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刑法名著
① 有關法律的名著有哪些
給你介紹幾部法學名著:法學名著不計其數,這里給你介紹國內外著名的法學書專籍: 1、羅爾斯的《正義論》2、孟屬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3、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哲學於法律方法》4、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5、梁志平的《法辯:中國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6、卡爾·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7、台灣王澤鑒的《民法概要》8、王利民的《民法總則研究》9、陳興良的《規范刑法學第二版》10、邁克爾·D貝勒斯的《法律的原則》11、盧梭的《社會契約論》12、伯爾曼的《法律與宗教》13、哈特的《法律的概念》14、哈納克的《法律立法與自義》15、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16、龍勃羅梭的《犯罪人論》17、法律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法原理》18、羅傑·科特威爾的《法律社會學導論》19、亨利·萊維·布律爾的《法律社會學》20、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學原理》
② 求《論犯罪與刑罰》1000字讀後感😱😱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③ 《論犯罪與刑罰》的中文譯文
《論犯罪與刑罰》
前言:
外國法律文庫序
外國法律文庫是一套大型翻譯叢書,入選書目主要是外國尤
其是西方的重要法律著作。中國法學界15名從事外國法與比較法
研究與教學的學者組成的編譯委員會負責確定書目和組織翻譯,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印行。受編委會之託,我將組織出版這樣
一套叢書的緣起及有關情況作些說明。
我平生治學,以羅馬法和西方民商法為主。50年代末以後的
20多年間,我國法制建設歷盡坎坷。那時,像羅馬法這類洋貨,不
僅是奢侈品,簡直可以說是違禁品。「文革」結束後,法制建設與
法學教育都逐漸走上正軌。10多年來,在我所在的大學里,羅馬
法、西方民商法以及比較法等都成了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在立
法方面,每制定一項法律都廣泛地搜集國外立法資料,博採眾長,
以求既符合中國情況,又順應國際潮流。不過,在這些過程中,有
一個困難時時制約著人們的手腳,限制著人們的視野,那就是翻
譯為中文的外國法律著作數量太少。說來難以置信,自1949年直
到今天,西方法律學術著作在大陸譯為中文出版者只有寥寥10餘
種。這些著作的漢譯又沒有有效的組織,因此必然存在著書目安
排上缺乏系統性、選材上卻不乏偶然性的毛病,甚至有個別譯本
的譯者中外文修養不夠,率爾操觚,致使誤譯多有,貽患學林。在
這樣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期待對外國法律的全面而准確的認識
了,而沒有這樣的認識,又怎麼能希望博採眾長、融合中外的借
鑒呢?
近年來,組織翻譯一套外國法律叢書一直是我的一個迫切的
念頭。曾與法學界的一些同行談起,他們也都對這樣一項工程極
表贊成。曾對中國文化研究提供過大力支持的福特基金會也決定
對該項目提供贊助。1991年初,外國法律文庫第一屆編委會正式
成立。15位委員中包括了北京法學界——今後還要吸收各地學
者,使其成為一項全國性的學術事業——的一些知名教授和中青
年學者。編委會確定了這套叢書在選題方面的三個標准:(一)以
學術著作為主,兼顧重要的立法文件;(二)以本世紀作品為主,
兼顧此前的經典著作;(三)以西方作品為主,兼顧其他地區的代
表性作品。力求通過整套叢書反映外國法學與法律的概貌,為學
術研究提供素材,為法律教學提供輔助,為國家立法提供借鏡,為
一般讀者提供有益於增進法律知識和培育法治意識的讀物。編委
會又聘請了4位外國著名法學家作為顧問,以更好地保證選題上
的權威性。在譯校者的確定上,除語言修養外,還要求他們是相
關領域的專家,以有利於忠實地傳達原意。叢書的規模,初步確
定為50種,當然,若條件許可,它完全應當成為一套不間斷出版
下去的叢書;法律翻譯要追隨法律與法學的發展,如同譯文要忠
實地追隨原文。
外國法律文庫能夠順利出版,得益於法學界的一些資深教授
的積極參與,他們有些參加了編委會,做了大量細致而有效的工
作。有些雖然不是編委,卻也給予文庫熱情的關心,他們推薦書
目與譯者,有些還應邀審閱譯稿。一大批中青年學者以其眼界、才
華以及勤勉的工作精神,使文庫的翻譯進度與質量得到了保證。福
特基金會對文庫的翻譯與出版提供了寶貴的資助。所有這些都是
應該在這里深表謝意的。
聲稱作品「錯誤在所難免」已成為一些序文的套語,對於外
國法律文庫一類的翻譯叢書來說,這樣的俗套卻決非客套——完
美到無可挑剔程度的譯作至今還只是一種理想。但是,重要的在
於積極的參與和認真的實踐。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熱衷此道,隨
著一本本譯著的出版,作為文化建設事業組成部分的法律翻譯,必
將會對我國的法制現代化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翻
譯的技巧也會日漸成熟。我對於這樣的前景,套用一句老話,誠
可謂馨香而祝之矣!
