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暖民心
① 如何做到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是執政為民思想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司法工作作為黨執政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落實這一要求,就是要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通過全部司法活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踐行「心為民所想、急為民所急、法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司法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那麼,如何踐行司法為民,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司法為民意識
司法為民思想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指導思想在司法領域的具體運用,我們必須確立司法為民思想對於司法活動的指導地位。增強司法為民意識才是最終落實司法為民的前提。
首先要增強宗旨意識。法院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解民憂、排民難、保民安。為此,要求法院工作人員在審判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切實做到為民宗旨要牢,為民之心要誠,為民舉措要細,為民效果要實。切實通過司法行為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
其次要增強感情意識。司法為民解決的是法院工作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法院工作人員應該懂得司法的權力來源於人民,也屬於人民。人民是衣食父母,司法權應為人民行使,對人民要抱有深厚的牢不可破的感情。情通則理達,對人民的感情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端正對人民的態度,才能始終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司法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搞好司法工作。法院工作人員作為法律的執行者,人民利益的衛士,不能抖威風、耍特權、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要修身奉法,改進司法手段,講究司法藝術,規范司法行為,增強司法親和力。司法對人民有感情,人民才會對司法有信心,司法為民的印象才會樹立。
三是增強責任意識。司法為民,責任重於泰山。要求法院工作人員要有司法為民,來不得半點疏忽與馬虎。否則,食之無味,寢食難安。司法為民的理念要牢固,內容要擴展,程度要提高,責任要到位,真正把司法為民貫穿於各項司法工作的始終,體現在法院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之中。
四是增強服務意識。司法為民,要堅持圍繞全國和地方工作大局開展各種服務。用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使司法工作與黨中央同步,與大局合拍,與人民同心。為此,法院工作人員應切實做到服務意識要主動,服務方式要深入,服務措施要有力,服務工作要依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提出的增強服務意識並不是為某一特定的對象主動提供服務,也不是上門找案源,那就背離了司法的被動性的特徵。司法服務強調的是對業己成訴的案件處理中的服務意識,即在嚴格執法的同時要熱情服務,要以人為本,強調對人的尊重。通過各項審判執行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法治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是增強職業意識。按照公正、務實、清廉的要求,著力抓好法官隊伍的政治和業務學習,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有用的隊伍管理模式,規范管理,強化監督,嚴格審判執行工作紀律,增強法官職業道德意識,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廉潔高效,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法官隊伍。
二、積極改進審判作風,落實司法便民利民的措施
一在司法親民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司法活動中大力弘揚司法文明,堅持嚴格司法與熱情服務的統一,堅決杜絕「冷橫硬推」的官僚作風,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官既公正無私又親切可靠的優良作風。一是要注重庭審紀律,杜絕法官在庭審過程中一切與案件審理無關的活動,避免出現一些影響法官形象和引起當事人主觀臆測的舉止,凸顯法官居中裁判的地位。二是要注重文明執法,在實施具體司法行為或採取法律強制措施時,應向當事人表明身份,多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多與當事人取得溝通和共識,盡可能以「和風細雨」取代「疾風驟雨」。三是要促使司法審判工作重心下沉,將有限的司法資源向基層偏遠民眾傾斜,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客觀必然,使下鄉巡迴辦案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二在司法護民方面,要堅持從保護當事人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合法權益入手,通過對案件公正、高效的審判和執行,充分發揮司法對社會關系的規范、調節、引導、保障作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一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體現司法護民。