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制度

刑法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2-26 09:50:29

1. 量刑制度是什麼

量刑制度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數罪並罰、緩刑等。

量刑的主體是人民法院,客體是犯罪人,性質是刑事司法活動。

量刑,又稱刑罰裁量,是指人民法院根據刑事法律,在認定犯罪的基礎上,確定對犯罪人是否判處刑罰,判處何種刑罰以及判處多重刑罰,並決定所判刑罰是否立即執行的刑事司法活動。

量刑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1、量刑是人民法院的一種審判活動。其他任何機關都沒有量刑權。

2、量刑的對象是犯罪分子,即被法院依法確定有罪的人,只有對犯罪分子才能決定是否適用刑罰、適用何種刑罰。

3、量刑以定罪為前提,只有先確定有罪,然後才能決定是否以及如何量刑。

4、量刑的任務:

(1)決定是判處刑罰還是免除刑罰

(2)決定刑種、刑度

(3)決定是否實行數罪並罰

(4)決定所判處的刑罰是否立即執行

(1)刑法制度擴展閱讀

量刑的主體是人民法院

量刑權是國家刑罰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人民法院的刑事審判權的題中應有之義。

定罪的適當量刑的前提

罪行和法定刑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刑法為不同輕重的罪行配置了檔次不同的法定刑,只有正確定罪,才可以找准對犯罪人適用的法定刑。

刑事責任的大小是量刑輕重的唯一根據

罪行大小決定法定刑的輕重,刑事責任的大小決定宣告刑的輕重。在量刑時,判斷刑事責任的大小的唯一依據只能是案件的輕重不完全等同。

2. 我國刑法制度有哪些

刑法中規定的刑罰種類主要有兩部份,即主刑與附加刑。
主刑是對犯罪內分子獨立適用的主要刑容罰,它包括:
1、管制,管制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對其勞動生產,工作和其他活動進行管束和監督,由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公安機關依法執行的刑罰
2、拘役,拘役是短期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就近強制實行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5、死刑,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方法
附加刑可以與主刑合並適用也可以獨立適用,它主要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罰金主要適用於貪圖錢財或與財產有關的犯罪。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犯罪分子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當它獨立適用時,屬於一種不剝奪人身自由的較輕的刑罰,當附加適用時,則適用於較重的犯罪行為。沒收財產則主要適用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和嚴重的經濟犯罪。

3. 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演變

刑罰是對犯罪分子進行刑事制裁、維護社會穩定的有力工具。自從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開始,犯罪現象就從來沒有消退過,而且也永遠不可能消失。自從國家正權的建立,就代表著公力救濟取代了私力報復,國家成為了唯一有權行使刑罰權的主體,從此,人類告別了原始社會時期的血親復仇,人類向文明和理性邁進了一大步。
由於原始社會的報復思想的痕跡依然存在,所以在最初的奴隸社會時期,刑罰多為肉刑,較為野忙。對於夏代和商代的刑罰制度,目前還缺乏有效的考古證據,僅能根據史書記載略知一二。在西周時期,禮法並存,統治者實行「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刑事政策,認為治國應當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這一時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奴隸制五刑,即墨、劓、刖、宮、大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經濟形態向封建制經濟形態過渡的一個時期,而戰國時期被多數歷史學家定義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這一時期,刑罰制度主要還是沿襲了西周的刑種,總體上沒有大的變化.值得提出的是,這一時期,大量的成文法出現並向社會頒布(在這以前的朝代中,由於受當時宗教思想的影響,統治者制定法律但不公之於眾),如<<鑄刑書>>\<<竹刑>>\<<鑄刑鼎>>和<<法經>>,其中以魏國法家改革派李悝頒布的<<法經>>影響最大.
秦國在商鞅變法中,改法為律,同時規定了什伍連坐的制度,把全國百姓五戶編為一伍,十戶編為一什,在什伍組織中,一人犯罪,其他人必須向官府舉報,否則要連坐受刑.按照秦國的法律,告奸者與殺敵一樣受賞,而匿奸者與降敵同罪.
秦朝統一以後,基本上沿用了原來秦國的刑種.當時全國統一的法典是<<秦律>>.秦朝的法定刑有黥刑\劓刑\徒刑\宮刑\死刑\罰金刑\株連刑等等.其中的徒刑非常完善,從重到輕分為:(一)城春(男犯)城春舂(女犯)(二)鬼薪(男)白燦(女)(三)隸臣(男)隸妾(女).其勞役的時間和勞動強度依次遞減,且女犯的勞動強度小於男犯.這一徒刑不僅有效地懲罰了犯罪,同時也給當時修築長城等大型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秦朝的法律過於嚴苛,這是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一個次要原因.所以後來的西漢統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實行了較為寬松的刑事政策.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下令廢除肉刑制度的皇帝,他將斬左趾改為了笞五百,把斬右趾改為了棄市.漢景帝繼續執行廢肉刑的政策,他下令廢除了宮刑(但宮刑在漢武帝時期又恢復了),同時規定笞刑不得超過二百,行刑時不得換人,以盡最大限度防止受刑人死亡的情況.