是為序。
--------------------------------------------------------------------------------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義大利刑事古典學派創
始人貝卡里亞的這部著作,
篇幅不大但影響卻極為深
遠。該書初版於1764年,是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對刑罪原
則進行系統闡述的著作。全
書洋溢著偉大的人道主義氣
息,對刑訊逼供和死刑進行
了憤怒的譴責,鼓吹刑法改
革,力倡罪刑相適應的近代
量刑原則。本書問世後立即
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被譯為多種文字,它對於俄
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等國
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
響。該書被譽為刑法領域里
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
請讀片斷:
六 關於逮捕
就社會自身的安全來說,同樣違背其宗旨的一個錯誤是:允
許執行法律的官員任意監禁公民,允許他根據微不足道的借口剝
奪某個私敵的自由,或者無視最明顯的犯罪嫌疑,使他的朋友不
受處罰。
監禁是一種特殊的刑罰,它需要在宣布犯罪之前執行。但是,
這一明顯特點並不使它失去另一基本點,即只有法律才能確定一
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應受刑罰。因而,法律應指出:應根據哪些嫌
疑而羈押罪犯,強制他接受審查和刑罰。公開的傳聞、逃跑、法
庭外的供認、同夥的供述、對侵害目標的威脅和長期仇視、犯罪
的物證等類似犯罪跡象,都足以成為逮捕某個公民的證據。但是,
這些證據應該由法律來確定,而不是由法官來確定。當法官的決
定不是對公共法典中基本准則的具體表述時,就是侵犯政治自由。
隨著刑罰變得寬和,隨著從監所中消除了凄苦和飢餓,隨著
憐憫和人道吹進牢門並支配那些鐵石心腸的執法吏,法律將心安
理得地根據嫌疑決定逮捕。
一個被控犯了罪的人,經監禁而獲釋後,不應背上什麼恥辱
的名聲。多少被指控犯有極嚴重罪行的羅馬人,在被證明無罪之
後,受到人民的尊重,並登上了光榮的職位!但是,在我們這個
時代,為什麼一個無辜者的結局竟如此不同呢?因為在一些人的
眼裡,目前刑事制度中的強力和權威的觀念似乎比公正的觀念更
重要。因為受控告者和已決犯被不加區別地關在同一個秘密監獄
里;因為監獄與其說是對罪犯的看守所,不如說是一個刑場;因
為對內維護法律的力量與對外保衛主權和國家的力量,本應相互
統一,卻相互分離了。前者本應依靠法律的共同支持與判斷力結
合起來,而不是依靠那種直接的權威。一支威武雄壯的軍隊所贏
得的榮耀本可以消除恥辱感,同其他民間感情一樣,與恥辱感聯
系較緊的是逮捕的方式而不是該事物本身。事實上人們公認:軍
事監禁並不像法庭監禁那樣聲名狼藉。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民眾、
習俗和法律中仍保留著有辱國家現代文明的東西,仍保留著我們
北方狩獵祖先的一些野蠻的痕跡和粗暴的觀念。
--------------------------------------------------------------------------------
目錄:
目錄
外國法律文庫序
致讀者
一、引 言
二、刑罰的起源懲罰權
三、結 論
四、對法律的解釋
五、法律的含混性
六、關於逮捕
七、犯罪嫌疑和審判形式
八、證 人
九、秘密控告
十、提示性訊問口供
十一、宣 誓
十二、刑 訊
十三、程序和時效
十四、犯意、共犯不予處罰
十五、刑罰的寬和
十六、關於死刑
十七、驅逐和沒收財產
十八、恥 辱
十九 刑罰的及時性
二十、刑罰的確定性和必定性恩赦
二十一、庇 護
二十二、懸 賞
二十三、刑罰與犯罪相對稱
二十四、衡量犯罪的標尺
二十五、犯罪的分類
二十六、叛逆罪