一是嚴格執行審判流程管理,強化審限跟蹤管理制度,確保訴訟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對情況特殊確需延期審理的案件除堅持依法辦理延期審批手續外,還要及時向涉訟當事人告知延期審理事由。二是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保障被告人正常行使訴訟權利,對經審理後確認有罪的被告人予以及時審判,對無罪的被告人依法予以釋放。三是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涉農案件,依法打擊和制裁坑、害農行為。四是及時審結涉及行政機關整治地區封鎖和部門行業壟斷行為的案件,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和發展。五是及時審理家庭暴力引發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依法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六是積極支持企業改制、改革、及時審理、優先執行侵害企業和企業職工以及下崗職工合法權益的案件,為促進本地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七是依法嚴格施行執行收費制度,及時向申請執行人支付、發放己執行到位的款物,並積極推行債權憑證、勞務抵債等易於實現債權的執行制度和重大執行事項聽證制度。實行執行事務全程分開、增強執行工作的社會透明度。八是切實加強對槍支、警車、警具的管理,對因違規使用槍支、警具,給人民群眾造成危害或損失的,要從嚴懲處。九是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四項制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規定的「十三種不得有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懲戒制度」20條和省高院「六個嚴禁」,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十是依法嚴懲抗拒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在司法便民方面,要大力發揚人民司法的優良傳統,盡可能為群眾參與訴訟提供時間、地點上的便利,並在審理過程中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合理進行訴訟,為人民群眾利用國家司法資源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一是對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一般應在當日辦理立案手續,並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和《訴訟風險提示書》。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在當日辦理的,應向當事人說明情況,並在七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二是對己受理的案件實行排期開庭,並將案件開庭時間、地點等事項對外公開。三是選擇、確定司法鑒定、評估、拍賣機構實行名冊制度,貫徹當事人的選擇為主、法院指定為輔原則,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四在司法利民方面,要努力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合理分擔訴訟費用,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使司法服務能夠充分滿足群眾需求。一是普遍實行繁簡分流機制,依法擴大適用簡易程序,簡便案件審理,減輕群眾訴累。二是切實加強對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積極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對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充分發揮調解組織的職能作用,平息糾紛,減少訴訟。三是實行訴訟收費項目、標准公開,未公開項目、標準的不予收費。
三、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
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是司法為民的根本要求。各級人民法院都制定了許多司法為民的具體措施,其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要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使人民群眾滿意。因此,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一切行為路徑選擇就是要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共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強烈問題。
第一、堅持嚴肅執法,解決裁判不公的問題。公正包含公平和正義,是人民法院司法的核心和靈魂。追求公正、維護公正、弘揚公正,是人民法官的天職。踐行司法為民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多種路徑,確保嚴肅執法,公正裁判,解決群眾反映執法不公的問題。公正裁判的行為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清正廉潔,不辦金錢案。在任何時候,堅持抵制金錢的誘惑,拒絕當事人行賄和各種變相行賄,保持清正廉潔,做到從法如流、執法如山。二是剛正不阿,不辦權力案。現在,執法環境不盡如人意,政黨機關的少數領導為了當事人一方的利益,向法院打招呼說情,希望法院作出有利於一方的不公正裁判。法官要剛正不阿,威武不屈、不懼權勢,抵禦各種非法干擾,公正裁判。三是一身正氣,不辦人情案。「案件一進門,兩邊都託人」是法院辦案中的普遍現象,法官要自覺保持一身正氣,只講法律,不講人情,只講原則,不講關系,不偏不倚地中立裁判。
