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散文

民法典散文

發布時間: 2021-02-21 10:08:09

① 卷、編、章、節、條、款、項、目在文章中如何應用

作為規范性文件的結構單位,主要包括了:卷、編、章、節、條、款、項、目,這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其中,卷、編、章、節是標題結構單位,條、款、項、目是條文結構單位。

從另一角度而言,卷、編、單、條是獨立的結構單位,它們不以其他結構單位(主要指上位的結構單位)的存在為前提,節、款、項、目則是附屬的結構單位,它們必須以其他結構單位(指上位的結構單位)的存在為前提。

(一)章的應用:

章是規范性文件中常見的結構單位,其格式為「第X章」

在章的應用中應當注意的主要問題是:

1、必須規范性文件內容較多,並且有劃分層次的需要。

內容繁多,才有應用章的可能性,而層次復雜,才有應用章的必要性。

2、在內容上,各章之間應當既相對獨立,也存在一定的邏輯聯系。沒有相對獨立性也就沒有設章的必要。但在另一方面,各章還應當根據其所規范的內容於相互間形成一定的邏輯順序,從而產生協調一致的整體性。

3、各章的篇幅應當適當。應當盡可能保持規范整體體繫上的均衡性,避免出現嚴重失衡的現象。作為章的篇幅的最低限,一章中應當有兩條以上的內容,但特殊情況下,附則中僅包含一個規范條文的情形也是有的,這可視作例外。

(二)節的應用:節的應用頻率相對章而言要較少,其應用格式為「第X節」。

對節的應用應當注意以下的問題:

1、作為附屬性結構單位,節只能於章下設置,不能脫離於章而獨立存在。

2、節只應當在必要時才予設立,不應過濫。

3、與章的應用相同的是,各節本身的內容應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同一章下的各節之間也應當有一定的邏輯聯系。

(三)條的應用:

條是規范性文件中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單位,在這一意義上而言,條可以說是規范性文件最具有根本性意義的獨立結構單位。

規范性文件中可以沒有其他任何的結構單位,但卻不可能沒有條,條既可以完全獨立於卷編章節款項目而存在,也可以在章下設置,還可以在節下設置。

條的應用格式,是「第X條」,對於某些條文較少的規范,還可能以漢字序數的「一、二」的形式出現。在極個別情況下,如某些司法解釋中,還可能會以阿拉伯數字的「1、2」這樣的非常規形式出現,但對此,我們不提倡在制定內部規范時適用。

至於前兩種,根據規范的條文多少及結構類型來合理選擇,較合適的還應當是應用「第X條」的格式。

關於條的應用,應當注意的問題是:

1、條的長度應當適宜。2、條文的內容應當獨立完整,特別是在邏輯上應當完整。

3、條文之間也應當保持一定的邏輯順序。

(四)款的應用:

款的應用頻率可以說僅次於條,也是相當高的。款的應用格式是以自然段劃分,無需序號,相互間僅以句號區分。

作為附屬的結構單位,款嚴格隸屬於條,不能脫離於條而單獨存在。款的作用就是為了解決條的邏輯結構問題,特別是在條的內容偏長且蘊含多重意思或多層結構時,可以通過款的設置使條顯得內容更具有條理性,更清楚易懂。

款的應用應當注意的問題是:

1、款的設置如節一樣,只應在必要時才予設置。

2、款的設置上有多種方式。

(五)項的應用:

項是次於款的結構單位,盡管同屬於附屬性結構單位,但是項在設置上卻較款要更為靈活。即項並不嚴格隸屬於款,我們既可以在款下設項,也可以在條下直接設項。

而與項相同的是,項的使用同樣是為了解決條的結構問題,使蘊含多重意思與多層結構的條的內容能夠更清晰地得以表達。

項的應用格式是以「(一)、(二)」方式,分段表述,相互間以「;」號相區分。在個別情況下、特別是各項內容較少的時候,也會不進行分段,而在一段內連續排列,但這較為罕見。

項的應用應當注意以下的問題:

1、項的應用應當有必要性

(1)當條文只有一層完整的意思(因此無設款的餘地),但這一層意思又包含多個部分時(因此有設項的必要),可以考慮設項,這屬於在條下直接設項的情形;

(2)條下已經設款,而款本身的內容也較多,結構也復雜時,有必要進一步設項,這是款下設項的情形。

2、項不具有完全獨立性與完整性。

3、項的數目應有限制。

(六)目的應用:

