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面相
㈠ 古代銅牛刑具是一種什麼刑罰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開端,它不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地區的統稱,創造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但它又是典型的奴隸制社會,統治者為了最大限度鎮壓被壓迫階級的反抗,發明了種種駭人聽聞的酷刑,比如女巫的椅子、水刑、脖頸酷刑、浴桶刑等,下面要講的銅牛刑也是其中一種。
新的刑具出現,總要找個人試試效果,殘暴的法拉里斯直接讓帕里勞斯親自實驗,侍衛把帕里勞斯投入銅牛,點火,帕里勞斯不斷發出悲慘的叫聲,法拉里斯感到非常滿意,令人打開銅牛,拉出了奄奄一息的帕里勞斯,這人本想獻上傑作投其所好,誰料差點丟了小命,什麼賞賜都不要了,灰溜溜跑了,暴君帕里勞斯被推翻後,就是被銅牛燒死的。
在古代,無論中西方,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鎮壓反抗者,均發明了許多慘絕人寰的刑罰。而有一種刑罰它的殘忍程度讓人痛苦不堪,時至今日為止,提到它的人也面面相覷。
所謂的「銅牛」之刑,又被稱之為西西里牛,是來自於古希臘的一種刑具。據說古希臘有一位暴君特別喜歡利用刑具來處罰反叛他的人,而有一個工匠為了討得他的開心,特意製作了銅牛刑具。
㈡ 晚上聯網報警能否拍到盜竊人的面相嗎
晚上受環境影響難以拍到盜竊犯罪嫌疑人的面相,但應當及時報警專,警方立案後可以根據監控拍屬照找出犯罪嫌疑人活動軌跡,有助於破案。
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㈢ 右圖是我國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教授通過顱像復原,還原的一個西安半坡男子形象圖。他在生活中可能食用
A。因為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水稻和粟,半坡的圖騰是人面魚紋,(從人面魚紋盤中可以看出)因此有魚,既然每個答案都有豬肉。所以選A。
㈣ 我會發財嗎
天生不會掉餡餅的,想發財要靠自己的努力奮斗才會實現。看面相那是迷信的東西。
㈤ 楊堅 相貌
關於隋文帝楊堅的相貌,《資治通鑒》卷一七五(583)陳至德元年雲:
十一月,[陳後主陳叔寶]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聘於隋。帝聞隋主[楊堅]狀貌異人,使彥畫像而歸。帝見,大駭曰:「吾不欲見此人!」亟命屏之。
楊堅的相貌到底奇異在何處,以致他的死敵陳叔寶看到畫像後會如此驚懼呢?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文帝紀》上:
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按:此日為十三日。見卷二《文帝紀》下仁壽三年夏五月癸卯詔),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按:當時風俗,王公貴人臨產,必到佛寺。此事《顏氏家訓》似有記載,待考)。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
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按:此句句讀尚須斟酌:如屬上句,則「長上短下」指楊堅手中的「王」字上面長、下面短;如屬下句,則指楊堅身材上長下短。待考。)沉深嚴重。
由此可知,隋文帝的相貌之「奇」在於:一、額頭突出,並有五個隆起的部分從額頭直插到頭頂上。二、下頜特別長,而且很突出。三、眼光外射,咄咄逼人。四、掌紋組成一個「王」字。也許還有:五、上身長,下身短。他這個長相,生下來不久就讓他的母親呂氏「大駭」了一回。「頭上角起」也許是呂氏望著丑兒產生的一種幻覺吧?
一個這樣長相的人,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一定是「奇醜」型的人,連他自己也會「自慚形穢」了。但是,在相術發達的古代,這種相貌卻是「其貴無比」。別的不說,光是他突出的額頭和額頭上那五根「入頂」 的肉「柱」,就是「龍顏」的象徵。楊堅的額頭,用相書上的術語叫做「龍犀」。《文選》南朝梁孝標(峻)《辯命論》說:「龍犀日角,帝王之表。」唐朝李善的注文說:「額有龍犀入發,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也就是說,這種囟下骨頭隱起,下連鼻樑不斷的「龍犀」,以及由於額頭上隆起,在左右鬢角形成的肉「角」,都是「王天下」的貴相。相書上對這種長相還另有一個說法,叫做「龍顏戴干」,龍顏自然是指帝王的相貌,戴就是頭戴,干是古代一種武器,即「干戈」的「干」――一種象「干」字的竿杖。根據古代纖緯書記載,高陽氏(帝嚳)就是這副長相。
因此在當時,很多人認為楊堅有帝王之相。除了前引《資治通鑒》所載陳後主陳叔寶之外,在陳叔寶之前,即大有人為楊堅的相貌而擔憂、畏懼和嫉妒。《隋書》卷一《帝紀》第一《文帝紀》上說:
