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明司法部長
⑴ 海峽兩岸法學交流促進會的理事成員
名譽理事長:
任建新 原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政法委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理 事 長:
蔡 誠 原司法部部長
常務副理事長:
肖建章 原司法部副部長、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
唐樹備 原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
顧 問:
唐德華 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
梁國慶 原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
蔣先進 原公安部副部長
卞耀武 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副理事長(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晨光 原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廣發 法政集團公司董事長
雲大棉 香港英美洋行主席
樂美真 原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朱蘇力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
陳 群 海峽兩岸法學交流促進會秘書長、原法律出版社副社長
李偉興 原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秘書
沈四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
吳志攀 北京大學副校長
林紹國 環太湖(圖影)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 艷 原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副會長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
黃 進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黃 閩 法律出版社社長 、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副會長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曾憲義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
董良翮 中國農機總局司長
常務理事(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佳 司法部港澳台法律培訓交流中心主任
王 翔 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聯絡部部長
王耀梁 江蘇省司法廳原副廳長
王維信 西安市司法局律師管理處處長
王錦彪 福建三明機場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方光林 貴州省司法廳原廳長
葉興平 深圳大學法學院院長
丘升明 廣州市司法局局長
劉 文 原公安部局長
孫鎮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家法室二處處長
劉俊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商法研究所所長
劉穎冰 人民政協報社主編
任興磊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企業家年會秘書長
呂國興 北京市司法局局長助理主任
安霖賢 《青海司法》編委會副主任、依法治省辦公室原專職副主任
張萬明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法制局副局長
陳 傑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
張冠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
巫昌禎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李 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
佟麗華 全國律師協會法律援助與公益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沈小英 法律出版社財稅分社社長、《中國司法》雜志社長助理
李正堂 新疆兵團監獄管理局副局長
杜兆清 吉林省司法廳廳長
張平發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檢察長、黨組書記
楊驥川 北京市西城區原副區長、區政協副主席
李錫海 石家莊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
吳遠之 博聞投資集團董事長
鄭靜仁 司法部司法協助外事司副司長
鄭建邦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聯絡部部長
金德安 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聯絡部副部長
鄭世凱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聯絡部副部長
羅炳忠 湖南省司法廳巡視員
周建華 北京千禧興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趙秉志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
施朝興 雲南省司法廳廳長、黨委書記
項先權 浙江新台州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徐國權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委、秘書長
高友東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研究室副主任
夏 衛 廣東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郭山輝 東莞台升傢具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景鈞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法制委員會主任
梁 紅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參政議政部副巡視員
梁淑雲 山西省司法廳巡視員
崔 薦 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黃 煒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法律部主任
路 寧 全國政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魏 群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常務副總編
秘 書 長:
陳 群
常務副秘書長:
沈小英
副 秘 書 長:
周建華
劉穎冰
魏 群
任興磊
和新明
秘書處辦公室主任:
蘇 燕
法律服務部負責人:
王 健
⑵ 吉林大學法學院的著名校友
吉林大學法學院數十年來為中國法學界、司法實務界、政界乃至商界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中堅作用。 何鵬 在我國首開系統研究外國刑法之先河,是新中國最早以以比較刑法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顧問,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劉楠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劉文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經濟法學科創始人之一(吉大本科),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張文顯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法學組召集人),中國法理學研究會顧問,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哲學博士,博導;原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吉大本碩博),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鄭成良 上海交通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教授,刑法學博士,博導;國家法官學院原院長(吉大本碩博)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授,憲法行政法學博士,博導;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吉大本碩,與上交大原副校長鄭成良為同班同學)
註:張、鄭、徐三人被譽為「吉大法學三劍客」(北海道大學法學院院長語),碩士同出王子琳教授師門。
徐祥民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院長、博導,歷史學博士、法學博士、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
楊泉明 四川大學黨委書記(列入中央管理,副部長級)
石少俠 國家檢察官學院原黨委書記、院長,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車丕照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申衛星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院長(吉大本碩)