目是項下的一個結構單位,也是目前規范性文件中所使用的最小的結構單位。作為附屬性結構單位,目嚴格隸屬於目,不能脫離於目而獨立存在。

目的應用格式是:用阿拉伯數字「1.、2.、3.」,分段表述,以「;」區分。

(1)民法典散文擴展閱讀

根據《立法法》我國的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是法律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制定全國性的行政法規、國務院部委制定部門規章、各省市自治區政府制定地方性規章,除以上外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均可依法制定規范性文件(有時政府省部一級也會制定規范性文件,人大是無權制定規范性文件,但有權審查)。

建議初學者在區別法律法規與規范性文件時不要看名稱,而是看制定機關,如《XX省衛生防疫條例》系由省人大制定屬地方性法規,《XX省人民政府關於XXXX的暫行辦法》是由省級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XX部關於XXX辦法》屬部委規章,《XX市城市衛生暫行規定》是地方政府的規范性文件。

② 通知報刊,書箱、網路或者普法宣傳欄等方式,收集一篇關門憲法、民主典等法治

那越來越多的人把寵物當作家人,這是因為在飼養寵物的過程中人與動物也發生了感情,所以當作了親人。

③ 關於憲法的文章五十字

憲法的特徵:
1、是國家的根本法.2、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
三、憲法的基本原則回:1、人民主權原答則 2、基本人權原則 3、法治原則 4、權力制約原則
憲法的概述:

憲法是法的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一過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
系,規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基本原
則和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和結構形式等,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內
容,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

④ 「憲法伴我行」為主題寫500字的文章

人都要學法、懂法、用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憲法伴我行徵文500字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憲法伴我行徵文500字一俗話說「家有家法,國有國法」可見法是多麼重要。而一個國家也必須擁有自己的法律。

古代就有商鞅南門立木,來樹立法律的威信。在戰國時期,開始秦國十分弱小。商鞅就對秦王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秦王十分贊同商鞅的想法就讓它執行。商鞅將舊法進行了修整,但又擔心百姓不相信不信任他。於是就在南門里了一根木頭,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給誰十兩黃金。」人們都不信,於是商鞅就把賞金提到了五十兩,這是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刻給了他五十兩黃金,這就是有名的南門立木。人們從此也相信商鞅,推崇新法,秦國也慢慢強盛起來。

而在如今的中國也有著很多的法律,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武裝警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等等。其中,還有保護我們兒童的例如《中華人名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而我們,祖國的外來。更要學會法律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有很多人就是因為不懂得法律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例如著名的葯家鑫慘案:於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日,葯家鑫駕駛紅色雪佛蘭小轎車行駛至西北大學長安校區外西北角學府大道時,撞上前方同向騎電動車的張妙後葯家鑫下車查看,發現張妙倒地呻吟,因為害怕張妙看到車牌號,以後找麻煩,便產生殺人滅口的惡念,就立刻轉身從車內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對倒地的被害人張妙連捅數刀,致張妙當場死亡。如果葯家鑫懂得法律,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案。

所以,人人都要學法、懂法、用法。共同建設和諧社會。

憲法伴我行徵文500字二我們大家都是成長在一個有法的社會里。如果我們這個社會沒有了法,那你會想像這個社會還會有「秩序」一詞嗎?小孩子有《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師們有《教師法》。還有許多保護著每個公民的各種法規。這些法保護著我們現在安定、和諧的生活。

因為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小孩的生活更加自由和快樂,現在就是爸爸、媽媽也不能隨意體罰我們的,要是傷害我們,我們就去告他們,他們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們要學習法律,好讓自己的人生權利得到保護。

維護人格尊嚴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我國《憲法》第38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條規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第8條規定:「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得虐待未成年人」兒童也是公民啊!假如我們兒童的人格尊嚴受到侵犯,那我們可以大聲說出「不!」在《中國少年報》曾經報道過一件教師侵害學生權利的事件。1999年的某一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尉犁縣塔里木鄉某小學四年級學生張勇海,因為打掃時有一根掃帚秸稈沒有撿干凈,被檢查的人扣了一分,老師很生氣,讓全班同學打他3個耳光,輪到第三個同學時,他哭了。挨了90個耳光後,他被打得左臉腫起,右耳鼓膜內陷充血,耳中嗡嗡亂響。在醫院里休息了2個月,才重返學校。我希望這個老師以後不再打人,不要太凶了,如果是父母親或老師打我,那我就會大聲說:「不!」

任何游戲,任何賽事都離不開規矩和規則;在我們人類的共同生活中,更離不開規矩和規則。我國制定了許多法律和法規,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只有任人遵紀守法,整個社會才會正常運行。

人只有遵紀守法,法律法規才會保護你。讓我們一起遵紀守法吧!