漢亡以後,中國歷史進入了長達300多年的大分裂\大動盪時期.這一時期,各個割據政權雖然在法律制度上多有變革(如改變刑法典的結構,魏律將具律改為刑名,<<泰始律>>增加了法例,<<北齊律>>將名和例合並,置於律首;增加了若干保護封建統治階級特權的法律制度,比如八議制度\官當制度,等等),然後在刑種上沒有多大改革.
隋朝時,中國終於確立了封建制五刑,從而奴隸制五刑徹底結束.隋文帝制定了<<開皇律>>,減輕了刑罰的殘酷性,規定滅族刑僅適用於謀反\謀大逆和謀叛三個罪名,將笞\杖\徒\流\死規定為法定的刑種(即封建制五刑).唐代基本上繼承了隋朝的刑罰內容,規定死刑只採取絞和斬兩種方式(絞刑輕,斬刑重).當時全國的刑罰分為二十等,分別是笞十,笞二下,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徒一年,徒一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徒三年,流2000里,流2500里,流3000里,絞,斬.唐律還限制了刑訊制度,規定拷打犯人只能用杖刑,且所杖之數不得超過100下(對於輕刑犯,所仗之數不得重於可能判處的刑罰數目).

五代時期,統治者第一次執行了凌遲死刑。而這一制度被遼朝所沿用,並且第一次成為了法定刑。而且,這一時期宋朝的刑罰制度也趨於嚴苛,除了五刑以外,又出現了刺配刑,這是將古代的墨刑又恢復了,應當可以說是刑罰制度的一大倒退。
元朝統一以後,基本上沿用了自隋唐時期形成的封建制五刑的制度,不過元朝對於笞和杖刑的數目不一樣,分別是十七、二十七、三十七,如此直至一百零七;同時,元朝廢除了絞刑,死刑改為斬和凌遲兩等。隨後的明清兩代沿用了元朝的死刑制度,用斬和凌遲兩種方法執行死刑。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大興酷刑,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法令不嚴,且執法不嚴,提出了「明刑弼教」的刑法思想,實際就是重刑主義,於是在制定了《大明律》以後又制定了「御制大誥」,在〈〈大誥〉〉里,大量的古代殘酷刑罰被恢復,如剝皮、抽筋、梟首等等。由於明代廠衛制度的設立,錦衣衛有權在朝堂上實行廷杖,就是當場用大棒杖擊大臣,受刑者大量死去。同時,明朝還發明了「立枷」,就是一個重達300斤的夾子,犯人一旦戴上,肯定會在三天以內痛苦地死去。
清朝繼續沿用封建制五刑,並且廢除了明朝的一些殘酷的刑罰,但是仍然保留了凌遲。清代的刑訊制度也較為寬松,規定拷打犯人,每次杖刑不得超過三十,對於殺人、強盜等重刑犯,允許使用夾棍(夾男犯人的腳)和拶指(夾女犯的手指),但兩種刑罰對於同一犯人均不得超過兩次。