傅廷中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碩士)
崔建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高鴻鈞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現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韓世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吉大本碩)
劉瑞復 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導師組組長(吉大本科)
張 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比較法與法社會學研究所執行所長,兼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吉大本科)
吳振興 武漢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博)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吉大本科),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龍翼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王 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博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吉大碩士)
王 牧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科)
王傳麗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原院長(吉大碩士)
莫世鍵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現任院長(吉大本科)
許 清 中國政法大學憲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退,吉大本科)
信春鷹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副部長級)(吉大本碩,並且為新中國第一個女法學碩士),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霍存福 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錢弘道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曾任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比較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孫世彥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國際法室主任(吉大本碩)
王剛義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冰人、CCTV體壇風雲人物(碩博)
杜青林 中央統戰部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曾任海南省和四川省的省委書記
奚曉明 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二級大法官。(本)
高憬宏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二級大法官。(本碩博)
孫 謙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本碩博),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戴玉忠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副部級),二級大檢察官(本)
張 軍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本)
姜建初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碩)
胡可明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本)
梁國慶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本)
趙登舉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本)
謝安山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本)
郝赤勇 司法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政治部主任(本)
白景富 公安部原常務副部長(正部級)(本)
李 熙 中紀委委員,中紀委駐衛生部紀檢組組長、衛生部黨組成員(本)
何曄暉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本)
桂敏傑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本)
汪永清 第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秘書長,國務院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本)
王曉暉 中宣部副部長、新聞發言人(本碩)
孟祥鋒 國家保密局局長(本博)
劉 颺 中國法學會常務副會長(正部級),曾任司法部副部長(本)
陳 傑 全國台聯副會長
李忠信 公安部文聯副主席,曾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校長,公安部法制局局長(本)
童兆洪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
孫萬勝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
陳鳳超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韓起祥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本)
敬大力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本)
周玉華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本)
王記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
呂岩峰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教授,博導
韓 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
吳蘭 中共遼源市委委員、常委、書記(本碩博)
滕剛 中共孝感市委副書記、市長(博)
程龍 共青團吉林省委書記(本碩博)
法進衍 山東省國家安全廳長
張建國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深圳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副書記。
布小林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王國棟 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李向武 原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鶴松 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羅黔生 貴州黔西南州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胡成全 黑龍江省司法廳廳長
王臘生 江蘇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何訪拔 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楊慶祥 原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李中和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庚香 河南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言靜 政協海南省第五屆委員會秘書長、省政協黨組成員、機關黨組書記(碩) 楊廣生 貴州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
沈春耀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主任
王俊峰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2006——2008連續三年被亞洲法律事務評為年度中國律師事務所,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被公認為是中國top3的律所)創始合夥人,管委會主席
趙大華 吉林大華銘仁律師事務所創始人, 主任 (本碩)
岳 成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創始人
王 麗 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任主任 (本碩博)
李貴方 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副主任 (本碩博)
王英哲 北京奮迅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合夥人 (本)
陳瑛明 上海瑛明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合夥人 (本) 修淶貴 修正葯業集團董事長,全國勞動模範
⑶ 第十屆中國律師論壇在哪裡落幕
1月8日,為期一天半的第十屆中國律師論壇在深圳落幕並形成《中國律師論壇深圳宣言》。