憲法伴我行徵文500字三每個國家都有法制,法制可以讓我們在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不再發生爭執,大家生活得快快樂樂,幸福美好!可是每當災難的到來,經常是因為人們不遵守法制,所以讓災難有所來臨。我相信上帝對每個人都有是公平的,只要人人都遵紀守法,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美好啊!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法制了,比如說老師教我們過馬路要「紅燈停,綠燈行」,媽媽教我不能偷東西,偷東西會被警察抓走的噢……

走進小學的殿堂,我還聽老師對我們講關於學校的校規、校風一些學校的制度,小時候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遵紀守法,我真是一竅不通,後來我才明白只要人人遵紀守法,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以後我走進社會,只要法制永遠在我心中,我的未來將會更加美好!更加快樂!更加成功!

我要好好學習,遵紀守法,長大後,我要以法制第一,來報效偉大的祖國!為祖國更進一層樓!

只要人人遵紀守法,法制在我們心中,人們就會團結友愛,和諧友好,人們的災難越來越少,生活過得幸福安康。

這將是多麼和平、多麼友好、多麼美麗的世界,地球媽媽將更美麗!

讓我們一起遵紀守法吧!

⑤ 法律 徵文300字

法律是為了保來障社會的自安寧,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有句俗話說得好:王子犯法,與民同罪。有這樣一則真實故事:一位美國青年,酒後在新加坡鬧事,按照新加坡法律,他不但要被處以高額罰款,還要當眾鞭打五下,美國總統親自求情,但也無濟於事。
有人認為新加坡法律過於殘忍,可正是這殘忍的法律制度,給新加坡人民帶來強大的震懾力。極大地壓制了犯罪犯法活動和不文明現象。以至於現在的新加坡,不僅人民生活充實,而且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文明禮貌,治安有序令人驚嘆。
中國也有自己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令人感到欣慰。但是中國法律的震懾力,還是不夠高。就以商品都明碼標價而言,雖然也有這方面的要求和規定,但又有誰去遵守過,違者又有誰被重罰過?相比之下中國無論是司法還是立法,都遠遠不夠嚴厲。
只有法律的嚴厲,才會有社會的文明和安定。

⑥ 急求幾篇關於拿破崙的散文性的、記敘性的文章。

1)迄今為止,人們主要把拿破倫看成是天才的統帥,他用軍隊使法國獲得了空前絕後的強大。他開始征戰歐洲各國,在頂峰時期,幾乎控制了整個歐洲。沒有什麼也沒有誰能夠阻擋他前進。當他1806年徹底摧毀了普魯士軍隊,從而使持續千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宣告終結時,普魯士的路易絲王後這樣描寫了這位法國皇帝:「他談到好事和好人時,並不真誠。他的思想和他的野心只是為了維護一己私利。人們可以欽佩他,但不能愛他。他被幸運蒙蔽了眼睛,以為一切都可以實現。但他不懂得節制,凡是沒有節制的人,都 將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

普魯士王後說得很對,因為像所有沒有節制的征服者一樣,拿破倫也經歷了他的滑鐵盧 — 這已經成為紀念他最終失敗的一句成語。而這個終結卻是從他1812年遠征俄國開始的。為遠征俄國,他集結了六十萬大軍,有這支歷史上最大的軍隊,全世界都預計他會很快就取得勝利。但結果卻完全相反。俄國的軍隊迴避每一場戰斗,一再把部隊撤回到腹地。到了9月,拿破倫的「大軍」逼近了幾乎是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幾天之後,俄國軍隊放火燒毀了整個城市。拿破倫知道,沒有足夠的住處和足夠的給養,他的軍隊是無法度過俄國的冬天的。他向沙皇提出停戰建議 — 但卻沒有得到回應。他沒有辦法,只好命令撤退。然而,撤退對他的「大軍」來說,卻是一場災難。每天都有數千士兵死於飢餓、疲勞和俄軍的反擊。最後只剩下5000人返回了家鄉。

