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起初

民法典起初

發布時間: 2021-02-26 19:23:09

⑴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拿破崙的內外措施

拿破抄侖戰爭一開始是為了抵禦各個歐洲強國對法國的侵略,是保衛法蘭西國土的正義戰爭。但是,之後就演變成了拿破崙橫掃歐洲的非正義侵略戰爭。
拿破崙在所到之處頒布資產階級的法律基準——《法國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為歐洲破除封建束縛,建立資產階級國家做出了貢獻。
拿破崙的對外戰爭具有革命和侵略擴張的雙重性質。這一政權以革命戰爭的手段,維護了資產階級利益,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又因戰爭的失敗,葬送了帝國,使封建王朝得以復辟。
一方面,他前期所進行的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並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而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洪流,是勢不可擋的。
另一方面,他後期進行的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掠奪和奴役了這些國家的人民,具有侵略性,招致了人民的反抗並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此外,拿破崙是法國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這就決定了他的戰爭必然要反映法國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必然具有侵略性和掠奪性。

⑵ 對於拿破崙的評價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蘭西共和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出生地科西嘉島阿雅克修的拿破崙像
拿破崙為法蘭西共和國帶來了榮耀,法蘭西共和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蘭西共和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法國大革命的戰爭起初是民族戰爭,而且又確實是這樣的戰爭。這些戰爭都是革命、保衛偉大的革命,反對反革命君主國的聯盟。但是,當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奴役歐洲許多年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國的時候,法蘭西的民族戰爭便成了帝國主義戰爭,而這種帝國主義戰爭又反過來引起了反對拿破崙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⑶ 一道難題,求學霸指點,謝謝

(1) 官方答案:因為《法典》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後來專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屬 《拿破崙法典》又稱為《法國民法典》,它是資產階級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產物,於1804年公布施行。經過多次修訂,現仍在法國施行。
(2)拿破崙戰爭起初是正義的戰爭,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但是後來他的戰爭帶有侵略性質,給歐洲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最終激起人民百姓的反抗,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

⑷ 日本民法典的評價

日本移植外國法律的方式,今天看來,有的過於簡單和草率。例如把德國的民事訴訟法幾乎逐條譯過來,在舊民法中也有這樣的情形。但這些都是限於當時的具體情況而不得已的做法。就像本文中說過的,江藤新平急於翻譯法國民法典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對此,不應加以苛責。
在繼受(移植)外國法的過程中,發現外國法與本國原有的國情有不合或沖突的地方發生爭論甚至沖突,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日本的「法典論爭」是一個典型例子。問題是如何判斷所謂「國情」,對那種國情應持何種態度。在日本制定民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可說直到今天)維護固有的「淳風美俗」的說法。究竟什麼是淳風美俗,一夫多妻(蓄妾)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風美俗」,正如中國在清末變法中,女人纏足、男人蓄長辮,三跪九叩首,這些是不是好的風俗習慣,都必須首先澄清。在日本,民法中的家制(包括家督繼承)長期是激烈斗爭的焦點,絕非偶然。日本明治民法的起草人之一穗積陳重認為日本的家制是日本優越於「萬國」的所在, 二次大戰後修改民法時,牧野英一(貴族院議員)堅決反對完全廢除家制。 這些例子給人的教訓都是重要的。
不論那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
要敢於接受,善於研究,不斷修改,這是繼受外國法律很重要的原則。日本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少經驗教訓。例如在民法中,日本仿照西方規定了收養制度,拋棄了東方原有的一種收養制度,直到1987年,又在民法中增訂了一種「特別收養」,實際上是又恢復了東方式的一種收養。又如在民事訴訟法中,起初照搬了德國的證書訴訟與票據訴訟程序,1926年認為這種程序在日本沒有必要,將之刪除;到1964年,又將之恢復。 如果接受時猶豫不決,接受後發現缺點又不敢修改,是很不好的。……
日本在接受了外國法律後,很注意對之進行研究。在繼受法律之後,日本接著就從事理論研究。不僅繼受法律條文,也要繼受法律條文後面的理論。日本學者(如北川善太郎)把日本法學界在20世紀對德國法學理論的研究稱為「理論繼受」。只有從理論上繼受了外國法,外國法才能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又可在理論繼受過程中,發現哪些東西適合於日本對日本有利,哪些不是的,這樣又可以修改繼受來的法律,使外國法律「日本化」。 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⑸ 古代國外一些傑出將領和他們的事跡