論壇圍繞當前中央深化律師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聚焦行業前沿和熱點問題,從《律師法》修改、律師管理體制、涉外法律服務、科技驅動法律、律師業務創新、律師文化建設、律師社會責任、律師制度改革等8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討,為推動律師制度創新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並於論壇上形成《中國律師論壇深圳宣言》。
⑷ 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的辦學歷史
2006年7月,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教授應歐洲聯盟歐洲委員會駐華代表團邀請,前往代表團所在地,拜訪賽日·安博(Mr. Serge Abou)大使。雙方進行了一小時三十分鍾左右的會談。中國政法大學方流芳教授、岳禮玲教授、校長秘書張偉先生、歐盟歐洲委員會駐華代表團項目官員瑪麗亞(Ms. Maria Rosa SABBATELLI)女士參加了會談。徐顯明校長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近幾年的發展,明確表示:中歐法學院項目意義重大,中國政法大學樂見其成,並有意參與項目競標,希望獲得與項目有關的更多信息。
2007年1月29日,商務部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歐洲委員會代表歐洲共同體,雙方簽署了旨在組建中歐法學院的2006/018-029號《財務協議》及其附件1《一般條件》、附件2《核心項目的技術和行政條款》。協議確定了中歐法學院的基本結構、合作方式和使命。根據協議,中歐法學院項目的承辦機構須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
2007年4月,中國政法大學組建「中歐法學院籌備工作領導小組」,校長徐顯明任組長和召集人,成員有:(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 前司法部部長)張福森先生、(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朱勇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張柳華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張保生教授和(中國政法大學)方流芳教授。籌備工作領導小組授權方流芳教授負責「籌備工作組」的日常事務,包括:參與項目競標、對外協調和申報中外合作辦學等。
2007年4月5日,徐顯明校長、朱勇副校長、方流芳教授、許蘭教授與德國漢堡大學前任校長盧策先生(Dr. Jürgen Lüthje)、漢堡大學法學院院長圖漢斯教授(Prof. Dr. Hans-Heinrich Trute)、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尤翰林教授(Prof. Dr. Hinrich Julius)會晤,雙方就組建中歐法學院項目的競標團隊初步形成合作共識,並將就細節問題進行進一步磋商。
2007年4月17日,中國政法大學徐顯明校長、張保生副校長分別與(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法學院院長)王利明教授洽談,表達了合作申報中歐法學院項目的意願。徐顯明校長表示,中歐法學院的起點就是合作,沒有合作甚至無法邁出第一步;中歐法學院項目是中國法學教育界對外合作交流的一個開放的平台,無論哪個大學贏得競標,中國政法大學都樂見其成,而如果中國政法大學中標,我們更期待兄弟院校的加盟。
2007年4月28日,歐洲委員會在公布了《中歐法學院項目資助申請招標指引》(EuropeAid/125527/L/ACT/CN)。《招標指引》規定:應由一所或者若干所中國大學以及代表不同法律傳統的歐洲大學共同組成團隊,由其中一所歐洲大學作為「受益人」、代表團隊全體成員向歐洲委員會投標,同時,亦代表團隊全體成員接受歐洲委員會的資助。招標截止時間為2007年9月。
2007年5月18日,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代表參加了在歐盟歐洲委員會駐華代表團召開的信息公布會。中國政法大學的代表有:方流芳教授、岳禮玲教授、許蘭教授、齊紅博士。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尤翰林教授也參加了會議。
2007年5 月21日,國家檢察官學院給中國政法大學發出書面回函,表示同意參加中國政法大學所在的競標團隊。
2007年6月初,清華大學明確表示,願意參加中國政法大學所在的競標團隊。
2007年6月13日,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主持召開中國政法大學競標中歐法學院項目的專題會議。會議確定了中國政法大學參與競標的基本條件,包括中歐法學院設立於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以明法樓和國際交流中心的部分場地作為教學和辦公場所等。
2007年8月15日,中國政法大學朱勇副校長與國家法官學院懷效鋒院長商談中歐法學院項目合作事宜。懷效鋒院長代表國家法官學院同意參加中國政法大學競標團隊。
2007年10月11日,歐洲聯盟組成項目評估團,到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進行實地考察。徐顯明校長向歐盟評估團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的歷史沿革、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和周邊環境等情況,回答了歐盟評估團提出的問題。歐盟評估團參觀了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國際交流中心、實驗室和明法樓。 2007年11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出席第四屆中歐工商峰會的時候發表重要講話,他表示:我們期待即將啟動的中歐法學院培養出大批學貫中西的法律人才」,溫家寶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布了中歐法學院項目的啟動。
2008年9月19日,中國政法大學收到教育部批准將中歐法學院設立在中國政法大學的批復,招生工作從當天啟動。教育部「關於同意設立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的批復」指出:批准設立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學院名稱的「英文譯文為China-EU School of Law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中歐法學院的「中外合作辦學者」為中國政法大學和德國漢堡大學;中歐法學院「主要實施中國法律碩士和歐洲法學碩士教育,可適時開展中國法學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外綜函[2008]69號)。 中歐法律雜志中歐法學院創辦中歐法律雜志(China-EU Law Journal),以討論與中歐相關的法律問題和報道中國最新的法律發展。雜志尤其關注最新立法、判例法以及中歐關系的發展。
中歐法律叢書系列中歐法學院創辦了中歐法律叢書系列(China-EU Law Series)。 中歐法學院的決策機構為「聯合管理委員會」,由10名委員組成,中國司法部前部長張福森先生為中方主席,德國漢堡大學代表尤漢林(Hinrich Julius)教授為歐方主席。中歐法學院的日常工作由聯席院長負責,聯席院長由聯合管理委員會任命。中方院長劉飛教授與歐方院長Armin Hatje教授、歐方執行院長Clemens Richter博士共同負責中歐法學院的運行。歐方執行院長代表歐方院長行使所有權力。
中歐法學院設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分別為:最高人民法院前任院長、首席大法官肖揚先生、最高人民檢察院前任檢察長、首席大檢察官賈春旺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資深教授、著名民法學家王家福先生。外方顧問分別為:前歐盟駐華代表團大使Serge Abou先生、前歐洲法院主席Gil Carlos Rodríguez Iglesias大法官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Rolf D. Cremer教授。 中歐法學院專門從事法學研究生教育,有關項目包括:
(1)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法律碩士和漢堡大學「歐洲—國際法碩士」雙學位(雙碩士),修學三年;
(2)「歐洲—國際法碩士」(單項),修學一年;
(3)「英文講授的中國法」課程,修學一學期;
(4)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修學三年。
中歐法學院畢業生是中國的歐盟律師:學生修讀了中國法學碩士/法律碩士,也修讀了由歐洲教授用英文授課的歐洲-國際法學碩士,在多元化、國際化的環境下學習。因此,畢業生掌握中國法和歐洲-國際法的知識,具備良好法律英語水平。許多學生曾經到歐洲參加中歐法學院暑期班 或者交流。
經過三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法律訓練,畢業生獲得了諸多技能、毅力和能力,能勝任未來國內、國際高層次法律領域的挑戰。
⑸ 徐顯明的研究領域
徐顯復明教授研究領域主制要為近現代中國法律思潮、法治國家的原理、法哲學前沿問題、人權理論、憲政理論等。
曾先後致力於近現代中國法律思潮、法治國家的原理、法哲學前沿問題、人權理論、憲政理論、法社會學等問題的研究。已出版《人民立憲思想探原》、《公民權利義務通論》、《人權研究》等學術著作十餘部,主編大型法學叢書《法理文庫》及《法理學教程》、《法理學》等教科書三十餘部。
徐顯明教授先後主持國家與國際合作課題二十餘項,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其中於《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生存權論》、《生存權原理》、《人權的體系與分類》、《司法的倫理與監督》等文被譯為多國文字。其成果曾獲全國首屆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及其他省部級獎20餘項。因學術成就而獲得了數十項國家級及省部級政府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