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環境資源司法保護

環境資源司法保護

發布時間: 2021-02-25 21:29:31

1. 司法保護是什麼

司法保護是指國家司法機關,通過依法履行職責,對未成年人所實施的一種專門保護活動。司法保護可劃分為一般司法保護和特殊司法保護。一般司法保護適用於所有的未成年人,特殊司法保護專門適用於司法機關辦理的違法犯罪案件中的未成年人。這里所說的司法機關,是指的包括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在內的廣義上的司法機關。
司法保護在共同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司法保護是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1)司法機關依法制裁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2)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各種民事案件,保護未成年人的民事權利;(3)司法機關依法保障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4)司法機關依法保護未成年、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其他組織和公民的請求權、檢舉權和控告權的行使。
(二)特殊司法保護是教育、感化、挽救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重要環節,並且具有特殊的功效。(1)司法機關依法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不予處罰或者從輕、減輕處罰,是「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前提;(2)在從寬處罰的前提下,司法機關依法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予以必要的處罰,是對他們進行教育、挽救的有效保證,這是強制他們接受教育,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一種重要手段。
(三)司法保護對於全面開展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l)凈化社會環境,保障履行職責;(2)通過司法監督,促進履行義務;(3)發揮專門職能,推動社會幫教;(4)發現漏洞和問題,便於及時地堵塞和解決。
不知道是否是你要的答案,希望對你有用。

2. 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區別

社會保護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它歸根到底是要為未成年版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一權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司法保護是指國家執法機關和國家其他行政機關對未成年人駛時的一種特殊保護措施。
注意,司法保護是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犯罪的!這是他與社會保護的最重要的不同!
所以你說的公安局把讓未成年人進的網吧查封屬於社會保護。

3. 環境資源行政訴訟

源能為人類所利用並具有相對稀缺性。在資源利用中,,中突難以避免,尤其近代版以來日益突出。目前,我權國資源利用沖突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所有權糾紛、自然資源用益物權糾紛、自然資源污染破壞糾紛等。當前我國資源利用,中突解決途徑主要有兩大類,即非訟解決方式與訴訟解決方式。非訴訟解決方式具體包括協商、調解、仲裁與行政裁決等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訴訟解決方式包括民事訴訟、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等。我國現有資源利用沖突解決途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基於此,我們應取采如下措施完善與創新資源利用沖突解決機制:進一步規范資源利用沖突行政調解,明確行政調解效力;建立並完善資源利用沖突仲裁機制,擴大仲裁適用范圍;統一資源利用沖突行政裁決立法,確立司法最終原則;改造民事訴訟當事人制度,建立環境資源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建立環境資源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強化環境資源刑法保護,增設環境資源犯罪新罪名;綜合改進與完善糾紛解決途徑,建立健全多元化資源糾紛解決機制。