就舉兩個例子吧

1、凱撒 羅馬
凱撒,古羅馬統帥,政治家。出身貴族。少年時期受過良好教育。前78年蘇拉死後,凱撒積極參加反蘇拉體制的斗爭,嶄露頭角。前68~前62年曾任財務官、市政官、大祭司長、大法官等職。前61年出任西班牙行省總督,征服一些部落,聚斂大量資財。翌年回羅馬,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盟,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9年在龐培、克拉蘇和民主派支持下當選執政官。翌年任山南高盧(內高盧)總督後,利用山北高盧(外高盧)各部落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和武力征服的策略,經高盧戰爭最後征服山北高盧。其間,曾於前55年率軍渡過萊茵河侵入日耳曼尼亞,兩次渡海侵入不列顛。戰爭中,他造就了一支訓練有素、能征善戰和忠誠於他的軍隊,並積累巨額財產,為其日後奪權打下基礎。前53年克拉蘇在帕提亞(安息)戰爭中戰敗身亡後,他與龐培及元老院的矛盾激化。前49年1月初,元老院在龐培支持下議決要凱撒任期滿後交出高盧行省的統轄權和軍權。他斷然拒絕,於1月10日率軍渡過魯比肯河,進軍羅馬,迫使龐培偕大批元老逃往希臘。同年秋出兵西班牙,擊敗當地的龐培軍隊。前48年進軍希臘,取得法薩羅之戰的勝利,並揮師埃及追擊龐培。在埃及捲入托勒密十三世與其姐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的權力斗爭,支持後者單獨執政、成為埃及唯一國王。隨後轉戰小亞細亞,擊潰本都國王的軍隊。前46年進軍北非,再征西班牙,清剿龐培余黨後,於翌年凱旋羅馬。經連年征戰,凱撒獲得終身獨裁官、執政官、保民官等職,兼領大將軍、大祭司長榮銜,並被尊為"祖國之父",成為無冕之王。當政期間,實行一系列改革,改善行省管理制度,頒布反對行省官員勒索的法令,擴大授予羅馬公民權的范圍,建立退役老兵殖民地,實行自治市法,增設高級官職,擴充元老院等。此外,他改訂歷法,推行"儒略歷"。作為軍事統帥,他善於並用政治手段與軍事手段,分化瓦解和各個殲滅敵人;重視騎兵的作用,強調步騎兵協同作戰;在兵力部署上建立了預備隊,增大了戰斗隊形的縱深和穩定性。其代表作《高盧戰記》、《內戰記》是研究古羅馬軍事歷史的重要文獻(見凱撒的軍事思想)。凱撒的獨裁統治動搖了羅馬的共和政體,激起貴族共和派的強烈反對。前44年3月15日,他在元老院議事廳被布魯圖、喀西約等人陰謀刺殺。

蓋尤斯·尤利烏斯·凱撒,出生於公元前102年, 正是羅馬共和國發生嚴重政治危機的時代。這時,羅馬的經濟基礎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它已經變成西方古典時代奴隸制度最發達的國家,原來的小農業已完全被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庄園取代,直接的軍事掠奪和以貢賦等方式向被征服地區進行的壓榨,使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財富大量湧入義大利,加速了羅馬的社會分化。

經濟上的巨大變化,自然要影響到羅馬的政治生活,被征服土地在日益擴大、由僱傭軍組成的常備軍在不斷擴充,奴隸人口在急劇增加,由失業小農民和釋放奴隸構成的遊民階層也在大量湧向首都,這就需要大大加強國家機器才能應付,但這時的羅馬國家體制卻基本上還是當年台伯河上那個小公社的那套城邦制度。它那年年重選的文官政府、它那已變得臃腫不靈的公民大會和它那由少數世代掌權的豪門貴族壟斷的元老院,根本無法適應這個局面。從公元前二世紀三十年代起,就不斷有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種種民主改革的方案,但都因為觸犯豪門貴族的利益,因而受到盤據在元老院的一小撮所謂貴族共和派的反對,遭到失敗。此後,主張民主改革的人前仆後繼、奮斗不息,民主運動從合法的要求改良逐漸發展到採取陰謀暴動甚至內戰的方式。公元前82年,豪門貴族的保護者蘇拉用血腥的大屠殺鎮壓了反對派,民主運動才一時沉寂下去。但大屠殺並不能消除引起要求改革的根源,蘇拉不久死去後,民主運動馬上就卷土重來。這時,羅馬貴族共和政府的顢頇無能、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軍人的專橫跋扈,已經大大削弱了國家的力量,到公元前一世紀的七十年代,局勢終於發展到極為可慮的地步。東方強鄰的進攻和西方行省的割據都還在其次,嚴重的是地中海上的海盜橫行和斯巴達克斯所領導的奴隸起義。海盜橫行不但使沿海地帶民不聊生,連羅馬也因海外的糧食運不來而有斷炊之虞;奴隸起義使義大利遭到漢尼拔戰爭以來最沉重的一次兵災,而且從根子上震撼了羅馬的奴隸制度,打擊了奴隸制經濟。奴隸起義迫使奴隸主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也迫使奴隸主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迫使他們不得不變換已不能保障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共和政體。正象革命導師恩格斯指出的那樣:"......當某一個國家內部的國家政權同它的經濟發展處於對立地位的時候——直到現在,幾乎一切政治權力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都是這樣,——斗爭每次總是以政治權力被推翻而告終。"凱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凱撒出身於羅馬的一個古老但已中落的貴族家族,由於他和老一輩的民主派領袖馬略和欽奈有親誼,青年時代就受到貴族共和派的排擠,迫使他只能自始就站在民主派一邊,逐漸成為反對派的領袖,一面也按部就班地從財務官、工務官升到司法官。但在這時候,他除了在街頭的遊民階層中擁有巨大的號召力以外,沒有別的政治資本,為此他設法跟當時在軍隊中有極大勢力的克耐猶斯·龐培和代表富豪們即所謂騎士階層的羅馬首富馬古斯·克拉蘇斯結成"三人同盟"。當然,這三個人代表的是三個不同利益的集團,只是因為同樣受到把持元老院的貴族共和派的排擠,才湊合到一起去的。凱撒在這兩個人的共同支持下,當選上公元前59年的執政官,但由於元老院的掣肘,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

