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清官司法

清官司法

發布時間: 2021-02-20 08:57:33

❶ 歷代清官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❷ 歷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附圖

海瑞、於成龍、姚崇、徐有功、湯斌等。

1、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按照當時官場的風氣,新官到任,舊友高升,總會有人來送些禮品禮金,以示祝賀。這些禮品禮金只要數額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開貼告示說「今日做了朝廷官,便與家居之私不同」。

然後把別人送的禮品一一退還,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送來的禮也不例外。至於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佔。海瑞臨終前,兵部送來的柴金多算了七錢銀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姚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成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有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湯斌

❸ 何謂清官清官要做到什麼

其實,「清官」稱謂本就起於民間。在二十四史中,對好官一般稱為「循吏」、「良吏」、「廉吏」。「清官」一詞是受宋元民間清官文學的影響,由民間用語轉而被吸納至官方法律文書中的。

時光荏苒,時移世易,中國經歷了百年來滄桑,許多傳統的文化逐漸式微甚至消亡,然而,清官文化卻是長興不衰,尤其在反腐敗斗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報刊上在宣傳清官,影視劇在熱播清官,老百姓也在熱切地呼喚清官。

為何國人的清官情結如此歷久不衰?清官是否是當今廉政建設一劑良葯?或許,我們能從歷史中尋找一些答案。

清官的DNA

中國人民的清官夢源遠流長,根深蒂固,這令人費解:同樣都經歷過貪腐專制的黑暗時代,與中國歷史上千古傳頌的清官文化相比,西方為何沒有對「清官」的熱切呼喚和頂禮膜拜?筆者認為,是中國的儒家文化孕育了清官文化的基因。草根話語和主流輿論、精英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合流,共同孕育了中國人的「清官夢」。

歷朝歷代都有苦讀四書五經、飽受儒學熏陶的官員,懷抱修齊治平、忠君愛民的理想,其居官立身之道,以操守廉潔為本。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兩千多年來都是以儒治國。儒家講究以德治國,強調個人的道德操守,而「廉」就是傳統道德的核心,有句話叫做「非廉無以養德」。

儒家又講「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推崇為政者「廉以潔己」、「慈以愛民」。三國時期,司馬懿曾說:「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把清廉放在首位,從此,「清廉」成為為官的一種標准。此後各個朝代都大力倡導廉潔剛正吏治文化,大張旗鼓地宣傳清官的事跡,並為之立碑建祠讓後人緬懷。

民眾的清官觀念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儒學利用天命觀念論證皇帝受命於天、官員「代天牧民」,讓老百姓承認並接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儒教就是中國人的宗教,禮教綱常就是宗教儀式,朝廷衙門就是廟宇教堂,金鑾殿上的皇帝就是神。民眾被儒學「洗腦」後,從思想上被閹割了反抗的意識,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有人說,中國人民是最好的順民,根源即在此。

另一方面,儒學也為天下老百姓構畫了一幅賢君良臣、政治清明、官民同樂的烏托邦。讓他們相信皇帝沒有問題,而是臣子有問題;制度沒有問題,而是人有問題。因此,後世的人民起義大多是反貪官不反皇帝,反皇帝也不改制度。明君清官成為民眾的精神寄託和心目中的救星,希望在現實的水深火熱中,有清官出世來為他們作主。這是弱者心目中的救命稻草,是對現實深重苦難的無奈和逃避。

西方則大不同。他們只信仰一個上帝,上帝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沒有凌駕於其他人之上的權利,因此,西方追求的是民主而不是民王,追求個人權利而不是乞求上方恩賜;不尋求救世主,不寄望於聖人出世,不盼望清官作主,而是致力於用法律來管理社會,用制度來規范行為,用監督來約束權力。

這或許就是東方盼清官、西方無清官的原因吧。

清官為何「第一難」

有了清官的種子,是否就能生長出清官的果實?有句話說:「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看煌煌千年史冊,有多少清官?正因為物以稀為貴,清官才會那麼吃香。

這就奇怪了,既然清官是官民同心、萬眾期待,為什麼還那麼稀缺?因為再好的思想種子,在惡劣的制度的土壤里,也長不出好的苗子。

清官首先是不能搞腐敗,這是貪與清的本質區別。但在那個時候,官員要做到不腐敗,太難了。因為古代的腐敗,是一種制度性腐敗。

以儒治國,說白了就是人治,家長式的專制統治。被老百姓傳頌的「清官」,一般是地方官員或是有過地方任職經歷的官員。這是因為地方官與老百姓距離最接近、接觸最直接、感受也最深刻。古代地方官行政兼理司法,權力高度集中,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這是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

按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說法,中國古代沒有數目字管理,財政制度上提供了貪贓的便利。比如「耗羨」制度。古代用白銀作為稅款上交,銀子在兌換、熔鑄、運解中會有一定損耗,故征稅時有一定附加費,稱為「耗羨」或「火耗」,而這是由地方官自行決定徵收比例,收了自己用作公務補貼,也不必上交中央,這筆預算外收入,根本就是一筆糊塗賬。制度上這么大的窟窿,那還不是「三年清知府,十萬白花銀」?

