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性質和作用

民法的性質和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2-21 02:30:45

㈠ 我國民法的性質是什麼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條)。

「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中的市民法(jus civile)。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萬民法(jus gentium)與自然法(jus naturale)之區分。市民法調整具有羅馬市民資格者的各種法律關系,萬民法調整羅馬市民與異邦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自公元3世紀起,市民法與萬民法的對立逐漸淡化。羅馬法中完備的平權主體法律規范,經過羅馬法復興運動復甦。在歐洲法典化運動中,先後產生了《法國民法典》(又名拿破崙法典)與《德國民法典》兩部具有劃時代意義法典。在對《法國民法典》的引進中,日本學者津田真道錯誤地將「市民法」一詞翻譯為"民法"。清末變法,由中國學者直接抄自日本,譯作今稱。但也有學者認為,民法一詞並非來自日本,而是中國自己創造的,在我國古代典籍《尚書》中就已有「民法」一詞。《尚書·孔氏傳》:「咎單,臣名,主土地之官,做明居民法一篇亡」中的「民法」一詞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我國民法的起源(實際上,中國真正開始出現成文的民法法典,是在1929年五月,由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近代以後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中使用的民法一詞,如法語中的droit civil,德語中的Bürgerliches Recht,荷蘭語中的Burgerlyk Regt等都由市民法轉譯而來。

而民法依法源不同,分為直接與間接法源。在台灣,民法第一條便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即是對民法的法源規范。當中的法律、習慣、法理即為直接法源,此外尚有所謂的間接法源,指學說與判例而言。現今大陸法系民法在內容分為物權法、債權法、親屬法、繼承法等等。英美法系民法在內容上包括契約法、財產法、家庭法、侵權行為法、信託法等等。普遍認為,知識產權法、商法也屬於民法范疇。

關於如何規律司法上的關系,立法上有采「民商分立」制度,即除規律個人關系的民法法典外,另立規律商事交易的「商法法典」。如德國、法國、二戰前的日本,在中國,自二十世紀初國民政府立法之際,決定仿照瑞士「民商合一」制度,即於民法法典外,不另立商法法典。現今中國廣義的民法,除民法法典外,另外還有其他關於私法事項的法律,稱為特別民法。除公司法等商法外,另外尚包括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等。狹義的民法僅指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止於成文的民法法典。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法規

民法典是按一定的體例、系統地將民法的各項制度編纂在一起的立法文件。新中國自建國以來,尚未頒行一部系統完整的民法典。由於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完善民事立法,民事活動急需要規定一些基本行為准則,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於1986年制定並頒布了一部《民法通則》。從中國民法通則的內容來看,盡管其條款較之於各國民法典的條文要簡略得多,但是民法通則基本上概括了商品經濟活動的一般行為准則,它不僅包括了一些民法總則的規范,而且也包括了民法分則的部分內容。

㈡ 如何理解民法的性質

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就必然是調整私人間關系的法,即私法。私法除民法外,還有商法。民法為一般私法,商法為特別私法。我國以往的民法理論,由於不承認市民社會,因此,不承認民法是私法,關於民法的定義,被說成是調整平等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總稱。這樣的定義無非是指出了調整對象和一堆法律規范,與調整對象同語反復,沒有太大區別,學理上也未與商法相對區別,是從法規范的外觀解釋法,沒有揭示出民法的社會基礎,沒有揭示出民法的本質。從本質上給民法下定義,應解釋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一般私法」。

㈢ 請教民法的性質

「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的市民法(Jus civile)。1868年,日本學者津田真道將荷蘭語「Burgerlykregt」譯為「民法」。 在明治之初,學者箕田麟祥翻譯法國民法典(Code civil)時採用「民法」一詞。德國民法典叫「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羅馬法「Juscivile」 、法國「code civil」直譯都是「市民法」,荷蘭語「burgerlyk 」與德語bürgerlich」都是「市民的」的意思,相關法律都可譯為 「市民法」(註:參見〔日〕星野英一《民法的勸解》,第70—71頁。岩波書店,1998年。)。日本雖譯為「民法」,但民法理論均承認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即市民法。「民法」一詞清末傳入我國。新中國民法理論因不承認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經濟,更不承認市場經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民法公法化,因此不講民法是「市民法」,也不使用「市民」一詞。從語源分析,我國民法也是市民法。

