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客觀要件

刑法的客觀要件

發布時間: 2021-02-25 10:54:56

刑法的因果關系是犯罪客觀要件中的選擇要件

一,刑法的因果關系是犯罪客觀要件中的選擇要件?

解析:犯罪客觀方面的要素:危害行為、危害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為是客觀方面的必備要素,而其它都是選擇性的要素。

因果關系僅僅存在於實害犯,如:結果犯,不存在危險犯、行為犯、舉動犯之中,因為這些犯罪都存在犯罪行為,但是不一定存在犯罪結果。比如:甲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但是,沒有任何犯罪結果發生,甲構成犯罪只是危險行為本身,不存在所謂的危害結果,就不存在因果關系這個構成要件了。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存在於實害犯(造成實際損害的犯罪),包括未遂的故意殺人罪,根本不存在結果,只存在故意殺人的行為,最終未遂又怎麼可能有因果關系?

####################################

1,危害結果在刑法中的意義包括區分此罪與彼罪么?

解析:包括。有的刑法條文明確規定以危害結果的大小輕重或是否造成危害結果的嚴重危險作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比如:聚眾斗毆犯罪中,致人重傷或死亡結果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這樣的罪名正是以犯罪行為的危害結果來區分此罪還是彼罪。

還有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等轉化型犯罪。

################

2,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要怎麼區分認清?

解析:一般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很容易區分,但是,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就很難區分了。

A,一行為一結果之分析:

第一步:看是否構成刑法上的條件關系。刑法上的條件關系:如果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無前即無後)的關系,就認為有因果關系,實則為必要條件說。比如:甲因瑣事與乙發生爭執,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導致乙的心臟病發作,救治無效而死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注意:存在因果關系並不意味著必然承擔刑事責任,千萬不能以是否需要定罪來判斷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標准。因為甲推乙的行為雖然是故意,但是不代表這就是是刑法上的故意或過失,也有可能是意外)

第二步:如不存在刑法上的條件關系,看是否構成假定的因果關系,有該條件固然能產生結果(充分條件),但即使無該條件,由其他條件也能產生同樣結果(非唯一的充分條件),肯定說,有因果關系(無前有後,有前有後)

B、兩行為(或事件)一結果之分析:要判斷前條件還是後條件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果關系的重點。注意:這里的兩個行為包括行為和自然事件。

判斷標准:先看兩條件是同時發生還是先後發生,如同時發生,看是否二重的或重疊的因果關系;如先後發生,除了重疊的因果外,主要就是所謂的介入因素問題。

1、兩行為同時發生:

先看是否符合條件說,符合條件說,有因果,公式仍然是「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

如果不符合條件說,再看是否符合二重的因果關系:不符合條件說,但擬制為有因果,指二重的因果關系。

同時成就的兩個以上的條件分別都能導致結果,但在無意思聯絡下,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的發生。整體考查說,如果任何一個行為單獨均能發生結果,除去全部行為將不發生結果,則全體行為都有因果關系。(有一必有後,無二必無後)

2、兩條件先後發生,

先看前條件是否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否則可能是重疊的因果關系):

如果前條件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則有兩種可能,或者是前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者是介入因素(後條件)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曰因果關系被切斷)。

注意:先後的兩個條件,前條件在司法考試中一般是行為人的行為,後條件即所謂介入因素,可能包括非行為的自然事件。為便於分析,將前條件稱為A,後條件稱為B,結果稱為C。

@@@@

解析:介入因素包括四種形態:自然事件、他人行為、被害人自身行為、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

解題步驟

1、在有介入因素的情況下,一定要先看介入是異常的還是正常的(或曰是獨立於前行為還是附屬於前行為的。)以一般人的生活邏輯為標准進行判斷,一般人能想得到的就是正常的、附屬的(例如殺人後拋屍就是合乎生活邏輯的)。

2·1、如果介入因素是正常的或附屬的則不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2·2 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的或獨立的,還要看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