4. 清代有哪些刑法制度

清朝初期及中期的刑事法律制度
1616年,滿族首領努爾哈赤在關外建立後金政權,建元「天命」。1636年,皇太極改元「崇德」,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滿清入關。1911年,滿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走向終結。
滿清王朝在繼承前代法製成果的基礎上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尤其是少數民族立法的發展,是清朝法制最為顯著的成就。
一、法律思想與立法概況
1、法律思想-「參漢酌金」,由大臣寧完我提出。
2、立法概況-《大清律例》、《大清會典》、《則例》、《蒙古律例》《欽定西藏章程》等少數民族法規
二、刑事法律
1、犯罪
(1)維護君主專制集權統治,嚴厲打擊反逆等侵犯皇權的犯罪。
反逆罪,包含「謀反」、「謀叛」、「謀大逆」三種罪名。規定:凡犯謀反、謀大逆者,只要是共謀的,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其父子、祖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以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十六歲以上,不論篤疾廢殘,皆斬;十五歲以下的男性親屬及所有的女性親屬,給付功臣為家奴,財產入官。即使子孫確不知情,十一歲以上,也要閹割發往新疆給官為奴。凡犯謀叛者,只要是共謀,不分首從皆斬,妻妾、子女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
奸黨罪,清朝除了沿用明朝奸黨罪的條款外,還擴大了奸黨罪的適用范圍,嚴禁內外官員私相結交。
異端思想罪。
(2)調整新的社會關系,確立新罪名。
江洋大盜罪,乾隆時首次規定,指在濱海、沿江行劫客船點對點的行為。
興販與吸食鴉片罪: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第一次頒布了禁煙令,規定:興販鴉片者照收買違禁貨物例,枷號一個月,發近邊充軍;私開鴉片煙館引誘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眾律擬絞監候;為從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戶、地保、鄰佑人等,俱杖一百,徒三年。
嘉慶時,先後頒布了十餘道禁煙法令,規定:凡吸食鴉片者,杖一百,枷號兩個月。
道光十九年(1839年),頒行《嚴禁鴉片煙章程》39條。該章程將走私鴉片行為作為首要打擊對象;對興販鴉片行為、開設煙館行為、栽種罌粟、製造鴉片行為均予以嚴懲;對於吸食鴉片的,亦予以懲治。
2、刑罰
(1)刑罰的發展變化
笞刑、杖刑,在刑具上統一為竹板,同時減少了刑數。
遷徙、充軍、發遣。
死刑,繼續分為絞斬兩等外,每等又分」立決」和「監候」兩類。
附加刑,刺字刑的適用范圍擴大,刺字的部位,初犯刺右臂、再犯刺左臂、三犯刺面。刺字的內容包括事由和管束地方,並分別刺滿漢兩種文字。
(2)維護滿人的刑罰特權

清朝末期的刑事法律制度 受西方列強的影響和逼迫,以及國內政治現實的考量,清末開始對《大清例律》等刑事法律進行修訂。
1、修律的指導思想
(1)西法與中法結合,務期中外通行。
在中國傳統法律體系中,刑法最為發達。而在傳統的法觀念中,刑、法、律三者的含義一般是相通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僅限於刑法而言;同時,列強對中國法律的指責,首當其沖的也是刑法。修律大臣沈家本認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為切要,乃先從事編輯」。因此,刑律的修訂是整個清末修律的核心部分。
1902年,清廷下詔對《大清律例》進行修訂:「中國律例,自漢唐以來,代有增改。我朝《大清律例》一書,折衷至當,備極精詳。惟是為治之道,尤貴因時制宜,今昔情勢不同,非參酌適中,不能推行盡善。……。總期切實平允,中外通行,用示通變宜民之至意」。
(2)修律與研核法理結合
沈家本「法之修也,不可不審,不可不明。而欲法之審,法之明,不可不窮其理」。
(3)修律與促進法制文明結合
修律過程中,沈家本奏請刪除凌遲、梟首、戮屍、緣坐、刺字等酷刑,減少死刑條款,禁革買賣人口和蓄養奴婢等惡習,改良監獄,以感化教育為宗旨,力圖通過修律改變清廷法律落後與野蠻的現狀,促進法制文明。
2、《大清現行刑律》
1904年5月15日,修訂法律館開始對《大清律例》進行刪改與修訂。1909年編撰完成《大清現行刑律》,1910年頒行。為過渡性刑法典。
3、《大清刑律》(《欽定大清刑律》)
1906年開始起草,聘請了日本法學家岡田朝太郎協助起草。1907年8月編纂完成,1910年11月憲政編查館完成審核。由於受到禮教派強烈反對和攻擊,修訂法律館不得不將草案收回,再行修訂。經修訂後的《大清刑律》增加「附則」5條(即《暫行章程》)。1911年1月公布,並定於1912年正式實施。

5. 中國刑法的規定

會判刑。《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 法發〔2010〕36號(二)故意傷專害罪 屬1、構成故意傷害罪的,可以根據下列不同情形在相應的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1)故意傷害致一人輕傷的,可以在六個月至一年六個月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2)故意傷害致一人重傷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3)以特別殘忍手段故意傷害致一人重傷,造成六級嚴重殘疾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依法應當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除外。(4)故意傷害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依法應當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除外。

