革尼茲河,最後流入萊茵河中。行刑者最後只需要把血水沖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乾爽清潔。

十八、毒刑

從很早的年代始,服毒致死就是執刑方法之一。

有記錄本案的早期毒殺是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死刑執行。蘇氏因得罪雅典的權貴而被毒死。當毒葯送到後,他問劊子手:"好吧,我的勇士,告訴我該怎麼做?"後者告訴他,喝下毒葯後不要在房間里走動,因為運動會減緩毒葯的發作,延長死亡的時間。也要盡可能地少說話,否則就需喝下兩倍以上的劑量。據說蘇氏都接受了。那時的希臘,多是用歐洲普遍可見的毒芹中提取出來的毒芹鹼來做毒葯。(芹葉鉤吻)

而在古中國,則多用從動物、昆蟲、礦物、植物中的提取毒物,似乎比起西方,毒死人的渠道要多得多。

現代社會出於對有效性和人道的考慮,又開始使用先民的方法了。毒氣室、安樂死注射似乎都是一種延續。

十九、吊刑

它有別絞刑,方法是將犯人雙手反剪,再用繩子捆住手腕吊升到行刑架的頂端,然後,驟然松開繩子使其下落,停頓在高於地面僅數十公分處。在降落停止產生的沖力作用下,犯人的雙臂會被拉得脫臼。

經過重量設計的吊刑則更為殘酷,有記錄表明,如果受刑人腿上捆上超過60公斤的重物受刑,就會連雙腿都會拉脫臼。如果超過100公斤,那麼在沖力作用下,全身的骨頭都會碎裂,就算是肚皮綻開,五臟六腑溢出的現象也並不罕見。

19世紀中葉,中國的清政府曾用吊刑處罰過天主教的傳教士,並將吊刑作為一種合法形式的刑罰普遍運用

二十、鞭刑與棒刑

鞭刑存在於歷史上的各個時期。現代社會文明程度高而鞭刑狠的國家首推新加坡。

二十一、車輪刑

這是一種將人綁在車輪上活活打死的刑罰。

二十二、磔刑

就是中國的「五馬分屍」,該刑的特殊之處在於犯人的四肢要同時遭受"力的作用"……

二十三、扼殺

扼殺即勒死,它和絞刑一樣是一種使人窒息的刑罰。但它不主要依賴犯人本身的重量,而是通過某種作用在脖子上的外力來致死。扼殺曾被亞洲和歐洲的許多民族所施用,但在歐洲若乾地方有規定,不允許處女遭受扼刑,於是劊子手在用繩索或其他刑具套住犯人的脖子之前,要先使處女失身。

二十四、絞殺

絞殺並非絞刑。它與扼殺的原理十分相似,可以說是一種手工死刑的機械化。

最初的絞殺是讓犯人坐在一塊平台上,手系在腹前背靠著一根豎著的木樁,劊子手從木樁上的窟窿中放進去一根麻繩,編成環將犯人脖子套住,再將麻繩的兩端在樁的另一面打結,從中插入一根棍。當轉動棍子時,環收緊使犯人被勒死。這種方式絲毫不傷頸動脈,卻造成人慢慢窒息而死。

後來,出現了用金屬製造的絞殺機、鐵項圈代替了繩套,可以旋轉的螺絲讓鐵環的收縮更加容易。

⑦ 西周的青銅牛尊

你說的是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1972年出土於江川李家山墓地,此器為古代祭祀時盛版牛羊等祭權品的器具,高43厘米,長76厘米,重17公斤。形體為一站立的大牛,四蹄作案腿,前後腿間有橫梁連接,以橢圓盤口狀牛背作案面,大牛腹中空,內立一小牛。牛後部一圓雕猛虎咬住牛尾,四爪抓住大牛的後胯。此案中之大牛頸部肌肉豐滿,兩巨角前伸,給人一種頭重尾輕的感覺,但其尾部鑄有一虎,一種後墜力使案身恢復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了案身的穩定性。在藝術風格上,充分利用對比、反襯、烘托的手法,把牛虎的神態、心理、動作刻畫得惟妙惟肖。老牛馴良無私,小牛單純可愛,猛虎凶惡殘暴,構成一種極具震撼力的悲劇色彩,反映了滇人獨特的藝術審美風格。全案構思精巧,造型完善,重心平穩,生動形象,風格寫實,具有滇人青銅器的獨特風格,充分體現了藝術審美和實用功能的完美結合,是我國青銅文化中的精品。

⑧ 古代處罰犯人時,都有哪些殘酷的刑法

古代刑罰,其實大多殘酷,因為在封建威權社會,強調的就是殺一儆百殺一儆猴的效果,每次行刑,幾乎都一再強調細節,而且還要把這張細節公之於眾,比如說在鬧市區設立行刑區,殺人的時候讓買菜的大媽都看著,因為買菜大媽的傳播能力是無窮的。

其實歷史上運用刑罰殘酷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不多,第一個應該算是商紂王,在他當政時期發明的很多刑罰都被記錄了下來,比如說炮烙之刑,把犯人綁在燒的通紅的鐵柱子上,自然人不僅會被燒死,還會被燒熟!