齊王[宇文]憲言於[周憲]帝曰:「普六茹堅(即楊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帝曰:「此止可為將耳。」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帝不悅,曰:「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匿。
宇文憲和王軌(即烏丸軌)與楊堅同朝為官而矛盾頗深,他們在周憲帝前進言,要欲除掉楊堅,所根據的理由就是「相貌非常」或「貌有反相」。周憲帝雖然反駁了他們的言論,還強為鎮靜地說「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之類的話,其實心裡也未嘗不害怕,因為他也相信楊堅的相貌確實「有反相」。《文帝紀》上記載:
[周憲]帝嘗遣善相者趙昭視之,昭詭對曰:「不過作柱國耳。」既而陰謂高祖曰:「公當為天下君,必大誅殺而後定。善記鄙言!」
如果周憲帝不對楊堅的相貌產生懷疑,又為什麼要趙昭這位看相高手去暗中觀察楊堅呢?而趙昭自己也堅信楊堅「當為天下君」,如是採取了一個兩面派的手法:他一面騙周憲帝說楊堅只是一個「作柱國(官職名)」的材料,一面又巴結楊堅,把真相告訴他,並要他記住自己的預言。楊堅本人,為了自己這副相貌,付出了不少代價。在襁褓里,就差點被自己的母親扔到地下摔死;長大之後,又受到同僚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時刻面臨被害的危險。這樣也就使他不得不「深自晦匿」,把自己隱藏下來。當然,真正最相信相貌非常,「當為天下君」的人,自然是楊堅自己。他本是一個頗為迷信的人,又對占卜看相之類有濃厚興趣,從別人嘴裡和看相算命的書上,他對自己的相貌也信心十足。《隋書》卷五十《龐晃傳》雲:
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龐]晃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結納。及高祖去官歸京師,晃迎見高祖於襄邑。高祖甚歡。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圖籙。九五之日,幸願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
龐晃在楊堅尚未顯達之時,就因為楊堅「相貌非常」而巴結他,向他表忠心,希望他當了皇帝之後,不要忘記自己。而楊堅聽後,只是富有深意地笑著說:「不要瞎說呀!」楊堅的心思,在這一「笑」之中昭然若揭了。因為看到楊堅相貌而對他抱有信心的人,不止龐晃一人。在《隋書》中,還有數例可尋。比如卷三八《鄭譯傳》雲:
初,高祖與譯有同學之舊,譯又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傾心相結。
同卷《盧賁傳》:
時高祖為大司武,[盧]賁知高祖為非常人,深自推結。
還有卷三九《竇榮定傳》:
[竇榮定]其妻則高祖姊安成長公主也。高祖少小與之情契甚厚,榮定亦知高祖有人君之表,尤相推結。
鄭譯、盧賁、竇榮定以及前面所說的趙昭、龐晃等人,日後都成為楊堅的親信和心腹,為他篡奪北周皇位和創立隋朝天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們自己當然也享受到了楊堅帶給他們的榮華富貴。
楊堅得了天下,成為隋文帝之後,還對自己的相貌十分得意,繼續利用它來向臣民宣傳他貴為天子是命中註定。據《隋書·王劭傳》記載,當年王劭因「私撰國史」而犯法,隋文帝本欲處以刑法。但王劭精通歷史,又善於逢迎,是他首先提出隋文帝有「龍顏戴干」之相,因而贏得了隋文帝的歡心,不但沒有處罰他,還讓他入朝當了著作郎,參修國史。仁壽年間,王劭將「龍顏戴干」以及其他種種有關隋文帝的祥瑞之異,結合各種纖緯、宗教的說法,寫成一部三十卷的《皇朝靈感志》,獻給隋文帝。隋文帝不但下令將此書頒行天下,而且還命令王劭在年末召開的地方官朝會上半唱半念。王劭不敢怠慢,足足唱念了十天,才算完成了任務,並受到了隋文帝的厚賞。
㈥ 右圖是我國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教授通過顱像復原,還原的一個西安半坡男子形象圖。他在生活中可能食用的
D(A
㈦ 古文中「帽寢」怎有相貌醜陋之意
寢1 〔qǐn ㄑㄧㄣˇ〕
〔《廣韻》七稔切,上寢,清。〕
亦作「 寑1 」。「 寢1 」的繁體字。
1.睡;卧。《詩·小雅·斯干》:「乃寢乃興,乃占我夢。」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生將馳赴 宣陽 ……計程不能達。乃弛其裝服,質饌而食,賃榻而寢。」 郭沫若 《湘纍》:「我睡在床席上,又何嘗能一刻安寢?」2.引申為物體橫放著。參見「 寢石 」。3.寢宮;卧室。《國語·晉語一》:「 獻公 田,見 翟柤 之氛,歸寑不寐。」《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吳國夫人 命丫環接入內寢,問其緣故。」 清 昭連 《嘯亭續錄·百菊溪制府》:「 溫 , 山右 人,故年少美麗,遂潛入 鄭 寢中解衣酣寢,誘 鄭 以薦枕焉。」參見「 寢門 」。4.古代帝王宗廟之後殿,為放置祖宗衣冠之處。《宋史·禮志九》:「 周 制有廟有寢,以象人君前有朝後有寢也。廟藏木主,寢藏衣冠。」 元 劉塤 《隱居通義·禮樂》:「古宗廟前制廟,後制寢。」參見「 寢廟 」。5.指陵寢。 秦 漢 以後帝王陵墓上的正殿。《漢書·韋玄成傳》:「又園中各有寢、便殿。」 顏師古 註:「寢者,陵上正殿,若平生露寢矣。」 