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刑法典
① 犯罪故意的比較
台灣刑法典第條規定為:行為人對於犯罪構成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發生者,為故意。行為人對於犯罪構成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論;澳門刑法典則對之規定為:(一)行為時明知事實符合罪狀,而有意使該事實發生者,為故意。(二)行為時明知行為之必然後果系使符合罪狀之事實發生者,亦為故意。(三)明知行為之後果系可能使符合罪狀之事實發生,而行為人行為時系接受該事實之發生者,亦為故意。可見,台灣刑法關於故意犯罪的種類是以行為人的認知因素和意志因素為標准,將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類。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對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之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的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自己本意的心理狀態。
澳門刑法在認定故意犯罪時,將故意犯罪區分為三種,即直接故意、必然故意和未必的故意。前文所引用的澳門《刑法典》中關於故意犯罪的規定,其中共列舉了三種情形,其實就是關於這三種故意樣態的分類。因而,所謂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事實符合某一罪狀,而有意使其發生的心理態度。
與屬於大陸法系的台灣、澳門不同,香港地區因其普通法系的特點而未有成文法明文規定犯罪及其樣態。因而我們可以從其普通法系的淵源及相關學者的理論中找到其關於故意犯罪的表述與理解。
大陸現行刑法對故意的認定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根據上述地區刑法典對故意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在故意的概念上港澳台及大陸地區基本相近,都是指行為人有意識地或明知故犯地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態度。關於故意的學說,有認識說、希望說、客觀說和蓋然說等學說之分,大陸法系各國多採用希望說,即犯罪故意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引起危害後果的發生所持的希望心態,包括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香港可以劃為這一范疇。大陸地區也傾向於此。首先,各地區的「直接故意」略有不同。
1.在認識因素上,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危害結果是明知的、有預見的。各地區對認識的內容有不同的理解:在大陸佔主導地位的觀點是強調認識內容只應當包括對行為危害結果的認識;香港對行為結果的預見問題則是判例法中故意的爭論中心,焦點是對該結果的預見必須達到何種程度;台灣與大陸較為相似,即行為人認識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必然性或可能性,行為人主觀心態滿足了認識因素中要求認識的程度;澳門刑法典的第13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必須明確事實符合罪狀,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符合構成要件的內容時才符合故意中認識因素所要求的程度。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間接故意的角度進行簡單的對比。刑法中的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其行為可能會產生危害結果卻予以放任的一種心理態度。對這一內容的表述四地也略有不同。台灣刑法典第13條第2款規定: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的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行為人的本意,以故意論;澳門刑法典第13條第3款規定明知行為之後果系可能使符合罪狀之事實發生,而行為人行為時接受該事實之發生者,亦為故意;大陸刑法典第14條並沒有設專款對之加以規定,而是在規定故意時把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因此構成犯罪的作為間接故意犯罪。香港因無成文法的具體表述,但在判例法的理解上卻與大陸、澳門和台灣一致的:「雖然特定結果不是被告的目的,但他預見到其必然發生;或盡管一個人的目的不是造成某種特定結果但他預見到這種可能從其行為發生」。四地對間接故意基本上都以「放任」作為本質特徵。