第二、提高辦案效率,解決超期審理的問題。公正與效率是司法活動追求的最大的兩大價值目標。公正與效率是相互統一的,一方面沒有公正就沒有效率,錯誤的裁判作出的越快,危害就越快;另一方面,不講效率的裁判決不是公正的裁判,「遲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因此,在司法為民的實際中,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辦案效率不高、超期審理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增強審限意識。樹立牢固的司法效率理念,在工作中勤勉敬業,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履行職責,保證每件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並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案。二是加強審判管理。建立和健全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對案件審理中的每一個環節實行跟蹤動態監管,對有可能超審限的案件及時發督辦令進行警示,消除人為的超審限,確保及時審結。三是深化審判方式改革,強化合議庭和審判長職責,並且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減少案件審理環節,縮短辦案時間。
第三、加大執行力度,解決執行難問題。近年來,「執行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困擾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問題。解決「執行難」問題必須經過多種路徑,強化多種措施,實行綜合治理。一是要正確理解「執行難」。「執行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執行難」主要有:由於商業風險等原因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司法權威沒有樹立而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有關法律規定不科學、不完備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法院執行不力甚至違法執法而造成的「執行難」。狹義的「執行難」是指客觀上能夠執行,而由於法院執行不力而沒有執行的情況。二是深化審判方式和執行方式改革。深化審判方式改革,提高裁判公信力,防止錯誤的裁判進入執行程序。深化執行方式改革,建立完善執行命令權、裁決權和實施權「三權分離」的內部制約機制,防止因執行權過分集中,滋生腐敗,導致執行亂而造成「執行難」。三是加大執行力度。既反復做被執行人的思想工作,督促自覺履行義務,努力提高執行和解率,又要用好、用准、用夠法律賦予的強制措施,確保執行效果。四是加強執行工作的法制宣傳。實行訴訟和執行風險告知制度,增強當事人的訴訟風險意識,對金錢給付案件提醒當事人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以免裁判後沒有財產可供執行。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為執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強化便民措施,解決告狀難問題。首先,重視信訪接待工作。信訪接待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司法為民的「第一窗口」。要建立和健全信訪首訪制、登記制、限制答復制等便民措施,為群眾告狀、申訴、反映社情民意開避暢通渠道,切實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其次,落實司法救助制度。依法切實實行訴訟費減、免、緩制度,解決困難群眾和特困企業告狀難問題,讓困難群眾無錢打得起官司,有理打得贏官司;讓特困企業通過訴訟收回債權,盤活資金,搞活生產經營。再次,方便群眾訴訟。現在有些基層法院法庭管轄三四個鄉鎮,交通偏遠的地方距法庭相距幾十公里,甚至達百公里,訴訟很不方便、很困難。法庭要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巡迴辦案制度,或者在各鄉鎮建立巡迴法庭,或者在農村趕集日定期接待訴訟群眾、定期開庭辦案,方便群眾訴訟,減少群眾長途旅行之苦。
總之,落實司法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從人民群眾最盼望之事情做起,不斷提高司法為民意識,改進審判作風,提高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當然,這項工作不是短時期就能完全實現,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不斷探索,逐步落實。
② 如何在司法審判中踐行司法為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作為國家審判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著力發揮司法審判職能作用,將切實落實「司法為民」宗旨作為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王勝俊院長曾指出,「人民法院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也是群眾工作部門;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法院要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思權源民。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的宗旨,更是人民法官的宗旨。人民法院經過長期開展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極少數法官仍然存在著宗旨意識不強、漠視群眾利益的行為,甚至損害群眾利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法官隊伍是當務之急,所以我們要全面貫徹十八大報告中「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精神,常思審判權為民所賦,也要為民所用。
