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非法證據
❶ 哪些是非法證據應排除 最高法解釋文件有望本月出台
非法證據規則,是對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證據予以排除的統稱,也就是說,司法機關不得採納非法證據,將其作為定案的證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非法證據的范圍包括:
1、執法機關違反法定程序製作的調查收集的證據材料;
2、在超越職權或濫用職權時製作或提查收集證據材料;
3、律師或當事人採取非法手段製作或調查收集的證據材料;
4、執法機關以非法的證據材料為線索調查收集的其他證據。
另外一層意思,按照證據規定原則,只要與本案無關證據都應該排除,但不屬於非法證據。比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六十五條 審判人員對單一證據可以從下列方面進行審核認定:
(一)證據是否原件、原物,復印件、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二)證據與本案事實是否相關;
(三)證據的形式、來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四)證據的內容是否真實;
(五)證人或者提供證據的人,與當事人有無利害關系。
第六十九條 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
(二)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
(三)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
(四)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
(五)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❷ 很多非法證據就是真實的,只不過違反了法律的規定.不過,最高人民法院並沒有
您好,即使證據是真實的,但由於程序正當的原則,有時候非法證據難版以使用,這是權程序與實體之間作出的一種衡量。非法證據不等於虛假證據,很多非法證據就是真實的,只不過違反了法律的規定。不過,最高人民法院並沒有明確規定非法證據的范圍,所以在現實當中可能會遇到法官之間、法官與律師之間的看法不一樣,但目前學術界和司法界並無的公認標准。
民事訴訟法第106條規定,對以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獲取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底線在於不能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不能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不能違背公序良俗。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❸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非法證據」排除具體如何操作
您好,最高法院領導曾在修改後刑訴法培訓講話中指出:人民法院原則上應當當庭對證據合法性作出裁判,確定是否為應予排除的「非法證據」,進而決定是否對該證據依法進行舉證、質證。如果當庭難以確認的,可以休庭進行評議、研究,休庭後必須對是否存在非法取證情形給出決定意見。檢察機關和律師方面通常也希望法院這樣做。但這個意見並未完全反映在配套司法解釋中。
最高法院《刑訴法適用解釋》第10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後,應當將調查結論告知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司法解釋僅規定「告知調查結論」,並未明確何時及如何告知結論,更沒有要求必須在調查程序結束後當庭告知結論。這意味著,司法解釋採取了一種比較靈活的處理方式。
《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規定》有所調整,第33 條規定:「法庭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後,應當當庭作出是否排除有關證據的決定。必要時,可以宣布休庭,由合議庭評議或者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再次開庭時宣布決定。在法庭作出是否排除有關證據的決定前,不得對有關證據宣讀、質證。」
正確理解本條規定,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法庭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後,原則上應當當庭作出決定。這是因為,只有首先解決證據合法性爭議,才能確定有關證據能否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實踐中,一些法院不願或者不敢當庭對證據收集合法性爭議作出決定,是導致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未能真正落實的重要原因。
第二,「當庭裁判」不等於「當即裁判」。特殊情形下可以休庭後作出決定。有的案件,由於案情疑難、重大、復雜,加之爭議證據又是案件的關鍵證據,合議庭短時間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或者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可以宣布休庭,由合議庭進行評議或者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再次開庭時宣布決定。通過這種原則與例外相結合的處理方式,既能確保按照法律規定和訴訟原理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爭議當庭作出處理,又能確保特殊案件的處理符合司法實際的需要。實際上,證據合法性認定是一個重要、復雜的問題,按照現行的審判權運行機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依照審判流程及程序作出處理,符合我國的刑事司法實際。
第三,如果一味強調對證據合法性問題立即當庭裁判,可能誘發司法風險。一旦法庭囿於各種客觀原因不能當庭作出結論,容易引起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不滿,進而影響到法庭審理工作的正常進行。「貴陽小河案」就是典型的案例。所以,對證據合法性問題採取靈活的裁判方式,既不違背法律規定,且較為穩妥可行。
第四,無論是當庭還是休庭後作出決定,在法庭作出相關決定之前不得對有關證據宣讀、質證。這就避免了一些學者擔心的「如果法庭對證據合法性問題不及時告知結論,會影響到法庭調查程序以及控辯雙方發表意見」的問題。
第五,關於法庭作出決定的方式。鑒於刑事訴訟法未對排除非法證據申請的處理結果單獨規定救濟途徑,因此,法庭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後,可以採用口頭決定方式當庭作出處理,並將相關情況記錄在案。當事人對法庭有關該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服,可以在上訴程序中一並提出。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❹ 非法證據排除的有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7條第三款規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第3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4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次修正)
第五十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第五十四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第五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對於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
第五十七條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第五十八條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規定:(略)
最高人民檢察院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140條也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獲取供述。」