這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政局動盪,羅馬統治集團中無論那一派的領袖人物,都從實際經驗中體會到,要掌握政權,必須先有一支武裝力量,只有利用武力,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此,凱撒在執政官任期屆滿之後,竭力設法爭取到高盧行省去擔任行省長官,目的是趁在高盧的機會訓練起一支自己的軍隊,作為政治上的後盾;同時,在高盧大事開拓疆土,擄掠奴隸,還可以為自己在羅馬的奴隸主階級中取得聲譽,又可以乘機積聚起一大筆財富來作為今後政治活動的資本。

凱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盧,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義大利。他在高盧的九年中,據普魯塔克說,曾經屠殺了一百萬人,俘虜了一百萬人。他本人和他部下的將吏都發了大財,使他能在羅馬廣施賄賂,甚至一直賄賂到要人們的寵奴身上。他還在平民中舉辦各種演出,發放大宗金錢,並在義大利許多城鎮興建大量工程,既討好了包主的人,也討好了因此獲得工作機會的平民。這樣一來,他在義大利公民中的聲望,漸漸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它兩人,特別是他借高盧作為練兵場所,訓練起一支當時共和國最能征慣戰的部隊,而且是一支只知有凱撒、不知有國家的部隊。

凱撒的成功刺激了克拉蘇斯,他在公元前63年趕到東方去發動對安息的戰爭,希望在那邊取得跟凱撒同樣的成功,不料全軍覆沒,死在那邊。這就使得原來鼎足相峙的"三人同盟",只剩下凱撒和龐培兩雄並立,彼此日益猜忌,加上元老院中一些人的從中挑撥拉攏,龐培終於和凱撒破裂,正式站到元老院一邊去,成為貴族共和派藉以對抗凱撒的首領。公元前49年凱撒帶著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義大利,龐培措手不及,帶著全部政府人員和元老院倉皇逃出羅馬,渡海進入希臘,聽恁義大利落人凱撒手中。次年冬天,凱撒也趕到希臘,在法薩勒斯一戰擊敗龐培主力。龐培逃往埃及,被埃及人就地殺死。凱撒在肅清了其他各地龐培余黨後,重新統一全國。

凱撒一個行省一個行省地肅清龐培余黨的過程,也就是掃除羅馬貴族共和體制的殘余影響,建立新的統治機器的過程。因而,被凱撒重新統一了的這個羅馬國家,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軟弱無力、遇事拖拖沓沓的舊的羅馬共和國,它已經是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國家,已經能夠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樣地統一指揮全國了,這對地中海沿岸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利的。

凱撒從統一羅馬國家到死去,還不到四年,但就在這樣短的時。期內,他仍能完成了許多值得稱道的工作,最堪注意的有兩個方面:首先,他象摧枯拉朽地破壞了舊的貴族共和體制,把軍政大權集中於一身,基本上完成了向君主獨裁製的過渡,把過去幾百年發展中隨時遇到問題、隨時修修補補、牽強湊合起來的那些重床疊架、支離破碎的舊制度,作了一番整齊劃一的工作。他把執政官、統查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重要職務兼於一身,他把元老院降為咨詢機構、他把公民大會當作可有可無的裝飾品,都是為他後來的繼承人把羅馬變成披了共和制外衣的帝國開創了道路。次之,他企圖逐步廢除舊羅馬作為一個城邦霸國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特權,把義大利各城鎮的地位提高到和羅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義大利相等,並且把公民權陸續給予羅馬的各個行省——當然只給奴隸主階級——使這個大帝國的統治集團基礎更加擴大鞏固。但這項工作僅只完成了一部分。過去他在高盧時就已經把公民權給了山內高盧人,後來還讓他們的部分首領進入元老院,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權視為禁臠,不願別人分享的舊公民的不滿,他們譏刺他:

"凱撒在凱旋式里牽著高盧人走,
卻牽他們進了元老院;
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
反穿上了(元老們的)闊邊長袍子。"

公元前44年,他制定適用於義大利各市鎮的自治法,給它們跟羅馬同樣的地位;他恢復了義大利一向免除的關稅;他還計劃廢除由商人承包徵收行省稅賦的辦法,改由國家直接派人收取,取銷行省人民最痛恨的一項秕政。難怪當時沸沸揚揚地傳說他想把首都遷到亞歷山大里亞去,把羅馬改造成一個東方式的君主國家,主要就是因為他降低了羅馬城在國家中地位的緣故。