4. 簡述刑罰方式在環境資源保護中的作用

一、環境刑法的學科定位
環境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關注,這是環境刑事立法發展完善的現實社會條件和背景。不容忽視的是,完備的環境刑事立法還需要堅實的環境刑法理論支撐。自然,環境刑法的學科定位和基礎理論問題引起了與會者的熱議。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付立忠是國內較早研究環境刑法的學者之一。通過對學科劃分問題的研究,結合環境問題的整體性,他認為環境刑法學學科雖然具有交叉性,但也有獨立性,甚至可以獨立於一般意義的刑法學。為推進環境刑法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建議不斷完善環境刑法學科理論及體系,重視研究方法特別是實證研究方法,建立學科研究效果評價體系,加強學術交流。當前,環境刑法學應特別關注社會各層面對環境的利益訴求,在整體上為環境刑事立法趨勢作出判斷,並提出立法意見和建議。
研究環境刑法首先要解決的是基本立場問題: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華東政法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游偉教授以環境倫理價值為基礎,認為當前環境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反映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觀不足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應予糾正。他建議在立法倫理選擇方面應吸取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合理內涵,著眼於生態環境保護的長遠利益,通過立法引導公眾樹立生態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建議充實罪名,把所有導致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都規定為犯罪,增加危險犯,並擴大財產刑的適用。另外還應設置資格刑和採取非刑罰措施。
對於環境刑法學學科的獨立性和環境刑法的倫理基礎,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發表了看法。他認為,盡管環境刑法和環境刑法學很重要,但要成為獨立於刑法學的新的法學學科,環境刑法學還做不到。從學科分類邏輯講,環境刑法學應當是刑法學的一個方面或分支,其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等並不能離開刑法學。關於環境刑法的倫理立場選擇,陳興良教授不認為環境刑法的倫理價值一定要強調非人類中心主義,如果沒有了人的存在,環境和生態就無從談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於志剛說,環境刑法學研究的當務之急是釐定環境犯罪的概念和范圍,建立符合學理和實踐需要的罪名體系並推動科學立法。那種把「非法進行節育手術罪」也列入環境犯罪范疇的分類方法反映出環境刑法研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環境刑法的立法與刑事政策
與會者關於環境資源犯罪的爭論和建議,反映出當前我國刑法有關環境資源犯罪的立法尚不成熟,有待完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高銘暄認為,這種狀況與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政府理念及公民意識的形成過程有直接的關系,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環境刑法是刑法大家族中「最晚分娩的產兒」。不過,我們也不必為此感到沮喪,因為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歐美等發達諸國有關環境犯罪的立法成果也不多。
這個判斷在美國田納西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尼爾·沙佛提交研討會的論文中也有印證。尼爾·沙佛教授介紹,美國多數州將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和環境犯罪的主要任務委託於行政管理機構,然而,行政管理機構對打擊環境犯罪並不十分熱心,處罰也不嚴厲,提起刑事指控的案件也不多。他認為,在經濟日益全球化、跨國公司不斷增多的當今世界,針對環境不法行為予以行政規制和司法控制的難度越來越大,並將面臨更多挑戰。在韓國,環境刑事立法未採用統一規制環境犯罪的立法模式,刑法典也沒有專門規定環境犯罪的章節,多數環境刑事立法散見於不同的法律文本中的刑事章節部分。韓國青州大學法學院教授趙炳宣介紹了韓國環境立法模式和內容。韓國環境立法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令和其他法律規范,包括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法律;第二部分是附屬性刑法條款。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韓國法院確定了過失構成共同正犯的可能性。
對於如何進一步推進我國環境資源刑事立法,高銘暄教授指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宗旨,堅持立法內容的嚴密化和形式的集約化,建立嚴格責任機制,延長環境犯罪追訴時效,以自由刑為基礎,輔之以資格刑,並引入非刑罰處罰方法如民事賠償、行政處罰等。做到了以上這些,我國環境刑事立法就會取得新的發展和進步。
除刑事立法面臨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挑戰外,當前我國環境行政執法及刑事司法也並不令人滿意,實踐中,以罰代刑、有罪不罰或重罪輕罰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打擊環境犯罪的實際效果。產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地方政府以維護經濟發展為由干預查處環境犯罪;二是有些環境違法犯罪案件背後往往有失職瀆職,辦案中容易受到相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阻撓;三是出於部門利益考慮,有些行政執法機關不向司法機關移交涉嫌犯罪的案件。對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王良順認為,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目前我國缺乏公開、明晰的環境犯罪刑事政策。沒有統一完備的刑事政策指引,就很難形成全社會重視環境保護、打擊環境違法犯罪的共識,以至於立法缺失、執法不力、司法難為。環境犯罪深遠的嚴重性、與經濟密切關聯性和高度的專業技術性決定了建立、健全以強化保護、嚴厲打擊、從重處罰為主要內容的刑事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研究室副主任孫春雨認為,從法律實施角度講,環境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銜接不暢是重要原因,建議在嚴密法網的同時,更加重視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機銜接的制度和機制構建,以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早日實現。
同樣重視刑事政策的重要作用,國家檢察官學院副院長單民教授更加註重懲治環境犯罪與發展經濟之間關系的平衡。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指導下,應盡可能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矛盾,具體到刑事司法,刑種宜多選用。