6. 我想知道中國古代的刑法制度

中國古代刑罰的特點
1.生產關系的變革決定刑罰制度的變化 刑罰制度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其變化有時會滯後於生產關系的變革。每一次生產關系的變革,都會引起相應的上層建築的變化,都會經歷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這種過程,在古代刑罰的演變中亦有充分體現。戰國、 秦漢時期,我國封建的生產關系雖已逐步確立,但由於上層建築發展的滯後性, 這一時期的刑罰未完全變成封建性質的,帶有明顯的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色彩。 秦代刑罰體系已具備封建刑罰基本特徵,但由於當時封建生產方式還沒有完全鞏固,封建經濟還不強大,奴隸制生產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殘存,加之受法家重刑思想影響,仍保留奴隸社會的五刑及其他殘酷的刑種。西漢時期,封建制生產方式不斷發展壯大,需要大量勞動力,肉刑等酷刑顯然不利於保護勞動力,統治階級對刑罰進行了改革, 廢除肉刑,為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打下基礎。隨著封建制生產方式的進一步鞏固,適應封建統治的刑罰制度在隋代最終確立起來,至唐代達到完備,一直沿襲到晚清。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殖民者在軍事上、政治上打敗中國,經濟上也向中國滲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得到發展。中國封建的小農經濟受到沖擊, 但仍是中國經濟的主體,與此對應,封建制刑罰體系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獲得比較大的發展,在面對外交、外貿、軍事等爭端時,現有的封建刑罰制度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清政府不得不考慮廢除封建的刑罰體系。
2.刑罰體系的完備與刑罰手段的殘酷 中國古代刑罰自產生時期就有著諸多種類,並在實踐發展中逐漸完備其體系,刑種及其等級由輕至重,排列嚴整,等級之間跨度較小。縱覽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無論哪個朝代的刑罰都是種類繁多,異常殘酷。北魏時,初步形成以死刑為主的五刑制度,但無論是北魏、北齊、北周還是南朝的梁陳在刑罰方面,司法規定還是不甚清楚。唐代可以說是封建刑罰完善與定型的時代,條文簡約,刑罰寬減。在 《唐律》中明確了五刑皆有獨立適用條款。
3.同罪同罰與同罪異罰的階級等級性和特權性從奴隸社會「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開始,幾乎每個階級都把維護本階級等級制度和特權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這在刑罰制度的設定上也有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刑法中,罪名與刑名是緊密聯系的,一般來說貫徹了同罪同罰的原則,藉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法制,但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刑法也表現出等級特權性,貴族高官可以根據議、請等規定,而獲得同罪異罰的法定優待。在奴隸社會時期,對於統治階級集團來說是沒有宮刑的,以此確保其繁衍子嗣的需要。西周時主張「用刑以治野人」,在統治階級看來,刑罰只是用來控制勞動人民的,統治階級則享有不受刑罰管制的特權。隋代確立「八議」制度,後又進一步規定「其在八議之科,及官品第七以上犯罪,皆例減一 等。其品第九以上犯者,聽贖」 (《隋書·刑法志》)。自唐代以降,更是規定了貴族階級觸犯一般律條皆可享有法律減免的特權的,這些都反映了階級社會刑罰的階級本質。
4.刑罰適用范圍廣泛行政、民事、經濟法律責任,也以刑罰制裁,強化刑法對社會生活的調解,體現了我國古代重刑法輕民法的思想。

7. 刑法的裁量制度

第一節 累犯

n一、累犯的概念累犯是指受過一定的刑罰處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赫免以後,在一定的時間內又犯被判處一定刑罰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分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兩種。

n二、累犯的分類

n1.普通累犯的構成條件(一般累犯)

n 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赫免以後,五年之內又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情形。累犯成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前罪和後罪必須都是故意犯罪。如果前罪和後罪有一個是過失犯罪,或者前後兩罪都是過失犯罪,不能構成累犯;

n(2)前罪所判處的刑罰和後罪應當判處的刑罰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

n(3)後罪必須發生在前罪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赫免以後五年之內。

n2.特別累犯的構成條件

n 是指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赫免以後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的,都構成累犯的情形。

