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尖塔刑法

尖塔刑法

發布時間: 2021-02-22 21:35:25

『壹』 中國的第一個奴隸王朝——夏朝是怎麼逐步建立和加強王權的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重要王朝,依據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此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於迄今為止在考古學上還沒有找到公認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據(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出於商朝),因此其真實存在性沒有得到正式確認。但許多中國歷史學家認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便是夏朝遺存。對夏王朝記載比較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記載,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前後大約有470餘年,經歷了4個多世紀,有16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後,由於大禹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9個州,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斗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製的開端。也就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夏朝統治的范圍大約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東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的三省交界處,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啟死後,繼承王位的太康在東夷族的進攻下喪失了權力,經過3代的爭斗,直到少康繼位以後夏朝才得以鞏固穩定。這就是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過程。以後的統治者都善於控制東夷,或是同東夷搞好關系。可是到了桀統治的時候,卻一味地討伐邊國,耗費了大量財力。而且,桀是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受的暴君,殘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內外交困時,商湯對它進行了討伐。桀被商湯戰敗,被放逐以後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種制度和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產、鑄銅技術、天文歷法等方面的進步都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晚期部落聯盟夏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
夏朝都城位於安邑,即現在的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
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部落聯盟的「共主」之後,嘗試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禹老時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 這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堅決不出席鈞台會。夏啟調動軍隊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族。這次征討使新生的專制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原始的民主推舉制被強製取代。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後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妺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編輯本段]夏代的國家制度
夏奴隸制部落王國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原始公社制度逐漸解體的過程中,父權家長制家庭成為對它的一種摧垮力量。奴隸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就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國家形成之後,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系,嚴格區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們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為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系。這種宗族關系,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系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的。
[編輯本段]夏朝的滅亡
孔甲亂政,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
直至夏的最後一個國王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兇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部落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
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貳』 文化遺產和現代化關系