二是改進審判作風,心系於民。審判作風的好壞,關繫到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法治權威的信心,關繫到公正與效率。從法院來講,審判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客觀上已成為社會各界對法院工作反映比較集中的一個問題,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正確的審判工作指導思想的貫徹,妨礙了審判工作的質量、效率和效果。我們要從確保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審判作風的緊迫性、重要性。我們要通過端正司法理念,創新工作機制,來不斷提升辦案質效,增強司法能力,改進司法作風,營造法治環境,實現司法為民,不斷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
三是堅持能動司法,公信利民。我們要不斷提升群眾工作的能力,踐行司法為民的群眾路線。在工作中我們要堅持能動司法積極主動地服務群眾,用真心貼近群眾,用真情化解矛盾。構建滿足群眾需求的便民訴訟體系,進一步完善立案的工作流程,簡化立案手續。加大硬體建設,推行網上立案、電話立案、假日立案等便民立案的新舉措。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申訴信訪工作,實行申訴信訪工作一把手負責制,要進一步完善院長接待日制度,確定專人跟蹤辦理申訴信訪案件,逐案落實工作措施和責任制。切實以公信樹立法律權威,樹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四是創新工作機制,司法為民。推行滿足群眾需求的訴訟指導制度,應當隨案向當事人發放訴訟指南、訴訟須知和舉證須知,指導當事人進行有效訴訟,幫助當事人減少或避免一些常見的訴訟風險。全面延伸司法職能,積極推進「審務進社區(村鎮)」工作,要精心組織開展「送法進社區」、「送法進企業」、「送法進校園」、「送法進鄉村」等系列活動,直接深入到人民群眾中間,「零距離」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身邊的法律問題。要通過這些具體措施,切實增強人民法院的親和力。人民法院應當切實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建立人民調解指導員制度,經常性地對民調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提高人民調解員的調解水平和技巧,幫助民調組織健全調解制度,完善調解程序,規范調解協議,增強調解權威,有效地把大量的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
③ 為什麼民眾對於司法部門沒有信心,遇到糾紛去請黑道解決
因為中國的灰軌,中低層機關幹部就如同黑社會,可能比黑社會還黑,。這是中國五千年文化,…
④ .如何處理司法與民意關系。
司法機關與社會民眾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司法裁判和民意之間。所謂民意,又謂民心、公意,是大多數社會成員對與其相關的公共事務或現象所持有的大體相近的意見、情感和行為傾向。
由於具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司法經驗,法官往往根據理性思維和邏輯推斷對案件予以裁判。由於考察問題時立足點的不同,判決與民意之間有時會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的彌合不但需要法官的審判智慧和技巧,而且需要相應的民意溝通和引導機制。
法官是社會糾紛的終局裁判,擔負著守護法律、維護社會正義的使命,遵從法律是法官的職責和生命,法律是抽象性和專業性的規范,判決是法官依據法律對案件進行邏輯推理的結果。因此,單就法律適用而言,它應該是理性思維的產物。
但法律適用需要取得社會的認同,如此才能培養人們對司法的尊重和對法律的信仰。應提高法院裁判的可接受性,司法過程不是一個單純從事實出發,機械依據法律邏輯就能得出唯一正確裁判結論的「自動售貨機」。
如果判決總是背離社會民眾對法律的理解,或者法律的適用經常超出民眾對法律的解讀判斷,就會出現兩種負面效應:要麼是社會民眾不信任法律,要麼是社會民眾恐懼法律。不過,民意有時具有非理性特徵,民意在形成過程中往往包含著躁動等情緒,因此,司法又必須引導民意。
(4)司法暖民心擴展閱讀:
民意溝通渠道尚不夠順暢,設置科學合理的民意溝通、傳達渠道頗為緊迫,從案件審判進程看,民意溝通可分為事前溝通與事後溝通兩種形式,事前溝通是判決之前的疏通,這種情況往往是案件在判決之前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反響。
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審判需採取陪審制,即由代表社會公眾的陪審員與審判員共同審理案件。由於司法活動的特殊性,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動常常過於追求規范化,在實踐中容易導致過度程式化甚至行政化的傾向。陪審制讓非法律專業人士參加審判,可以使法律裁決與普通人的良知和判斷最大限度的結合。
⑤ 沈陽司法局局長鄭朝權
自民心網3月份評選通訊員優秀稿件並以「一把手」專報的形式報送給各相關部門領導以來,版各市通訊員投稿權積極性上升,稿件質量越來越高,在6月上旬的通訊員優秀稿件評選結束後,民心網首次收到沈陽市司法局局長鄭朝權對優秀通訊員稿件專報做出的批示。
望繼續做好民心網信息報送工作,及時、准確、客觀地反映我局相關情況,相信會涌現更多的優秀信息稿件,對全順同志的工作成果給予表揚和肯定,局監察處要強化此項工作。
⑥ 如何做好司法調解員
首先要有專業的法律知識,獲取相應的資格;
二是要有公平、公正的良好職業道德素質;
三是要真心奉獻。
⑦ 淺析基層人民法院如何踐行司法為民