第160條規定:「……不得採用羈押、刑訊、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獲取證言。」
第265條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以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不能作為指控犯罪的根據。」 遏制刑訊逼供是系統工程,無法指望單兵突破。因而更應以兩個《規定》的出台為契機,進一步關注配套的制度和措施,讓整個系統完善起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和司法部2010年5月30日聯合發布《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要求對刑訊逼供取得的證言要排除,對非法獲取的書證、物證也要排除,警察必須出庭作證,控方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的合法性負舉證責任和相應的證明標准,要求各級政法機關確保辦理的每一起案件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趙作海案帶來的顯然不止是與佘祥林案一樣的驚奇,不止是國家賠償應該多少的喧鬧,至少催生或者加速了兩個《規定》的出爐。這兩個《規定》可圈可點,但是,遏制刑訊逼供的「萬里長征」走完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僅沒有走完,而且還只是剛開始。遏制刑訊逼供是系統工程,無法指望非法證據排除的證據規則單兵突破。
觀念改變是第一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美國當年推行「沉默權」的直接後果是,導致美國警方破案率從60%一下跌到40%。我們在接受保障人權的法治觀念的同時,也要坦然地接受法治可能帶來的弊端———例如一些案件因為證據和程序問題無法偵破。同時,也要抓緊研究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時,可能帶來的案件偵破上的新問題,比如不能再依賴於口供,而是要加大偵查的科技含量,更新偵查裝備,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確保案件偵破率不會大面積滑坡。
就現實而言,遏制刑訊逼供需要做的事還很多。
數據統計顯示,2005年到2009年6月,被判決有罪的17671名瀆職侵權被告人中,判處免刑的9707名,宣告緩刑的5390名,合計佔到85.4%。如在2007年9月,被誤抓的秦三仔被三次吊打後,死在了公安局刑偵大隊。施暴的湖南新田縣公安局兩名警察被判刑訊逼供罪,卻免予刑事處罰,繼續供職於公安部門。搞刑訊逼供,甚至弄出人命,不過免刑或者緩刑了事———這說明,在「命案必破」觀念指導下,刑訊逼供所帶來的收益還是遠遠大於成本。要遏制刑訊逼供,僅僅一項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可謂勢單力孤。
甚至在庭審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能否落實也是問題。趙作海案中,難道檢察院、法院沒有看出來是刑訊逼供並且證據不足嗎?答案是政法委對案件進行了協調。現實中公安局長往往兼任地方政法委書記,因此政法委往往成為案件的實際決策者和實際上的地方最高司法官。譬如「趙作海」案中,檢察院兩次退回補充偵查,但最終不得不屈從於政法委的壓力。可見,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制度做支撐,如果我們的法院還不能獨立審判案件,那麼,在庭審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就很難落到實處。
遏制刑訊逼供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兩個《規定》的出台顯屬不易,值得歡呼和珍惜,因而更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關注配套的制度和措施,讓整個系統完善起來。即使這些配套措施的完善將比兩個《規定》更艱難得多,也必須跟進,因為這是依法懲治犯罪、保障人權、依法治國的必由之路。
❺ 《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什麼時候開始施行
《關復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制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於2017年4月18日審議通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等規定、結合司法實際制定,自2017年6月27日起施行。
據介紹,《規定》以「准確懲罰犯罪、切實保障人權、促進司法公正」為宗旨,重視對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從偵查、起訴、辯護、審判等方面明確了非法證據的認定標准和排除程序。根據《規定》,採用刑訊逼供方法收集的供述、採用威脅方法收集的供述、採用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方法收集的供述等,均應當予以排除。
❻ 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說的是什麼
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等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司法部
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為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根據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結合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辦理刑事案件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屬於非法言詞證據。
第二條 經依法確認的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中,對於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能作為批准逮捕、提起公訴的根據。
第四條 起訴書副本送達後開庭審判前,被告人提出其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被告人書寫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告訴,由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或者其辯護人作出筆錄,並由被告人簽名或者捺指印。
人民法院應當將被告人的書面意見或者告訴筆錄復印件在開庭前交人民檢察院。
第五條 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開庭審理前或者庭審中,提出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在公訴人宣讀起訴書之後,應當先行當庭調查。
法庭辯論結束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也應當進行調查。
第六條 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應當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證的人員、時間、地點、方式、內容等相關線索或者證據。
第七條 經審查,法庭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有疑問的,公訴人應當向法庭提供訊問筆錄、原始的訊問過程錄音錄像或者其他證據,提請法庭通知訊問時其他在場人員或者其他證人出庭作證,仍不能排除刑訊逼供嫌疑的,提請法庭通知訊問人員出庭作證,對該供述取得的合法性予以證明。公訴人當庭不能舉證的,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五條的規定,建議法庭延期審理。
經依法通知,訊問人員或者其他人員應當出庭作證。
公訴人提交加蓋公章的說明材料,未經有關訊問人員簽名或者蓋章的,不能作為證明取證合法性的證據。
控辯雙方可以就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問題進行質證、辯論。
第八條 法庭對於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通知檢察人員、辯護人到場。
第九條 庭審中,公訴人為提供新的證據需要補充偵查,建議延期審理的,法庭應當同意。
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申請通知訊問人員、訊問時其他在場人員或者其他證人到庭,法庭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宣布延期審理。