凱撒在公元前44年被貴族共和派的殘余分子刺殺,結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他姊姊的孫子該猶斯·猶理烏斯·凱撒·屋大維安弩斯,那奧古斯都,在凱撒奠立的基礎上,徹底完成了把奴隸制的羅馬共和國改建成帝國的任務。

歷來評論凱撒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把他吹捧成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偉大的政治家、天才的統帥、作家、演說家等等,彷彿他是一個恁空建立了這個大帝國的人。其實,凱撒的一生斗爭,只不過是奴隸主階級中一個統治集團跟另一個統治集團為了該不該改變統治方式而作的斗爭,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改善了這個奴隸制國家的處境,使奴隸制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隸主階級,根本沒影響到當時廣大奴隸階級的命運。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應該歸之於他的恰巧處在羅馬共和國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歷史時代,一時風雲際會,機緣湊合,讓他不自覺地完成了歷史要他完成的事業,這里,他的個人品質象堅毅、機智大膽、圓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極其有限的作用,因而過分吹捧凱撒是不恰當的。正象革命導師恩格斯說的那樣:"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末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這點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即每當需要有這樣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如凱撒、奧古斯都、克倫威爾等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詬責凱撒,說他鎮壓了民主運動,把他的取銷行會組織、恢復義大利關稅。減少發給貧民口糧分額等等,說成是背叛平民。這些責難往往是出於對羅馬當時的所謂"平民"、"民主運動"等等名詞作了過分現代化解釋的結果。要對共和末年聚居在羅馬的所謂平民、他們的構成、他們的政治作用和經濟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較復雜的工作,而且也不是這里該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說,他們絕不是十八、九世紀的那種工業無產階級。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過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羅馬的無產階級依靠社會過活,現代社會則依靠無產階級過活"——這就是關於他們的最中肯的結論。在公元前一兩世紀中,他們在政治上從來沒產生過一位自己的代表,也從來沒提出過自已的一套政治綱領,他們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動家手中播弄的工具。正跟我們不能把他們當做現代無產階級一樣,我們也絕不可以把凱撒看做是路易·拿破崙甚或梯也爾一流人物。凱撒在這里,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當時其他活動家做過的事情,可以責備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們、後來又離開了他們而已。而離開他們、甚或損害到他們,則是.當時不問那個民主派活動家一旦當權之後,勢必難免的事情。特別是凱撒,只要從前面簡單地舉出來的他所致力的工作來看,就可以知道這是他這些工作的必然結果。首都的遊民階層久已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要減輕對行省的搜括、減少羅馬這個城市的特權,就不得不採取一些對這些遊民不利的措施,象發放給公民的免費口糧,被凱撒從三十二萬份一下子降到十五萬份,把這一過去一向認為是公民應享的特權嚴加限制,變成真正的社會救濟,就是一個例子。而且建立了強有力的個人統治之後,公民大會連作為橡皮圖章的作用都失去了,遊民階層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結束,用不著再竭盡國庫所有去討好他們,這正是合乎邏輯的發展,也是從共和國向帝國過渡的必然結果。凱撒一生的所作所為可議的地方雖然很多,恰恰不在這一方面。

2、漢尼拔 腓尼基
羅馬與迦太基兩個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強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爭奪地中海世界的霸權,展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爭霸戰爭,因羅馬人亦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被稱做布匿戰爭。而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羅馬與迦太基雙方都冉冉升起璀璨的新星,羅馬出現了顯赫一時的西庇阿家族,而迦太
基則擁有被稱做「戰略之父」的漢尼拔。
第一部分:布匿戰爭的背景

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完成了對義大利半島的征服,其不斷膨脹的大國霸權主義不可避免對地中海南岸的商業帝國迦太基產生威脅。於是,圍繞著對西西里及其附近島嶼的歸屬權,公元前264年,兩國之間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雖然迦太基擁有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並數次重創羅馬海軍。但是羅馬民族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使他們在遭受了比迦太基人更慘重的損失後,最終戰勝了迦太基,取得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將西西里及其附近島嶼納入羅馬版圖。

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18年,年僅28歲的漢尼拔從迦太基海外領地西班牙出發,傾入義大利本土,第二次布匿戰爭拉開了序幕。雖然號稱「戰略之父」的漢尼拔在義大利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連續大敗羅馬軍,但由於迦太基政府內訌不斷,他不能及時從北非得到補給以及援兵,而來自西班牙的援軍又遭遇羅馬的圍堵,全軍覆沒,最終不得不放棄義大利,無功而返。隨後在扎馬會戰中,漢尼拔敗給了羅馬著名統帥西庇阿,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敗仗,也是最後一次敗仗。迦太基無力再戰,只得向羅馬投降。羅馬取得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最後勝利。因為這次戰爭始終於漢尼拔的活動為線索,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做 「漢尼拔戰爭」。