n三、累犯的刑事責任

n 應當從重處罰,從重處罰是處理累犯的一個基本原則,對累犯必須一律從重處罰。對於累犯,不適用緩刑。

第二節 自首與立功

n一、自首概念

n二、自首的種類和成立條件

n1.一般自首

n(1)一般自首的成立條件

nA.自動投案----是指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覺,或者雖被發覺,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訊問、未被採取強制措施時,主動、直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單位、城鄉基層組織或者其他有關負責人員投案的;

n犯罪嫌疑人因病、傷或者為了減輕犯罪後果,委託他人先代為投案,或者先以信電投案的;

n罪行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組織或者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自己的罪行的;

n犯罪後逃跑,在被通緝、追捕過程中,主動投案的;經查實確已准備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機關捕獲的,應當視為自動投案。

n並非出於犯罪嫌疑人主動,而是經親友規勸、陪同投案的;公安機關通知犯罪嫌疑人的親友,或者親友主動報案後,將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應當視為自動投案。

n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機關拿獲的視為自動投案

n 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又逃跑的,不能認定為自首。

nB.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n 犯有數罪的犯罪嫌疑人僅如實供述所犯數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對如實供述部分犯罪的行為,認定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還應當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則應當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實,才能認定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又翻供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應當認定為自首。

n2.特別自首

nA.主體是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

nB.必須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n三、自首的認定

n1.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認定

n(1)共同犯罪案件自首的認定

n 自己實施的犯罪和 自己了解的與自己的罪行密切相關的其他共同犯罪人的罪行

n(2)犯有數罪的犯罪嫌疑人自首的認定

n自首的效力僅及於如實供述之罪

n2.過失犯罪的自首

n3.自首與坦白的關系

n四、自首犯的刑事責任

n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於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具體確定從輕、減輕還是免除處罰,應當根據犯罪輕重,並考慮自首的具體情節。

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罪行,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或者判決確定的罪行屬同種罪行的,可以酌情從輕處罰;如實供述的同種罪行較重的,一般應當從輕處罰。

五、立功

n1.定義

n此立功指的是刑罰裁量中的立功,而非刑罰執行制度中的立功。

n犯罪分子到案後有檢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發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經查證屬實;提供偵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線索,經查證屬實;阻止他人犯罪活動;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的,應當認定為有立功表現。

2.立功的種類及表現形式

n(1)一般立功

n(2)重大立功

n 犯罪分子有檢舉、揭發他人重大犯罪行為,經查證屬實;

n 提供偵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線索,經查證屬實;

n3.立功犯的刑事責任

n(1)一般立功,可以從輕、減輕

n(2)重大立功,可以減輕、免除處罰

n(3)自首後又有重大立功的,應當減輕、免除處罰

第三節 數罪並罰

n一、數罪並罰的概念

n數罪並罰,是指一個人在判決宣告以前犯有數罪,或者在判決宣告以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發現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或者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以前又犯新罪,審判機關依照刑法規定的數罪並罰的原則和方法對一人所犯數罪的合並處罰。

n二、數罪並罰的原則

n1.並科原則

n2.吸收原則

n3.限制加重原則

n4.折衷原則

n三、我國數罪並罰的適用原則—以限制加重原則為主,兼采其他原則

n:

1、數刑中只要有一個是死刑或者無期徒刑的,就應當執行死刑或者無期徒刑。此為吸收原則。

2、數刑中有兩個以上有期徒刑、兩個以上拘役或者兩個以上管制的,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應當執行的刑期。但是按照刑法的規定,管制最高不能超過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過20年。此為限制加重原則。

3、如果數罪中判處有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此為並科原則。

n四、不同情況下限制加重原則的運用

n1.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並罰

n應當對所犯各罪分別量刑,然後按照刑法第69條規定的上述原則和方法,決定應當執行的刑罰。

n2.判決宣告以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發現漏罪的並罰

n 判決宣告以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發現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對新發現的罪作判決,把前後兩個判決所判處的刑罰,在最高刑期以上總和刑期以下,決定應當執行的刑罰,這就是數罪並罰計算刑期的先並後減方法。

n3.判決宣告以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又犯新罪的並罰

n 判決宣告以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應當對新犯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沒有執行的刑罰與新罪所判處的刑罰,在最高刑期以上總和刑期以下,決定應當執行的刑罰。這就是數罪並罰計算刑期的先減後並方法。