建設現代化城市是當今城市發展的普遍追求目標。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因此,城市現代化離不開文化。城市文化是現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氣質。每個時代都在城市中創造與留下自己的痕跡。保護歷史的連續性,保留城市的記憶,保留可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的重大問題。
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內容
一座城市經濟越發達,社會文明程度和現代化水平越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越顯重要。因為城市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出現的時候,正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時候。城市本身就是一件傑出的文化產品。城市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離不開人文創新來引導,離不開文化繁榮。現代城市是現代文明和現代經濟的聚集地,它的本質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城市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個沒有品位的城市,不可能生存發展和持久的。文化是進步的動力,是歷史的積淀。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步形成和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塊磚、一片瓦、一堆石頭,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反映著城市的歷史、社會、思想的變遷,生活的隱秘,是可能摸到的消逝了的真實。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它可以再現前人、前朝或遠古的民情風貌,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活化石,代表著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自然風情。是在更高層面上展出人類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為什麼今天許多人仍然喜歡去朝拜中世紀的城鎮,仍然熱衷於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遺址,主要不是因為它們美,而在於能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它反映著當時的歷史。 「在中世紀的城鎮里,清晨公雞長啼報曉,屋檐下鳥巢內的鳥兒嘰喳而鳴,城邊修道院的報時鍾聲,市場廣場新鍾樓發出的和諧的鍾聲,它們喚醒人們,宣告一個工作日的開始,或是宣告市場開門。人們隨意哼起歌曲,從修道士單調的詠唱到街上民歌手們歌詞的反復回盪,還有學徒工們和家庭女僕的信口低詠。唱歌、跳舞、表演,這些仍然都是即興自發的活動。」 現在看來,那種情景雖然不很出奇,甚至還很平淡,但卻古樸自然,那種情趣,那種和諧,充分顯示出那個時代的文化,那個手工時代平靜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貢獻和作用就在於它能保存、留傳和發展歷史文化。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激情、奮勇向上的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激勵力,中國擁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30項,居世界第3位。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對於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對於提高國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強民族自尊,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提高國家文化形象,豐富世界文化寶庫都有極大作用。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更要注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善於處理經濟開發與保護遺產之間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是指擁有較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徵和生命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遺產是第一位的,任何開發要服從保護的原則。歷史文化名城不很好地保護文化遺產,何以成為名城。歷史文化保護的概念,一個多世紀前就產生,這是人類進步的表現,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全球的共同任務,當今世界有遠見的各國政府都十分關注和重視這個問題。
城市實現現代化過程,既要創造新文化,又要保護歷史文化,二者是相互融合與促進的。現代化的方方面面都不是憑空而降的,它都離不開歷史文化,它們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保護文化遺產與發展地區經濟不是對立的,而是能夠相互推進。江蘇省一直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其文化底蘊也是較深厚的地區,人傑地靈。據史料載,《二十四史》中有傳者2萬多人,其中6000餘人是江蘇籍人,約佔1/3。清代114名狀元中有49人是江蘇籍人,佔40%以上。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三部出自江蘇籍作家之手:《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江蘇興化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出生於南京。由此可見,江蘇的文化對江蘇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建設現代特色城市的基礎
城市的魅力在於特色,而特色的基礎又在於文化。所謂特色,就是個性。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內涵和外在表現明顯區別於其他城市的個性特徵。城市的危機在於趨同化,失去個性。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特色內涵的重要集中表現。它可以表現獨特的城市民俗風情,傳統的文化痕跡,富有創造性的個性特徵。它是超越國界和民族的,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上個世紀90年代,我曾有機會去日內瓦,而日內瓦最吸引我的不是新城,卻是老城。一位熟悉歷史的長者陪同我去參觀,詳細介紹了老城的文化遺產,使我受益匪淺,勝過讀一本歷史書。所以,瑞士人說,「保護老城就是保護歷史。」非常精闢。