② 澳門法律沒有死刑是為什麼
澳門雖是中國一部分,但是一國兩治,就是澳門的法律是獨立的,不受大陸管理。澳門香港都是民主制度。也就是說老百性說了算。他們的最高長官是老百姓投票選出來的,和美國一樣。不像中國一個人說了算。
③ 澳門刑法典第197條第一款
被採納後將獲得
④ 在澳門殺了人會怎麼判刑
澳門已早在1976年隨當時葡萄牙政府廢除死刑,澳門最後一次執行絞刑已經在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版,更在回權歸前不久定法不得設終身監禁。 澳門刑法典第39條規定不得設死刑,亦不得設永久性、無限期或期間不確定之剝奪自由之刑罰或保安處分,所以澳門也沒有無期徒刑或終身監禁。澳門的最高刑期為25年,而數罪並罰時則為30年。
如果是在澳門殺人並判刑,視情節輕重最高判罰30年。
⑤ 澳門走私刑法
《澳門刑法典》(第58/95/M號法令):澳門第一部由本地立法機關制定的具有中葡兩種文本的刑法內典。由澳門總督核准行使容第11/95/M號法律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許可及根據《澳門組織 章程》第13條第3款的規定,經1995年11月8日第58/95/M號法令公布,刊登於1995年11月14日《政府公報》上,1996年1月1日開始 生效。分兩卷,共350條。第一卷總則,包括7編。第一編「刑法的一般原則」,規定罪刑法定原則、刑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適用等問題。第二編「事實」,規定 處罰的前提、犯罪的形式和阻卻不法性的罪過的事由。第三編「事實的法律後果」,包括一般規定,主刑、附加刑、量刑、刑罰的延長、保安處分、患有精神失常的 可歸責者的收容、與犯罪有關的物或權利的喪失。第四編「告訴與自訴」。第五編「刑事責任的消滅」,規定了追訴時效、刑罰及保安處分的時效和其他消滅原因。 第六編「犯罪所引致之損失及損害的賠償」。第七編「輕微違反」。第二卷分則,共5編,分別規定了侵犯人身罪、侵犯財產罪、危害和平及違反人道罪、妨害社會 生活罪和妨害本地區罪。
⑥ 在澳門地區有死刑嗎
澳門的法律是沿用歐美法律體系,是沒有死刑的。
澳門的最高處罰是終身監禁。
⑦ 有人知道澳門《刑法典》嗎觸犯以下這個會怎麼處理
《澳門刑法典》(第58/95/M號法令):澳門第一部由本地立法機關制定的具有中葡兩種文本的刑法典專。由澳門總屬督核准行使第11/95/M號法律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許可及根據《澳門組織 章程》第13條第3款的規定,經1995年11月8日第58/95/M號法令公布,刊登於1995年11月14日《政府公報》上,1996年1月1日開始 生效。分兩卷,共350條。第一卷總則,包括7編。第一編「刑法的一般原則」,規定罪刑法定原則、刑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適用等問題。第二編「事實」,規定 處罰的前提、犯罪的形式和阻卻不法性的罪過的事由。第三編「事實的法律後果」,包括一般規定,主刑、附加刑、量刑、刑罰的延長、保安處分、患有精神失常的 可歸責者的收容、與犯罪有關的物或權利的喪失。第四編「告訴與自訴」。第五編「刑事責任的消滅」,規定了追訴時效、刑罰及保安處分的時效和其他消滅原因。 第六編「犯罪所引致之損失及損害的賠償」。第七編「輕微違反」。第二卷分則,共5編,分別規定了侵犯人身罪、侵犯財產罪、危害和平及違反人道罪、妨害社會 生活罪和妨害本地區罪。
⑧ 澳門刑法典 缺席審判 我是一名澳門居民,我在多年前在澳門犯了法,逃到大陸被大陸公安抓住,被判了刑
一般不會,一事不再罰原則。
⑨ 葡萄牙刑法典對澳門刑法典影響
1.澳門刑法典是對1886年《葡萄牙刑法典》的揚棄。
1995年12月31日之前,澳門地區長期適用1886年的《葡萄牙刑法典》。1982年葡萄牙頒布了新的刑法典,
卻沒有延伸到澳門地區適用。因而,出現了這樣一種獨特的現象:葡萄牙本土適用的是1982年《葡萄牙刑法典
》,而澳門地區繼續適用1886年《葡萄牙刑法典》。
從歷史上看,1886年葡萄牙刑法典比1852年葡萄牙刑法典要進步得多。諸如在量刑上更注重犯罪事實,封
建色彩漸稀,資本主義成分更重。但是,1886年刑法典頒布時,葡萄牙還處於君主制社會,因而反映的是當時