第四節 緩刑

n一、緩刑的概念和意義

n1.定義

n2.意義

n二、一般緩刑

n1.一般緩刑的適用條件

n(1)犯罪人必須是被判處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罰

n(2)犯罪人必須不是累犯

n(3)根據犯罪人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

n2.緩刑的考驗期

n(1)緩刑考驗期的期限拘役的緩刑考驗期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能少於2個月。

n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不能少於1年。

n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n(2)緩刑考驗期限內的考察

n三、戰時緩刑

n1.戰時緩刑的適用條件

n2.一般緩刑與戰時緩刑的區別

8. 刑法中有規定嗎

首先,絕對不是信用卡詐騙。他是多劃走的一部分款,證明他有劃款的資格,那就肯定不是冒用他人信用卡,跟信用卡詐騙罪不沾邊。
就你現在敘述的問題來看(不夠詳細),被多劃走的那筆費用如果是數額巨大,並且丙方如果是秘密的劃走,拒不返回,並且伴有其他嚴重行為的,才能適用刑法的相關規定。就是適用的話也應該是往盜竊和侵佔上考慮。而你簡單的幾句描述中我看不出應該適用刑法的樣子。個人認為好像有點類似與民法上的不當得利,乙方可以要求丙方返還多劃走的那部分款。
下面是關於你提到的信用卡詐騙,和盜竊、侵佔的刑法規定,你看看吧。希望有所幫助。
信用卡詐騙:
構成冒用他人信用卡進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備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只有主觀上具備詐騙的故意,客觀上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才能構成本罪。實踐中有的信用卡持有人將自已的信用卡借給他人使用,如借給自己的親屬、朋友等。在表現形式上使用人也是在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但使用人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是經持卡人同意的。雖然這種行為違反了信用卡使用規定,但是使用人在主觀上並不是以非法佔有持卡人的財物為目的,因此,不具備信用卡詐騙罪的本質特徵,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糾正或者按照有關規定處理、不能適用本條作為犯罪處理。
侵佔:本罪的犯罪對象為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所謂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即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是指通過他人委託或依照契約或有關規定而為他人收藏、管理的財物,所謂他人的遺忘物,是指出於自己的本意,本應帶走卻因遺忘沒有帶走的財物,如買東西將物品忘在櫃台上,到他人家裡玩將東西遺忘在人家家裡,乘坐計程車把財物遺忘在車里等。應當提出,遺忘物不等於遺失物。後者是失主丟失的財物,失去對財物的控制時間相對較長,一般也不知道丟失的時間和地點,拾撿者一般不知道也難以找到丟失之人。而遺忘物,則是剛剛、暫時遺忘之物,遺忘者對之失去的控制時間相對較短,一般會很快回想起來遺忘的時間與地點,回來尋找,而拾揀者一般也知道遺忘者是誰。遺忘物也不同於遺棄物,後者則是所有人或保管者不再需要而基於自己的意志加以處分而拋棄的財物。所謂埋藏物,是指為隱藏而埋於地下之物,如埋在自己院子里的錢財、埋在墳墓中的珠寶等。埋藏物不同於地下的文物,後者年代久遠,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一般應屬於國家所有。總之,無論是代為保管之物還是遺忘物以及埋藏物都必須是他人的財物。所謂他人,在這里僅指公民個人,不包括國家或單位。國家、單位之物基於委託或其他原因而由他人代管的,行為人如果非法佔為己有,則應構成貪污罪或者職務侵佔罪,他人遺忘的財物,財物的所有權雖然可能是國家或單位的,但遺忘行為僅是個人行為,其應對遺忘之物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從本質上講,仍屬於遺忘者個人之物。至於埋藏物,國家和單位一般不會為了隱藏而埋於地,因此,不會存在本罪意義上的埋藏物。至於這些財物的表現形式,則可多種多樣,既可以是動產,又可以是不動產;既可以是有形物,又可以是無形物;既可以是合法之物,又可以是違禁品、贓物;等等。

熱點內容
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原則有哪些 發布:2025-09-15 03:05:39 瀏覽:998
法治進課堂工作方案 發布:2025-09-15 02:54:42 瀏覽:205
襄樊法院曾 發布:2025-09-15 02:50:21 瀏覽:422
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5 02:45:22 瀏覽:342
法治單位創建標准 發布:2025-09-15 02:45:21 瀏覽:920
北京大學經濟法保研 發布:2025-09-15 02:35:25 瀏覽:331
平谷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15 02:24:29 瀏覽:676
行政法筆記李佳 發布:2025-09-15 02:18:34 瀏覽:139
經濟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15 02:14:13 瀏覽:482
檢察院警察和法院警察 發布:2025-09-15 02:03:18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