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維護城市的歷史風貌,保護文化遺產,不但已成共識,而且已成法律,我深切地體會到它的深遠意義。俄羅斯聖彼得堡法律規定,涅瓦大街的建築不準拆。盡管內部可以進行現代化裝修,但外觀不許作一絲一毫改變。現在去看看涅瓦大街,仍然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所描寫的涅瓦大街情景無大差異,甚至連那古老的燈柱還是那樣的相象。這一方面是俄羅斯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尊重與珍愛;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國規定,凡80~100年以上的建築都必須無條件的保留。相比之下,我們有些城市和地區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卻相當不足。
對於一座城市來講,文化遺產就是自己的品牌和個性,就是財富,就是創造與建設現代特色城市的基礎。紹興的沈園,是一座非常小的園林,亭台水榭也不出眾,而800多年來卻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至今遊人不絕。它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文化。凡讀過陸游的《金叉頭鳳》和《沈園》詩詞的人,走進園林里,都會有深刻親切的感受,陸游和唐琬凄愴的愛情故事打動遊人心弦,激起心靈的共鳴,「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給園林增添了濃郁的、令人流連再三的文化點染。
任何一個時代的城市文化,都不是憑空創造的,它的繁榮與發展,都是以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作出發點和依據,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任何割斷歷史,輕視本民族、本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思想和態度,都是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任何一個城市無論現在多麼繁榮,都不能丟失祖宗的遺產,不能丟失個性。丟失個性,就是丟失更為巨大的財富。所以,我們對前輩留給本城市、本地區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很好地精心保護,而且要認真學習、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結合本城實際,推陳出新,創建城市特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於建設特色城市有著更加迫切現實的意義。
城市特色反映著城市社會現實,是構成一個城市社會文化的和物質環境的總特徵,是由多種因素構成。城市特色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視覺上給人以特有的美感;二是體現鮮明的文化氣質。它不光局限在美學意義,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會意義。一個城市的特色,標志著它的社會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對自然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得到社會的承認。城市所反映出來的特色則體現了對自然和社會的適應水平,即城市的生存優勢。歷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其原因就在於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城市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水平不能滿足變化後條件的要求,喪失了生存優勢的結果。例如,沿古運河或其他河流的城鎮,過去很發達,現在衰落了,就是運輸方式改變了,或者河道也不通了,原來的商埠,現在成了荒蕪的村落。
城市文化氣質與內涵既可以從社會角度、精神文明方面來考察,又可從物質環境,利用自然,建築環境協調優美,城市交通井然有序來考察,它也是一種文化表現。尤其建築個性和風格,更容易表現城市的個性,凝聚城市的歷史,傳統和風貌,是獨特的人文環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爾,以完好保持城市輪廓線而聞名,高聳在天際線中的眾多的圓屋頂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遺跡),在傍晚時,猶如飄浮在暮色蒼茫的天空一樣,顯出絕妙的景色。在上海,從外灘看浦東,從陸家嘴看外灘,黃浦江的兩岸建築,強烈地表現了上海城市的個性。失去了外灘,也就沒有上海的歷史、上海的特色。
人的知識,很大部分是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取得的。城市環境多姿多態,文化氛圍濃郁,富有特色,對城市居民的影響至為深刻,對提高居民的素質有極大作用。一個城市所形成的特色和文化氣質,常常是積累了世代之功,是一代代祖輩留下的碩果,對市民是一種文化熏陶,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我國城市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加速,近20多年來,我國城市有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成績是輝煌的,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區,只顧單純的經濟開發,只顧規模的擴張,而忽視對歷史文化遺產、對城市特色的保護,破壞也是十分嚴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帶有共性的問題:
一是建設性的破壞。有的城市在舊城更新(我不贊成用「舊城改造」的提法)和房地產開發中,不切實際地搞所謂大手筆、大氣魄,進行大拆大建,過度開發。實質是打著建設開發的旗號,進行的歷史大破壞,導致有些歷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韻味。城市要發展,舊城要更新,勢必要拆遷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歷史使用價值的老建築。但是不能清紅皂白不分,為了開發商的需要,為了出賣土地,籌集資金,把一些古建築和一些有歷史意義的遺跡,一些珍貴的歷史街區,在推土機面前斷魂消失。舟山定海一條未被鴉片戰爭毀掉的古街,在某位市長先生的一聲令下被夷為平地。這類事例在全國決非個別。有些歷史名城、名街正在遭受被推土機鏟掉、被大鐵錘毀掉的悲慘命運。有的名城一邊在大搞「故城尋夢」活動,一邊在大拆舊城,讓人一籌莫展,不知何處「尋夢」。一個文化名城失去了歷史文化遺產,就象一頂美麗的皇冠,失去了光彩奪目的珠寶,就不可能再閃光。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毀在我們這代人的手裡,這是多麼令人焦心、痛心啊!周干峙院士對這種現象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名為新思路、新風格,實為對本國文化的無知,是一種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另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對真古董不珍惜,卻又拚命地熱衷於建造假古董,搞一些不淪不類的東西,還標榜是所謂「政績」。其實假古董既不代表古代文化,又不代表現代文化,而是勞民傷財。甚至連自然景觀也要造假,前一陣不是有人要給「巫山神女」塑像,據說要花4億元製造一個「人造巫山神女」,有什麼必要呢?幸好此項目已叫停。許多好端端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不去尊重愛護它,卻要去搞不三不四的人造景觀。有的城市拆的是寶貝,造的卻是假貨,可說是地道的以假亂真,不知道決策者究竟是一種什麼心態。說到底,恐怕是缺乏素質,缺少文化。