一向以戰無不勝著稱的拿破倫還是被打敗了,這大大鼓舞了他的敵人,促使他們聯合了起來。普魯士、奧地利、俄國、英國和瑞典,一起向法國宣戰。從1813年10月16至19日,在萊比錫附近進行了著名的「民族大會戰」。拿破倫新組建的軍隊無法同盟軍抗衡,遭到了第二次慘敗。1814年,聯軍進入巴黎,拿破倫必須退位,並被放逐到了厄爾巴島。一年之後,他又卷土重來,再次回到巴黎,推翻新立的國王,接管了政權。他再次建立一支軍隊,但卻於1815年在滑鐵盧附近被普魯士和英國軍隊徹底擊潰。作為英國政府的俘虜,拿破倫最終於1821年5月5日死在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上。

拿破倫皇帝的統治只持續了十年的時間,然後,他的大帝國就像紙牌搭成的房子傾倒了。他為後世留下來的,不是他作為統帥的各種戰績,而是作為政府首腦所做的各種改革。其中特別是1804年頒布的《民法典》,革命的很多重大要求都在其中得以實現:對所有法國人實行統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個人自由;取消等級制度;進入公共職務只根據業績而不根據出身;經營自由;擇業自由;財產佔有權;宗教自由和實行民事婚姻。《民法典》成了歐洲及世界各國民法的榜樣。

同樣,行政改革也使拿破倫受到很多贊譽。法國被分為九十八個行政區,它們不是獨立的,而是接受巴黎的指示。同樣受中央控制的,是國家統一監督下的教育制度,全國施行統一的教學計劃 — 直至今日,法國學校的畢業標准,在全國各地仍然是統一的。

拿破倫在德國取得軍事勝利後,也進行了改革。例如教會管理區域的世俗化,即把管理權交給世俗的諸侯;原有的112個帝國主教區,從政治地圖上消失。此外,350個帝國騎士轄區和很多帝國城市不再是獨立王國,而是置於諸侯的管轄之下。由上百個小邦和最小的領地組成的支離破碎的帝國時代結束了;一個更強大更有生存能力的中等國家從而誕生。在這場「政區清理」中,主要贏家是巴登、伏滕堡和巴伐利亞,它們的版圖明顯擴大。市民的公共生活方式也根據新的法國法律進行了重組和規范。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盡管市民被剝奪了政治決定權,因為在德國還沒有一個被人民選舉出來的議會。

普魯士和奧地利也未能擺脫法國思想的影響,同樣陷入了改革的壓力之中。「為防止爆發革命,我們必須改革。必須去幫助那些在上帝保護下的人們。」一個普魯士官吏這樣描寫當時的形勢。馮·施泰因和馮·哈登貝格兩位男爵著手起草改革方案,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法國的模式。中學和大學的教育改革,主要貫徹了著名學者威廉·馮·洪堡的思想。直至今日,德國的大學教育仍然貫穿著洪堡的精神。改革的總體設想,是使普魯士的臣民變成獨立思考的公民,能夠帶著責任感參與國家的工作 — 或許在什麼時候,也能有一個與國王處於平等地位的人民代表機構出現。

在另一個領域,拿破倫也是一個大變革者 — 當然不是出於他的情願:在被法國佔領的不獨立的國家裡一再發生反抗運動;拿破倫為了戰爭,越來越關注金錢和士兵,他的這個慾望越明顯,反抗也就越強烈。特別是在德國,這種反抗已經成為反拿破倫的民族運動。如果說這個國家的詩人和哲人早已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文化民族」的一份子,那麼現在他們就也想成為一個「國家民族」。哲學家約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在《向德意志民族的演說》中,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質」,重新成為德意志人。「讓我們不僅在我們的身軀而且在我們的精神面前躬身禮拜,成為它們的俘虜。」這種維護民族特徵的願望,也是導致「解放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這場戰爭導致了法國在歐洲霸權的結束。德國人日益增長的、有時是過於強烈的民族自覺性,也在這里有它的歷史淵源。