5. 談談對我國環境資源保護法的認識

論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環境資源保護法的完善

張安騰*

一、引言
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關鍵。環境和發展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課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隨著一場與工業革命意義同樣重大的「環境革命」的誕生,環境資源保護法(以下簡稱「環保法」)正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從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的法律之一。作為一門新興的法律,環保法是多部門法發展的結果,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等部門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不僅使其成為環境法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為環保法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
我國是一個處於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隨著我國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不僅給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帶來空前繁榮,也造成了許多環境問題。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顯出來,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環境法體系中的一些內容因不適應當前的形勢而亟待修改。1下文將就我國現行的環保法的體系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及產生這些缺陷的原因進行初步探討,並提出有關建議,以期不斷完善我國的環保法,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二、環保法體系的缺陷及原因
關於我國環保法體系的劃分方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普遍都認為環保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並形成了以憲法關於環境資源保護規定為基礎,一綜合性環境基本法為核心,其他相關部門法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為補充,以及包括污染紡織、自然保護、環境糾紛處理、損害救濟、環境管理組織等內容的環境法律、法規、制度和環境標准組成的體系。2但由於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產生新的環境問題,且我國的環保法體系相當一部分帶有濃厚的
的計劃體制色彩,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上述這些缺陷日益阻礙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迫切要求加大力度完善我國的環保法體系。以下將從這些缺陷產生的原因出發,分別論述之:
一、體系外部原因所帶來的缺陷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及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新的環境資源保護關系不斷出現,必然要求新的環保法的制定實施,再繼之便是環境司法要適應新的環保法體系的要求。體現在外部層次上,即為立法上的空白,亦可稱為滯後性。所謂滯後性,指環保法在時間上總是落後於環境問題的要求及實踐發展。滯後現象已為各國環境法的發展歷史所證明。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這種滯後性:3⑴、國家權力觀念。環境問題只有發展到影響社會安定和發展時才成為現代國家行政管理的對象。⑵、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環境意識。一般說來,環境意識落後於環境問題的發展程度,而環境意識在行政管理領域又直接制約著管理制度,這必然帶來滯後性。⑶、反饋機制自身的限制。系統的復雜性,反饋環節的多元化及立法程序上的時間限制都會引起這種滯後性。從解決方法上看,滯後性只能事後進行完善,不可能從根本上避免。當然,立法時在現實可行性基礎上充分考慮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使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這在實踐中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
二、體系內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從環保法體系內部來看,作為體系組成部分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改變都會相應地改變環保法體系的內容和影響環保法的執行。而且,從整體上看,我國現有環保法體系的結構還不完整,子系統不周全,導致系統功能不完善,使環境資源保護關系中的某些環節尚無適當的控制手段。具體說來有:
1、功能不協調。從實踐上看,它表現為某一環境問題未被調整或進行了互相矛盾的調整,亦即有的環境法律系統間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點。初步看來,這有兩個原因:⑴、系統結構不完整,某些應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確定。(這和立法的滯後性是有根本區別的)⑵、系統結構不合理,有的制度間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無收費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著配合不周的問題。
2、有的子系統不符合技術合理性。環境問題首先作為一個技術經濟問題而存在,其產生原因是各類技術的不合理運用,最終解決也只能依靠技術進步。環保法要產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須合理,即:⑴、內容滿足技術合理性。許多制度是環境保護領域內技術規范的發展,應符合環境科學的規律和要求。⑵、結構滿足操作技術合理性。環保法是通過法律對社會進行調整控制的一種工具和方法,必須有適應的結構和程序保證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場經濟和法制建設的一般規律。4但是,目前我國環保法在這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問題,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公共參與問題、現場檢查制度問題、「三同時」制度問題,等等。總的看來,作為技術性很強的環保法,在我國並未體現出這一特點,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則制度的規定。
三、環保法體系的完善
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這段期間也是政治、經濟、社會變動最大的時期。環境立法問題就在這高度變遷的時空中,不斷受到試煉,不斷受到調適。由此而形成的環保法,也就因而帶有濃厚的動態氣息。現階段完善我國的環保法,應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環境立法對完善環保法的前提作用
這里所講的立法,僅包括制定新的法律規范。沒有環境立法,就沒有環保法體系,環境司法更無從談起。因此,完善環境立法是完善環保法體系的一個前提條件。而「立法的發動、進度及內容未必單純是事理與民意的結果,而會因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靜態結構和動態發展而有不同的演變。」5目前,盡管環境立法領域空前活躍,但從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看,還未能完全跟上。因此,加強環境立法,完善環保法體系,促進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污染和破壞,是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
鑒於環境問題的四項特色即科技關聯、利益沖突、隔代平衡、國際關聯,6當前加強環境立法,完善我國環保法體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⑴、環境立法要突出自然規律。環境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保護和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環境立法要突出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與發展。⑵、環境立法要充分體現經濟規律。環境問題使經濟發展的產物,各國實踐證明,只有發展經濟,才能最終解決環境問題。因此,在環境立法時,要充分體現經濟規律的要求,以環境保護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用法律來教育人們提高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辯證關系的認識,以環保來促進經濟的發展。⑶、環境立法要體現「地球一體」的觀點。在國際關聯的特色之下,環境行政容易衍生外交、國防及國際勢力介入等現象,造成環境問題的復雜化。7故環境立法應從整體角度考慮環境問題,把我國的環境問題納入世界環境問題的范圍內進行考慮。
此外,在立法的進程中,應見賢思齊,認真學習環保先進國家的制度和經驗,並可以有條件地援用歐美、日本等國環境法律所通用的管制手段,以便及時、高效地解決環境問題。
二、健全現有制度,協調體系內部的功能
1、從技術上完善現存的相關制度。這是改善環保法體系的重要措施。首先,應加大處罰力度。可適當引用不同程度的刑罰,但應認識到環境問題多元因應的執行手段中,刑罰只是其中的一種,且適用刑罰不得背離環境問題的特質與刑罰最後手段的定位。其次,應加強科技在解決環境問題的作用,事實上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建議在現行環保法體系的基本原則中加入「科技促進」一項,以彰顯科技的重要性。再次,「公共參與」這一原則在立法中雖得到體現,但在現實的決策運行中,卻往往拋開公共力量而自行決策,或多或少地損害了公共的利益。故有必要將公共參與落實到實處,如通過聽證、質詢、述職等途徑將之制度化。但同時也應注意不宜一味主張多參與,而應在參與的時機、范圍、方式與效力上,妥為規劃,並由整體的角度出發,健全相應輔助措施,以免造成公共參與的錯置。
2、協調各制度的功能。各制度的協調依賴於其內容銜接和控制手段的協調,即⑴、內容銜接,不留任何空白點,控制環境行為的各主要方面和環節。⑵、內容協同,功能協調,制度間不應有矛盾點。這是由環保法體系內部各組成部分具有共同目的性所決定了的。
顯然,當前形勢下,要完善我國的環保法體系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加快法制建設的進程,以求更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保障社會公眾的利益。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法院。
1 韓德培著:《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三版第61頁。
2 陳泉生著:《環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第55頁。
3 胡保林、曹疊雲、楊延華著:《環境法新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第74頁。
4 胡保林、曹疊雲、楊延華著:《環境法新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第78-84頁。
5 葉俊榮著:《環境政策與法律》,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第一版第73頁。
6 葉俊榮著:《環境政策與法律》,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第一版第88-91頁。
7 葉俊榮著:《環境政策與法律》,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第一版第90頁。