二是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缺乏妥善協調。在北京,常常遇到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胡同該不該拆,要不要保護。有人持肯定意見,有人持否定意見。有人強調要保護,有人就指責你不關心群眾生活,你沒有住過胡同。本人有幸,20世紀50年代,一進北京就住在胡同里,我深感胡同的居民生活條件的難處,特別是一些危舊房,極需要維修改善,這是共識。但是不是只有拆胡同才能解決呢?本人以為並非如此。從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於減少胡同居民,降低舊城區人口密度,拆除違章建築,改善胡同建築的內部設施,增加一些便民設施,如自來水、燃氣、廁所等。人們希望修整與恢復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環境,而不在於毀滅胡同。北京如果胡同都沒了,光留下個故宮,或再加幾個盆景,還能說是保持了古都風貌嗎,其他城市也是如此,如果老城區都拆光,新建築全覆蓋了老城區,那還有這個城市的什麼歷史,還有什麼特色。到處高樓林立,舊貌換新顏,似乎是一派新氣象,其實文化底蘊很差,千城一面,千樓一面,千街一面,除了趨同,還是趨同,失去城市的固有個性與文化。不僅如此,現在有些歷史文化名城,商業氛圍越來越濃,而文化氛圍卻日益淡化。麗江古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古城保護得不錯,但古城內一個商店接一個商店,文化氛圍不濃,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這是令人遺憾的。
三是法制不全,執法不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管齊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為什麼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許多市縣領導,甚至鄉鎮領導一句話就能化為烏有。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管理,而是權大於法。文化遺產不僅要由行政法來保護,而且要用刑法來保護。對於嚴重損毀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應規定為犯罪,應給予刑事處理。因為文化遺產是最稀缺資源,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再造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價值是難以用金錢來估量。毀壞遺產的人所造成的損失有甚於貪污受賄。毀滅歷史文化的幹部要象對待貪污腐化的幹部一樣,受到嚴懲。所以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和監督機制來加強對遺產的保護。始終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僅包括文化遺址本身,而且還應涉及周圍自然環境的保護。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層次和基本要求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大體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保護城市文物古跡
主要包括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石刻、名人故居和近現代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等。保護文物古跡,要特別注意保護它的歷史環境。只有保存了歷史的環境,才能更好地體現它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名勝風景區更是需要重視整體環境的保護。
第二層次,是保護具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
有些建築物單獨看,可能不夠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建築群加在一起,其價值就得到升華,就能反映某一歷史時期城市的傳統風貌特色。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條件是:有真實的遺存物,不是仿古假造的,要盡量多保存原真的東西;有完整的歷史風貌,能夠反映城市歷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規模,視野所及風貌基本一致,能夠造成一種環境,使人從中感受到歷史的氣氛。
保護歷史街區的原則:保護歷史的真實性;保護風貌的完整性;維護生活的延續性。
第三層次,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不只是看城市的歷史長短,而在於它承載的優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關鍵是要看其保存有豐富的有價值的歷史遺產多少。而且名城的現狀格局和風貌應保有歷史特色,具有成片的歷史街區。它與文物保護單位是有區別的。前者是面,後者是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跡和歷史街區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區和郊區,保護它們對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有重要影響。有的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區已被高樓、洋樓所淹沒,老城區的影子都看不出來了,還談得上什麼古都和文化遺產。當然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護城市的全部,它的保護范圍、內容與要求要通過城市規劃來細致確定。關鍵在於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新建築和老建築的關系,新舊建築之間在風格、色調上相協調,使整體格局達到和諧,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嚴格控制文化遺產保護區、歷史街區內的空間過量的不適當的經濟開發、旅遊開發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點建設。
歷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護有形的、實體的內容外,還要保護無形的、傳統的、原生態文化。所謂原生態文化是指由民眾創造並擁有的,在民眾中自然傳衍著的文化形態。也就是說,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長的歷史文化。如民間藝術、民俗精華、民間工藝、傳統戲劇、音樂等。
總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各級政府和每個市民的神聖職責。政府要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同時要廣泛發動群眾,讓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珍惜愛護文物,並且要加強輿論監督,有了群眾支持和輿論支持,保護名城和保護遺產就有強大 的力量,就能落到實處。願我們這一代人不要再給後人留下歷史的遺憾了。