晉 張載 《七哀詩》之一:「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6.止息;廢置。《商君書·開塞》:「一國行之,境內獨治;二國行之,兵則少寢;天下行之,至德復立。」《漢書·刑法志》:「 三代 之盛,至於刑錯兵寢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極功也。」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蓋明鏡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 毛嬙 之面或有疵瑕而寢其鑒也。」7.謂湮沒不彰;隱蔽。 漢 揚雄 《法言·淵騫》:「或問:『 淵 騫 之徒惡乎在?』曰:『寢。』或曰:『 淵 騫 曷不寢?』曰:『攀龍麟,附鳳翼,巽以揚之,勃勃乎其不及也。如其寢,如其寢。』」 汪榮寶 義疏:「寢,謂湮沒不彰。」《文選·王僧達〈祭顏光祿文〉》:「涼陰掩軒,娥月寢耀。」 呂延濟 註:「寢曜,謂無光也。」《陳書·樊毅傳》:「會 施文慶 等寢 隋 兵消息, 毅 計不行。」 唐 元稹 《鶯鶯傳》:「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8.醜陋。《晉書·文苑傳·左思》:「貌寢,口訥,而辭藻壯麗。」 金 秦略 《拳秀峰》詩:「磊丑石之秀,其秀在丑中。正如古丈夫,貌寢氣質雄。」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吳鰲》:「有剃發待詔名 羅漢 者,家 衛輝 ,貌甚寢,究極音律,雖 吳 中曲師不能過。」參見「 寢容 」。9.通「 寖 」。逐漸。 宋 曾鞏 《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約日皆會,飲酒賦詩,以敘去處之情而致綢繆之意,歷世寢久,以為故常。」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中:「按 黃帝 時獨 姬 姜 數姓耳,後世賜族者寢多。」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其國寢強,盡出驅 元 裔 蒙古 出境,恢復舊疆。」10.通「 祲 」。使盛大。《文選·班固〈東都賦〉》:「天官景從,寢威盛容。」 李善 註:「寢威,寢其威武也。」寢,五臣本作「祲」。 李周翰 註:「祲,盛大,謂盛其威容也。」
【寢小】醜陋矮小。《梁書·王筠傳》:「 筠 狀貌寢小,長不滿六尺。」
【寢不成寐】見「 寢不聊寐 」。
【寢不安席】睡覺不能安於枕席。形容心事重重。《戰國策·齊策五》:「 秦王 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一》:「國兵新破,王寢不安席。」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張史和戰異議》:「此臣所以食不甘味,而寢不安席也。」《三國演義》第十五回:「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寢不聊寐】亦作「 寢不成寐 」。
睡不著覺。形容心事重重。 漢 賈誼 《新書·匈奴》:「夫或人且安得久悍若此!故三表已諭,五餌既明,則 匈奴 之中乖而相疑矣,使單於寢不聊寐,食不甘口,揮劍挾弓,而蹲穹廬之隅,左視右視,以為盡仇也。」《三國演義》第三五回:「 玄德 飲膳畢,即宿於草堂之側。 玄德 因思 水鏡 之言,寢不成寐。」
【寢戈】近身護衛用的武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癸 言 王何 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 杜預 註:「寢戈,親近兵杖。」
【寢止】住宿。《古今小說·陳希夷四辭朝命》:「 華陰 令 王睦 親到 華山 求見先生,至 九石岩 ,見光光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乃問道:『先生寢止在於何所。』」
【寢戶】內室的門。 漢 賈誼 《新書·俗激》:「盜者慮探柱下之金,掇寢戶之簾,攓兩廟之器。」
【寢石】卧石,橫躺著的石頭。《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一:「 楚 熊渠子 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金鎩羽。下視,知其石也。」後亦為典。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送餞》:「我 勾踐 被 吳 圍住,困居此山,心魂不寧,手足無措,見寢石以為虎,認草木而皆兵。」
【寢丘】 春秋 時 楚 地名。在今 河南 固始 、 沈丘 兩縣之間,以貧瘠著稱。《呂氏春秋·異寶》:「 孫叔敖 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受無利地。 楚 越 之間,有 寢 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 荊 人畏鬼而 越 人信禨,可長有者唯此也。』」《史記·滑稽列傳》:「於是 庄王 謝 優孟 ,乃召 孫叔敖 子,封之 寢丘 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常以借喻貧瘠的土地。 清 錢謙益 《漳浦劉府事墓誌》:「先尹分甘讓肥,所自予者,皆 寢丘 之田。」