第三次布匿戰爭

經過前兩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從一個實力強大的地中海強國淪落為惟羅馬馬首是瞻的附庸國,但其幾百年建立的基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被摧毀的,它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繁盛。緊惕迦太基再次強盛的羅馬,念念不忘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曾經差點攻打羅馬城。於是羅馬找了一個借口,要迦太基拆除港口,搬到北非內陸,迦太基拒絕,羅馬隨即對迦太基宣戰。公元前149年,羅馬軍圍攻迦太基城,迦太基平民與軍隊協同防禦,羅馬圍攻了整整三年,仍沒有攻破迦太基城。接著,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打敗漢尼拔的西庇阿·阿非利加的過繼孫子埃米利安·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小西庇阿)以強大兵力攻陷迦太基城,並將其夷為平地,倖存的5萬人全部貶為奴隸。迦太基帝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此從世界上消失,羅馬將整個地中海變為內湖。

第二部分:漢尼拔生平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年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終身與羅馬為敵,在軍事上有卓越表現。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亞戰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7 年)和坎尼戰役(公元前216年)中擊潰羅馬人。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拒絕與漢尼拔發生正面沖突,並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公元前196年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公元前195年,羅馬人迫使漢尼拔被驅逐。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條克,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漢尼拔在公元前182年服毒自盡。

第三部分:漢尼拔的四次重大戰役

1.特拉比亞之戰

時間:公元前218年12月

地點:北義大利波河支流特拉比亞河畔

交戰雙方:迦太基統帥漢尼拔VS羅馬執政官老西庇阿&羅馬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

兵力:迦太基軍34000人,羅馬軍40000人

過程簡介:羅馬執政官指揮不力,沒有完全發揮出羅馬軍隊的戰鬥力,漢尼拔以戰象為沖鋒主力,

撕開了羅馬軍的正面步兵主力,同時使羅馬騎兵很快失去戰斗能力,羅馬步兵雖然英勇戰斗,但隨即遭

到漢尼拔步兵的包抄,結果羅馬軍大敗,被迫撤離北義大利。

2.特拉西美諾湖之戰(Trasimene Battle)

時間:公元前217年6月21日

地點:義大利半島埃特魯尼亞Etruria東部特拉西梅諾湖

交戰雙方:迦太基統帥漢尼拔VS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努斯

兵力:迦太基軍人數不詳,羅馬軍30000人

過程簡介: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努斯缺乏戰爭經驗,被漢尼拔引入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平坦開闊

地。當羅馬軍沿著湖邊大路前進,准備在前方迎敵時,漢尼拔的伏軍卻出現在側面和後方。這就迫使羅

馬軍轉向側面背水而戰。羅馬軍大批葬身湖中和大道上,執政官也戰死。戰斗從清晨開始幾個小時就結

束了,羅馬軍15000人陣亡,其餘倖存的士兵全部被俘虜。而漢尼拔僅損失1500人。

3.坎尼戰役

時間:公元前216年8月2日

地點:義大利半島坎尼城附近平原

交戰雙方:迦太基統帥漢尼拔VS羅馬執政官瓦羅

兵力:迦太基軍42000人,其中32000名步兵,10000名騎兵;羅馬軍73000人,其中步兵66000人,騎

兵7000人。

過程簡介:漢尼拔把瓦羅引誘到坎尼城附近廣闊的適宜騎兵作戰的平原,以正面半月形的高盧步兵

對抗羅馬的步兵方陣,戰斗開始後,高盧步兵按照漢尼拔預期的開始後退,羅馬步兵一步步前進,隨後

漢尼拔巧妙地調動剩餘步兵和騎兵自兩翼飛速包抄羅馬軍,自敵方身後完成對羅馬軍團的包圍。羅馬軍

團面對包圍完全不能動彈,戰斗變成單方面的屠殺,羅馬軍最後戰死44000人,其中包括一名執政官與80

名元老,被俘10000 人。而漢尼拔僅僅損失了6000人。坎尼戰役是西方軍事史上著名的會戰。

4.扎馬戰役

時間:公元前202年

地點:北非迦太基城以南50英里的扎馬城附近

交戰雙方:迦太基統帥漢尼拔VS羅馬執政官大西庇阿

兵力:迦太基軍40000人,羅馬軍40000人

過程簡介:西庇阿與漢尼拔棋逢對手,各人施展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擺開包圍的架勢。漢尼拔以層

出不窮的幾層兵力對付西庇阿的進攻。最後西庇阿以騎兵優勢包圍了漢尼拔的後衛解決了戰斗。坎尼戰

役在迦太基本土重演,但這次得勝的是羅馬人。

第四部分:對漢尼拔的評價

論將才,漢尼拔的戰爭藝術遠遠高於羅馬的執政官們,只有小西庇阿可以與之相比。漢尼拔曾自比

僅僅排在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之後,這並不完全是誇張。因為他的軍隊素質不能跟亞歷山大的軍隊

