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電影
『壹』 求視頻:有關行政法的電影
秋菊打官司,比較典型,而且裡面蘊含很多行政法的原理和漏洞,很值得大家一看。
『貳』 法學輔修有什麼書和電視劇推薦嘛
在此推薦法學相關電影,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觀看。
1.《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1957)西德尼·魯邁特(Sidney Lumet)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常年盤踞IMDB網TOP 250的前十名,曾獲第七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個人認為在法律題材電影中排名第一。整部影片的影片只有一個場景,也就是12個陪審員的討論室,一場關乎一個人生死的爭論就在此密閉空間中逐漸展開。2007年俄羅斯導演米哈爾科夫翻拍了這部經典,亦獲得諸多好評。1997年美國名導威廉·弗萊德金重拍了此片的TV版,由傑克·萊蒙及」巴頓將軍」喬治·C·斯科特主演。這部電影的意義不在於「無罪」的結果,而在於整個辯論過程,藉助12陪審團之辯,對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社會,真相和懷疑,等級和尊嚴,意見和理解,理性和情緒,堅持和盲從,法律和良心,激情和冷靜,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等命題,進行交流和探討,那是火花四濺的碰撞,直指人心。
2.《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經典法律電影。美國電影學會評選出電影史100年來的50個英雄和50個惡人。這部影片中,他扮演的律師被選為影史第一大銀幕英雄。法庭戲出眾是因為劇情精彩感人又不誇張,且辯論技巧一直在現在的律政劇中沿用。這是一個充滿歧視和誤解的社會,消解的過程值得我們用如此的影像來記錄。
3.《肯尼迪》JFK (1991)奧利弗·斯通導演,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檢察官排除萬難調查肯尼迪被刺一案。美國有人說他在不負責任地胡說八道,而另有我國網友也曾說凱文·科斯特納最後法庭陳述的20分鍾長鏡頭讓他激動流淚。《刺殺肯尼迪》終究還是一部故事影片。雖然它用了很多史料,有些甚至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但影片的立論是建築在推理之上:如果肯尼迪連任總統,他便會讓美軍撤出越南(263號令只是命令撤回16000名美軍顧問中的1000人),也就不會發生越南戰爭,而這觸犯了鷹派利益,因而招致殺身之禍。這一假定,並沒有事實證明。而片中的肯尼迪,是被美化的、虛構的肯尼迪。片中的加里遜也只是一個劇中人。
4.《律師事務所》 the firm (1993):又名「黑色豪門企業」。改編自約翰•格里森姆的同名法律小說,湯姆•克魯斯主演,講了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律師進入一家黑色豪門企業,發現高層的陰謀與之搏鬥的故事。
『叄』 <秋菊打官司>與行政法有什麼關聯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核心的意思就是一個農村婦女向村長要一個說法的故事。影片里偷偷拍攝的農村生活場景,給予影片無比強烈的真實感。影片同時把秋菊的個性表現的淋漓盡致,一種堅強、朴實的人物鮮活的呈現出來。而鞏俐也因為演出秋菊一角獲得威尼斯最佳女演員獎。影片也對農村生活狀態和人物關系以及倫理進行了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因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視角受到影響和質疑。作為一部影片,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生活角度,《秋菊打官司》簡單直接的表達了人對自我權益的覺醒。
人們通常所說的打官司是指在人民法院進行訴訟。人民法院和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為了解決某一案件所進行的全部活動也就是所謂打官司的全部內容。其中,起訴、審判和執行是進行訴訟即打官司的三個最基本的階段。
根據我國人民法院職責范圍以及案件性質,我們又可以把訴訟劃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種。行政訴訟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或法律授權的組織因其職權行為而引發行政爭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解決這種爭議訴到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對該職權行為進行司法審查,對其是否正當、合法作出判定,以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訴訟活動。人們俗稱為「民告官」,也叫打行政官司。
「官司」一詞是民間從古到今的通俗說法。「官」和「司」舊時本意都指「官方」、「官府」、「官吏」、「掌管」等意思,因而,發生利害沖突的雙方到官府或官員那裡去請求裁決是非,官府或官員根據查明的事實作出裁斷的整個活動,民間就稱之為「官司」。而對於發生利害沖突的雙方來說,他們到官府或長官那裡去告狀,請求裁決是非,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的活動,或者因為被人告到官府或者長官那裡同對方爭論辯白,以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的活動,則被稱為打官司。「官司」 和「打官司」這種說法至今在民間仍很普遍,有些地方甚至還把受剝奪自由的刑罰處罰說成是「吃官司」。「官司」或「打官司」用法律術語和語言來表示就叫訴訟。當然這只是指打到司法機關去的那一部分官司,打到其他機關或某個領導那裡去的官司就不能稱之為訴訟。今日所稱打官司或訴訟,在我國是指公安機關(包括國家安全機關,下同)、 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以及其他有關的人依照法律為解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或解決權利義務糾紛、明確權利義務關系所進行的一切活動。訴訟的構成有這樣一些要素: 一是要有法院參加。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行使審判權。法院以外的機關、組織或個人裁決爭議,都不是訴訟,不具有訴訟的效力。通常情況下,沒有法院的參加就不構成訴訟。有些刑事案件雖然並不到法院,到檢察院那裡訴訟就結束了, 這種情形,並不是完整的訴訟過程,而是具備某種條件時訴訟的提前結束。二是要有控告方和被告方的同時參加。僅有告狀指控的一方,沒有被指控的對象,或者只有被控的一方,沒有指控的一方,法院不可能立案審理,因而也不構成訴訟。 三是要有通過起訴訟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在法律上稱之為訴訟請求,即原告起訴時提出的請求。比如,檢察機關起訴時必須向法院提出對被告人定罪判 刑的請求,民事案件中原告也會提出要求法院判令被告返還財產或賠償損失等方面的請求。沒有訴訟請求,訴訟無法構成,也毫無實際意義。