「人民法院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也是群眾工作部門;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可見,司法為民是法院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最根本的執政理念,也是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而司法為民是執政為民思想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的要求,也是黨和人民對人民法院的要求和希望,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司法工作應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人民將司法權賦予法院,為的就是通過司法機關的運作在具體的個案中得到救濟、獲得正義。如果把司法過程看作正義這一產品的分配過程,而民眾作為正義這一產品的受眾。那麼,司法要真正「為民」就有了兩重含義:一是司法的最終產品是高質量的,即每一個案件的裁決過程都是公開、公平的,裁決的結果是公正的,這是司法真正的永恆的靈魂和生命。二是這些產品是容易為民眾所獲得的,而且是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的。如果獲得正義產品的代價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是昂貴的,司法的過程便成為有錢人的游戲,「司法為民」便成為無意義的空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降低民眾獲得正義的門檻,消除民眾在審判中碰到的各種各樣不合理的訴訟障礙,使他們能夠容易地、最大程度地接近正義,是「司法為民」的真正含義。 關於第一層含義,與司法核心價值觀中的「公正」的要求是相同的。第二層含義中「降低民眾獲得正義的門檻」,可以分為物質門檻和知識性門檻。物質性門檻主要是指在訴訟活動中支付的必要費用,主要包括訴訟費、鑒定費、獲得法律幫助的費用。此類門檻法院已通過相應制度,如降低訴訟費、設立法律援助、縮短訴訟周期等,予以解決。知識性門檻是指當事人由於對法律知識及訴訟技能的匱乏,在進行訴訟活動中遇到的障礙。此類門檻需法官在辦理每一個具體案件中予以解決。筆者認為降低當事人的知識性門檻,正是司法為民對法官工作的具體要求。要達到這一要求,應從釋明權的行使和依職權取證兩個方面努力。 基層人民法院承擔著人民法院80%的審判任務,處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的第一線,只有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才能有效應對各種新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司法為民,就是為人民提供公正、高效、便利地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務,並為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司法救濟。 司法為民的前提是司法,目的的是為民,即運用司法權為民。社會主義司法權同我國所有的其他權力一樣建立在人民主權的基礎上,源於人民、屬於人民、服務人民、受人民監督。司法權的終極主體是民,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司法的本質特徵,是「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特有的本質屬性。司法為民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揭示了新時期法治工作的宗旨,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實踐意義。 筆者認為,基層人民法院應以方便群眾訴訟為重點,全面落實司法為民的要求,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強服務意識,以優質的服務推進群眾工作,徹底改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形象,增進同人民群眾的親近感。二是在立案接待窗口應建立「訴訟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電話有人接、咨詢有人答、法官有人找」的一站式服務、一門式服務。三是在基層法院,應提倡把法庭開到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在鄉鎮政府、司法所、村委會、居委會和人口相對集中的村民小組設置固定的巡迴審判點,推廣假日法庭、農忙晚間法庭、車載流動法庭和速裁法庭。四是在審判工作中加強訴訟調解,注意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在現階段,要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判調結合」的原則,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努力提高民事案件的調解結案率,力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五是進一步擴大司法救助的范圍,對孤寡老人、孤兒和農村「五保戶」,正在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戶救濟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無其他收入的人員提起的訴訟案件,一律免收訴訟費。 在新形勢新任務下,這既對法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對人民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人民法官,要常懷愛民之心、常想為民之策、常練為民之功,如此才是真正的司法為民。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建縣人民法院)
⑧ 司法行政機關
我國司法行政機關就是國務院下屬的司法部;地方各級政府的司法行政機關就是司法局。隸屬於司法機關,司法機關包括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及有關功能部門。
司法機關職責:管理對罪犯的勞動改造工作和對違法分子的勞動教養工作;領導和管理輪訓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部門的在職領導人員和律師、公證處負責人員的工作;領導直屬的政法院校並指導大專院校法律系和各類學校的法學教育;領導和管理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管理法律報刊和書籍的出版工作。
領導和管理律師工作;領導和管理國家公證和涉外公證工作;領導和管理司法助理員的工作;領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建設和業務建設;管理司法方面的外事工作;調查研究司法行政工作的政策、理論問題;指導下級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等。
