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部輿情

司法部輿情

發布時間: 2025-10-20 08:05:50

⑴ 如何提升輿情處置能力

提高有效處置輿情的能力
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 徐漢明
輿情是社會公眾對於新近發生事件和問題的觀點、看法的集中表達,具有新近性、主觀性、非強制性、公開性、易變性等特性,往往呈現萌芽、升溫、炒作「井噴」、持續炒作、降溫平息等階段。它集中反映了公眾對於社會問題以及社會發展的意見和看法,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晴雨表。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傳統媒體手段受到現代網路的尖銳挑戰,輿情越來越成為公眾認識社會把握現實的重要途徑,傳播輿情的媒體則越來越成為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平台。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執法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積極主動適應社會進步特別是信息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執法理念、執法機制、執法方式等方面著手,切實加強對輿情的研判、應對和運用,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工作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
轉變執法理念,正確認識輿情對於司法工作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網路化帶來了信息的不可控性和高度自由流動,社會公眾表達自由權與媒體的新聞自由權相互交織,使得任何事件包括執法、司法個案都有可能被曝光,輿情已經成為重要的相對獨立的社會力量。就檢察工作而言,輿情就是檢情。真實的輿情有利於把握民意、傾聽民聲、化解民怨、匯集民智,對於我們正確查辦職務犯罪、指控犯罪、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弘揚社會主義法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由於公眾對案件事實、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審查批捕、指控犯罪、開展刑事審判與民事行政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尤其是含有大量虛假信息等輿情的存在,某些非理性的涉案輿情通過網路媒體迅速傳播以及無限放大,往往給公眾心理、情緒與行為選擇帶來誤導,給司法機關正常的辦案活動帶來不應有的壓力和不當干擾。
如何積極應對、妥善處理網路輿情,切實發揮檢察機關懲治犯罪、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維護憲法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職能作用?首先,必須轉變傳統執法觀念,樹立「理性、平和、文明、規范」新的執法理念,把輿情壓力變為提高案件處置工作的動力,養成在信息社會、輿情爆炸條件下抗「壓力」、抗「干擾」良好的執法辦案習慣,善於把握好、引導好、利用好社會輿情,架設司法機關與社會大眾溝通交流的橋梁,提升社會對公正、廉潔、高效、文明司法的認同度、滿意度與支持度。其次,要深刻認識社會輿情的雙刃劍作用,切實加強輿情引導工作,及時回應輿論關切,疏導社會公眾情緒,積極引導公眾培養法治心理、養成法治思維,自覺維護法治秩序。最後,要切實加強輿情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輿情處置工作機制,提高統一領導、快速反應、綜合協調、主動引導、科學處置的能力和水平。
強化執法機制建設,提高有效處置輿情的能力
在處置涉檢輿情工作中,我們應當明確方向,把握重點,加強輿情處置工作的機制建設,切實提高有效應對、妥善處置涉檢輿情的能力,促進輿情處置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一是建立預警預報機制。輿情發生後,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有效協調相關部門、內設機構的一體應對,形成統一、高效、權威的應對處置組織體系。首先,檢察長靠前指揮協調。在處置涉檢輿情工作中,檢察長要靠前指揮,及時掌握輿情信息,親自部署,果斷決策,主動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力求協同動作。其次,強化輿情的監控研判。要密切關注輿情動態,加強情報信息和網情民意的收集,及時發現了解可能引發輿情激化的敏感信息,客觀評估輿情的發展態勢,為科學決策、有效應對處置涉檢輿情提供智力支持。第三,完善預案工作措施。要明確應對輿情的組織領導、快速反應、處置方法和應對策略等重點工作措施,確保預案運行實施的快、准、實。
二是建立同步啟動機制。及時回應輿情關切,准確披露案情,控制關鍵信息源,強化釋法說理和答疑解惑,搶占輿論制高點,贏得輿論的主導權;堅持「兩輪驅動」,一手抓輿情引導,組織正面網評、限制負面言論,使輿論向理性和法治方向發展,一手抓可能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現實行為的化解;堅持跟蹤引導,密切關注輿情狀況,全面掌握輿情發展動態,牢牢掌握輿情引導工作主動權。
三是建立部門聯動機制。部門聯動。一旦發生涉檢輿情,各地要按照應急處置預案,迅速協商新聞、外宣、通信管理、公安機關等部門共同應對。上下聯動。針對網路虛擬社會的跨區域性、匿名性特徵,充分發揮檢察工作一體化機制優勢,建立上下級檢察機關溝通機制,及時通報輿情信息,加強指導督辦力度,形成處置合力。內部聯動。檢察機關內設機構、部門之間在辦理處置輿情工作中要加強溝通協調,真正做到信息共享,互通情況,各司其職,支持配合。