第十條 經法庭審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可以當庭宣讀、質證:
(一)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未提供非法取證的相關線索或者證據的;
(二)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已提供非法取證的相關線索或者證據,法庭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沒有疑問的;
(三)公訴人提供的證據確實、充分,能夠排除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屬非法取得的。
對於當庭宣讀的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應當結合被告人當庭供述以及其他證據確定能否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十一條 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的合法性,公訴人不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或者已提供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該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十二條 對於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的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意見,第一審人民法院沒有審查,並以被告人審判前供述作為定案根據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進行審查。檢察人員不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或者已提供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被告人該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十三條 庭審中,檢察人員、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未到庭證人的書面證言、未到庭被害人的書面陳述是非法取得的,舉證方應當對其取證的合法性予以證明。
對前款所述證據,法庭應當參照本規定有關規定進行調查。
第十四條 物證、書證的取得明顯違反法律規定,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否則,該物證、書證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十五條 本規定自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❼ 非法取得的證據法院是否採用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對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證據予以排除的統稱,也就是說,司法機關不得採納非法證據
非法證據的范圍包括:
1.執法機關違反法定程序製作的調查收集的證據材料;
2.在超越職權或濫用職權時製作或調查收集證據材料;
3.律師或當事人採取非法手段製作或調查收集的證據材料;
4.執法機關以非法的證據材料為線索調查收集的其他證據。
(7)最高人民法院非法證據擴展閱讀:
調查取證
調查取證是指有調查取證權的組織或個人為了查明案件事實的需要,向有關單位、個人進行調查、收集證據。具有調查取證權的國家機關有公安、檢察院等。
國家機關的調查取證權
具有調查取證權的國家機關對於立案處理的案件,為查明案情、收集證據和查獲違法行為人而依法定程序進行的專門活動和依法採取的有關強制措施。
通常情況下,具有調查取證權的國家機關有:公安、檢察院、法院 等其他行政機關在其行政職能業務領域的調查取證權。
律師的調查取證權
律師調查取證權是指律師辦理法律事務有權向有關單位、個人進行調查、收集證據。這是律師應當享有的重要權利之一,也是律師順利執業的保障。
特點
1律師進行證據調查不具有法律強制性。
2律師的刑事調查取證權偏重於對委託人有利證據的收集。
3律師調查所取得的證據材料,必須經過法庭調查核實後,才能作為證據使用。
❽ 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重要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司法部
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為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根據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結合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辦理刑事案件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屬於非法言詞證據。
第二條 經依法確認的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中,對於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能作為批准逮捕、提起公訴的根據。
第四條 起訴書副本送達後開庭審判前,被告人提出其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被告人書寫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告訴,由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或者其辯護人作出筆錄,並由被告人簽名或者捺指印。
人民法院應當將被告人的書面意見或者告訴筆錄復印件在開庭前交人民檢察院。
第五條 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開庭審理前或者庭審中,提出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在公訴人宣讀起訴書之後,應當先行當庭調查。
法庭辯論結束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也應當進行調查。
第六條 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應當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證的人員、時間、地點、方式、內容等相關線索或者證據。
第七條 經審查,法庭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有疑問的,公訴人應當向法庭提供訊問筆錄、原始的訊問過程錄音錄像或者其他證據,提請法庭通知訊問時其他在場人員或者其他證人出庭作證,仍不能排除刑訊逼供嫌疑的,提請法庭通知訊問人員出庭作證,對該供述取得的合法性予以證明。公訴人當庭不能舉證的,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五條的規定,建議法庭延期審理。
經依法通知,訊問人員或者其他人員應當出庭作證。
公訴人提交加蓋公章的說明材料,未經有關訊問人員簽名或者蓋章的,不能作為證明取證合法性的證據。
控辯雙方可以就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問題進行質證、辯論。
第八條 法庭對於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通知檢察人員、辯護人到場。
第九條 庭審中,公訴人為提供新的證據需要補充偵查,建議延期審理的,法庭應當同意。
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申請通知訊問人員、訊問時其他在場人員或者其他證人到庭,法庭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宣布延期審理。
第十條 經法庭審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可以當庭宣讀、質證:
(一)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未提供非法取證的相關線索或者證據的;
(二)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已提供非法取證的相關線索或者證據,法庭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沒有疑問的;