2·2·1 如介入因素只是略微提前結果的發生,僅有介入因素尚不足以導致結果的發生,不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2·2·2 如介入因素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舉例:如甲的行為已經導致乙重傷,瀕臨死亡,後來,丙對乙毆打,只是導致乙的死亡時間略微提前,僅有丙的行為尚不足以導致乙死亡;但是,如丙開槍射殺乙,丙的行為足以單獨地導致乙死亡,應認定丙的行為切斷了甲的行為和乙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的斷絕)。

介入因素是因果關系部分的重點,尤其是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和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這兩個要點。注意對介入因素切斷因果關系後可能結合未遂、預備、罪數深入考查。

3 例外:如前條件或同時條件之一不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看是否重疊的因果關系:單獨的一個條件不能導致結果,兩個條件並存才能導致結果,肯定說,認為這種情況下兩個條件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無一必無後,合並方有後)實際上用條件說也可以得出此次結論。

注意: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模式:不履行義務才是因,產生危害結果(廣義,指侵害和威脅)。

############################################

3,不作為如何違反禁止性規范?

解析:義務的產生途徑主要由於:(1)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要構成犯罪,還必須以刑事法律規定的義務為依據。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偷稅罪、遺棄罪、侵佔罪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規定。(2)行為人職務或業務上的要求。例如,值班醫生有義務搶救病人,交通警察義務指揮交通,消防隊員有義務撲滅火災,等等。(3)因實施一定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義務。如某甲受雇為某一家庭護理卧病在床的老人,就承擔起了維護老人健康、安全的義務。(4)因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當行為人已經實施的行為給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造成危險時,行為人具有排除這種危險的特定義務。

注意:不作為不代表沒有行為,作為和行為不是同一個概念。所謂不作為犯罪就是有作為義務的行為人違反禁止性規范而不作為。

比如:法律命令消防隊員必須救火,消防隊員不救火的行為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並違反命令性規范。法律禁止醫生見死不救,醫生看見患者不進行救治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並違反禁止性規范。

##########################################

4,行為人的身體動作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是相對於刑法的命令規范和禁止規范而言的是什麼意思?

解析: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包括積極的行為,如拿刀殺人行為,也包括消極的行為,如醫生見死不救。

兩種行為均可構成故意殺人罪,前者是直接故意即希望被害人死亡,後者是間接故意即放任被害人死亡。

刑法禁止規范如禁止殺人,行為人積極的殺人(希望)如普通的拿刀故意殺人,

刑法命令規范如命令醫生必須救治病患,但是醫生通過消極的行為放任病人死亡,就是違反命令規范構成故意殺人罪。又如負有救助義務的丈夫看見妻子意外落水,卻不積極救助而是放任妻子淹死,雖然並不希望妻子死亡,但是也不反對和排斥妻子死亡,也構成故意殺人罪。

即:法命令行為人應當實施某種行為,而行為人不做該行為構成犯罪(該行為既可能是積極行為也可能是消極行為。如:遺棄罪中的遺棄行為既可能是消極行為也可能是積極行為)

法禁止行為人實施某種行為,而行為人卻實施該行為構成犯罪。(如法律禁止公民任意剝奪他人生命權,而行為人積極故意殺人或消極放任故意殺人)

############

其實,禁止性規范與命令性規范均屬於義務性規范和強行性規范。區別在於方向剛好相反,命令性規范「必須」做某事,而禁止性規范是「不得」做某事。

❷ 什麼叫做犯罪的客觀要件

犯罪的客觀要件,是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具體是指說明某專種犯罪是通過什麼樣屬的行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進行侵犯,以及這種侵犯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的事實特徵。

犯罪客觀要件包括必要要件(危害行為)、絕大多數犯罪的要件(危害結果)和選擇要件(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同時,還要研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❸ 刑法中構成要件要素具體都有哪些

犯罪構成由客抄觀要件、主體要件與襲主觀要件有機統一而組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

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1.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2. 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3. 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4. 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5. 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3)刑法的客觀要件擴展閱讀: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表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行為主體、特殊身份、行為、結果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對應。