(2)拿破崙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引起了中外史學界的普遍關注。近來年,我國史學界對拿破崙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頗豐,同時在觀點上也莫衷一是,引起了不少爭鳴。大致說來,關於拿破崙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1.拿破崙戰爭的性質問題
對這一問題的爭論主要有四種意見。
a.革命進步說:有學者認為,拿破崙戰爭滌盪了德意志諸邦、義大利各國、波蘭、比利時的封建制度,傳播了大革命的原則,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b.侵略擴張說:王覺非認為,拿破崙是反革命大資產階級的代表,「為爭奪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不斷發動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戰爭,使法國對外戰爭的性質日益走向非正義的侵略道路。」
c.革命進步與侵略擴張兼有說;過素琴認為,一方面,以拿破崙為首的法國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而歐洲大陸君主是代表封建階級利益的,「這樣,一場捍衛法國資產階級勝利果實與封建君主國支持波旁王朝進行復辟的斗爭,必然是進步與反動的戰爭。」另一方面,拿破崙是資產階級革命家,「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以及謀求在歐洲和海外建立霸權的野心也就決定了拿破崙戰爭具有侵略和掠奪擴張的一面。」
d.分類評價說:陳崇武把拿破崙戰爭分為三種類型,與「反法同盟」國家之間的戰爭主要目的是保衛革命,反對外國干涉;與英國的戰爭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保衛革命成果的性質,更多的是為了爭奪資本、領土、殖民地和海外霸權;對埃及、敘利亞、海地、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對俄國等國家的戰爭純屬侵略戰爭。
2.霧月18日政變性質問題
有學者認為,霧月18日政變是反革命政變,是熱月政變之後資產階級反革命統治的繼續和發展,拿破崙政權撲滅了法國革命,只保存了有利於大資產階級的東西。
羅榮渠、張芝聯、麻炳光等認為,霧月政變是來自資產階級右翼的政變,拿破崙上台是資產階級為了保障業已取得的各種利益,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全所要求的。拿破崙上台後的一系列措施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他所確立的政治體制、各種法典和社會經濟政策為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奠定了基礎。
張秀蘭、黃鴻釗等人則認為,霧月政變不是資產階級反革命的新階段,而是革命在新形勢下的繼續和發展。拿破崙帝國是法國革命的最後階段,拿破崙的一系列措施滿足了要求安定的群眾的願望,他對革命的敵人堅決鎮壓,使王黨的復辟陰謀化為泡影,這足以說明拿破崙政權具有革命性;同時,並不否認這一政權在後期有很大的保守性,在對外戰爭中具有明顯的侵略性

⑦ 幫忙找下關於法律和自由的文章

內容提要:法律是比較保守的,而現代社會給它的進路卻是開放自由的。怎樣使保守的法律踏上自由之路,又不失其優點,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文章的切入點是中性的保守,隨後分析了保守作為優點與缺點的二律背反的現象及保守的弱化趨向,最後借鑒了西方保守主義理論,嘗試著提出了保守與自由的協調手段。

關鍵詞:保守性,保守傾向,弱化,融合

分析自己是人類樂此不疲的事。如果說自然人是野蠻的話,那麼社會人就是相對文明的,如果再細分一下就會發現社會人有保守、溫和、激進三類。依照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社會契約論的觀點,這三類人會達成共同和平生活的協議(契約)。保守派與溫和派往往會出於內心對安全的渴望組成一個陣營與激進派進行談判,雙方基於相互實力的差距(最初是這種實力表現在人數上)的讓步與妥協,造就了協議的保守傾向。作為這種協議載體的法律不可避免的有些保守(這里講的保守是價值無涉的中性概念)。當然保守只是法律的特徵之一,在傳統法學研究中它通常被理解為穩定、明確這類含義。法律必須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否則將會成為故紙堆。那麼在這個現代、後現代思潮湧動的時代里,保守的法律如何面對挑戰、它的進路如何都是值得每個法律人思索的問題。作為在法律帝國中孜孜探索的一員,筆者也就是遵循著這樣的思路而展開本文的撰寫。

一、法律的保守傾向

如果保守與自由之間有一個中點的 話,長期以來法律則在保守與中點之間徘徊,但永遠也到達不了保守的彼岸,這就是法律的保守傾向。盡管法律是人類制定出來的具有高度助益的社會制度,但它出於制定人認知力的非至上性和社會發展的制約,顯得不那麼靈活。正如博登海默所指出的那樣「通過憲法規定和成文法律提出某個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社會政策,或者通過先例對當下法官進行約束,法律凸現出一種保守的傾向。」???總的來說,法律的保守傾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規范上、適用上、效果上。