二十七、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暴侵
二十八、侮 辱
二十九、決 斗
三十、盜 竊
三十一、走 私
三十二、關於債務人
三十三、關於公共秩序
三十四、關於政治惰性
三十五、關於自殺和流亡
三十六、難以證明的犯罪
三十七、一類特殊的犯罪
三十八、虛偽的功利觀念
三十九、關於家庭精神
四十、關於國庫
四十一、如何預防犯罪
四十二 總 結
貝卡里亞傳略
譯後記
--------------------------------------------------------------------------------
後記:
後記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個譯本,是根據義大利著名刑事訴訟法學
家江·多麥尼哥·皮薩比亞(Gian Domenico Pisapia)教授1973年
編輯的義大利文版本譯出的;幾年來,譯者又參照其他幾種版本
作過數次校訂。皮薩比亞教授的版本採用的是法文譯者、著名
「網路全書派」學者莫雷萊編排的章節次序,即42章。貝卡里亞
本人曾認為這個經調整的次序比原作的次序(47章)「更為自然」,
因而「更為可取」。我所作的唯一調整是把一些較長的段落劃分成
若干自然段,因為,貝卡里亞這本書濃縮了大量含義深刻的論點,
我想應該多留出些間隙,讓讀者能較為從容地品味其中的意蘊。
為了便於讀者核對原文,譯者在正文邊緣標出1973年義大利
文版本的對應頁碼。
附於譯文後的《貝卡里亞傳略》,是我根據收集到的各種關於
貝氏的生平介紹和評論文章整理撰寫的。這些外文材料也包含不
少矛盾和歧異,就拿貝卡里亞1766年1月26日寫給莫雷萊的信
來說吧,我見到的幾個義大利文本相互間都有差異;我盡量採用
那些由比較專於此項研究的學者援引的材料。在寫作中,我還對
幾年前出版的拙作《貝卡里亞及其刑法思想》援引的個別譯文,作
了訂正。
這本書的出版使我內心中一個最大的宿願得以實現,我一直
把《論犯罪與刑罰》作為我的第一位法學啟蒙老師,今天能夠把
這個譯本獻給全社會,真使我有一種報恩者的滿足。在這里,我
應當對余叔通教授表達深切的謝意,他對照本書的英、法、日等
幾種譯本,對全書進行了認真的審閱,提出了許多改進譯文的意
見,他的嚴謹的治學態度、簡潔優雅的文筆以及提攜後學的風范,
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到席殊書屋去看哦!
④ 論犯罪與刑罰
【作者】 作者:義大利,貝卡里亞。
【叢書名】 外國法律文庫
【出版社】 中國大網路出版社 【書號】 7-5000-5144-1
【開本】 32開
【出版日期】 2005-1-1 【版次】 1-7
《論犯罪與刑罰》
義大利刑事古黃學派創始人貝卡里亞的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響卻極為深遠,該書初版於1764年,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對刑罪原則進行系統闡述的著作。全書洋謚著偉大的人道主義氣息,對刑訊逼供和死刑進行了憤怒的譴責,鼓吹刑法改革,力介罪刑相適應的近代量刑原則。本書問世後立即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聲譽,被譯為多種文字,它對地俄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等國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響。該書被譽為刑法領域里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英文下載地址:http://www.haolawyer.com/down/view.asp?action=download&id=13&no=1&down_url=download1
我已經下載下來了,很小,只有180k,是電子書,但是是英文版的。
提醒一下,網上真找不到漢文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