【寢丘之志】相傳 楚 令尹 孫叔敖 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 楚 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請受瘠薄的 寢丘 ,以保長久不失。後因謂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為「寢丘之志」。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既秉辭 梁 之分,又懷 寢丘 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參見「 寢丘 」。
【寢穴】陵墓之地。 清 張岱 《陶庵夢憶·鍾山》:「 高皇帝 與 劉誠意 、 徐中山 、 湯東甌 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寢皮食肉】1.《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後以「寢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 清 洪升 《長生殿·罵賊》:「縱將他寢皮食肉也恨難劖。」 勇立 《論排外不宜有形跡》:「排以形跡者不然,其對外也,深閉固拒,視若仇讎,苟為力之所能及,雖寢皮食肉,亦若不以為過。」2.借指勇武的行為或精神。 金 元好問 《射虎》詩:「寢皮食肉男兒事,未分書生袖手閑。」
【寢耒】耒耜等農具放著不用。指農事荒廢。《呂氏春秋·上農》:「數奪民時,大飢乃來。野有寢耒,或談或歌;旦則有昏,喪粟甚多。」
【寢伏】1.卧伏。《隋書·天文志上》:「昔 蔡邕 自朔方上書曰:『以八尺之儀,度知天地之象,古有其器,而無其書。常欲寢伏儀下,案度成數,而為立說。』」2.息,滅。
【寢衣】1.猶被子。《論語·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何晏 集解:「今之被也。」《說文·衣部》:「被,寢衣,長一身有半。」2.睡衣。 巴金 《雨》六:「同時那個穿了寢衣躺在床上嚷著肚皮痛的 高志元 也閉了闊嘴。」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將掛了的寢衣除了給他。」
【寢弛】廢棄。 宋 曾鞏 《瀛州興造記》:「維北邊自通使 契丹 ,城壁樓櫓御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
【寢車】火車的卧鋪車廂。 豐村 《美麗》:「我們急忙吃完了面,去 小金 的寢車看了一下,又走到我的寢車來。」
【寢兕】卧著的獨角犀。常畫於帝王車輪上以壯威。《荀子·禮論》:「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
【寢兵】息兵;停止戰爭。《管子·立政》:「寢兵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史記·匈奴列傳》:「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 明 張煌言 《放歌》:「藐孤軍之屹立兮,呼癸呼庚;予憫此孑遺兮,遂息機而寢兵。」 梁啟超 《春秋中國夷狄辨序》:「 春秋 之治天下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禁攻寢兵。」
【寢免】罷免;免去。 宋 葉適 《辭免華文閣待制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狀》:「伏乞俯諒微誠,特賜敷奏,寢免 華文閣 待制恩命,只以本官依舊宮觀。」
【寢苫】見「 寢苫枕塊 」。
【寢苫枕干】謂古時父母被人所殺,子女卧草枕盾,表示時刻不忘報仇。《禮記·檀弓上》:「 子夏 問於 孔子 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 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
【寢苫枕土】同「 寢苫枕塊 」。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晉書》:「 高宗 諒暗者,除服而不言,故不雲服喪三年,而雲諒暗三年,明不復寢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寢苫枕戈】同「 寢苫枕干 」。
明 劉基 《春秋明經·考仲子之宮築王姬之館於外》:「以大義言之,則公[ 魯庄公 ]也方當寢苫枕戈之時,而與仇人主婚姻之禮,不亦悖乎!」
【寢苫枕草】睡草薦,以草把為枕。古時居父母喪的禮節。《左傳·襄公十七年》:「 齊 晏桓子 卒, 晏嬰 麤縗斬,苴絰、帶、杖,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