再有,古代的官員俸祿都不高,特別是明清時期,官員薪水相當之低,甚至達到了生計都難以維持的地步。比如著名的大清官海瑞在當縣令之時,就要靠挖野菜才能吃飽,母親過生買兩斤肉都被當作稀罕事傳到總督那裡。天下第一廉吏於成龍在升任途中,居然要以蘿卜充飢,窮得僅有一襲官衣蔽體。這樣的境界,令人高山仰止,但也望塵莫及,恐怕很難讓大多數人仿效。

那些十年寒窗苦讀的儒家學子,經科舉入仕後,並不都是奔著腐敗來的。但環境如此惡劣,手中的權力如此之大,制度的漏洞如此之多,合法的薪水如此之低,慢慢地,批判的武器抵不過武器的批判,理想的光環褪色了,與現實同流合污了。想想也是,在貪腐的制度溫床上,指望人人都「坐懷不亂」,太不現實。

著名的鐵腕反腐皇帝朱元璋殺貪官殺得手發麻,也沒有遏制住前腐後繼的勢頭,反倒總結出了一個「新官墮落規律」,可見腐敗的慣性之大。官員只老老實實在火耗上吃點拿點,不另外再搞貪污受賄,就算是好官了;像包拯、海瑞那樣奉公守紀、纖塵不染的清官,註定只能是異數。

何況,清官不止清廉,還要清正,就是明鏡高懸,執法如山,這就更不容易了。當然,古代也講奉公守法,但儒家更講宗法,重倫理。秦漢及以前好官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但兩漢之後就變成了清、慎、勤,從這裡面就可以看出差異來。因此,在當時,煌煌國法抵不過當權者的一句話,得罪了當權者還會招來殺身之禍。西漢清官趙廣漢的悲劇就很說明了這點。

當時,京兆尹趙廣漢調查丞相魏相家中一起奴婢命案,由於丞相極不配合調查,於是,趙只好帶領差役進入相府第審問魏相夫人。當時擔任國家監察高官的蕭望之卻上奏皇帝說趙廣漢辱沒大臣,有違倫理尊卑。結果,秉公執法的趙廣漢反而被斬首示眾。

看來,清官不僅要當苦行僧,一個不小心,還會送命,除了極個別堅毅卓絕之人,誰還願意做清官?

❹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清官

中國古代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

    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

    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❺ 為了司法公正,真正敢為民支持公道的現任清官有哪些

查無此人

❻ 歷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1、孫叔敖

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

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

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庄王治理國家。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

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

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庄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2、西門豹

西門豹(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安邑一帶)人。魏文侯時任鄴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勛。

初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北一帶))時,看到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蕭條,一片冷清,百業待興,於是立志改善現狀。後來趁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

隨後頒布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同時,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開圍挖掘了12渠。

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

3、趙廣漢

趙廣漢,曾任守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

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

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

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

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資治通鑒》所記「京兆政清,吏民稱不容口」,是對趙廣漢最好的評價。趙廣漢是中國古代十大清官之一。

4、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

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5、徐有功

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偃師市緱氏鎮)人,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

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則天時期與酷吏斗爭的一面旗幟。

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對他有「雖千載未見其比」之贊譽。他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為大理寺卿。

唐中宗李顯登位後加贈他為越州都督(正三品)頭銜,並特下制書表彰:「節操貞敬,器懷亮直,徇古人之志業,實一代之賢良」和「卓然守法、雖死不移。無屈撓之心,有忠烈之議。」

❼ 歷史上有哪些斷案嚴明的清官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斷案嚴明的清官是非常多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唐朝的狄仁傑、徐有功、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清朝的於成龍。由於歷史太過悠久,能夠被大家記住的清官可能並沒有多少,我們就講講這些大家比較熟悉的清官吧。

狄仁傑當時的官位是當時大理寺丞侍御史,相當於我們現代社會的法官。翻閱唐朝的史書資料會發現一個結論,當時狄仁傑審過很多件案子,但是沒有一件案喊冤的,可見他是一個公正廉明的官員,從不徇私枉法,另外狄仁傑不僅斷案如神,而且是一名非常清廉的官員,他雖然位高權重,但從不收受賄賂,當地百姓都十分愛戴他。徐有功是和狄仁傑一個時期的,他主要是管理司法的,武則天當政時期實行酷吏,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徐有功他在任上從未杖責過一個人,足見徐有功對民眾有仁愛之心,並且凡是他審訊案件時都仔細調查,在他的秉公執法下,從來沒有冤枉過一個好人,也沒有放過一個壞人。司法部門是一個非常容易收受賄賂的地方,可是徐有功上任期間,從不接受賄賂,可見他確實是一個清廉的好官。

於成龍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清官,連康熙皇帝都誇贊於成龍是清官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於成龍不僅為官清廉,而且斷案十分嚴明,就算遇到權貴也從不徇私枉法。

❽ 十大清官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❾ 請問司法,審判扣扣案都是清官嗎

張扣扣殺人案復證據確鑿,適用法制律得當,判決一點問題都沒有,你又是根據什麼懷疑法官不是清官?再說,就算當年有冤情,他是為了報仇,第一,國家法律不允許,第二,當年的案子屬於另案,根據法律規定本案的主審法官完全可以不考慮這一因素

熱點內容
公證關系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6 05:52:20 瀏覽:588
今年司法考試報名人數 發布:2025-09-16 05:45:51 瀏覽:490
社會保障法全文2018下載 發布:2025-09-16 05:45:50 瀏覽:927
2016年2月1號起實施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6 05:39:34 瀏覽:222
外國刑法名著 發布:2025-09-16 05:34:45 瀏覽:621
疫情期間法院會受理案件嗎 發布:2025-09-16 05:30:27 瀏覽:504
行政法熱點論文案例 發布:2025-09-16 05:25:43 瀏覽:786
重慶市法院官網 發布:2025-09-16 05:21:42 瀏覽:123
哪裡查詢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6 05:21:37 瀏覽:64
律師培訓視頻 發布:2025-09-16 05:15:58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