社會的狀況。在其生效的1百多年時間中,曾經多次修改, 特別是1954年和1972年作了重大修改,然而無論內
容和體系仍然存在許多不合時宜、落後於時代的問題。例如,第381~388條的決斗罪、第401 ~404條的通姦罪
、第107條的未成年人的年齡界限、量刑時要求考慮行為人的個性因素,對偷渡、走私等行為及其處罰未做出明
確的規定等。(註:米健等著:《澳門法律》第三章刑事法律部分,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年1月第1版。)這樣
一部連葡萄牙本土都廢棄的刑法典,是無法適應遠在亞洲的現代澳門情況的。
由此可見,澳門刑法典是為了適應即將邁進21世紀的澳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的迫切需要而孕育誕生
的。其產生的唯一途徑是棄舊圖新:徹底否定1886年刑法典,重新制定一部新刑法典。
2.《澳門刑法典》是澳門第一部刑法典和第一部基本法律。
1974年「4.25」葡萄牙革命後建立的政權組織――葡國革命委員會推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認澳門屬葡國管
制下的中國領土,規定澳門享有行政、經濟、財政及立法自治權。1976年由葡萄牙國會通過的《葡萄牙共和國
憲法》以其第5條,對此作了法律上的確認。1976 年由葡萄牙國會頒布、1979年和1990年修改,被稱為澳門小
憲法的《澳門組織章程》,不僅以其第2條作出了明確的法律上的確認,而且1990年4月17日經葡國議會修訂的
《澳門組織章程》又進一步擴大了澳門總督和澳門立法會的立法權力;第72條還特別規定,葡國主權機關通過
的法律只有明確規定適用於澳門並在澳門政府公報公布的,才能在澳門施行。這樣,澳門政府具有了實際的和
相當大的立法權。此外,葡國國會於1991年6 月通過的《澳門司法組織綱要法》,也為澳門地區自身的立法廓
清了道路。與此同時,葡國為了推進澳門的立法和司法自治,從1974年4月起, 漸漸地減少了為澳門制定法律
或者將葡國的國內法延伸到澳門,葡國制訂的刑事法律一般不再適用於澳門。這樣,《澳門刑法典》在澳門的
制定就具有了合法性和可能性。
澳門政府擁有立法權後,委託葡萄牙法律專家著手起草的《澳門刑法典(草案)》於1991年上半年問世.
⑩ 澳門著作權法律在1972到2012年的變化條例
由於著作權中所包含的巨大無形財富價值,世界各國很早就開始了以法律的手段對其進行保護。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保護作者權利的法律是1709年英國的《安娜女王法》,其後歐美各國相繼也建立了自己的著作權保護制度。
澳門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之前,一直採用延自葡國的包括保護著作權制度在內的各項法律制度,除加入《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世界版權公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巴黎文本)和《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錄制者和廣播組織羅馬公約》等國際性公約外,有關著作權制度由公布於1972年1月8日《政府公報》之1966年4月27日第46980號法令所規范,此乃當時澳門對作者權利之法律保護的基本框架。1985年11月25日當時的立法會針對社會中所出現的新問題也曾頒布制定了第4/85/M號法律,對音像製品的定義,翻版許可及未經許可非法復制音像製品的刑事處罰作出了補充性規定。
1996年開始適用的新的澳門刑法典並沒有在保護著作權方面作出任何規定,將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繼續規定於單行法規中。其後,當時澳門政府於1998年5月4日又頒布了第17/98/M號法令再對上述之澳門著作權法律制度作出一些補充規定。
但是面對近年來科學技術尤其是科技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著作權保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問題,原有的法律制度已明顯不適當新形勢下的需要,因此澳門政府於1999年8月16日頒布第43/99/M號法令,全面廢止了舊的著作權法律,制訂出全新的《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
上述法規共有六編二百二十三條,分別對著作權的內容、歸屬、保護期、國際上之保護范圍、使用等作出了詳細規定,同時也對侵犯著作權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