『叄』 遺、當、存、顧 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 遺

遺 wèi

〈動〉

(1) 給予;饋贈 [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相遺以水。——《韓非子·五蠹》

欲厚遺之。——《史記·魏公子列傳》

置幣遺單於。——《漢書·李廣蘇建傳》

裘葛之遺。——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遺賊(給予戕害;遭害);遺賂(贈送財物);遺勞(饋贈;犒勞);遺酌(濟助);遺送(贈送);遺金(贈送金錢)

(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

遺趙王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遺魏王及公子書。——《史記·魏公子列傳》

遺權書曰。——《資治通鑒》

以書遺操。

(4) 又如:遺書(投書;寄信);遺使(遣使);遺秉(發放糧食);遺大(賦予重大任務)

(5) 輸送 [carry]

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商召書》

(6) 加給 [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詩·邶風》

(7) 另見 yí

基本詞義

--------------------------------------------------------------------------------

◎ 遺

遺 yí

〈動〉

(1) (形聲。從辵( chuò),貴聲。本義:遺失)

(2) 同本義 [lose]

遺,亡也。——《說文》

遺,離也。——《釋言》

不遐遺。——《易·泰》

君惟不遺德刑。——《左偉·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遺契者。——《列子·說符》。注:「棄也。」

亡矢遺鏃。——漢· 賈誼《過秦論》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後漢書·列女傳》

小學而大遺。——唐· 韓愈《師說》

行若遺。——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遺簪墜屢(失落的簪和鞋。比喻舊有的東西);遺佚(散失亡佚);遺逸(指散失之物);遺寶(遺落的寶物);遺簡(失散的書籍)

(4) 遺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5) 又如:遺珠棄璧(喻遺棄俊才);遺才(有才能而未被發現或重用的人);遺賢(受埋沒而不為世所知的賢人)

(6) 遺棄;舍棄 [abandon]

故舊不遺。——《論語·泰伯》

必遺乎今。——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遺世(拋棄世事,避世);遺榮(放棄榮華富貴,辭官歸隱)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嘗醉入殿中,小遺殿上。——《漢書》

(9) 又如:遺溺(遺尿。不自由的排尿);遺精;遺溲(小便失禁)

(10) 殘存。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遺利,民有餘力。——漢· 晁錯《論貴粟疏》

(11) 又如:遺孽(殘留下來的壞人);遺噍(殘存未死的人);遺黎(亡國或改朝換代後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遺火(失火);遺計(失計,失策);遺策(失策,失算)遺逸(缺失);遺算(失算,失策);遺籌(失策,失算);遺兆(失算);遺帙(殘缺的書套);遺計(失策);遺紊(失誤而紊亂)

(13) 遺忘 [forget]

三日遺忘。——《漢書·刑法志》。注:「忽忘也。」

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史記》

(14) 又如:遺失(遺忘;忘記);遺倦(忘記疲倦)

(15) 遺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遺策。——漢· 賈誼《過秦論》

訪其遺蹤。——宋· 蘇軾《石鍾山記》

忠烈遺骸。——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16) 又如:遺安(指隱居田園,淡泊自守,不以官祿遺留子孫,而遺之以德行);遺下(留下);遺譏(讓後人譏笑)

(17) 專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遺光(遺留的德澤);遺表(大臣臨死前寫給皇帝的奏章);遺芳(死後留傳的美好名聲)

(18) 離開,脫離 [leave]。如:遺體(身體為父母所生,故稱自己身體為父母的「遺體」);遺世(脫超塵世;避世隱居)

(19) 墮,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遺泣。——《楚辭》

(20) 又如:遺英(落花);遺粒(遺落的穀粒);遺墜(掉落)

(21) 廢止 [abolish;annul]。如:遺寺(廢舊的佛寺);遺塊(廢棄的土塊);遺壤(荒廢的土地)

詞性變化

--------------------------------------------------------------------------------

◎ 遺

遺 yí

〈名〉

(1) 遺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 楚如拾遺。——《漢書》

道不拾遺。——《史記·商君列傳》

(2) 姓

(3) 另見 wèi
當 dāng

〈動〉

(1) (形聲。從田,尚聲。本義:兩塊田相當、相等)

(2) 對等;相當於 [equal;be equal to]

當,田相值也。——《說文》

必當其位。——《呂氏春秋·孟夏紀》

蔽賢者當之。——《孟子·離婁下》

朱也當御。——《國語·晉語》

當之者戕焉。——《國語·晉語一》

(3) 又如:旗鼓相當;門當戶對;當才(才能與所任之事相當);當匹(匹敵;對等);實力相當

(4) 面對著 [face;turn towards]

木蘭當戶織。——《樂府詩集·木蘭詩》

(5) 又如:當戶(對著門戶);當風(正對著風);當著矮人,別說短話(面對著某種有缺陷的人,不要說有關他短處的話,以避影射之嫌);當頭對面(面對面)

(6) 擔任;充當 [work as;serve as]。如:當轅(駕轅);當槽的(店房伙計、酒保一類的人);當值(值班);當御省禁(值班於官禁之內)

(7) 承擔 [bear;undertake]