『肆』 現在急需 電影秋菊打官司 的影評 要從法律角度寫的 字數大概1500字 左右
該影片藉由農村婦女秋菊為夫申訴層層上告村長王善堂踢其丈夫要害,並以此討個說法為題材,生動刻畫出了中國90年代我國行政法、實體法、程序法種種的得與失。從全局審視秋菊三次上告的過程,體現了她鄉民意識中「討說法」的情感沖動一步步轉化為法律意識的啟蒙。
具體看,第一次由鄉里的李公安進行調節,而這種人為個體單一性的調節,使得結果並不如人意,因為人治的因素大過了法治。我認為這是由於在正式法律和民間法律之間存在差異:後者偏重於過於情感化的人情基礎,而這一點在影片中也被多次提及,前者則是立足於法理基礎的理性。因為這種區別,所以在首次的上告中,從實質上看李公安是抱著鄉村調解糾紛的老派經驗,但處理的結果並不理想。村長被要求賠償200元醫葯誤工費,但村長拒絕道歉。村長拒絕道歉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村長道了歉認了錯,村長的威信就不存在了,日後國家交付的任務也就難以完成了。由此他認為國家會站在他一邊,因為國家還有求於他。表面看,這符合行政法處理的基本原則中的合法性,而雙方不滿意的爭端即在於後一個合理性。在適度性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更人性化的考慮處於相對弱勢方的秋菊。村長的這番言論也充分暴露出了其對法律的相對偏頗的認識是建立在個人高度情感基礎上的,忽視了國家公共機構中的上下級法律規范。從秋菊在被調節過程中反復出現的言論:「他是村長,我能跟他計較啥。」可見秋菊還是保有上下意識,暴露了其人情心理主導的非理性法律意識。聯系兩者揭露了他們作為鄉民在法律意識的基礎薄弱性。
第二次上告鎮上,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上告中,秋菊接觸了更為豐富的法理知識,為她的法律基礎意識轉型做了鋪墊。區公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條例》第39條對秋菊的糾紛進行了法理判決,而結果是維持了原判,並且復議書落在了村長手上,這一不符合規定的細節被放大,突出了在行政法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弊端。
而之後第三次的再次上告市裡,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條例》的具體內容,是秋菊的一次主動應用,體現出其思想上的慢慢轉型。其實,秋菊的第三次上告也體現出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即其所發生的糾紛和爭議,在一般情況下行政相對人可以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法定的機關申請復議,如果對復議不服,再向法院提起訴訟;有的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
「不相信找不到說理的地方」,這是全片秋菊屢敗屢戰但一路上告的信念。而從中折射出來的就是一種漸趨成熟的法律意識。這符合當時的《行政訴訟法》規定了一套訴訟制度賦予和保障公民正當的訴訟權利,以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規定。而這原本是中國法制建設中可喜的一步,但是,長期積淀於國民心中的無訴心理抗衡著這種訴訟制度的充分實現。人們總認為打官司是丟面子的事情,村裡人的流言蜚語,丈夫的勸阻,怕被認作不好處的言論。都表現出不到萬不得已,不去打官司的當時人民的真實想法與狀態。而究其實質則是傳統文化的積淀對人們法律心理的影響。而秋菊的行為從本質上看,可以界定為一個法律心理成熟,意識萌芽的過程。在這其中,必然是有所曲折的。一如在市裡找律師上訴時,秋菊就曾與律師爭論,自己告的對象是村長而非區公安,如果說這只是體現出法律知識的淡薄,可以通過解釋來獲取理解的話。那麼在律師詳細解釋後必須層層推翻,按照規定流程,最後反訴村長,秋菊依然處於茫然不解賭氣似的不肯上庭,那麼這里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疏遠,是一種意識上的距離,即使後來秋菊出庭了,也不能說她從本質上理解並認同了法理,她是處於一種茫然的渾渾噩噩的狀態。這不僅有法律知識的缺失,更多的是長期缺乏法理普及造成的觀念上的法律定勢思維的偏差。
其實,電影中秋菊從鎮上一直上訴至法院,其成本已遠遠超過了秋菊所能得到的賠償。這些成本包括乘車去鎮上、縣里、市裡的交通成本、住宿成本,獲取打官司的可靠信息的成本。她需要了解國家的政策、告狀的程序、相關部門的地址、領導的意圖等信息。而這些信息大部分都壟斷在社會上層人的手中,這就更加大了難度,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公民不能享受到國家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可喜的是,《秋菊打官司》這部電影里秋菊所遇到的官還都是好官,尤其是那個市公安局長。在這個維權難於登天的現實面前,我們所得到的啟示除了依照合理的「上奏流程」等基本知識之外,更多的則是像秋菊一樣的對於正義的堅決捍衛性。
因此行政法就目前看其理想狀態,是立法者必須立足於實際國情,注重利用中國本土法制資源,注重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實際。相關部門需加強法律意識教育,使多樣化的法律意識向穩定的較為理性的法律觀念轉變,從而引導社會法律觀念向正確積極的方向發展,為法制建設服務,而這是當前國家法治轉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工作。作為應用者,在擁有既定的一些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其實是一種趨向理性的法律意識。而這正是秋菊最後只想讓村長道歉而不是讓他被關起來的話語透露出的根本性上的問題。
總而言之,我們應對現實中的法律應用,找准理智與情感的天平,在微妙的平衡中趨向一種相對的完美。並在此基礎上,加大農村法律宣傳制度,讓農村群眾知法,懂法,用法,真正發揮法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