【寢苫枕塊】鋪草苫,枕土塊。古時居父母喪之禮。《儀禮·既夕禮》:「居倚廬,寢苫枕塊。」 賈公彥 疏:「孝子寢卧之時,寢於苫以塊枕頭,必寢苫者,哀親之在草;枕塊者,哀親之在土雲。」 明 無名氏 《四賢記·構釁》:「那蛾眉女流,秉心如水,寢苫枕塊居親制。」亦省作「 寢苫 」。《清史稿·宣宗紀三》:「甲戌,皇太後崩,乙亥,奉安大行皇太後梓宮於 茲寧宮 。上居倚廬,席地寢苫。」 章炳麟 《讀郭象論嵇紹文》:「 崑山 顧君 論 嵇紹 ,以為 晉 非其君,倍父而求肉食, 盪陰 之死,不足以自蓋。烏虖!寢苫之痛雖故,為君臣何有也。」
【寢卧】睡眠息止。《莊子·天運》:「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聚弟子游居寢卧其下。」 宋 沈作喆 《寓簡》卷六:「 蘇端明 平生寢卧時,已就枕,則安然不復飜動,至於終夕。」
【寢事】息事,完事。 熊秉坤 《武昌起義談》:「秋七月,同營 雷震春 酗酒後失慎,幾興黨獄,余以嚇騙,代其緩頰,倖免,僅開除軍籍五人寢事。」
【寢具】睡覺用的東西。 漢 司馬相如 《美人賦》:「於是寢具既設,服玩珍奇。」
【寢所】猶寢室,住所。 唐 袁郊 《甘澤謠·紅線》:「某子夜前三刻,即到 魏郡 ,凡歷數門,遂及寢所。」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上:「及臨 知白 寢所,見其敝氈縑被帳帟質素,嗟美久之。」
【寢門】亦作「寑門」。
古禮天子五門,諸侯三門,大夫二門。最內之門曰寢門,即路門。後泛指內室之門。《儀禮·士喪禮》:「君使人吊,徹帷,主人迎於寢門外,見賓不哭。」 鄭玄 註:「寢門,內門也。」《漢書·元後傳》:「兄弟宗族所蒙不測,當殺身靡骨死輦轂下,不當以無益之故有離寑門之心。」 宋 梅堯臣 《南陽謝紫微輓詞》詩之一:「遂哭寢門外,始嗟梁木摧。」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三朝要典》:「而以寢門之侍疾,歸獄綸扉;以道聽之傳聞,滅人門戶,是誠何心哉!」
【寢牀】1.躺卧在床上。 宋 晁補之 《朝奉郎致仕陳君墓誌銘》:「少貧賤,刻意於學,夜不寢牀,置足水中以警寐。」2.睡覺用的床。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青草面著這么柔軟的寢床,楊柳張著那麼輕輕的羅帳,聽著海水的睡歌,蓋著溫暖的陽光,他們真是安穩,睡得好象死人一樣。」
【寢陋】亦作「寑陋」。
容貌醜陋。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 伾 以侍書幸,寢陋, 吳 語,上所褻狎。」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 丁稜 ]口訥,貌寢陋。」 元 劉塤 《隱居通議·詩歌一》:「 桂舟公 古學古貌,與世少可,居常以寑陋期期自恨,而修讀述作,至老不衰。」 王西彥 《古屋》第三部二:「歷史上往往不乏容貌寢陋的偉大人物。」
【寢侻】醜陋。《新唐書·儒學傳上·歐陽詢》:「[ 歐陽詢 ]貌寢侻,敏悟絕人。」
【寢食】睡覺和吃飯。亦用以泛指日常生活。《列子·天瑞》:「 杞國 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南朝 宋 謝靈運 《齋中讀書》詩:「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水滸傳》第一一六回:「 宋江 在 桐廬 扎駐寨柵,又見折了 院小二 、 孟康 ,在帳中煩惱,寢食俱廢,夢寐不安。」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此等造詣,非可言傳,只宜多購 元 曲,寢食其中,自能為其所化。」
【寢食不安】睡覺和吃飯都不安寧。形容心煩意亂。《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皇帝自此之後,日夜思慕,寢食不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兄飄零歲余,嚴親懷怒,閨閣離心,設身以處兄之地,誠寢食不安之時也。」 王西彥 《古屋》第五部五:「在未得到最後結果以前,就惶惶不可終日,弄到寢食不安,形容枯瘦。」
【寢跡】亦作「 寢跡 」。
隱藏行跡。指隱居。 晉 陶潛 《張長公》詩:「寢跡窮年,誰知斯意。」 晉 陶潛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寢跡衡門下,邈興世相絕。」
【寢庭】1.路寢外的庭院。《左傳·成公六年》:「 韓獻子 將新中軍,且為仆大夫。公揖而入, 獻子 從。公立於寢庭。」 楊伯峻 註:「寢庭,路寢外庭院。」2.指帝王卧室外的庭院。《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衛士 崔卿 、 刁文懿 憚於行役,冀上驚而止,乃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皆以大逆論。」
【寢室】1.猶宮室。《禮記·表記》:「諸侯非其國,不以筮,卜宅寢室。」 鄭玄 註:「諸侯受封乎天子,因國而國;唯宮室欲改易者,得卜之耳。」2.卧室。《後漢書·蘇不韋傳》:「 不韋 與親從兄弟潛入廥中,夜則鑿地,晝則逃伏。如此經月,遂得傍達 暠 之寢室,出其牀下。」 唐 唐暄 《還渭南感舊》詩之一:「寢室悲長簟,妝樓泣鏡台。」 巴金 《懷念蕭珊》三:「有人勸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寧願讓骨灰盒放在我的寢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3.古代帝王宗廟中的後殿。宗廟中無東西廂之殿。《宋書·禮志三》:「府君遷主,宜在 宣皇帝 廟中。然今無寢室,宜變通而改築。」《清史稿·禮志五》:「列祖、列宗,百世不祧,若建世室後殿旁,反嫌居 太祖 上。唯增寢室,則昭穆序矣。」參見「 寢廟 」。