1. 規范上的保守傾向體現。

不同於一般的規范,法律規范遵循嚴格的邏輯模式:行為模式+條件假設→後果歸結,這種模式化的規范為法律的保守性提供了一個大框架。依據規范的內容,可將法律規范分為以下三類:授權性規范、禁止性規范、命令性規范。這三類規范又各遵循一定的模式,其中授權性規范的模式為:可以行使×××的權利。從語義學角度來看,「可以」只是表示一種可能性,而非實在性。行使權利往往回帶來利益,利益可以放棄的,因而授權性規范也包含了放棄權利的另一層含義。從模式分析來看這類規范具一定的開放性,也體現了主體自由的傾向。遺憾的是這類規范所佔的比例很小,且數量不多,客觀上不能緩解整個法律規范的保守傾向。禁止性規范則是另外一副面孔:不得進行 /從事×××。顯然是以否定祈使句的方式來表述規范,可以說是採用了排除法,再加上其內涵外延非常之確定,整個規范的整合體現了其絕對的保守。那麼再看看命令性規范;必須進行×××。與禁止性規范相反,它採用了正面肯定祈使句的規定方式,「必須」(have to)表現出一種必要強令的意思,再加上其內涵外延的確定,體現了一定的保守性。三類內涵外延都周延的規范構成的法律規范整體,在理論上的建構是無懈可擊的,但在現實中法律卻是不周延的,也就是說由於立法者認知的非至上性導致了法律難以涵蓋一切社會關系。針對這種現實中法律的捉襟見肘的尷尬場面,採用依據授權性規范進行權利類推的方式加以彌補,但是這種方式僅僅限於權利的推定,對禁止性規范和命令性規范是不能這樣推定的。單單以一類不佔優勢的規范的變相涵蓋面的擴大來彌補法律的保守性簡直是杯水車薪,當然是難以勝任的,況且對這類權利推定效力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所以說在授權性規范尚未佔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法律無論從規范上還是在現實中都表現出較濃的保守傾向。

2. 適用上的保守傾向。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最終是由人來適用的,其中法官的適用角色主導了整個法律的適用。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在解釋法和執政官(法官)的關系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執政官(法官)是會說話的法律,法律是不會說話的執政官(法官)」。這足以體現羅馬帝國當時法官的保守性。隨著立法技術的日益完善,法官的保守性逐漸轉向了保守傾向。從19世紀中葉的嚴格規則主義與自由裁量主義的紛爭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相對自由裁量權在德國 民法典的最終確立就是明證。保守傾向既秉承了嚴格規則主義對人性弱點的防範,又運用相對自由裁量權保持一定的靈活性。法律適用的過程即程序最能體現保守,程序上的保守是看得見的。程序講究按部就班,不允許超越程序適用法律。英國有一句法諺「老路是最安全的」,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只有老老實實地按程序進行思考,向過去看齊遵循先例,這樣的做法難免有保守之嫌。在經驗論哲學的主導下,法律的適用的保守傾向不可避免。

3. 效果上的保守傾向。

從邏輯上講,保守地適用保守規范的條件預設下,只能得出適用效果的保守,法律的適用效果必然顯出一定的保守傾向。「法律制度主要是一種保守的制度,法律家也傾向於保守的觀點」。???法律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當個人之間、集體之間發生爭執,需要用法律處理時,法律的目的就是保護現存的權利系統。如果某人侵犯了別人的權利,他就應該彌補別人的損傷或做出賠償,至少要保證以後將尊重受害者的權利,甚至要付出接受刑事懲罰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效果是保守的,因它在保護和恢復舊有的秩序,旨在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社會有條不紊的發展

二、保守:優點與缺點的二律背反

如果說上面講的保守是中性的話 ,那麼本段則是對保守的價值探討:保守是優點或缺點?