作為責任類型的構成要件要素基本上是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適發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即屬於這一類。刑法條文中需要參照一般文化、社會評價的詞語屬於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❹ 什麼是犯罪客觀要件,犯罪客觀要件由哪幾部分構成

一、什麼是犯罪客觀要件
犯罪的客觀要件,是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具體是指說明某種犯罪是通過什麼樣的行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進行侵犯,以及這種侵犯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的事實特徵。犯罪客觀要件包括必要要件(危害行為)、絕大多數犯罪的要件(危害結果)和選擇要件(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同時,還要研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犯罪客觀要件由哪幾部分構成
第一、危害行為
危害行為,即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是指由行為人意識和意志支配的違反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
行為是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的身體活動,危害行為也是如此。危害行為的身體活動既包括舉動,也包括靜止。人的身體舉止不限於四肢的舉動,還包括諸如以目示、語言教唆、默示等有意義的動作。現代刑法只把行為作為懲罰對象,沒有表現為身體舉止的行為,就不可能對客觀世界發生影響,以致危害社會。
人的意識和意志,是危害行為的主觀內在特徵。刑法規定犯罪客觀要件的行為,目的在於調整這類行為,避免社會遭受危害。如果不是由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的身體舉止,刑法是不可能起到調整作用的。因為刑法要最終達到調整目的,只能通過調節行為主體的意識和意志,從而間接影響其實施的身體舉止。所以,缺乏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的身體動靜即使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後果,也不屬於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危害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兩種基本形式,即作為和不作為。
(一)作為
作為,即積極的行為,是指以積極的身體舉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行為。作為是危害行為的主要形式,在我國刑法中絕大部分犯罪以作為的形式實施,如故意殺人罪、放火罪等;許多犯罪只能以作為形式實施,如搶劫罪、盜竊罪、強奸罪等。作為不僅指利用自己身體實施的積極舉動,還包括利用他人、利用物質工具、利用動物乃至利用自然力實施的舉動。
(二)不作為
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是指不實施其依法有義務實施的行為。在我國刑法中有的犯罪只能由不作為構成,如遺棄罪,這種犯罪稱為純正不作為犯;還有的犯罪既可由作為形式實施,也可以由不作為形式實施,這種犯罪稱為不純正不作為犯。需要注意的是,不作為犯並不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任何積極的舉動,而只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法律要求其實施的積極舉動。因此行為人通過實施一些積極的舉動而逃避法律要求其履行的特定義務時,並不影響不作為犯的構成。如行為人把年幼子女帶至深山老林然後予以拋棄以逃避撫養義務,這仍屬於不作為犯而非作為犯。
構成不作為犯必須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義務為前提。特定義務的來源有以下幾種情況:
1、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這種義務一般指由憲法、法律和其他法規所規定並為刑法所認可的義務,任何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人都必須履行這種義務。
2、職務或業務上要求承擔的義務。這種義務一般由有關法規、規章制度加以規定,但與前述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並不相同。兩者區別在於這種義務是以行為人所擔任的職務或從事的職業為前提的,行為人只有在履行職務或從事業務期間才談得上對這種義務的違反。
3、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使某種合法權益處於危險狀態時,該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義務。行為人不履行這種義務而發生嚴重後果的,構成不作為犯。
4、基於法律行為承擔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在法律上能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只要發生一定的法律行為,不管這種行為通過口頭還是書面形式發生,行為人就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
第二、危害結果
危害結果是指危害行為對犯罪客體即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實際損害或現實危險。危害結果雖然不是一切犯罪的必要要件,但它是絕大多數犯罪的共同要件,對定罪量刑均有重要意義。
危害結果的特徵:1、因果性。2、侵害性。3、現實性。4、多樣性。
危害行為具體形式和犯罪直接客體具體種類的多樣性,決定了危害結果也是多種多樣的。
(一)構成要件結果與非構成要件結果
構成要件結果是指成立某種具體犯罪既遂所必須具備的危害結果(包括加重犯罪構成所要求的加重結果)。非構成要件結果是指危害行為引起的某種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結果以外,影響該種犯罪社會危害性程度的危害結果。構成要件的結果既可以表現為實際損害,也可以表現為現實危險,而非構成要件結果只限於實際損害。
(二)物質性結果與非物質性結果
物質性結果是指危害行為通過物理作用導致對象發生有形變化的結果。非物質性結果是指危害行為造成的不具有物質形態的無形結果。
(三)實害結果與危險結果
實害結果是指危害行為對犯罪客體造成實際侵害的事實。危險結果是指危害行為引起犯罪客體足以發生實害結果的現實危險狀態。
(四)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
直接結果是指危害行為直接導致的危害結果。間接結果則是指危害行為實施後,介入其他因素而導致的危害結果。如被他人傷害後在治療時醫生又搶救不當而導致死亡。介入因素既可以是被害人自身行為,也可以是第三者的行為,還可以是自然力的作用。