【寢宮】亦作「寑宮」。
1.帝王的宮室。《呂氏春秋·用民》:「 句踐 試其民於寑宮,民爭入水火。」 漢 王充 《論衡·率性》:「 句踐 亦試其士於寢宮之庭,赴火死者,不可勝數。」2.指陵寢,陵墓。 唐 白居易 《陵園妾》詩:「命如葉薄將奈何,一奉寢宮年月多。」《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和思皇後趙氏》:「以皇後褘衣於陵所寢宮招魂,置衣於魂輿。」 清 昭連 《嘯亭雜錄·裕陵聞香》:「甫啟地宮石門,聞有異香自隧道出,清芬可愛,如是者數日乃已。蓋寢宮幽閟日久,山嶽秀氣所鍾靈也。」3.帝王後妃的宴居之所。《紅樓夢》第八三回:「走至 元妃 寢宮,只見奎壁輝煌,琉璃照耀。」4.泛指內室。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以寇之道,而據我寢宮,入我牀笫,亦未嘗不可與我同化。」
【寢弭】平息;消除。《明史·姜曰廣傳》:「前見文武交競,既慙無術調和;近睹逆案忽翻,又愧不能寢弭。」
【寢格】擱置;阻礙。《宋史·杜衍傳》:「每內降恩,率寢格不行,積詔旨至十數,輒納帝前。」 明 張居正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隨該吏部題覆,欲各衙門皆立勘合文簿,事下各撫按官,皆明立程限,責令完報,然亦未聞有如期令而以實應者,甚者寢格如初。」
【寢息】1.停息;擱置。《後漢書·蔡邕傳》:「是時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憂悸失色。未詳斯議,所因寢息。」《北齊書·循吏傳·張華原》:「人懷感附,寇盜寢息。」《廿載繁華夢》第二回:「恐真個查辦出來,礙著海關大臣的情面,若有牽涉,覺得不好看,就把這事寢息不提。」2.睡卧休息。 晉 潘岳 《悼亡詩》:「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宋 王讜 《唐語林·容止》:「夏日中欲寢息,則顧軍將令下簾。」 清 顧炎武 《子德李子聞余在難特走燕中告急諸友人復馳至濟南省視於其行也作詩贈之》:「橐饘勤問遺,寢息共論評。」
【寢衾】泛指睡眠所用之衣物。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疑獄》:「彼妻所穿之鞋,乃婦人寢衾中物。」
【寢衰】逐漸衰減。寢,通「 寖 」。 宋 范鎮 《東齋記事》卷三:「初,舉人居鄉,必以文卷投贄先進,自糊名後,其禮寢衰。」
【寢席之戲】指夫妻間的玩笑。《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蔡 女為 桓公 妻, 桓公 與之乘舟,夫人盪舟, 桓公 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 桓公 大怒,將伐 蔡 , 仲父 諫曰:『夫以寢席之戲,不足以伐人之國。』」
【寢座】猶卧榻。 晉 葛洪 《神仙傳·李少君》:「 齊桓公 常設此器於寢座。」
【寢病】卧病。《晏子春秋·諫上九》:「 翟王子羨 臣於 景公 ,以重駕,公觀之而不說也。嬖人 嬰子 欲觀之,公曰:『及 晏子 寢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觀之。」《孔子家語·終記》:「[ 孔子 ]遂寢病七日而終,時年七十二矣。」《後漢書·宋均傳》:「 均 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為民愛若此。」
【寢疾】亦作「寑疾」。
卧病。《左傳·昭公七年》:「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後漢書·董卓傳》:「及 靈帝 寑疾,璽書拜 卓 為 並州 牧。」《醒世恆言·隋煬帝逸游召譴》:「 文帝 寢疾於 仁壽宮 ,夫人與太子 廣 同侍疾。」 清 曾國藩 《唐確慎公墓誌銘》:「時總督 陶文毅公 澍 寢疾,公代行使院政事。」
【寢宴】見「 寢讌 」。
【寢容】容貌醜陋。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乃使相國 范蠡 進曰:『 越王 勾踐 竊有二遺女, 越國 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謹使臣 蠡 獻之,大王不以鄙陋寢容,願納以供箕箒之用。』」
【寢弱】逐漸衰落。寢,通「 寖 」。 明 袁宏道 《敘姜陸二公同適稿》:「而剽竊成風,萬口一響,詩道寢弱。」
【寢陵】帝王的陵墓。 明 唐順之 《工部侍郎顧璘誥辭》:「朕只承二聖,懋建寢陵,雖徙邑置園,已擴藩維之舊,而豐碑大隧,未崇無上之規,義取必誠。」