6. 司法保護和社會保護的區別

1,保護對象,司法保護未成年人是從司法程序和刑法實體對犯罪的未成年人以優待專;社會保護是屬利用社會的有利資源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教育、生活環境提供優待;
2,保護內容,司法對犯罪的未成年人以優待;社會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長、生活環境等生活方面提供優待;
3,實施保護的主體,前者是法律利用了司法資源;後者是社會利用社會資源;
4,如果不牽涉未成年人,就將未成年人的詞語刪掉,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這道題很簡單,題干就告訴了你答案。

7. 2002到2012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司法考試題及解析

您好!
我的網站有歷年司法考||試真||題免費下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怎麼區別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

你好。社會保護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它歸根到底是要為未內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容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司法保護是指國家執法機關和國家其他行政機關對未成年人駛時的一種特殊保護措施。注意,他是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犯罪的!

熱點內容
違反勞動法44條怎麼辦 發布:2025-09-15 08:55:44 瀏覽:3
張家口法律援助熱線電話 發布:2025-09-15 08:54:55 瀏覽:945
行政法治的含義 發布:2025-09-15 08:53:42 瀏覽:182
婚姻法發生在你身邊的 發布:2025-09-15 08:42:29 瀏覽:892
法律碩士公派法國 發布:2025-09-15 08:42:21 瀏覽:205
二胎新婚姻法買房 發布:2025-09-15 08:32:02 瀏覽:628
勞動法第四章第三十七條 發布:2025-09-15 08:20:56 瀏覽:84
法院公布失信人名單 發布:2025-09-15 08:20:56 瀏覽:991
怎麼分是法規還是規章 發布:2025-09-15 07:46:35 瀏覽:561
寶坻區法院群 發布:2025-09-15 07:46:35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