相比,而他的對手又是比波斯人更驍勇善戰的羅馬人,他實際上單槍匹馬地向古代最強盛、其政治、軍

事基礎最堅固的社團及其同盟提出了挑戰,並且幾乎將她摧毀,這似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從根本上說,羅馬是一個遠較迦太基強大的國家。他在這樣的一種劣勢中還能取得這樣巨大的勝利,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漢尼拔,北非迦太基名將,位列西方古代四大名將的第二位,其他三位分別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

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無冕之王愷撒大帝,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

⑹ 伏爾泰 巴士地獄 人權宣言 拿破崙法典歷史小作文

人權宣言的核心是人權和法治,宣言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不可剝奪的人權,承認國家主權屬於人民,國家採取代議制組織形式,實行三權分立.人權宣言集中表達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張,闡明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的基本原則,否定了封建專制特權制度.獨立宣言繼承和發揚了啟蒙思想家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論的思想,論證了獨立戰爭的正義性,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殖民地軍民的鬥志,贏得了各國人民的同情與支援.獨立宣言提出資產階級的人權和組織政府的原則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不能被剝奪的.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民協議成立政府,任何政府如加害了人民的權利,人民有權改變或廢除它,甚至推翻它.法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作家伏爾泰(一六九四一一七七八)出身於巴黎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學過法律,在法庭和駐外使館任過職,也有過從商的經歷,是法國早期啟蒙運動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勤於創作,發表了大量哲學論著、小說和劇作,並撰寫了許多切中時弊的政論文、小冊子和專論;伏爾泰的作品以當時法國社會蓬勃發展的反封建民主運動為背景,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許多文學批評家將他與歌德和托爾斯泰相提並論.我們認為在其作品中,哲理小說更能反映作者的哲學觀和體現他反封建民主運動釣先鋒形象,這種文學體裁是他諷刺抨擊宗教偏見和揭露社會陰暗面的有力武器.為了理想的幸福,他歷盡艱難險阻,幾乎失去一隻眼睛,但善有善報,在命運之神的安排下,查第格最終獲得了王後的愛情和王位,他憑聰明才智與勇敢堅強終於贏得了美麗俊秀與鴻運財富.從小說結構上看,這種完美的結局與傳統的冒險故事一脈相承.這部小說雖然採用了寓意故事的形式,作者還是極為成功地通過對主人公傳奇經歷的描寫,無情地抨擊了社會時弊,巧妙地嘲諷了不學無術之徒,達到了表達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表現了自己的樂觀主義態度.他在十一年以後創作的《老實人》,同樣以故事形式闡述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小說發表之際正是西方流行「先天和諧」論之時,支持和信奉這一樂觀主義的人認為,任何不如人意的事都是暫時的,而完美則是永恆不變的定律,高度和諧與普遍幸福是世界各國社會生活的主流.伏爾泰本人起初也贊同這種觀點.小說主人公「老實人」的老師龐格羅斯就是這一思潮的典型代表.由於伏爾泰哲學觀的進一步成熟和對世事的深入了解,他為「老實人」設計的冒險經歷和種種磨難極為有力地駁斥了認為一切均至善至美的「先天和諧」論.「老實人」本來深信龐格羅斯老師的教條:世間諸事的安排都是合理的,一切都和諧完美.然而事實恰好相反,在生活中,災難一個接著一個地落在他頭上,即使龐格羅斯本人也不能倖免.