【寢處】1.猶坐卧,息止。《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臣為隸新,然二子者,譬如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孔子家語·五儀》:「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宋 陳鵠 《西塘集耆舊續聞》卷一:「公即棄官,逕歸其家,築草堂三間於家側,日夜寢處其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惟一客 宮夢弼 , 陝 人,生平無所乞請。每至,輒經歲。詞旨清灑, 柳 與寢處時最多。」2.猶言食肉寢皮。《左傳·昭公三年》:「 子雅 不可,曰:『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 和 擊桌曰:『曩年非姥憐賜一甌粥,更何得旋鄉土!今欲得而寢處之。』」參見「 寢皮食肉 」。
【寢堂】1.帝王陵墓的正殿。《太平廣記》卷三九六引 唐 無名氏《廣古今五行記·劉曜》:「大霖雨,震 曜 ( 前趙 劉曜 )父墓門屋,大風飄散,發父寢堂於外垣五十餘步。」2.泛指房舍居室。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段成式》:「寺中彌勒殿, 齊公 寢堂也。」 明 唐順之 《葛母傳》:「已而從 容庵 徙於 揚 ,則又助 容庵 構新居。其經理視 鳳陽 時尤勤,不逾時,而寢堂言言,遂如故家。」
【寢帳】床上的帳幔。 唐 李賀 《追賦畫江潭苑》詩之二:「淚痕霑寢帳,勻粉照金鞍。」 唐 袁郊 《甘澤謠·紅線》:「某發其左扉,抵其寢帳。見 田親家翁 正於帳內,鼓趺酣眠。」
【寢停】猶言停罷。免職。《舊唐書·令狐楚傳》:「此名已聞於日下,不必更立碑頌,乞賜寢停。」 宋 歐陽修 《辭直除知制誥狀》:「伏望聖慈,憫臣愚訥,直降恩命,特賜寢停。」
【寢訛】《詩·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或降於阿,或飲於池,或寢或訛。」後以「寢訛」指牛羊的卧息與活動。 唐 韓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爾牛時寢訛,我仆或歌咢。」 明 劉基 《送海寧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為之豐其草水,適其寢訛,去其瘯蠡,驅其豺狼,然後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 清 王士禛 《戴嵩<牛圖>》詩:「一頭摩角一頭齕,寢訛有態何其工。」
【寢宿】睡卧宿息。《後漢書·陳蕃傳》:「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污鬼神乎?」
【寢冤】猶沉冤。積久未報的冤讎。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女子前訴曰:『妾夫為 涪 令之官,過宿此亭,為亭長所殺。』 少林 曰:『當為理寢寃,勿復害良善也。』」
【寢惡】醜陋。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五:「 天後 時, 洛 中 殖業坊 西門酒家有婢,蓬頭垢面,傴肩皤腹,寢惡之狀,舉世所無。」
【寢遏】亦作「寑遏」。
擱置;阻止。《後漢書·種暠傳》:「時所遣八使光祿大夫 杜喬 、 周舉 等,多所糾奏,而大將軍 梁冀 及諸宦官互為請救,事皆被寑遏。」《資治通鑒·漢順帝漢安元年》:「八使所劾奏,多 梁冀 及宦官親黨;互為請救,事皆寢遏。」 胡三省 註:「寢者,已御其奏,寢而不行。遏者,其奏未達,遏而不上。」
【寢幄】卧室內的帷帳。借指卧室。 宋 王鞏 《聞見近錄》:「上遣御葯院供奉官 高居簡 就第,召 張文定 至寢幄。」
【寢飯】睡覺和吃飯。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一:「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寢飯。」
【寢湮】逐漸湮沒。寢,通「 寖 」。 清 余懷 《<板橋雜記>序》:「而古跡寢湮,存者惟 南市 、 珠市 及舊院而已。」
【寢寐】睡卧。 漢 司馬相如 《長門賦》:「忽寢寐而夢想兮,魂若君之在傍。」 句道興 本《搜神記》:「 蘭 即夜中夢見亡母語 蘭 曰:『新婦燒我面痛。』寢寐心惶。」
【寢遠】久遠。寢,通「 寖 」。《太平廣記》卷四七九引 五代 范資 《玉堂閑話·老蛛》:「 泰岳 之麓有 岱嶽觀 ,樓殿咸古制,年代寢遠。」
【寢夢】猶睡夢。 唐 陳玄佑 《離魂記》:「[ 倩娘 ]泣曰:『君厚意如此,寢夢相感。』」
【寢想】夜卧思念。《淮南子·道應訓》:「 尹需 學御三年而無得,私自苦痛,常寢想之,中夜夢受秋駕於師。」
【寢頓】衰頹;廢止。 晉 皇甫謐 《<三都賦>序》:「至於 戰國 ,王道陵遲,風雅寢頓,於是賢人失志,詞賦作焉。」《宋書·謝庄傳》:「又選官裁病,即嗟誚滿道,人之四體,會盈有虛,旬日之間,便至怨詈,況實有假託,不由寢頓者邪。」《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上》:「頃者 淮 徐 未賓,廟隔非所,致令祠典寢頓,禮章殄滅。」
【寢睡】睡卧。《魏書·祖瑩傳》:「父母寢睡之後,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所覺。」
【寢跡】見「 寢跡 」。
【寢園】亦作「寑園」。
陵園。《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諸廟寑園。」 唐 王維 《敕賜百官櫻桃》詩:「總是寢園春薦後,非關御苑鳥銜殘。」《清史稿·高宗紀一》:「葬 端慧皇太子 於 朱華山 寢園。」 曹亞伯 《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義》:「不急新政之振興,惟事寢園之修補。」