(8)司法暖民心擴展閱讀:
司法行政機關是我國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司法體系和法制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是最高的司法行政機關。
司法機關是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是國家機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相關國家職權的司法組織。包括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及有關功能部門。國家安全機關、監獄偵查部門、軍隊保衛部門等其他負有刑事偵查權的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的過程中其角色同公安機關。
⑨ 關於法律的古詩詞
1、《石鼓》 宋 : 蘇軾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
2、《戲子由》宋 : 蘇軾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意在說明只有精通法律才能輔佐皇帝治理國家。】
3、《秋懷》宋 : 陸游
興懷徒寄廣武嘆,薄福不掛雲台名。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所謂「親笞榜」並不是說他充當了司法官吏,而是說他關心和注意觀察南宋時期的司法狀況,表達了陸游關注熱點的轉變。但使他失望的是,南宋時期隨著政治日漸腐敗,司法狀況也一直下滑,以致出現了他詩中描寫的「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的現象。】
4、《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宋 : 蘇轍
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蘇轍贊美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所開創的說經解律一代學風加惠「後生」,也反映了當時讀書讀律、既崇儒術亦申律學的時代特點。鄭玄不僅說經,而且引經解律,使律學附庸於經學。一時之間,通經解律成為士人嚮往的學風,也是東漢律學的一大特點,其影響及於魏晉。】
5、《次韻子瞻見寄》宋 : 蘇轍
閉門卻掃誰與語,晝夢時作鈞天游。自従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意在譏諷王安石變法時加強立法,使得社會受到法律的控制,即使深山更深,也無所逃於法律的束縛。】
6、《新作南門》 宋: 蘇轍
我家讀書自我翁,恥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黃門中,智巧不足稱愚忠,雖雲寡過亦無功。
7、《送師道弟守德慶》 宋 : 陳宓
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表現了詩書時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闡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約束自身行為的法理念,表達了對法律的尊重和內心的自省。】
8、《詠史上·宣帝》 宋 : 陳普
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詩中前二句盛贊宋朝以法治世曾經起到的積極作用;後二句借詠史抒懷,進一步表達他對以法治國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南宋末期法紀敗壞、國將不國的抨擊。】
9、《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 陳襄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表明了陳襄治學涉獵的廣泛,而且法律之書和詩書一樣同在左右不離,這在他的施政實績中,也得到了確切的證明。】
10、《長歌行》宋: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描述了北宋時期運用法律控制社會的情景,富貴之家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不得妄為;至於貧賤之家,也應畏懼法律的制裁,即所謂「笞榜」,而不敢為非。表達了宋初以來運用法律控制社會所取得的效果,也顯示了梅堯臣重視法律的法觀念。】
11、《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宋 : 梅堯臣
疾苦無不求,前人唯法律。晝錦榮既浮,康民美方溢。真為丈夫志,豈是名過實。
12、《商鞅》宋 : 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表達了對於商鞅變法成功的總結,和對於商鞅這個歷史人物的肯定。王安石認為誠信不僅是治民之要,也是法律的價值所在。商鞅變法的成功,就在於「法必信,令必行」,充分發揮法的功用,這也正是王安石從變法失敗中深深感悟到的。】
13、《次韻黃簿》宋 : 陳造
先生不著惠文冠,須信論才當價難。法律剡章真未盡,盍言粹學輩豪韓。
14、《送師道弟守德慶》宋:陳宓
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
【既表現了詩書時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闡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約束自身行為的法理念,表達了對法律的尊重和內心的自省。】
⑩ 新年新氣象,新年裡集祝福。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由於明天祝福太多,提前在此恭㊗您:除夕 ㊗您團聚香甜初一 ㊗您喜內慶新春容 初二 ㊗您福貴🈵 堂 初三㊗您福慧雙增 初四 ㊗您大吉大利初五 ㊗您🈵 載而歸 初六 ㊗您春風🈵 面 初七㊗您每日快樂 初八㊗ 您福祿壽存初九㊗ 您如意吉祥初十㊗您萬事亨通 十一㊗ 您一帆風順 十二㊗ 您吉星高照 十三㊗ 您合家和樂 十四㊗您身心安 元宵㊗ 您愛情甜蜜 🌺 🌺 🌺 [福][福]
[福]福從天降[福]幸福美滿[福]
[福]2019年財源滾滾好事連連,一路發發發發[發][發][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