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項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
A. 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進一步理解哪一項是錯的答案
關於罪刑法定原則有以下觀點:
①罪刑法定只約束立法者,不專約束司法者
②罪刑法定只約屬束法官,不約束偵查人員
③罪刑法定只禁止類推適用刑法,不禁止適用習慣法
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事後法,不禁止有利於被告人的事後法
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第①句正確,第②③④句錯誤
B.第①②句正確,第③④句錯誤
C.第④句正確,第①②③句錯誤
D.第①③句正確,第②④句錯誤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罪刑法定原則。
第①句表述錯誤。罪刑法定既約束立法者,也約束司法者。如果罪刑法定只約束立法者而不約束司法者的話,就成為了「紙面」的罪刑法定,沒有任何意義了。
第②句表述錯誤。罪刑法定既約束法官,也約束偵查人員。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果行為人不構成犯罪的話,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就應該作出不立案或撤銷案件的處理。因此,偵查人員也要受罪刑法定原則的約束。
第③句表述錯誤。罪刑法定既禁止類推適用刑法,也排斥習慣法。根據預測可能性原理,罪刑規范應當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刑事司法應當以成文法為准,排斥習慣法。
第④句表述正確。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事後法,不禁止有利於被告人的事後法。
B. 罪刑法定原則 哪一個選項
罪刑法定原則哪一個選項?那關於法律的問題,我們這邊得去找人咨詢一下,這個不太懂。
C. 單項選擇題08:關於罪行法定原則及其內容,下列哪一項是正確的
單項選擇題08:關於罪行法定原則及其內容,選項C是正確。
罪刑法版定,就是法院在判定一個人權是否犯罪以及判處何種刑罰,必須依照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隨意判案。具體說,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標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要求的,不能任意解釋、推測而定為有罪,並且在罪名的認定上也要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是什麼罪,就定什麼罪。同時,對於犯罪的處罰、即判什麼刑,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量刑標准,輕罪輕判,重罪重判,不能輕罪重判,重罪輕判。
D. 刑法選擇題
C,應該是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E. 16. 以下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適用哪一項是正確的()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我覺得選D
F. 4. 關於罪刑法定原則,下列哪種說法是錯誤的(單選題 )。
D選項
G. 嚴打"刑事政策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哪些精神
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理論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約翰鑒署的《大憲章》,其第三十九條規定:「凡自由民除經其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內國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這條被德國學者修特蘭達認為是罪刑法定原則的淵源。這一觀點雖然有某些學者如澤登佳人、風早八十二、橫山晃一郎等教授的反對,但為後世很多學者所接受,成為刑法學界的通說。
雖然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淵源最早可追溯到英國的《大先章》,但它作為刑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卻是十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產物。啟蒙運動是對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的反動,因而它以人的解放為追求的價值目標,由此確立了個人本位的政治法律思想,從而為罪刑法定原則提供了理論基礎。啟蒙思想的主要理論形態即古典自然法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強調個人的安全、自由和民主三種價值。罪刑法定原則作為近代刑法基本原則的誕生,完全體現了古典自然法所確立 的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以人權保障為己任。但由於古典自然法學派過分強調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因而刑法制度的設計完全從保障個人自由出發,忽視了刑法的社會保護機能,不利於建立法治社會,從而遭到了刑事實證法學派的抨擊。