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貫徹實施民法典
你好,民法典尚未正式施行,相關司法解釋也未發布。
② 民法典實行後,在民法典實行前受理未做出判決的民事案件如何處理
依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民法典生效前的民事案件依照案件受理時的生效法律進行處理。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雖然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民法典》原則上僅能適用於該法施行後發生的法律事實,《民法典》施行前發生的法律事實。
原則上只能適用當時的法律,但依據《立法法》的規定和民事審判本身的規律,在例外情況下還是要承認《民法典》的溯及力。此外,一些人可能錯誤地認為,在《民法典》在施行前,該法對當前的民商事審判不發生任何影響。
即使在《民法典》施行前,《民法典》的一些規定對當前的民商事審判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在《民法典》施行前,雖然人民法院不能依據《民法典》作出裁判,而只能依據現行的法律進行裁判,但如果現行法律沒有規定或者規定得不清楚。
而《民法典》有規定或者規定得更加清楚,人民法院在裁判理由部分援引《民法典》的規定作為說理的依據,也是前述法律解釋方法的必然要求。就此而言,《民法典》一經通過,《民法典》時代就已經到來,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為《民法典》的正確實施貢獻自己的力量。
(2)認真貫徹實施民法典擴展閱讀:
全國檢察機關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認為,全國兩會審議通過的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國法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全國法院學習貫徹2020年全國兩會精神視頻會議要求。
把貫徹實施民法典與常態化疫情防控、優化營商環境、打贏三大攻堅戰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並提出「要全面清理相關司法解釋,抓緊起草民法典與相關法律新舊銜接適用問題的司法解釋」。2020年6月1日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黨組擴大會。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在會上強調,對同民法典規定和原則不一致的有關規定,要抓緊清理,「涉及我們相關的,到9月底無論如何要清理完畢」。面向新冠肺炎疫情,最高法、最高檢2日分別召開的會議也相繼作出部署。
其中,最高法要求各級法院依法及時從嚴懲處妨害疫情防控和國境衛生檢疫的違法犯罪行為,認真貫徹執行近期出台的妥善審理涉疫情民事、執行案件等司法政策,依法妥善處理因疫情引發的各類案件。
此外,全國法院學習貫徹2020年全國兩會精神視頻會議指出,要深刻理解從國家層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重大意義,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立足職能做好相關工作,推動「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
③ 民法典制定的現實意義
民法典五大現實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中國正系統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並且試圖通過法律編纂方式,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法治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有民事立法的全面總結,是對我國立法經驗系統梳理,同時也是對我國民事司法工作全面檢驗。可以這樣說,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在民事立法方面已經走出了探索階段,正准備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系統性法律規范。
過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國務院頒布的許多涉及民事方面的司法解釋和民事政策有可能會成為歷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各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規章制度都必須比照民法典進行徹底的清理,凡是與民法典不一致的地方,都必須立即廢除。中國民事法律規范第一次實現了法典化。
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中國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導向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即將進入小康社會,絕對貧困不復存在,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就在眼前。總結過去民事立法成果,通過民事立法開辟新的未來,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肩負的神聖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個象徵,它象徵著中國已經實現了第一階段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正大踏步地向現代化闊步前進。
民法典是中國的分水嶺,它標志著中國從此告別貧困,走向現代化的美好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保留了傳統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法律體系框架,同時又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建立了新的法律制度體系,突出了人格保護的內容,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
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解決了中國社會發展中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如何建立和諧社會,這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了,必先按勞分配,實現勞動平等。可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資本的力量無處不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如何解決市民社會基本的社會矛盾,這是我國民法典最重要的課題。
民法從本質上來說,應當體現互助精神,強調守望相助,互幫互助。因此,全國人大討論民法典(草案)的時候,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將我國控制重大疫情的有益經驗,納入民法典,全國人大主席團根據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及時修改民法典草案中的有關內容,並且付諸表決。這充分說明,中國民法典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是體現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精神的具體法律規范。民法典所確立的各項原則,有助於弘揚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有助於實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但是,必須充分意識到,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強調的是守望相助,而市場經濟的本質則是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如何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中國民法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19世紀法國拿破崙制定法國民法典的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是把民法這個充分體現互助精神的法典和商法這個充分體現營利精神的法典區分開來,民法解決的是民事關系問題,而商法則著重解決商人之間的關系問題。
由於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商人,已經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規則,因此,法國立法機構只需要把商人的規則加以認可,即可成為國家的法律。
這種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遵循的原則與民事交往遵循原則的矛盾之處。換句話說,西方社會存在著商業化社會和非商業化社會,非商業化社會又可以分為傳統的家庭為核心的家庭倫理社會和社會組織為核心的道德倫理社會。
在保護個人利益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身份的區別,但同時也要考慮到行為的差異。法國民法典著重解決商業行為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完全採用「外觀主義」,強調商人的信用價值。德國則採用雙重標准,側重於關注商人的行為,建立了一套非常獨特的商業倫理價值體系。
可以這樣說,這種分別立法模式,旨在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價值觀念擴張所產生的問題。無論是法國還是德國,之所以採用分別立法的模式,就是要防止市場經濟的交易規則進入到民事領域,從而破壞守望相助和諧的家庭或者鄰里關系。
20世紀商業活動日趨發展,許多國家特別是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在立法過程中,一方面保留傳統的價值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單獨立法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商業法律規則體系。我國在合同法中規定了許多商業合同,這是我國民法典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由於我國民法典採用的是一種民事活動統攬全局的立法模式,因此,如果不了解民法特別法,那麼,實施民法典過程中,有可能會顧此失彼,出現錯誤判斷。