(三)公訴人提供的證據確實、充分,能夠排除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屬非法取得的。
對於當庭宣讀的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應當結合被告人當庭供述以及其他證據確定能否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十一條 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的合法性,公訴人不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或者已提供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該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十二條 對於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的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意見,第一審人民法院沒有審查,並以被告人審判前供述作為定案根據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進行審查。檢察人員不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或者已提供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被告人該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十三條 庭審中,檢察人員、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未到庭證人的書面證言、未到庭被害人的書面陳述是非法取得的,舉證方應當對其取證的合法性予以證明。
對前款所述證據,法庭應當參照本規定有關規定進行調查。
第十四條 物證、書證的取得明顯違反法律規定,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否則,該物證、書證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十五條 本規定自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❾ 我國的非法證據是如何規定的
2012年3月14日,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獲得通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法律的形式在我國得以確立,並對非法證據排除范圍、舉證責任、證明標准以及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設置等方面都作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定。
一、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
我國關於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如下法律中:
1、《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1988年我國加入該公約,其要求各簽署國嚴格貫徹保障人權精神,並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2、《憲法》,在我國,憲法對於非法取證行為也持否定態度,並作了原則性規定,《憲法》第33條、第37條都涉及人權和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保障。
3、1997年《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須依法定程序,收集能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該法條中並沒有將非法獲取的證據給與「排除」的規定。
4、為解決97年刑訴法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明確了對非法獲取的證據予以排除的規定,否定非法證據的證明力。其雖仍未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但相比之前的刑訴法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
5、201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頒布的《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非法證據排除規定》,標志著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的真正建立,也為我國司法人員的實踐提供了指導。
6、2012年《刑事訴訟法》中第54條規定: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第55條規定了檢察院對非法證據的審查;
第56條規定了法院審判過程中對非法證據排除以及當事人對非法證據的審查申請;
第57條規定了檢察院對非法證據的舉證責任;
第58條則規定了將非法證據予以排除。
二、非法證據規則的內容
(一)非法證據排除范圍
1、對於非法獲取的言詞證據採用「無條件排除」。
刑訊逼供取得的口供,必須排除。
2、對於非法獲取的物證、書證等實物證據應當採取「區別對待」。
對於未經法定的審批進行搜查、扣押、凍結、查封等嚴重侵犯公民憲法基本權利獲取的非法實物證據,因其獲取手段的違法性嚴重,應當堅決予以排除。但對於獲取手段僅違反立法上某些「細節性」或者「技術性」的一般違法性手段取得的實物證據,如偵查工作人員在對犯罪現場進行檢查、勘驗的過程中,沒有見證人到場等其他違法行為所獲取的證據,其效力就可以由法官結合具體案情進行自由裁量。
3、以非法的方法所收集的證據為線索,但用合法的方法收集的證據,是否應當排除?
這種證據與非法搜查、查封、扣押、所獲取的證據相比較,區別在於非法搜查、查封、扣押獲取的證據的程序本身是違法的,而「毒樹之果」的收集證據的程序本身是合法的,只是在發現這些證據之前的程序存在有違法的情形。對這類證據,不排除。
(二)證明責任分配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法採用了由雙方分別證明的方法。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6條、57條的規定,被告人一方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的線索或材料,人民檢察院對於收集證據的合法性加以證明。即我國刑事訴訟中,啟動證據合法性調查程序初步責任是歸於被告人一方的,但證據合法性問題之證明責任便是控訴方承擔的。
(三)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設置
1、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2款則規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過程中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書和判決的依據。
在排除程序的啟動主體上,我國則採取了被告人申請啟動和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兩種方式。
2、在非法證據的法庭處理上,《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此規定也有不足之處,即未規定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救濟性權利,如果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法院拒絕或未能准確的作出排除非法證據的決定時,被告及其辯護人應當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呢?因此相關機關可考慮出台司法解釋對此類問題予以規定。
❿ 最高人民法院有哪些規定是規范法官審核和認定證據的
最高人民法院規范法官審核和認定證據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個:
1、《最高內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容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2〕21號
4、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司法部 《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發〔201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