從保守一詞的詞源上推究,漢語中保守有兩層意思:⒈保守堅守;保持不使失去⒉維護舊狀;不求改進。英文conservative的注釋是:⒈favouring the established order of society; not liking change, esp sudden change⒉not showy⒊careful.???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保守一詞都有維護傳統保持舊態的意思 .而對於舊態的界定很難加以定論,因為新舊劃分有多層次的標准。舊是屬於過去的,而過去即passed首先是一個 時間概念,再加以效用標准就成為一個價值概念。在時間概念上保守是一種必然,是所謂的承前啟後。霍姆斯曾言 「法律的生命是經驗,不是邏輯」。法律是一種經驗,經驗要求反復,反復就不可避免地體現了保守。在價值概念上保守又是一分為二的,保守的事物必然有缺乏創新守舊的一面,但保守具有法律所特需的屬性-穩定性。在這一點上保守還是頗具魅力的。法律要為人遵守,必須是明確的、可預見的;法律要為人信仰必須是穩定的。這些是由於法律的保守而引起的,是眾法所不可缺少的品質。法律變幻無常就是沒有法律。保守可以維護法律的穩定性、明確性。但在另一方面,法律的穩定性會導致法律的僵化。博登海默在論述法律的弊端時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說:「一旦法律制度設定了一種權利和義務的方案,那麼為了自由、安全和預見性,就應當盡可能地避免對該制度進行不斷的修改和破壞。但是,當業已確立的法律同一些易變且重要的社會力量相沖突時,法律就必須對這種穩定政策付出代價。」???保守的價值判斷上的抉擇往往令人困惑。在顧全了穩定與安全時,個別公正和周延性便 難免為之犧牲;若將靈活性作為首要價值,法律將會喪失規范性、嚴謹性,法律價值選擇的兩難起於法律一身兼數職,而這些職責又相互沖突的狀況。保守有助於防範人性的弱點,它盡量地排除了人為的因素為法律提供了安全,以法規自行。但是法律又兼有適應社會變化的職責,這恰與它的保守性相矛盾。這一職責又要求將危險的人的因素引入法律運作。法律基於防範人性弱點的慣性而顯現的保守,一方面必須追求安全, 另一方面又 不得不部分犧牲安全以換取靈活,這就是法律保守作為優點與缺點的二 律背反的深層次的原因。

⑧ 求一篇宣傳典當行的文章(急急急~~~)

典當行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關於典當、典當行及典當業的產生與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典當行為的出現:典當在我國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後漢書》,書中描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甘陵相劉虞奉命攻打幽州,與部將公孫瓚發生矛盾。「虞所賁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劉虞原打算把受賞之財質押外族,卻被公孫瓚劫掠。這是歷史上將「典當」二字最早連用的一次,是把典當活動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活動加以記載的。它表明,典當在中國至遲興起於東漢,中國是典當行為產生最早的國家之一,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
典當機構的產生:被稱為典當行或當鋪的典當機構在中國產生於南北朝時期。《南史·甄法崇傳》中記載,宋江陵令甄法的崇孫甄彬(時屆南宋),「嘗以一束薴就州長沙寺質錢,後贖薴還,於薴中得五兩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還寺庫」。這里提到的寺庫,指的就是寺院經營的專門當鋪。另在《南齊書》中記載:「淵薨,澄以錢萬一千,就招提寺贖太祖所賜淵白韶坐褥,壞作裘及纓,又贖淵介幌犀導及淵常所乘黃牛。」總之,佛寺兼營典當或專門的典當機構,在中國至遲起源於南朝,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外國典當行的出現,一般認為是在歐洲中世紀前期。如10世紀~11世紀,流亡歐洲各地的許多猶太人便操此營生。據史料記載,西歐各地的猶太人都變成了典當業者,以物品質押為條件放款取息。
典當行業的形成: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曾指出,隨著南朝佛寺典當經營活動的興起和普及,一個專門從事以物質押借貸的行業即典當業逐漸形成。不過,南北朝時期的典當業還處於萌芽階段,屬於寺院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到唐代,中國典當業才真正跳出僅為佛寺獨家經營的狹小圈子,成為整個社會十分走俏和蓬勃發展的古代金融業。在外國,典當行的形成同樣是在中世紀。猶太人大辦典當行,使典當業日益興起,並使歐洲成為世界典當業的發祥地之一。
以上史實告訴我們,中國典當行至遲起源於南朝,最早的經營者是佛寺僧人,但當時並沒有典當行或當鋪的稱謂,一般叫做寺庫。至於外國典當行的建立,根據現有史料的記載,應當晚於中國,但至遲起源於歐洲中世紀前期。這是各國專家和學者最基本的共識和定論。
[編輯本段]典當行的概念
典當行,亦稱當鋪,是專門發放質押貸款的非正規邊緣性金融機構,是以貨幣借貸為主和商品銷售為輔的市場中介組織。
因其在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歷史上均曾存在過,故不同民族的語言都用固定的詞彙予以表達。典當行的英文名稱是Pawnshop;法文是mont-de"piete;德文是Leihhaus;義大利文是monte depiete;日文是質屋。
盡管各國所使用的文字多有差異,但對典當行定義的闡述卻是基本相同的。《美國網路全書》指出:典當行是"借款給以個人財產作質押者之機構"。並採取歐美國家流行的做法,將典當行界定為典當商,認為"典當商是從事以個人財產質押借貸生意的? "。另如美國《華盛頓州典當法》規定:"典當商指任何一個全部或者部分從事以個人財產質押擔保、或者以押金或出賣個人財產作為擔保、或者以買賣個人財產作為擔保而放貸生意的人。"《印第安那州典當法》則規定;"典當商指任何從事以押金或個人財產質押、或者以出賣個人財產作為還款保證而提供貸款的個人、合夥、組織或者公司。"
英國對典當行的表述大同小異。《1872年典當商法》第6條規定:典當商指"開有一家店鋪,以買賣貨物或者動產、或者以貨物或動產質押發放貸款的人。"這家店鋪即典當行指"典當商的住所和倉庫或者其他做生意的場所或進行交易的場所"。加拿大從英制,該國《1996年哥倫比亞省典當商法》第2條,照搬100多年前英國典當法律中關於典當行的定義,概念絲毫不差。
在法國,典當行屬於政府授權的六類信貸機構之一,其官方名稱為"市政信貸銀行"。《1984年法國銀行法》第18條規定:"經批准作為信貸機構的包括銀行、互助或合作銀行、儲蓄節儉機構、市政信貸銀行、財務公司和特殊金融機構。"這表明,法國的典當行是從事部分銀行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典當行在德國和義大利則非屬於政府金融機構,而是民間金融業的一員。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信用業法》規定:典當行是"根據動產出質提供貸款的典當業企業"。《義大利民法典》指出:典當行是"被授權經營典當業的機構"。而在澳大利亞,該國《1997年新南威爾士州典當商與舊貨商法》也規定:"典當行是特色突出的典當業載體和二手貨交易者。"
[編輯本段]典當的氏史沿革