市民社會,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體——國家,是指政治社會。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世紀,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末期,出現了從事商品經濟的市民階層,即第三等級。從19世紀開始,「市民社會」被用來專指從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種種政治性支配下獲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階層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一個「脫國家脫政治的領域」。市民是平等自由的、具有獨立人格的財產所有者。調整市民間關系的法被稱作市民法,是由私的所有、合同、法的主體性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註:參見〔日〕吉田克己《現代市民社會的構造與民法學的課題》,《法律時報》69卷6號。)。

資本主義是以市民社會為基礎的社會,被稱為是「天賦人權、人賦國權」的社會,其理論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資本主義市民社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近代的市民社會」,始自1790年的產業革命,到19世紀末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民法在立法上雖然規定人人平等,但具體規定並不平等,家長制被保留下來,妻、未成年人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均受封建的家長制的限制,經濟上也不享有獨立的平等的所有權,不能獨立訂合同,但較古代市民社會和中世紀專制等級社會進步。近代市民社會的基礎是家庭資本主義經濟,必然保留家長制。隨著家庭經營向現代化大生產的過渡,家長制逐漸削弱並最終崩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的「現代的市民社會」,現代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公司制使家長制喪失了存在的經濟基礎,民法逐步得以修改,逐漸實現了法律上的平等。特別是二戰之後,美、英、法、德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基本消除了性別、種族歧視,市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基本實現。日本是封建傳統比較頑固的國家,在民法實行100 年之際(1898年7月16日施行), 社會各界關於修改民法及其他法律中對婦女的歧視條文的呼聲很高。學者認為日本雖進入現代市民社會,但尚未真正建立起現代的市民社會(註:參見〔日〕吉田克己《現代市民社會的構造與民法學的課題》,《法律時報》69卷6號。)。

社會主義是否是市民社會?社會主義民法是否是市民法?這些有待取得共識。一些人持懷疑態度,說到底是懷疑發展市民社會是發展資本主義,將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市民社會,是商品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既然市場經濟不存在姓「資」姓「社」的問題,市民社會也不存在姓「資」姓「社」的問題,疑慮是沒有必要的。不僅如此,社會主義要發展民主、依法治國,均應以成熟的市民社會為基礎。就此而言,社會主義更應發展市民社會。社會主義要發展市民社會,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文中,繼承了黑格爾市民社會概念中的合理因素,批判了其錯誤方面。繼承黑格爾的合理因素,主要是馬克思與黑格爾一樣,均將市民社會看作是私人利益的體系,認為個人是市民活動的基礎,也重視在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的作用。但對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馬克思作出了與黑格爾截然不同的結論,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依附於國家,而馬克思認為國家以市民社會為基礎。馬克思指出:「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天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 它們是國家的 condito sinequa non(必要條件)。但是在黑格爾那裡條件變成了被制約的東西,規定其他東西的東西變成了被規定的東西,產生其他東西的東西變成了它的產品的產品。」(註: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2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馬克思又認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是相對分離的,法國革命已將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解放出來,但他又認為僅有政治解放還不夠,還必須廢除私有制,實現社會解放才能達到人類的真正解放。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當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只有政治解放,即市民社會從封建的政治國家中解放出來還不夠,還必須廢除私有制,實現社會解放,而社會主義恰恰是廢除了私有,實現了市民的社會解放。因此,社會主義國家更是以市民社會為基礎的國家。

