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考刑法案例分析

司考刑法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2-25 22:57:13

A. 刑法經典案例分析

1。已經構成了犯罪了!罪名是「投毒罪」,因為她已經不是針對一個專人了,而是對不確定的宮屬
2。這不構成犯罪中止,只要投毒行為已經威脅到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就可以構成本罪。雖然她最後撥了110,使得實際情況沒有發生,但這也只是一個量刑情節,不是中止原因!

B. 刑法案例分析

1.犯罪具有四個共抄同構成要件,襲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從這四個構成要件上看張某構成犯罪。2.搶劫罪、搶奪罪3.搶奪罪。他的犯罪對象是公私財物,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不採用暴力、脅迫等強制方法,公然奪取他人財物。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犯罪主觀方面是故意,這都符合了搶奪罪的構成要件。4.《刑法》267條第二款規定,攜帶凶器搶奪的,依照本法第263條規定定罪處罰。但需要注意的是,行為人隨身攜帶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搶奪,但有證據證明該器械確實不是為了實施犯罪准備的,不以搶劫罪定罪。5.量刑不同。仔細看一下《刑法》263、267條以及條文注釋。

C. 案例刑法學 案例分析題 急!

我認為是不能對吳某進行立案。這個問題的核心理由是吳某的行為是否構成故意殺人的客觀要件。故意殺人罪的客觀要件首先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殺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藉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殺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險方法殺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應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對於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去殺害他人的,對教唆犯應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其次,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乘坐飛機發生飛行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特別是遇到強烈風暴墜毀,是意外事故,是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而絕對不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這種結果是吳無法預料和實際控制的小概率事件。如果我們說吃飯能噎死人,就每天給他哥哥吃飯,希望他哥哥噎死,可能直到他哥哥自然死亡,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相反,變成了吳某對於哥哥的贍養行為了。因此,吳的行為無法構成殺人罪的客觀要件.

D. 近幾年司法考試刑事訴訟法中有關立案的案例分析題

你好,關於司考法考聯盟論壇的復習建議:
1、司法考試資料太多的了,誰都不能回把全套給到你的,答或選擇誰的發給你的。
要免費的資料,你可以到【法考聯盟論壇】查找,有免費下載的。
2、不要隨便公布自己的郵箱,招來的只會一大堆無用的廣告的。
3、實實在在的,自己到網上找資料下載,應能找到部分,便系統的確實不好找。
4、如果沒時間找,建議淘一份,就一兩百個大洋,這樣能確保最後能拿到最後的押題及考前信息,免費下載的,最後不可能有系統的押題及考前信息的。
更多司考復習安排及司考資料點我的名字進入空間查看。

E. 刑法案例分析題

不是實際案件沒有討論價值,現在各種考試的刑法案例題放在實踐中根本不能那樣處理,尤其是司考,出的案例什麼玩意兒,沒有一點實用價值。

F. 求一篇關於刑法學的案例分析

刑法學中的過失是指 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但是由於疏忽大意 或者自己對於避免結果發生過於自信 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主觀態度
由此可見 過失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 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刑法學中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但是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
依次可見 故意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希望結果發生)和間接故意(放任結果發生)
肖某之子的死亡 屬於肖某的過失造成的 即過於自信的過失
肖某對於自己的話對兒子的勸阻能力過於自信 導致危害結果發生 之所以不認為肖某屬於間接故意 是因為 間接故意和過於自信的過失之間的區別在於 前者對與危害結果是不排斥的 後者強烈排斥危害結果 肖某之子死後 肖某很難受 證明其對於這一 危害結果的排斥

肖某對於其丈夫的態度是直接故意 追求其丈夫死亡的危害結果 不用過多分析

G. 刑法方面的案例分析題!

李四與王五之間構成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是指共同行為人的一方有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的意思,並協力於他人的犯罪行為,但他人卻不知道其給與協力,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況。

兩人均構成票據詐騙罪(刑法第194條第1款)。該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金融票據進行詐騙活動,騙取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片面共犯是否構成共犯,在理論界存在爭議,有認為屬於共犯,有認為不屬於共犯的,主要的爭議在於共犯是否以共犯間的意志聯絡為要件。行為共同說認為,共犯關系的發生,僅以雙方的共同行為即可,至於其意思如何,則在所不問。

是否構成共犯在本案中對兩人的定罪沒有影響,兩人均構成票據詐騙罪,但對兩人的停止狀態有影響。如果承認片面共犯就是共犯,那麼,一人既遂全體既遂,兩人都是既遂狀態;如果不承認片面共犯是共犯,那麼,李四雖然獲取了錢款卻是票據詐騙未遂,王五雖然沒有獲取錢款,卻是票據詐騙既遂。

類似的案例是司法考試的一個題目:甲想詐騙乙,乙明知甲是詐騙,但是出於同情甲的困難處境,就假裝被其詐騙,將錢交給甲。這時,甲雖然表面上騙取了財產,但是,卻是犯罪未遂。甲並沒有因為詐騙獲得財產,而是因為乙的憐憫贈與甲的財產,因此,甲的詐騙的停止狀態是未遂,而非既遂。

同理,如果片面共犯不是共犯。李四意圖票據詐騙銀行,結果王五已經發現了李四的詐騙意圖,仍然故意支付了票據,這時李四的票據詐騙未遂,王五卻已經既遂了。當然,如果片面共犯屬於共犯,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雙方均為票據詐騙罪既遂。

票據詐騙罪的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明知,是否以騙取他人財物為目的是區別罪與非罪的重要標准。

為避免混淆罪與非罪的界限,法條對行為人主觀方面的一些狀況進行了特別規定。如:使用偽造、變造、或者作廢的匯票、本票、支票,行為人在主觀上必須是「明知」的,在主觀上是否明知其所使用的匯票、本票、支票是偽造、變造或者作廢的,是劃分是否構成本罪的重要界限之一。如果行為人在使用匯票、本票、支票時,在主觀上確實不知道該票據是偽造、變造或者作廢的,則不構成本罪。本案中,李四和王五均明知票據系偽造,並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實施了票據詐騙行為,因此,當然構成票據詐騙罪。

(注意:李四當然是以自己非法佔有為目的,但是,王五是以他人非法佔有為目的,因此,王五當然也構成票據詐騙罪)

H. 經典刑法案例分析

1、構成犯罪,故意殺人罪。
2、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因王明知有專人偷瓜,卻仍在瓜中注射農葯屬,是明顯的放任結果的發生,屬間接故意。王雖然明確告知瓜內有毒,但這不足以為其開脫,因為如題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所以有足夠證據證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過於自信,而是放任。
3、bc
4、無罪
5、acd

熱點內容
違反勞動法44條怎麼辦 發布:2025-09-15 08:55:44 瀏覽:3
張家口法律援助熱線電話 發布:2025-09-15 08:54:55 瀏覽:945
行政法治的含義 發布:2025-09-15 08:53:42 瀏覽:182
婚姻法發生在你身邊的 發布:2025-09-15 08:42:29 瀏覽:892
法律碩士公派法國 發布:2025-09-15 08:42:21 瀏覽:205
二胎新婚姻法買房 發布:2025-09-15 08:32:02 瀏覽:628
勞動法第四章第三十七條 發布:2025-09-15 08:20:56 瀏覽:84
法院公布失信人名單 發布:2025-09-15 08:20:56 瀏覽:991
怎麼分是法規還是規章 發布:2025-09-15 07:46:35 瀏覽:561
寶坻區法院群 發布:2025-09-15 07:46:35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