師生倆以及哲學家馬丁和飽受磨難的老婦人所到的每一個地方,所遇到的每一件事無不說明世事並非和諧發展,人們的生活中非至善至美.「老實人」與居內貢達小姐在經歷千難萬險之後終於結成百年之好,然而,美麗的居內貢達不僅美貌不再,而且變得像一個愛嘮叨的老太婆.他們的戀愛故事和不幸結局更是對龐格羅斯所推崇的理論的極大諷刺.伏爾泰在這部小說中刻意安排每—個故事情節,以揭露世界上的種種罪惡和不平,說明世界根本不是先天和諧,從而號召人們起來同邪惡勢力進行斗爭,推動社會進步.小說中對傳說中的「黃金國」的描寫尤為成功.「黃金國」是世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主義王國,在那兒沒有宗教裁判所,沒有戰爭和罪行,也沒有議會和監獄,國王和普通百姓沒有根本區別,黃金等同於路邊卵石.「老實人」做客「黃金國」之後回到了災難深重的人間社會,欺詐和掠奪世空見怪,貪婪和虛偽無處不在.兩種場景的才比如此鮮明,含意如此深刻,令讀者不得不為伏爾泰這一精心安排贊嘆不已.讀者終於明白,在伏爾泰所處的時代,科學和知識並不能帶來幸福,所謂「至善至美」原不過是一種烏托邦而已.如果說伏爾泰在寫《查第格》時對世界對命運充滿樂觀,那麼在創作《老實人》時他的態度已發生了深刻變化.……作者簡介伏爾泰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同時也是世界不朽的文豪.伏爾泰169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學習法律,也有過從商的經歷.伏爾泰是法國早期啟蒙運動的傑出代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既有哲學論著、小說和劇作,也有許多切中時弊的政論文和專著.伏爾泰的作品以當時法國社會的反封建民主運動為背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伏爾泰的作品中哲理小說是獨具一格的,哲理小說更能代表他的哲學觀反映他反封建民主運動的先鋒形象,是伏爾泰諷刺抨擊宗教偏見和揭露社會陰暗面的有力武器.目錄譯序老實人查第格雅諾與科蘭切斯特菲爾德伯爵的耳雜和神甫古德曼小大人關於記憶的傳說年收入四十埃居的人文摘書摘您認為人類總是像現在這樣殘殺嗎?您認為人一直都是愛撒謊騙人、背信棄義、忘恩負義、邪惡懦弱、用情不專、懶惰好妒、嘴饞嗜酒、吝嗇貪婪、兇殘血腥、造謠生事、墮落、瘋狂、虛偽而又愚蠢的嗎?老實人在波爾多逗留的時間很短,只是賣掉一些黃金國的石子並訂了一輛雙從座的豪華馬車,因為他與哲人馬丁已形影不離.老實人依依不捨地把綿羊送給波爾多科學院.該院提出今年大獎的題目是:這頭羊的毛為什麼是紅色的?最後,一位來自北方的學者奪得桂冠.他用A加上B減去C除以Z的公工式證明這頭羊是紅色的,它必定死於皰瘡.一路上,老實人在客棧遇到的旅客都告訴他:「我們去巴黎.」這種大眾化的熱情終於引起他去看持這個首都的願望,況且他們去威尼斯的,路線並不因此需要做很大的改變.一進入巴黎的聖·馬爾索郊區,老實人立即感學自己好像身在威斯特伐利亞省最糟糕的村鎮中.到達旅店不久,老實人就因為疲勞害了一場小病.由於他手上戴著一枚碩大的寶石戒指,還有人發現他的行李中有個沉甸甸的錢箱,所以他的四周立刻出現兩名不召即到的醫生、一些寸步不離的密友和兩名指揮僕人熱湯的虔誠的女士.馬丁說:「我記得,第一次到巴黎我也生了一場病.可當時,我一貧如洗,所以身邊既沒有朋友、虔誠的女士,也沒有醫生,但我痊癒了.」然而,用了葯、放了血,老實人的病情反倒嚴重起來.一名當地的教士跑來溫和地問他是否要一張到另一個世界的通行證;老實人毫不理會.兩名虔誠的女士告訴他,這是一種新風尚.老實人回答,他不是個趕時髦的人.馬丁想把那個教士扔出窗外,那人發誓,將不會有人理葬老實人.馬丁也起誓,如果教士繼續打擾他們,就活埋他.爭吵越來越激烈.馬丁抓住教士的肩膀,粗魯地把他趕出門外.這下事情可鬧大了,警察局為此立了案.這句話的意思大致如此:走極端是錯誤的,應恪守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正常的度.不錯,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分,這正適用於我的情況.可我現在卻沒有足夠的錢鍸口度日啊.只要這些當權者在位兩年,恐怕你就會餓死,我也會餓死,國家也就完了.不過,我們總還可以祈求上帝的保佑.回家路上,老實人深思著老頭的那一番話.他對龐格羅斯和馬丁說:「我發現,這個老頭的生活比與我們同席吃飯的那六位國王可要好得多.,』龐格羅斯說:「所有的哲學家都認同,位高權重是件很危險的事:莫阿比特國王埃格隆被阿奧德謀殺;