第三、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合乎規律的聯系。根據罪責自負原則,一個人只對自己的危害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因此,查明某一危害結果與某一危害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決定行為人對該結果是否負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是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的關系。它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一樣,也具有客觀性、相對性、順序性、復雜性等基本特徵;同時,作為一種特殊的因果關系,它又具有法定性以及內容的特定性的特徵。因此,研究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既不能脫離哲學上因果關系對它的指導意義,也不能忽視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一)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從司法實踐看,刑法中的因果關系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一行為直接而合乎規律地引起特定的危害結果。
2、一行為在危險狀態或特定條件下造成一定的危害結果。
3、一行為加上被害人的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
4、兩行為前後連接導致危害結果發生。
5、數行為共同作用而導致發生危害結果。
6、中斷的因果關系。某種危害行為引起或正在引起某種危害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介入異常因素而發生另一危害結果。
(二)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我國刑法理論以前採取的是必然因果關系說,即當危害行為中包含著危害結果產生的根據,並符合規律地產生了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必然因果關系;只有這種必然因果關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由於這種學說導致因果關系的成立範圍過窄,後來出現了偶然因果關系說,該說的基本觀點是,當危害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根據,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並由介入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偶然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必然因果關系;必然因果關系與偶然因果關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近來,又出現了國外審判實踐上長期採用的條件說,即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關系(條件關系)時,前者就是後者的原因。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因果關系只是研究某種行為是否某種結果的原因,即所研究的是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而不是對行為與結果本身的研究;由於危害行為本身具有法定性,故不能以因果關系的認定取代對危害行為本身的認定。
(2)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聯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不影響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因果關系又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客觀聯系,不能離開客觀條件認定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特定條件,不能左右對因果關系的認定。
(3)一個危害結果完全可能由數個危害行為造成,因此,在認定某種行為是某種危害結果的原因時,不能輕易否認其他行為同時也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反之,一個危害行為可能造成數個危害結果,所以,在認定某種行為造成了某一危害結果時,也不要輕易否認該行為同時造成了其他危害結果。
(4)在行為人的行為介入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為而導致結果發生的場合,要判斷某種結果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所造成時,應當考察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大小以及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
(三)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
現在的刑法理論一般肯定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首先,從權利義務的關繫上看,如果義務主體不履行義務,權利主體就不能享受權利,從而使法律關系受到侵害。不作為正是因為行為人負有特定義務而不履行義務,才使法律關系遭受破壞,造成具體的危害結果。其次,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一般表現為:如果沒有該行為,危害結果便不會發生,故該作為是原因。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則表現為:如果行為人履行義務,危害結果便不會發生,故不履行義務是原因。二者雖然在形式上有差異,但因果聯系的內容是相同的。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只是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行為人是否真正承擔刑事責任,還必須查明其主觀上是否有罪過。因此,不能把具有因果關系與承擔刑事責任混為一談。
第四、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和方法
任何犯罪行為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並通過一定的方法實施的,但多數犯罪行為實施的時間、地點和方法並不影響行為社會危害性的有無,只是有時可能影響社會危害性的大小。因此,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方法是犯罪客觀方面的選擇要件。