實證法學派宣稱的基本目標是從罪犯本身及生活於其中的自然 和社會環境方面研究犯罪的起源,以便針對各種各樣的犯罪原因採取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因此,刑事實證學派設計的刑法制度以社會保護為重心,但也沒有對個人完全否定,恰恰因為它含在尋求個人和社會利益的均衡,所以不滿足於支持社會反對個人,它也支持個人反對社會,從而在刑法人權保障機能和社會保護機能之間尋求平衡,從而罪刑法定原則也從建立在個人自由與人權保障的基礎上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過渡到了相對罪刑法定原則。從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變化,主要是指從完全取消司法裁量到限制司法裁量;從完全否定類推到容許有限制的類推適用,即在有利被告的場合容許類推適用;從完全禁止事後法到從舊兼從輕,即在新法為輕的情況下刑法具有溯及力等,都沒有違背人權保障的宗旨,同時又增加了刑法的靈活與適應性,以求得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更好的平衡,實現刑法的人權保障與社會保護的雙重機能。因此,罪刑法定原則從絕對到相對的變化,既體現了罪刑法定原則具有內在的完善機制,可以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即它的變化並非自我否定,而是自我完善;也體現了刑事實證學派個人權利與社會權利的均衡的原則較之古典學派的個人理論的進步。由於罪刑法定原則符合現代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趨勢,至今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世界各國刑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原則。通說認為,罪刑法定產生的思想理論基礎,有以下三個方面:
1、啟蒙的自由主義思想。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對當時的教會權威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他們提倡理性主義,主張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等。雖然在許多問題上,他們之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大體上表現了兩種傾向:一種傾向稱為國家主義學說,另一種傾向為自由主義學說或個人主義學說。這種啟蒙的自由主義思想為罪刑法定主義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啟蒙的自由主義思想,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武器;它的保障人的權利的思想,被認為是罪刑法定主義的核心思想。因而可說啟蒙的自由主義思想為罪刑法定主義提供了根本的思想理論基礎。
2、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論。孟德斯鳩也是啟蒙思想家,主張保障個人的自由權利,但是他所提倡的三權分立論是罪刑法定主義在政治法律方面的直接思想基礎。孟德斯鳩把政體分為三種,即共和、君主和專制,認為掌握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侵犯個人自由。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保障個人自由,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為此,他提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力由各個國家機關分別掌握,互相分立,因為在他看來,這三種權力如果由同一機關行使,則一切都完了。所以三種權力必須分立,立法機關負責制定法律,裁判機關只能適用法律,並且必須受法律的拘束,法官則是機械的適用法律的工具,法律的解釋屬於立法權的領域,不允許法官解釋法律,以免法官的擅斷,「這樣的思想導致確立罪刑法定主義的原則」。
3、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心理強制說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在它的主張者費爾巴哈時代被稱為「法律理論」,費爾巴哈叫做「實定法的理論」,賓丁名之為「平衡說」。在此說的主張者費爾巴哈看來,人具有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人們犯罪就是由於在犯罪時獲得快樂的感性沖動而導致的,所以為防止犯罪,就需要防止、抑制人的這種感性沖動。為了抑制人的這種感性沖動,就要利用犯罪欲求能力這種感性本身,採用成為感性害惡的刑罰,對犯罪加之以痛苦。詳言之,為了防止犯罪,必須抑制行為人感性的沖動即科處作為感性害惡的刑罰,並使人們預先知道因犯罪而受到的痛苦,大於因犯罪所得到的快樂,才能抑制其心理上萌生犯罪的意念,換句話說,行為人由於確信實施犯罪的慾望會帶來更大的害惡,就會抑制犯罪意念,而不去犯罪。為了起到心理強制的作用,需要預先用法律明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關系,以便預示利害,使人們知曉趨避。費爾巴哈主張的罪刑法定主義,正是作為心理強制說的結論被確立的。關於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學者們之間的意見頗有不同,但過去曾經形成過通說。通說認為有四項內容,即罪刑法定原則的四個派生原則: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類推解釋;刑法無溯及效力。下面我來一一簡單的論述一下。