【寢置】猶擱置。 郭沫若 《歷史人物·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一》:「因為他傾倒了畢生的心血所造成的樂器,為當時的權貴者所忌而遭了寢置,他於勞瘁之餘更加以悲憤,是有得病的可能的。」
【寢幌】卧床的帳幔。 唐 楊衡 《他鄉七夕》詩:「寢幌凝宵態,妝奩閉曉愁。」
【寢滅】息滅。《警世通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顧視而妖氛寢滅,指揮而宇宙廓清。」
【寢殿】1.帝王的寢宮,卧室。 唐 顏師古 《隋遺錄》卷下:「帝披單衣亟行擒之,乃宮婢 雅娘 也,回入寢殿, 蕭妃 誚笑不知止。」 宋 無名氏 《劍俠傳·田膨郎》:「 唐文宗皇帝 嘗寶白玉枕, 德宗 朝 於闐國 所貢,雕琢奇巧,蓋希代之寶,置寢殿帳中。」《初刻拍案驚奇》卷七:「 法善 道:『玉笛何在?』 玄宗 道:『在寢殿中。』」2.宗廟中收藏祖先衣冠之殿堂。《清史稿·禮志五》:「古者廟前寢後,廟以祭饗,今前殿是,寢以藏衣冠,今中殿後殿是。茲所當議者,藏衣冠寢殿耳。應就中殿左建寢殿,祭饗仍在前殿。」參見「 寢廟 」。3.陵墓的正殿。《後漢書·祭祀志下》:「 秦 始出寢,起於墓側, 漢 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新唐書·虞世南傳》:「 堯 葬壽陵,因山為體,無封樹、寢殿、園邑,棺槨足以藏骨,衣衾足以朽肉。」
【寢奪】罷免;免除。 宋 沈括 《夢溪筆談·人事二》:「明年,除館閣校勘,御史發其舊事,遂寢奪,改差國子監主簿,仍帶 鄭州 推官。」
【寢端】謂消除事端。
【寢滯】停滯,蹇阻。《後漢書·郭鎮傳》:「[ 陳伯敬 ]年老寢滯,不過舉孝廉。」
【寢慢】怠慢,輕慢。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雜說》:「古語曰:斛滿人概之,人滿神概之。聖人其善概歟?大奢概以中,溢欲概以道,寢慢概以威,由是治身,由是化人。」
【寢寢】漸漸,逐漸。寢,通「 寖 」。 清 楊篤生 《新湖南》第四篇:「自 唐 至 宋 ,胡族寢寢益猖獗,吾國民寢寢益柔懦, 南宋 諸儒雖大聲疾呼,以復仇雪恥,號召天下,顧其學說之界畫,國家與世界混茫而不可辨。」
【寢合】見「 寢閣 」。
【寢閣】1.古代帝王日常處理政事的便殿。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崇政殿 宿衛士作亂於殿前,殺傷四人,取准備救火長梯登屋入禁中,逢一宮人,問:『寢合在何處?』宮人不對,殺人。」 宋 岳飛 《奏乞本軍進討劉豫札子》:「陛下比者寢合之命,聖斷已堅,咸謂恢復之功指日可冀,何至今日尚未決策北向?」2.擱置。《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佑四年》:「頃 江 南歲飢,貸種糧
㈧ 面相有刑事訴訟法看哪
您好!面相與《刑事訴訟法》沒有關聯性,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回。答」表面慈眉善目的也可能是刑事犯罪分子,表面長得無法令人恭維的也很可能遵紀守法一輩子。如果面向和《刑事訴訟法》有關聯性的話,中國政法大學就可以關門了,取而代之的將是面向研究所。人民法院的法官也該失業的,取而代之的是面相大師。謝謝閱讀!
㈨ 刑法理論中重的行為能否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刑法中行為的理論必須要解決如下問題:①將忘卻犯如何能包含其中。②如何統合出一個作為與不作為的上位概念。③主觀罪過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能否被包含在行為之中,構成行為的概念。在犯罪構成四要件客觀方面的行為是剝離主觀要素的。這種「行為」專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即危害行為[7]。把行為主客觀面相剝離是古典犯罪論體系的做法,是徹底的結果無價值論者的追求,是一種對主觀違法要素的否定。
我國刑法理論通說認為,危害行為是指行為人在意識的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危害行為有三個特徵,即有意性、有體性、有害性。如上所提到的三個問題,忘卻犯乃過失犯罪與不作為犯罪之競合,而我國刑法理論通說對行為的定義中的「有意性」和「有體性」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說的「有體性」是指人的身體活動,乃積極活動與消極活動的統合,應當包括作為與不作為,那麼第二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有害性」這一特徵在非常抽象、實質的視野下解決了一般社會行為與刑法上有害行為的界限。「有意性」中的意識,指的是單純支配行為人實施身體活動的意識,與主觀罪過無關,這就解決了犯罪構成主觀方面與客觀方面的分離,從而為主客觀統一的犯罪行為奠定了基礎,也為違法與罪責的分離,提供了可能。因此,對危害行為的定義,通說理論是十分科學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