念竇娥葫蘆提當罪衍。—— 元· 關漢卿《竇娥冤》

(8) 又如:當不起(謙詞。表示擔當不起他人的誇獎或款待);當不得(奈何不得);當不過(受不住;受不了)

(9) 主持 [manage;take charge of]

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管子·五行》

北邀當國者相見。——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張居正當國。——《明史·海瑞傳》

(10) 又如:當室(主持家事。今稱當家);當家之事(理家立業);當家三年狗也嫌(主持家政的容易得罪人,討人嫌棄)

(11) 阻擋 [某人或某事物] 的通路 [block]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莊子·人間世》

(12) 又如:螳臂當車;別當道站著;當攔(阻攔)

(13) 看待 [regard … as]。如:他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14) 用武力抵敵 [withstand]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 曹操者。——《資治通鑒》

(15) 又如:萬夫不當之勇;當關(守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6) 應當 [ought]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 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17) 又如:當用的還得用;當立之年(指三十歲);當斷不斷(該做出決斷的時候不能決斷)

(18) 判決罪人,斷獄 [hear and pass judgment on a case]

臣知欺大王罪當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詞性變化

--------------------------------------------------------------------------------

◎ 當

當 dāng

〈名〉

(1) 過去的某一時間;以往 [just at a time;past]。如:當天(指過去);當時(指過去);當下(此時);當口(事情發生或進行的時候)

(2) 空;空當 [gap]。如:插當;這里還留著一個當子

◎ 當

當 dāng

〈介〉

(1) 在 [when]

當春乃發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鳴聲…一時齊發。——《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 又如:當堂(當場,在現場);當出(當初);當來(向來;當初);當便(即便;即就)

◎ 當

當 dāng

〈代〉

(1) 本,這 [the same]

[兄子彥詢]病卒, 豹取急,親送柩還鄉,悲痛傷惜,以為喪當家之寶。—— 唐· 李延壽《北史·房豹傳》

(2) 又如:當家(本家);當晚;當夜;當境(本境);當坊(當方。本地);當港(此港,本港)

◎ 當

當 dāng

<象>

鏗鏘聲 [clang]。如:每座教堂的尖塔開始歡快地發出當當響聲

◎ 當 dāng

<連>

(1) 假使 [if]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 秦相較,或未易量。—— 宋· 蘇洵《六國論》

(2) 另見 dàng
◎ 存 cún

〈動〉

(1) (形聲。本義:生存;存在)

(2) 同本義 [live;exist]

存,存在也。——《爾雅》。注:「存即在。」

有天子存。——《公羊傳·隱公三年》

雖存乎人者。——《孟子·告子上》

以其存心也。——《孟子·離婁下》

召寇則無以存矣。——《呂氏春秋·應同》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湯問》

而吾以捕蛇獨存。——柳宗元《捕蛇者說》

(3) 又如:存濟(存活;活命);存歿(活著的和死去的)

(4) 恤問,勞問 [comfort;console;soothe]

存,恤問也。——《說文》

無一介之使以存之。——《戰國策·秦策》。注:「勞問也。」

(5) 又如:存候(存問,問候);存問(安慰,問候);存撫(存問安撫);存養(安撫養育)

(6) 訪問;問候 [visit;express regards and concern for]

存問長老。——《漢書·文帝紀》。注:「省視也。」

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親數存之。——《史記·魏公子列傳》

(7) 又如:存見(探望慰問);存訪(探望問候);存諭(存問、慰諭)

(8) 撫育;保護 [foster;nurture;protect]。如:存神(存養精神);存孤(恤養孤兒)

(9) 思念;懷念 [miss]

五曰存愛。——《禮記·大傳》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0) 又如:存眷(思念,關注);存想(考慮,思索,想像);存注(意念,注意力);存追(追念,追慕)

(11) 關心;關懷 [concern]。如:存神(留神);存顧(關心照顧);存覆(關懷愛護);存潤(關懷接濟)

(12) 儲存;保存;保全 [store;preserve]

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跡。——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存志(保全志向);封存(封閉起來保存);存安(使之保全)