四是建立問責評估機制。明確宣傳報道紀律。輿情處置工作預案的制定、組織和實施,都要經合法程序審批後才能組織實施。未經批准,不得擅自接受采訪,不得擅自為媒體提供采訪報道素材或在互聯網上披露相關信息;取得新聞主管機關支持,規范媒體對司法個案的報道,做到媒體監督司法而不幹擾司法,防止案件被不當炒作而影響公正處理;依法制裁造謠滋事行為,加大對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保護力度,切實保障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權利的充分行使,同時,切實加強對網路不良言論與行為的管理,對於在網上造謠滋事、蠱惑公眾、引發嚴重事件的相關執法部門和人員,應當移送主管機關依法查究,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及時回應社會公眾的質疑,對於執法辦案中存在的不足、瑕疵甚至於錯案,要勇於直面,坦誠回應,該依法糾錯的要堅決糾正,不得藏著掖著,對公眾不瞞著蓋著;該問責的要依法依規問責,以及時消除公眾的疑問。
規范執法方法,保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
面對涉檢輿情,我們應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高度重視公眾的關切點問題,把握時機,正確把握"四說"機理,疏導輿情民意,即說比不說好,早說比遲說好,自己說比別人說好,主動說比被動說好。要講求處置涉檢輿情的時機與策略,注重在輿情引發突發性事件前,發布權威信息,以正確信息引導公眾,以真實信息抵制虛假信息,最大限度壓縮惡意炒作空間,最大限度消除公眾疑慮和猜測,有效贏得行動先機。
要正確處理接受輿論監督與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關系。對於正在辦理輿情關注的案件,既要以開放、包容、虛心、坦誠的態度對待和接受輿論監督,充分吸收輿情中的合理成分,又要不被輿情左右,堅持依法獨立辦理案件,保障案件的客觀公正處理。
一是充分尊重社情民意。對於社情民意中的合理成分,要依據現有法律規范,認真聽取公眾意見,及時將處理結果向社會公眾公開;對於社情民意反映司法機關案件處理工作的失誤,檢察機關應當正視問題,依法處理,促進檢察機關公正、廉潔、文明、規范執法。
二是有效引導社情民意。對於社情民意要冷靜觀察、正確分析、積極應對、有效引導,糾正和防止片面迎合的不良傾向。檢察機關向社會公眾發布有關執法辦案情況,必須重事實、重證據,於法有據;對於少數社會成員不恰當的要求,應當依法妥善回拒,糾正和防止以犧牲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來迎合部分社會成員要求的不當做法。
三是正確處理輿情中的虛假成分。對於一些公眾因信息不對稱而形成輿情中含有一定的虛假成分的,只要不是有意捏造、編造虛假事實來妨害司法活動的,執法司法機關一般不應對有關人員追究法律責任,而應採取教育、說理、疏導、化解的方法,促使其消除誤解,進而守法護法。對於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輿情製造事端或社會事件,嚴重干擾司法活動,破壞機關、學校、企業、社會的正常工作秩序、教育秩序、群眾生活秩序以及社會管理秩序的,執法司法機關應當依法處理,對極少數為首者觸犯刑事法律規定的,應當繩之以法。
四是妥善處理合理不合法的輿情問題。由於我國現階段正處於社會轉型期,體制、機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加之立法滯後,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一些合理但無法可依的現象,對於一時無法解決或者現有法律框架內無法可依的社會訴求,執法司法機關應當向社會大眾做好解釋工作,爭取理解與支持,必要時可以提請黨委政法委協調處理,在不違反法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努力維護社會公眾的正當權益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作者系省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

⑵ 司法不公是個什麼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九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內認為有錯誤的容,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四十一條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熱點內容
司法證c證好考嗎 發布:2025-10-20 08:48:42 瀏覽:91
2019考研法律碩士試卷 發布:2025-10-20 08:43:00 瀏覽:545
射洪縣律師 發布:2025-10-20 08:42:07 瀏覽:245
違章停車條例 發布:2025-10-20 08:36:30 瀏覽:254
路政拍照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10-20 08:28:22 瀏覽:118
新經濟法基礎大綱試題 發布:2025-10-20 08:28:13 瀏覽:258
福建省節能條例 發布:2025-10-20 08:26:12 瀏覽:361
不服從工作安排勞動法 發布:2025-10-20 08:25:42 瀏覽:712
法院會錄 發布:2025-10-20 08:16:54 瀏覽:243
我國核電站對建設質量保證依據法規 發布:2025-10-20 08:12:43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