可以這樣說,我國民法典旨在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落實問題,但是,由於在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代市場經濟基本道德倫理體系關系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精雕細刻,因此,民法典能否達到「定分止爭」的目的,還需要持續觀察。
第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堅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中國抗擊重大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後,全國人大即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一個帶有隱喻性質的立法重大事件。它標志著中國的立法機關在如何保護公民權利方面,有了更加真切的認識。
中國民法典呼應了人民的呼聲,對那些看起來並不重要的民事主體,給予了必要的關注,並且制定了法律規范。譬如,對於我國長期存在並且在改革開放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個體工商戶,除了民法通則作出詳細規定之外,在後來民事立法中往往一筆帶過,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國民事立法機關認為,隨著現代化工業時代的到來,傳統民事主體譬如個體工商戶即將失去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作為主要市場主體,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民法典專注於「宏大敘事」,對於關系國計民生的小商小販,缺乏應有的關注。
重大疫情所帶來的失業問題以及城市中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困難問題,已經納入中央決策體系之中。「中央文明辦」明確規定,佔道經營、馬路市場和流動商販今後不再列入文明城市考評的內容。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在追求現代化過程中,人們終於意識到,在中國社會仍然存在中低收入階層,他們收入來源於佔道經營,來源於馬路市場,如果不尊重小商小販,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那麼,中國民事法律規范將會失去應有的價值。
正因為如此,民法典適應我國現存社會發展狀況,對於過去那些被忽視的民事主體,給予必要的關注,並在此基礎之上制定專門的法律規范,為他們保駕護航。
不僅如此,為了總結我國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經驗,立法機關在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基礎之上,衍生出了土地集體流轉和經營權制度。這些制度對於促進我國農村土地的集約經營,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信隨著我國民法典的實施,我國城市和農村的面貌將會發生一些變化,那些過去不被重視的市場主體,有可能會挺起腰桿,生存得更加有尊嚴。農村土地所有權人,會更加充分尊重承包權人的利益,允許他們將承包的土地轉讓經營,從而使農民過上沒有退休金,但是,可以依靠土地出租獲取固定收入的幸福生活。
第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實施,解決了我國民事審判統一化的問題。如何把解決具體現實問題的法律規范編纂成為現代化的法典,形成完整統一的法律制度體系,解決我國司法統一化的問題,這是現代法治社會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不少學者反映,由於我國民事立法零打碎敲,以至於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不得不上窮碧落下黃泉,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法律依據,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並在此基礎之上,考察各個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作出司法判斷。我國民法典頒布之後,所有這一切都將成為歷史。民法典就是法官審理民事案件的行為指南,法官再也不需要從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會議紀要中尋章摘句,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必須依照民法典所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作出判決,如果民法典中沒有具體的行為規范,那麼,所有判決都必須符合民法典所確立的基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實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代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問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是中國主流價值觀,也是國家價值觀。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到我國民法典中,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全國人大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我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盡可能地融入到每一個法律規范,從而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許多爭議的案件。譬如,在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如何證明是否構成侵權,「南京撞人」案件是否還會出現?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案件,法院是否會自由裁量,不同地區法院是否會作出不同的裁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充分吸取我國司法經驗,並在此基礎之上,把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行為規范之中,從而使每一個法官在處理案件的時候,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中國正處在多元化社會轉型時期,將國家價值觀法律化,面臨巨大挑戰。立法機關充分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並在此基礎之上,試圖使用法律的語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規范,便於普遍實施。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每個人價值觀念不同,因此,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法官價值觀至關重要。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法學教育中,恰恰忽視了價值觀教育。雖然法學教育和其他專業教育一樣,都增加了有關意識形態的內容,但是從整體來看,法官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官的意識形態教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法官拒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足夠的尊重,那麼,在適用法律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新的分歧和矛盾。我國當前民事審判中的許多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法官意識形態出現了問題。由於一些法官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尊重,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先入為主,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結果導致民事審判出現了許多不應有的偏差。我國關於合同、公司、婚姻的司法解釋中,有許多規范之所以引起廣泛爭論,根本原因就在於,在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上出現了分歧。
因此,民法典頒布實施之後,首要任務是,加強對法律企業共同體的價值觀教育,讓我國法律職業共同體成員充分意識到,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沒有形成良好的意識形態環境,那麼,盡管法律條文爛熟於心,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出現不應有的爭議。解決我國司法審判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從條文到條文,而應該加強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教育。
④ 民法典的意義和作用
《民法典》在來中國法治建自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它不僅僅是權利的宣言,更是國家治理遵循的基本法律制度。
《民法典》建立了一個前後一致、邏輯圓融、層次分明的有機法律體系。民法典將適用於不同民事領域的海量規則,按照特定的法學邏輯和原理,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全的規則體系。
(4)認真貫徹實施民法典擴展閱讀:
《民法典》發揮「半部憲法」的功能,更深刻地形塑社會並影響社會的運行體制和機制。民法典與憲法同樣有控制權力和保護權利的雙重功能,編纂民法典成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民法典》凝聚中國人的道德共識,展現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實踐理性。民法典的全部內容無外乎社會生活的記載和總結,其中最關鍵的內容無疑是道德共識、價值理念和文化象徵等精神層面的因素。
民法典應將這些精神要素澆築到具體的制度和規則中,妥當平衡各方主體的利益,賦予權利和利益,分配風險和義務。
⑤ 我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創新點是什麼
1、主要內容: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
2、主要創新點: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
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合理借鑒世界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外國的民法條文,更不照抄書本上的民法理論,而是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偉大實踐的最新成果。例如,總則編創新法人制度,增設特別法人;物權編落實中央關於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的要求,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規定作了完善。民法典是民事法治實踐的最新成果。
編纂民法典,通過完善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民法典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需求。例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人格獨立、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尊重和維護人格權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
我國民法典是一部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精神的民法典。民法典編纂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民法典編纂工作相關匯報。正是因為在編纂工作中貫徹落實黨中央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才確保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成功。民法典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5)認真貫徹實施民法典擴展閱讀:
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編纂民法典,就是通過對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形成一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完整並協調一致的法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⑥ 大學生如何推進民法典的實施
可以在校園內對民法典的宣傳以增加其傳播,或者可以作為一門選修課讓學生們版對其進權行學習。大學生帶頭推進民法典的實施,首先自己要學習民法典,了解民法典,其次,應該加強民法典的宣傳工作,利用民法典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權力等。
「民法典的誕生有效解決了我國民法立法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立法散亂,而且隱含重大矛盾和缺陷的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孫憲忠說,我國民法典是一個體系化的立法,它有比較完善的從總則到分則的系統,這種體系化從民法基本法的角度保障了民法立法資源的和諧統一。
(6)認真貫徹實施民法典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⑦ 青少年該如何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青少年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首先應該增強自己的法治意識和法制觀念,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貫徹落實。青少年應該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⑧ 目前民法典編纂工作情況如何
根據黨中央的工作部署,編纂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牽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學會為參加單位。為做好民法典編纂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與五家參加單位成立了民法典編纂工作協調小組,並成立了民法典編纂工作專班。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編纂民法典採取「兩步走」的工作思路進行:第一步,制定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的總則編;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後,再與民法總則合並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2016年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三次審議,2017年3月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制定民法總則,完成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第一步,為民法典編纂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法總則通過後,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接續努力、抓緊開展作為民法典編纂第二步的各分編編纂工作。法制工作委員會與民法典編纂工作各參加單位全力推進民法典各分編編纂工作,系統梳理、研究歷年來有關方面提出的意見,開展立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以現行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為基礎,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民事法律提出的新需求,形成了包括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6個分編在內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2018年8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後,2018年12月、2019年4月、6月、8月、10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對全部6個分編草案進行了二審,對各方面比較關注的人格權、婚姻家庭、侵權責任3個分編草案進行了三審。在此基礎上,將民法總則與經過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並,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2019年12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經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
民法典草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草案印發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部署組織全國人大代表研讀討論民法典草案工作,徵求代表意見。同時,法制工作委員會還將草案印發地方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中央有關部門徵求意見,並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法制工作委員會還在北京召開多個座談會,聽取有關部門、專家的意見。各方面普遍認為,編纂民法典,對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關注,栗戰書委員長多次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民法典編纂工作,對與疫情相關的民事法律制度進行梳理研究,對草案作了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
2020年4月20日、21日,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召開會議,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代表研讀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民法典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認為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和廣泛徵求意見,草案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已經比較成熟,形成了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
為進一步做好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的准備工作,更充分聽取全國人大代表的意見,4月29日,法制工作委員會將修改後的民法典草案再次發送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請各地方以適當方式組織有關全國人大代表研讀討論,聽取意見。
內容來源自: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