1、排斥習慣法,即刑法的淵源只能是由國會通過的成文法。法院對行為人定罪判刑只能以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成文法為根據,而不能根據習慣法對行為人定罪處刑。這也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當然結論。但一些學者認為,習慣雖不能直接成為刑法的淵源,但對刑法所規定的一定概念的解釋,常常不能否定習慣的意義。
2、排斥絕對不定期刑,這一原則是由罪刑法定主義要求對一定的犯罪規定刑罰的種類和程度而產生的。絕對不定期刑是在法律中完全沒有規定刑期的自由刑。法官在判決時,只宣布罪名和刑種,至於究竟服多長時間,則由行政機關即行刑機關根據罪犯的改造的情況決定,這樣做,無疑會喪失刑法保障人權的機能。所以不論定刑或宣告刑都不允許絕對不定期刑。但一些學者明確提出:「相對的不定期刑……,不認為違反罪刑法定主義。」 事實上,當前世界各國刑法典分則中的法定刑絕大多數為相對不定期刑。因為它便於法官根據具體情況裁量刑罰。
3、禁止類推解釋。類推解釋是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援用關於同它相類似的事項的法律進行解釋。按照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行為之所以被認為犯罪和處罰,必須依據事先由法律明文所作的規定。而類推解釋則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創造法律,是由法官立法,從而根據類推解釋的處罰。超越法官的許可權,將導致法官恣意適用法律,侵害個人的自由權利,顯然有悖於罪刑法定主義的原則。一直以來,類推解釋在我國受到肯定。所謂: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刑事類推以不變應萬變,使有限的法律從容應付人類無窮無盡和變化多端的各種行為。毫無疑問,刑事類推對於成方法的局限性確是一劑良葯,但是,刑事類推由於沒有明確的法律標准,本身潛藏著司法擅斷的危險性。因此,隨著罪刑法定的確立,刑事類推已為各國刑法所不取,尤其是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否定任何形式的類推解釋。但相對罪刑法定原則,容許有限制的類推適用,即在有利被告的場合容許類推適用,因為這並沒有違背保障人權的宗旨,因此,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為各國法律所接受。
4、刑法無溯及效力,即不允許根據行為後施行的刑罰法規處罰刑罰法規施行前的行為,通常也稱為「事後法的禁止」。這是因為行為人只能根據已經施行的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預測自己行為的後果。所以罪刑法定主義要求,必須預告由法律規定犯罪與刑罰並公之於眾,以便人們知所遵循。否則,如果以行為後施行的刑法為根據處罰施行前的行為,這對行為人實際上是「不教而誅」,而且,以行為後的法律定罪處刑,人們就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今後是否被定罪處罰,這不利於維護社會的安定。但目前輕法溯及得到廣泛的認可,這是因為輕法溯及「有利被告」,不違背「罪刑法定」保障人權的宗旨。
目前,罪刑法定原則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如:明確性原則;實體的適當原則;嚴格解釋原則等,我國學者對這些原則一般也予以肯定。在此我不再論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也隨之進一步增強,人民需要罪刑法定,法治社會呼喚罪刑法定。因此,新刑法在第三條中庄嚴宣告了這一基本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這是一條有著中國特色的刑法規則。
我國的罪刑法定原則有兩個基本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其積極側面,就是對一切犯罪行為都要嚴格地適用刑罰權加以懲罰, 做到有法必依, 執法必嚴, 違法必究, 其基本精神是嚴肅執法, 懲罰犯罪, 保護人民, 強調的是刑法懲罰犯罪的積極擴張的機能。第二個方面是消極側面,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 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這兩個方面的基本精神都是防止國家刑罰權的濫用, 以保障人權。從這個意義上講,正確適用刑罰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民,這是第一位的;防止刑罰權的濫用,以保障人權,這是第二位的。
我國的罪刑法定原則其價值導向是體現著政治國家的「社會保護」和「個人權利保護」價值理念兼顧。這是由我國的民主與法治邏輯和理論前提決定的——我國的法律包括刑法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基礎上的。
從上述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產生背景及價值內涵來分析, 刑事立法者在刑事立法中所確定的罪刑法定原則應具有下列價值取向: 第一, 罪刑法定原則價值內涵限制社會本位和權力本位的價值取向。罪刑法定原則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預防和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法不禁止皆自由」是近年來我國法理學界積極倡導的理念。第二,罪刑法定原則價值內涵體現刑法的謙抑精神, 罪刑法定原則與刑法謙抑精神是相互溝通與調劑的。刑法謙抑精神包含刑法的補充性、片斷性和寬容性。社會生活中的犯罪形態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而不斷變化的,所以刑法不可能把全部的犯罪都囊括在現有的條條框框內,這就需要刑法具有補充性、片斷性和寬容性,從而達到刑法預防犯罪的作用。一方面要求刑事處罰有必要和合理的根據, 禁止處罰不正當和無必要處罰的行為。另一方面就相對化而言, 就是實現嚴格規則和自由裁量的結合。刑事古典學派當初提出罪刑法定原則,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否定封建的專制擅斷,以法律限制權力,從而保障個人自由。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或者說它的派生原則主要有如下五項:
1、成文法主義。罪刑法定原則中的成文法主義,首先要求作為處罰的法律依據的刑法必須是成文的,也可稱之為法律主義,即罪刑的法定性。沒有成文的法律就沒有刑罰是成文法主義的經典表述,其內容十分豐富。首先,規定犯罪與刑罰必須是成文的法律,這里的「文」顯然指文字,而且必須是本國公民通曉的文字。其次,成文法主義意味著成文的刑罰法規一般應當由立法機關制定,行政機關的政令或者其他命令不能制定刑罰罰則。再次,成文法主義排斥習慣法。雖然習慣法是由民眾發展起來的,比形式上的制定法律更符合民眾的意志,但事實上是法官創製法律,應予否定。最後,成文法主義排斥判例法。所謂的判例法,實際上是法官造法,因為法官不是國民選舉產生的,由法官直接決定犯罪及其處罰,與罪刑法定原則的民主思想基礎格格不入,顯然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即使在英美法系國家,在刑法領域也都已經成文化,例如美國各州都有刑法典,這一點與大陸法系國家已經沒有區別。更重要的是,英美法系國家通過判例創制新罪罪名,早已被禁止了。
2、禁止事後法。刑法只適用於其施行以後的犯罪,而不追溯適用於其施行之前的犯罪,這就是不溯及既往原則或禁止事後法的原則。這是國民預測可能性的客觀要求。因為刑法的溯及適用有害於法的安定性並有非法侵害個人自由的危險。在此前提下,西方學者從「有利於被告」的原則出發,對刑法無溯及力的觀點後來有所改變,即在裁判時法如果是重法,沒有溯及力;如果是輕法,則有溯及力。學者一般認為,這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1871年德國刑法典第2條第2款規定:「從所犯之時到判決之間,有法律變更時,適用最輕之法律。」根據1935年6月26日法律,該款改為「判決時施行的法律如較行為時施行的法律為輕,得適用較輕的法律;案件判決時,如此行為依法律己不處罰,得免予處罰。」爾後,輕法溯及得到廣泛的認可。
3、禁止類推解釋。類推解釋是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援用同它相類似的事項的法律進行擴張解釋。按照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行為之被認為是犯罪和處罰,必須依據事先由法律明文所作的規定。而類推解釋則是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創造法律,是由法官造法,從而根據類推解釋的處罰,超越法官的許可權,將導致法官恣意適用法律,侵害個人的自由權利,顯然有悖於罪刑法定原則的初衷。不過,關於禁止類推的派生性原則近年來有了新的發展趨勢,便是允許有利於被告的類推。
4、禁止絕對不定期刑。這一原則是由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對犯罪規定刑罰的種類和程度而產生的。絕對不定期刑是在法律中完全沒有規定刑期的自由刑。現代學派的學者認為,犯罪是由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所產生,刑罰是嬌正、改善罪犯的主觀惡性的手段;但對改造犯罪人的主觀惡性要求多少時間很難預料,所以法律只能規定不定期刑。絕對確定的刑種和刑期,使法官不能根據具體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社會危險程度判處相適應的刑罰,正如貝卡里亞所描述的:「法官對任何案件都應進行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大前提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結論是自由或者刑罰。當一部法典業已釐定,就應逐一遵守,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為是否符合成文的法律。」[6]顯然,在這里法官成為一個機械的法律適用工具,沒有任何司法裁量權。事實上當前世界各國刑法典分則中的法定刑絕大多數為相對確定的法定刑,因為它便於法官考慮各個案件的具體情況裁量刑罰。當然過於廣泛的幅度,有悖於罪刑法定原則的宗旨,實不可取。
5、與刑罰法規適當原則。首先要求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其次要禁止殘酷的不均衡的刑罰,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一方面要求不得違反人權保障規定處罰行為,或者說不得將符合憲法規定的權利行為進行處罰;另一方面要求不得處罰不值得處罰的行為,或者說不得處罰輕微危害行為以及缺乏處罰的必要條件的行為。禁止處罰不當罰的原則,也可謂適當的犯罪化,既是對立法的要求,也是對司法的要求。
H. 哪一個刑法原則相違背
輕罪重判的刑罰思想與下列哪一個刑法原則相違背?( )
A.罪刑法定原則
B.刑法適用人人回平等原則
C.主客觀答相一致原則
D.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答案:D
解析:
D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指犯多大的罪,便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也應判處輕重相當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要求刑罰的輕重與犯罪的性質、輕重相適應,反對輕罪重判或重罪輕判。因此,選項 D是正確答案。
I. 下列刑法解釋違背罪刑法定原則的事
D.擴張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