⑺ 德國民法典的理論基礎

德國民法典在法典編纂方面,主要以18世紀德國各邦的「德國普通法」為基礎,已如前述。至於在民法理論和思想方面,可以說,德國民法典主要是以德國的潘德克頓法學為基礎的,換句話說,德國民法典是19世紀後半期最終完成的潘德克頓法學的產物。在這方面,德國民法典的思想基礎與理論構成比法國民法典遠為復雜。這不僅是由於德國民法典的制定在時間上要遲將近一百年,而且是由於德意志帝國在社會經濟發展與帝國的統一過程方面與法國大不相同。
這里有必要簡略地說一說德國的普通法與普通法學的形成,再說到所謂潘德克頓法學。
中世紀末期以來,德國在繼受羅馬法、教會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一種在全德國境內適用的法,稱為普通法(Gemeines Recht)。與普通法相對的是地方特別法(Partikularrecht)。起初,普通法只居於補充地方法的地位。在普通法里,以羅馬法為基礎的私法佔主要部分。由於這一部分主要來自羅馬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中的《學說匯纂》(Pandectae),於是普通法中的私法部分又特稱為潘德克頓。1495年,德國設立了帝國宮廷法院(Reichskammeryericht),作為帝國最高法院。法院中法官依普通法裁判案件,於是構成潘德克頓的內容的羅馬法,在德國取得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種情況,北德在15世紀末,南德在16世紀中完成。
為了克服法律的分散狀態,德國各邦從17世紀末期就開始編纂法典,其主要目的是要統一在各邦同時存在的地方法與普通法。法典編纂的成果就是前面所說的各種法典,這些法典都以「普通的」(Allgemeine)命名,表明其為施行於該邦的「通用的」法律。
在法典編纂的過程中,民法理論也大大提高了,民法學者日漸增多,這種理論形成為普通法學。由於這種法學主要是私法學,主要是羅馬法與德國固有法相結合的產物,在17世紀就稱之為「潘德克頓的現代運用」(Vsus modernus Pandectarum)。以後隨著學說、判例的積累,這種研究越來越趨成熟。這時德國的法學研究中,自然法學派走向歷史法學派,又由歷史法學派產生了「潘德克頓法學」(Pandektenwissenschaft)或「潘德克頓學派」[8]。潘德克頓法學的集大成者是著名學者溫德莎德(Beruhard Windscheid,1817—1892),其代表作是《潘德克頓教科書》(Lehrbuch des Pandenktenrechts),該書共3卷,初版刊行於1862—1870年。
潘德克頓法學是由羅馬法(學說匯纂)發展而成的體大思精的德國民法學。在這一學派里聚集著德國的一些有很高造詣的民法學者。
起草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的委員會,以溫德莎德為委員長,花了13年之久,草擬了德國民法典的第一草案。第一草案可說是潘德克頓法學的產物。以後第一草案雖經修改,但德國民法典是在潘德克頓法學的基礎上完成的,這一點並未改變。德國民法典的編制、結構、概念、語言,完全是潘德克頓法學的結晶。例如德國民法典分為主編,設置「總則」編,就是接受了潘德克頓法學的辦法[9]。德國民法典和潘德克頓法學的關系,一位德國法學家海恩茨·體布納說得很好:「從根本上說,這次法典編纂工作(指德國民法典的制定——引者)是沿襲(6世紀時)羅馬法《學說匯纂》的產物,同時帶來了《學說匯纂》的優點和缺點,……」[10]
總之,德國民法典的制定工作,有以上兩方面的基礎。我們要深入研究德國民法典,就應該對這兩方面加以探討。

⑻ 不滿離婚判決刺殺法官事件反思:離婚冷靜期制度還有必要繼續嗎

《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的時候,離婚冷靜期制度就曾掀起軒然大波,互聯網上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然而最後的結局是包含它在內的《民法典》依舊高票通過。於是我們又懂了,很多時候當文書已經成文的時候,徵求意見往往只是一個程序。

法已成典,如果任由制度的路徑依賴和維護一紙顏面,那麼離婚冷靜期制度或許會成為比昔日「婚姻法24條」更令人絕望的傷疤。

⑼ 法人企業和非法人企業有分別是什麼意思區別在哪裡

法人企業與非法人企業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法人企業可以獨立地承擔民事責任。

⑽ 怎樣評價拿破崙

拿破崙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從土倫戰役到滑鐵盧戰役的23年期間,指揮了無數次戰役,他多次在國內外擊退反法聯盟的入侵和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進行了七次與反法聯盟的戰爭,而且大多數都是勝仗,其指揮的數次戰役,在軍事史上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他持續不斷的對外擴張打破了歐洲各國的權力均衡,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35]
但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並非都是正義的,戰爭的性質從自衛反擊轉變為侵略擴張。大體以1810年為分界點:
①前期:在這之前的戰爭是以正義為主的,他多次在國內外擊退反法聯盟的入侵和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由他所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各國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和當地人民的革命運動與解放戰爭(捍衛法國大革命成果的正義的自衛反擊戰爭)。
②後期:在這之後則屬於侵略擴張戰爭,拿破崙先後入侵西班牙,大陸經濟封鎖英國,進軍俄國莫斯科。[31] 武裝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獨立,掠奪了歐洲許多國家的財產,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導致了戰爭最後以失敗告終。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胖子查理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他五破反法聯盟的入侵,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全面戰爭,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殖民地有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歐洲各國除英國外,其餘各國都向拿破崙臣服。他還分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拿破崙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戰敗並被流放。1821年,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傷殘老年軍人院)。

熱點內容
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原則有哪些 發布:2025-09-15 03:05:39 瀏覽:998
法治進課堂工作方案 發布:2025-09-15 02:54:42 瀏覽:205
襄樊法院曾 發布:2025-09-15 02:50:21 瀏覽:422
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5 02:45:22 瀏覽:342
法治單位創建標准 發布:2025-09-15 02:45:21 瀏覽:920
北京大學經濟法保研 發布:2025-09-15 02:35:25 瀏覽:331
平谷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15 02:24:29 瀏覽:676
行政法筆記李佳 發布:2025-09-15 02:18:34 瀏覽:139
經濟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15 02:14:13 瀏覽:482
檢察院警察和法院警察 發布:2025-09-15 02:03:18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