還有一種酷刑被稱之為鐵處女處決。這種刑具是以人體為模型製成的容器,有兩扇門,內部布滿鐵釘,可以把受刑者裝進去,刺穿他的身體。史料中有記載的首次接受鐵處女刑罰的人是在1515年8月4日,一個偽幣製造者被趕入鐵處女刑具,門被慢慢合上,於是,非常鋒利的鐵釘先後刺穿他的手臂,再刺穿腿部,然後是腹部和胸部及其膀朧和陰莖,直到眼睛和肩部,受刑之人痛苦無比,但這還不足以斃命,在持續慘叫和號哭了兩天以後,他才最終死去。

⑨ 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1972年出土於雲南省玉溪市江川縣李家山24號墓,高43厘米、長76厘米、寬36厘米。1992年,國家文物局將發現牛虎銅案的墓地列為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為展示以牛虎銅案為代表的這批珍貴文物,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於1994年建成開放,成為中國第一座青銅器博物館。牛虎銅案實物現存於雲南省博物館,並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牛虎銅案是戰國時期鑄造的青銅器,是古代祭祀時用於陳放牛羊等物品的器具。體現了古滇國青銅器的獨特風格,也是藝術審美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工藝珍品,堪稱天下無雙的國之瑰寶,與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齊名,被稱為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兩大發現之一,有「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之稱。

牛虎銅案的構思、造型、形象及寫實風格是極為完美的。它的造型是一隻老虎咬著一頭牛的後背,而在那頭牛的肚子下面,站著一頭安然無恙的小牛。看到牛虎銅案你會想到什麼?它實在傳達了太多的信息:古代祭祀的興盛,古代滇人的智慧和先進生產工藝,無私的母愛與殘酷的競爭、弱肉強食交織在一起……中國自古就講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為子女盡心盡力,讓他們幸福成長,培養他們成材,處於危險境地時犧牲自己也要讓孩子好好活著。像那頭被老虎咬著的母牛,即使後背已被老虎狠狠咬著,即將成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讓小牛安然無恙地活著,即使自身慘痛萬狀,也不願讓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下一代的生存代表的是這個種族的希望,中國人自古就重視種族的繁衍,就是為了種族的希望,在遇到危險景遇時,總要想盡辦法保護下一代的生息安全。長輩們的辛勤耕耘是為後輩們留下發展的財富。

牛虎銅案似乎也反映著適者生存的理念。弱肉強食是動物界永恆不變的真理。弱小動物被強大動物吃掉,不適應生存環境的動物被自然界淘汰。弱肉強食看起來似乎很殘酷,但它卻反映了生態平衡的理念。要使食物鏈正常循環,破壞其中任何一條鏈扣的關系都是不行的。而在人類社會中,雖然不像動物界那樣赤裸裸地弱肉強食,但也存在著適者生存法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都出現過「人吃人」的現象,隨著人類的發展進步,這種現象少有了,但競爭的觀念在今天這個社會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不能適應社會中的激烈競爭,就會成為「虎口中的美餐」,被社會淘汰。而想要逃避社會現實,躲在父母臂膀保護下,不尋找謀生之路的「下一代」,也不能適應社會的生存環境,最終被社會淘汰。

熱點內容
侵犯社會法益的類罪名 發布:2025-09-16 16:28:43 瀏覽:490
葯庫耗材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16:23:14 瀏覽:975
qq智能abc輸入法官網 發布:2025-09-16 16:12:56 瀏覽:851
社會與法頻道寫作 發布:2025-09-16 16:11:46 瀏覽:661
家長把孩子打傷負不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16:11:45 瀏覽:421
關於刑事訴訟法淵源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5-09-16 16:10:07 瀏覽:88
司法行政法治政府工作要點 發布:2025-09-16 16:02:00 瀏覽:824
經濟法興趣 發布:2025-09-16 15:54:57 瀏覽:664
張從律師 發布:2025-09-16 15:25:47 瀏覽:619
經濟法擔保法案例 發布:2025-09-16 15:21:22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