顧 gù

〈動〉

(1) (形聲。從頁( xié),頭。表示與頭有關。雇聲。本義:回頭看)

(2) 同本義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顧,環視也。——《說文》

顧見漢騎 司馬呂馬童。——《史記·項羽本紀》

顧瞻周道。——《詩·檜風·匪風》

眷言顧之,潸焉出涕。——《詩·小雅·大東》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

莊子持竿不顧。——《莊子·秋水》

友人慚,不下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

荊軻顧笑 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戰國策·燕策》

(3) 又如:顧瞻(回首環視;眷顧;關照);顧盼生輝(一回首,一注目,都有無限光彩。比喻眉目傳神);顧返(回頭,回家);顧笑(回頭而笑);顧望(回視,觀望。有謙讓、畏忌或躊躇不前的意思)

(4) 觀看,瞧 [look]

顧我則笑。——《詩·邶風·終風》

惠顧前好。——《左傳·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聊齋志異·促織》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5) 又如:四顧無人;相顧一笑;顧觀(觀看);顧眺(眺望,遠望);顧影慚形(看著身影,心感內疚)

(6) 訪問,拜訪 [call on]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7) 又如:光顧;枉顧;三顧茅廬;顧聘(拜訪聘請);顧訪(探視訪問);顧臨(過訪)

(8) 照顧,關懷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不顧思義。——《漢書·李廣蘇建傳》

(9) 又如:顧睦(照顧);顧攬(照管);顧管(照顧,照管);顧報(顧念報答)

(10) 眷念,顧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雖流放,眷顧 楚國,繫心 懷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11) 又如:顧慣(顧念);顧哀(眷念哀憐);顧思(眷顧思念);顧重(顧念重視)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顧省(省察);顧愆(反省自己的過失)

(13) 顧慮;考慮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楚辭·屈原·涉江》

(14) 如:顧畏(顧慮畏懼);顧憚(顧忌);顧累(憂慮麻煩);顧憂(操心)

(15) 通「雇」。出錢請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論,歸家,顧山錢月三百。——《漢書·平帝紀》

如此使用民財以顧其功。——《漢書·晁錯傳》

(16) 又如:顧倩(僱用);顧募(僱傭徵募);顧喚(雇請)

詞性變化

--------------------------------------------------------------------------------

◎ 顧

顧 gù

〈名〉

商店稱來買貨的人 [patronage]。如:惠顧;主顧;顧客

◎ 顧

顧 gù

〈副〉

(1) 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而」、「不過」 [only]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史記·魏公子列傳》

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戰國策·燕策》

(2) 反而,卻 [on the contrary]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戰國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顧荷(反而受到[恩惠])

『肆』 安那托利亞的歷史

安那托利亞來,又名小亞細亞或西亞美自尼亞,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但亞美尼亞及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都指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或全部主權。
名字的意思
安那托利亞是土耳其語,意思就是「被母親充滿」或「太陽上升」,隱含著這片地方位於歐洲東部的意思。
歷史
由於小亞細亞的地理位置位於深具戰略意義的歐亞交界,從史前年代開始,這里就已是多個不同民族的搖籃。

『伍』 中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

首先要明確安全教育目標,讓學生認識校園安全隱患。掌握安全知識,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識。
內容方面:
一.校園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可請學生列舉一些現象)
1.學生集會、集體活動、課間活動的安全隱患。
2.學生飲食、就餐的安全隱患。
3.學生交通安全隱患。
4.校園隱性傷害的隱患。
二.學生集會、集體活動、課間活動中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

上下樓梯要注意什麼?

1、不要因為趕時間而奔跑。
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欄桿。
3、整隊下樓時要與同學保持一定距離。
4、上下樓時不要將手放在兜里。
5、不要在樓道內彎腰拾東西、系鞋帶。
6、上下樓靠右行。
集體活動中要一切行動聽指揮,遵守時間,遵守紀律,遵守秩序,語言文明。

六.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擁有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加強安全意識,努力增強自我防範能力,作到警鍾長鳴!

熱點內容
合同法及司法解釋pdf 發布:2025-09-15 21:15:18 瀏覽:339
民事訴訟法的舉證條款 發布:2025-09-15 21:06:09 瀏覽:625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