❺ 犯罪構成客觀要件

首先,危害行為作為客觀要件中的必要要件,是沒有爭議的。在此不論。
其次,有爭議的是危害結果是否是必備要件。其實,這個問題之所以存在爭論,是因為兩種教材中對「結果」的內涵和外延的認識存在分歧。法碩聯考上所說的「結果」,不僅包括了實害結果,還包括不具有實害的結果,比如行為犯 比如危險犯 也包括在其中了。
而高教社的分析,並沒有將危險犯,行為犯包括在其中,所以他認為,這是選擇性要素。
再次,關於因果關系的問題。
因果關系在我國的學術界也一直存在爭議。曾經的通說,是必然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一個危害行為能夠內在的、決定性的、必然地引起某個危害結果發生。這種說法過於武斷。因此有人提出了偶然因果關系說作為必然因果關系說的補充,即,兩個因果關系偶然的發生交叉,前一個果是後一個的因。比如,甲追乙,乙逃跑,被丙開車撞了,乙被撞死。甲追乙,就是乙被撞死這一結果的因。
所以,指南中之所以認為因果關系是必要要件,因為其採納了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相結合的學說。而分析之所以將其作為選擇性要素,是因為分析中所運用的還是曾經的通說。

我個人的意見,是贊同指南的說法。即,必要要件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這也是目前我國刑法學界趨向性越來越大的說法。

最後,所謂的選擇要件,指的是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這個應該是比較好理解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一些幫助^^

❻ 犯罪客觀要件中的有哪些要件

犯罪的客觀要件,是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具體是指說明某種犯版罪是通過什麼樣的行為、在權什麼樣的條件下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進行侵犯,以及這種侵犯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的事實特徵。
犯罪客觀要件包括必要要件(危害行為)、絕大多數犯罪的要件(危害結果)和選擇要件(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同時,還要研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❼ 犯罪客觀要件和犯罪客觀方面要件的區別

犯罪的構成要件來,我國刑法規定源有四百多種犯罪,從構成要件上進行分析,每一種犯罪都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一)犯罪
刑法犯罪構成要件,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要件的有機統一形成犯罪構成。
犯罪構成要件是由刑法總則與分則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僅由分則條文規定。因此,不能認為分則
犯罪構成要件與要素的關系?急!,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要件的有機統一形成犯罪構成。
現一般有四要件和三要件說,我學得是四要件
犯罪主體:即人。一般的犯罪對犯罪主體只要求

❽ 犯罪客觀方面的必備要件是什麼

犯罪的客觀要件,復是犯罪制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具體是指說明某種犯罪是通過什麼樣的行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進行侵犯,以及這種侵犯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的事實特徵。犯罪客觀要件包括必要要件(危害行為)、絕大多數犯罪的要件(危害結果)和選擇要件(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同時,還要研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❾ 犯罪構成要件,犯罪主觀方面和犯罪客觀方面分別是什麼

犯罪的構成要件抄,我國刑法規定有四百多種犯罪,從構成要件上進行分析,每一種犯罪都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一)犯罪 刑法犯罪構成要件,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要件的有機統一形成犯罪構成。 犯罪構成要件是由刑法總則與分則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僅由分則條文規定。因此,不能認為分則 犯罪構成要件與要素的關系?急!,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要件的有機統一形成犯罪構成。 現一般有四要件和三要件說,我學得是四要件 犯罪主體:即人。一般的犯罪對犯罪主體只要求

熱點內容
刑法257條 發布:2025-09-15 11:29:52 瀏覽:266
單位總經理所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5 11:19:16 瀏覽:473
人民法院的基本 發布:2025-09-15 11:14:23 瀏覽:686
梅河口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5 11:11:33 瀏覽:151
新婚姻法讓女性不願生孩子 發布:2025-09-15 11:11:31 瀏覽:360
工傷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5-09-15 11:00:45 瀏覽:300
法院的伙食 發布:2025-09-15 10:55:53 瀏覽:134
陷阱法治與 發布:2025-09-15 10:46:35 瀏覽:939
世界訴訟法年會官網 發布:2025-09-15 10:40:44 瀏覽:17
貨車掛靠法律賠償責任 發布:2025-09-15 10:40:43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