⑨ 法律的感悟(作文)

談到法律,它總會給人以威嚴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宗教、紀律一樣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了保障。
法律、法規在我們身邊處處可見,例如:上學、放學時我們經過十字路口,有的人不遵守交通法規,闖了紅燈,就很有可能導致一場車禍,而斷送了鮮活的生命。下面我就給大家說一段真實的故事。
《今日說法》報道了這樣一件事。一位15歲的中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從小學就迷上了網路游戲,母親為了看管兒子,放棄了家中的農活,在城裡租房子,陪讀。可他不理解母親對他的良苦用心。暑假中,母親又在網吧中找到了整整兩天沒有回家的兒子。氣憤之際,母親掄起木棍狠狠地打了他。回到家中,兩人再次發生爭吵,他趁母親不備,順手拿起電源線從背後纏住了母親的脖子,致其昏迷。於是,他拿走了家裡的2000多元錢,又一次進入網吧。第二天中午回到家時,他才發現母親已經死亡。因為害怕,他又將母親的屍體從三樓的窗戶上扔了下去。
我還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在上海,14至16歲的少年犯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佔了其中的15.1%。犯罪,無疑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而法律永遠維護正義。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要遵紀守法,而遵紀是基礎。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釀成大禍,難道要等到接受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嗎?我們一定要從小加強道德修養,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學們,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產生 發布:2025-09-16 00:50:02 瀏覽:684
刑法實訓目的 發布:2025-09-16 00:41:25 瀏覽:686
假離婚生二胎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00:29:15 瀏覽:628
仲裁裁決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可以 發布:2025-09-16 00:28:18 瀏覽:681
民法典話 發布:2025-09-16 00:27:31 瀏覽:2
司法調解申請書 發布:2025-09-16 00:27:31 瀏覽:443
盜用公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00:26:12 瀏覽:140
公司欠薪能追究公司實際經營者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00:20:31 瀏覽:882
社會學網路分析法 發布:2025-09-16 00:08:33 瀏覽:17
德川酷刑法 發布:2025-09-15 23:50:03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