社會主義市民社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因此,財產權不完全是私的財產權,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有國有企業,社會主義主要是國有企業加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但這不妨礙社會主義的個人與法人成為市民,因為他們都可以享有獨立的財產權。從私的所有發展到獨立的財產權,是資本主義市民社會與社會主義市民社會的一個區別,也是資本主義民法與社會主義民法的一個區別。就市民的平等地位而言,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根除了家長制,男女平等,這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社會主義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另一個不同,也是社會主義民法的特點。但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即國家均有矛盾。資本主義市民社會,存在廣大市民與壟斷財團的矛盾,實質是工人階級與壟斷資產階級的矛盾,這個矛盾是對立的,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另一矛盾是由前一矛盾決定的,即受壟斷財團控制的國家官僚機構與市民社會的矛盾,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就是廣大市民與壟斷財團、與國家及其官僚機構進行斗爭,使國家經濟、政治活動的中心由壟斷財團控制、國家中心主義和官僚中心主義發展為以市民活動為中心,這一發展趨勢具有積極意義,甚至可以說有走向社會主義的意義。社會主義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即國家的矛盾,是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所致,是該體制的遺留問題。計劃經濟否定市民社會,企業受制於國家計劃,依附於政府,沒有獨立的法人格。改革開放之後,實行法人制度、實行公司制,但計劃經濟體制不可能即刻根除,只能逐步加以消解,現在,行政部門對企業財產的控制、對企業幹部的控制,尚未使企業真正獨立,這就決定我國民法的任務及其他相關法律的任務,就是要進一步確立企業享有獨立的財產權,就是要建立有效的現代企業法律制度,保證按民主的程序選任企業幹部。盡管矛盾不同,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市民社會的發展,共同趨勢都是從國家中心或官僚中心發展到以市民活動為中心。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不同市民社會的矛盾決定著民法的任務。

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就必然是調整私人間關系的法,即私法。私法除民法外,還有商法。民法為一般私法,商法為特別私法。我國以往的民法理論,由於不承認市民社會,因此,不承認民法是私法,關於民法的定義,被說成是調整平等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總稱。這樣的定義無非是指出了調整對象和一堆法律規范,與調整對象同語反復,沒有太大區別,學理上也未與商法相對區別,是從法規范的外觀解釋法,沒有揭示出民法的社會基礎,沒有揭示出民法的本質。從本質上給民法下定義,應解釋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一般私法」。

㈣ 民法有什麼作用

核心內容:民事權利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滿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等。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相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支配權是指權利人可以自己直接支配其權利客體

2、並有權排除他人妨礙其支配的權利。

3、請求權是指權利人有權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4、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

5、抗辯權是指對抗他人行使權利的權利。

6、絕對權是指效力及於一切人的權利,其權利主體是特定的人,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一切人。

7、相對權是指其效力僅及於特定人的權利,相對權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均是特定的人。

8、主權利是指在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以獨立存在的權利;

9、從權利是指在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10、既得權是指其成立要件已全部實現的權利。

11、期待權是指其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實現,將來有可能會實現,也有可能不會實現的權利。

12、原權利是指在合法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存在的權利。

13、救濟權是指在原權利受到侵害時,或有受到侵害危險時而發生的權利。

㈤ 民法的作用

一般來說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專現代化建設屬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了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的主要作用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㈥ 民法的性質

民法的性質對於正確適用民法具有重要的意義,民法的性質是指民法的基本屬性和民版法所體現的基權本理念。有關民法性質的探討,一直以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由於這一問題關繫到對民法的價值、原則、制度等諸多問題的認識和設計.
民法最基本的原則是私法自治,這也是市民社會本質特徵在法律上的反映。在意思自治原則的規范下,民事主體在法定的范圍內享有廣泛的自由,也就是說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國家就不得對其進行干預。行政機關也不得限制和干預民事主體依據民事基本法律享有的財產自由和人身自由。所以,意思自治原則構建了民事主體和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劃分,確定了二者之間的正確關系。「在私法自治范圍內,法律對於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即依其意思而賦予法律效果;依其表示而賦予拘束力;其意思表示之內容,遂成為規律民事主體行為之規范,相當於法律授權民事主體為自己制定的法律。」

㈦ 《民法總則》的性質是什麼

《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㈧ 民法的性質是什麼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熱點內容
關於全面依法治國內容 發布:2025-09-16 02:58:35 瀏覽:241
訴訟法七日內處罰決定書 發布:2025-09-16 02:58:34 瀏覽:464
安理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5-09-16 02:56:27 瀏覽:599
合同法調整的法律關系 發布:2025-09-16 02:49:16 瀏覽:182
美國刑法疑罪 發布:2025-09-16 02:45:35 瀏覽:264
合肥哪裡有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9-16 02:37:29 瀏覽:733
居委會法律援助工作簡報 發布:2025-09-16 02:32:04 瀏覽:748
行政法的電影 發布:2025-09-16 02:31:56 瀏覽:970
依法治縣宣傳教育月活動總結 發布:2025-09-16 02:29:30 瀏覽:907
法治面前 發布:2025-09-16 02:25:46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