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字的刑法
A. 「黥、劓、刖、宮、大辟」、「醢、笞殺、斷舌、腰斬都是些啥
1、黥
上古的五刑之一,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因觸犯秦律被處以黥刑。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
2、劓
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屬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在隋以後,刑典中即不再有劓這種刑罰。鼻子是人呼吸和辨別香臭的器官,鼻子被割掉雖然並不會危及人的性命,但其對人形象的損害是很大的,同時對人的人格尊嚴也是很大的摧殘。
3、刖
中國古代刑法之一,又稱剕刑,中國古代一種酷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說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屬肉刑;亦有指它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
4、宮
宮刑是殘酷性僅次於大辟的一種肉刑,宮刑對男女都有,對男無須多言。宮刑對女性實施是確定的,至少至明代仍然對女性施行。
5、大辟
大辟是中國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稱。隋唐以後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稱「死刑」。北齊、北周因襲不改。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還有不載於律書的凌遲(即分割犯人的肢體)。
6、醢
醢刑也稱菹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之一,指將屍體剁成醢(即肉醬)。相傳這種刑罰是由商紂王所創,用以對付九侯。但也有對於活人使用者。
7、笞殺
始於戰國時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輕刑。
8、斷舌
漢代後,割舌的刑罰屢見記載。漢末董卓作亂,曾誘降北方反叛者數百人,讓武士們在他面前把那些人有的截舌、有的斬手足、有的鑿眼、有的用大鑊煮死。一時沒有死的人就在宴席旁邊掙扎、 慘叫,滿座賓客嚇得拿不牢筷子和湯匙,但董卓卻能照樣吃喝,談笑自若。
9、腰斬
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這種刑罰周代已經出現,直到雍正年間才被廢除。腰斬在行刑時,犯人必須脫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來,伏在鍘床或木、鐵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間「我為魚肉」的架勢。
B. 古代在臉上刺字是什麼刑罰
黥刑【qíng xíng】
黥刑又叫墨刑,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
黥刑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在漢文帝廢肉刑之後,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黥刑並沒有真正被廢除。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
秦漢時的英布就因為受過黥刑而被稱為「黥布」。唐朝時的上官婉兒因為得罪武則天而被黥面,在額上留下刺青,後來她仿效劉宋壽陽公主的梅花妝。
此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
(2)刺字的刑法擴展閱讀
奴隸制五刑
1、墨刑
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
2、劓刑
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屬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漢文帝時,將應受劓刑的罪改為笞刑。嬴虔又因教導太子無方,而被秦商鞅處以此刑。在隋以後,刑典中即不再有劓這種刑罰。
3、臏刑
夏商五刑之一,又稱刖刑,是斷足或砍去犯人膝蓋骨的刑罰。臏辟:古代斷足的酷刑;臏腳: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酷刑;臏罰: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4、宮刑
宮刑,對男女都有,對男無須多言。宮刑對女性實施是確定的,至少至明代仍然對女性施行。但實施方法,則眾說紛紜,較復雜。
5、大辟
是中國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稱。隋唐以後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稱「死刑」。
C. 臉上刺字的刑法,開始於什麼時候
一、臉上刺字的刑罰,開始於周代。
二、臉上刺字的刑罰,叫黥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屬於肉刑之一。它經歷了從墨刑到黥刑再到刺配的演變過程。
(一)墨刑
1、早在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現了黥面刑,當時稱之為墨刑。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這種刑罰也要傷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於身體的明顯部位,無法掩飾,不僅給人造成肉體的痛苦,同時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人的面部神經是極其敏感的,犯人在被黥面時的疼痛之狀可想而知。由於傷口感染,有的犯人也會因黥面而致死。墨刑在最初規定為刑罰的時候,施行時用刀,後世才採用針刺。
2、從西周時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有五百條之多。
(二)黥刑
1、戰國時秦稱墨刑為黥刑。
2、漢初刑法沿襲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
3、晉代時期,隨著某些肉刑的恢復,黥面也重新被採用。
4、南北朝時期,《酉陽雜俎》中還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證明黥痕可以深深印到人的骨頭上。
5、唐代貞元年間,段成式的從兄經過一個叫黃坑的地方,他的隨從拾取死人的頭顱骨,打算用它配葯,看見一片骨頭上有"逃走奴"三個字的痕跡,色如淡墨。段成式判斷這是古時被黥面的人的頭骨,而且很可能就是晉代逃亡過的奴婢的遺骨。
6、南北朝時期,據《南史·宋明帝紀》,四六八年,宋劉彧頒行黥刑和刖刑的條律,規定對犯有劫竊官仗、傷害吏人等罪者,要依舊制論斬;若遇赦令,改為在犯人兩頰黥上"劫"字,同時割斷兩腳筋,發配邊遠軍州;若是五人以下結伙以暴力奪取他人財物者,也同樣處罰。另據《隋史·刑法志》載,五〇二年,梁武帝蕭衍又頒定黥面之刑。黥面的施行方法,大概不是用刀刻,而是用針刺。如果犯有搶劫罪應當斬首而遇赦者,要黥面為"劫"字。這種刑罰實行的時間不長,五一五年即予以廢除。
(三)刺配
1、隋唐五代時期,五代後晉石敬瑭濫用峻刑酷法,恢復黥刑,改稱刺字,並與流刑結合使用,稱為刺配,沿用至清。
2、宋朝時期,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凡是犯有重罪必須發配遠惡軍州的牢城營者,都要黥面,當時稱為刺配。
3、遼代刑法也有黥刺,和北宋的施行方法相同。
4、元代仿照宋、金的有關法律,對盜竊罪要予以刺字,並同時施加杖刑,刺的方法和仗的數目有非常詳細的條款。
5、明代關於黥刑的法律,與宋元大同小異,但使用的范圍更狹窄一些。明初朱元璋於一三九七年五月在御制《大明律序》中規定,"除黨逆家屬"外"俱不黥刺"。
6、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黥刑被徹底廢除。
三、縱觀各代實行黥刑的歷史,古時刀刻法的黥面變為宋、元、明、清的刺字,雖然殘酷的程度是在逐漸減弱,但是對受刑者的人格污辱則絲毫未變。
(參考資料:黥刑http://ke..com/link?url=-W-gf-Y-hORLip8mfYiqbu33pNqelI53Ua3zK)
D. 《夜宴》中的黥刑是什麼樣的刑法
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
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被秦始皇處以黥刑。因此《史記》
中稱他為「黥布」,他的傳記就叫《黥布列傳》。
E. 古代在臉上刺字是什麼刑罰
古代在臉上刺字是黥刑。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
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因觸犯秦律被處以黥刑。因此《史記》中稱他為「黥布」,他的傳記就叫《黥布列傳》。中國古代在罪犯面部或額上刺刻後並塗以墨的刑罰(見五刑)。
(5)刺字的刑法擴展閱讀:
黥刑發展歷史
1、早在中國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現了黥面刑,當時稱之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
2、從西周時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有五百條之多。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有許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漢初被高祖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們就把他的名字成為黥布。
3、漢代以後,隨著某些肉刑的恢復,黥面也重新被採用。晉代規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來之後要黥其兩眼上方,並加銅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兩頰;第三次逃跑,黥兩眼下方。
4、北宋時,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後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
5、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順治十一年(1654),朝廷議准,對於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要免於鞭刺。順治十三年(1656)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