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羅德島商法

羅德島商法

發布時間: 2021-03-02 16:38:45

Ⅰ 保險的由來是什麼

保險源於海上借貸。
1、公元前916年,在地中海的羅德島上,國王為了保證海上貿易的正常回進行,制定了羅地安答海商法,規定某位貨主遭受損失,由包括船主、所有該船貨物的貨主在內的受益人共同分擔,這是海上保險的濫觴。
2、在公元前260年-前146年間,布匿戰爭期間,古羅馬人為了解決軍事運輸問題,收取商人24-36%的費用作為後備基金,以補償船貨損失,這就是海上保險的起源。
3、保險源於海上借貸。到中世紀,義大利出現了冒險借貸,冒險借貸的利息類似於今天的保險費,但因其高額利息被教會禁止而衰落。1384年,比薩出現世界上第一張保險單,現代保險制度從此誕生。

Ⅱ 現代保險的形成和發展

海上保險在各類保險中起源最早。正是海上保險的發展,帶動了整個保險業的繁榮與發展。 人類歷史的發展,一直與海洋密不可分。

海上貿易的獲利與風險是共存的,在長期的航海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由多數人分攤海上不測事故所致損失的方式——共同海損分攤。

保險是 ,本意是穩妥可靠保障;後延伸成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

(2)羅德島商法擴展閱讀:

作用

一、保險必須有風險存在。建立保險制度的目的是對付特定危險事故的發生,無風險則無保險。為了應用大數原則,有可能受益的風險不在可保范圍內,因此商業保險機構一般不承保此類風險。

二、保險必須對危險事故造成的損失給予經濟補償。所謂經濟補償是指這種補償不是恢復已毀滅的原物,也不是賠償實物,而是進行貨幣補償。因此,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必須是在經濟上能計算價值的。

在人身保險中,人身本身是無法計算價值的,但人的勞動可以創造價值,人的死亡和傷殘,會導致勞動力的喪失,從而使個人或者其家庭的收入減少而開支增加,所以人身保險是用經濟補償或給付的辦法來彌補這種經濟上增加的負擔,並非保證人們恢復已失去的勞動力或生命。

三、保險必須有互助共濟關系。保險制度是採取將損失分散到眾多單位分擔的辦法,減少遭災單位的損失。通過保險,投保人共同交納保險費,建立保險補償基金,共同取得保障。

Ⅲ 名詞解釋什麼是羅得島海商法

羅得海商法》形成於公元8世紀左右,因地中海東南部的羅得島而得名,是在地版中海貿權易往來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之下,產生於拜占庭帝國的成文法典,內容涉及海事貸款、船舶碰撞、共同海損、海難救助等海事法律制度,是研究拜占庭史和世界海商法史的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羅得海商法》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繼承和發展古代海商法律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海商法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約公元前20世紀的《「蘇美爾」法典》等法律文獻中已經有了海商法的萌芽。

Ⅳ 保險的由來是

保險源於海上借貸。
1、公元前916年,在地中海的羅德島上,國王為了保證海上貿易的正版常進行權,制定了羅地安海商法,規定某位貨主遭受損失,由包括船主、所有該船貨物的貨主在內的受益人共同分擔,這是海上保險的濫觴。
2、在公元前260年-前146年間,布匿戰爭期間,古羅馬人為了解決軍事運輸問題,收取商人24-36%的費用作為後備基金,以補償船貨損失,這就是海上保險的起源。
3、保險源於海上借貸。到中世紀,義大利出現了冒險借貸,冒險借貸的利息類似於今天的保險費,但因其高額利息被教會禁止而衰落。1384年,比薩出現世界上第一張保險單,現代保險制度從此誕生。

Ⅳ 外國法制史名詞解釋

1楔形文字法律:古代兩河流域及其毗連地區用楔形文字鐫刻的法律的總稱,往往又被稱為楔形文字法系,在很長時期被許多國家採用。它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成文法典,這些法典具有獨特的體系結構的共同特徵,其中,代表其發展最高水平的是<漢穆拉比法典>,其他還有<烏爾納姆法典><蘇美爾法典>等。
2<漢穆拉比法典>:該法典是古代楔形文字法律集大成的匯編,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在位時制定,因此而得名。是迄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早期法典,在楔形文字諸法典中具有代表性。由序言,本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對古巴比倫以後的許多古代國家的法律有很大影響。
3雅典「憲法」:雅典「憲法」是古希臘雅典城邦實行的奴隸主的民主政治制度,經歷了數次重大立法改革得以實現,因其內容相當於近代以來的憲法而得名,是近代西方憲政制度的源流。
4羅馬法中的私犯:羅馬法中的私犯是羅馬法歸納的債的發生原因之一,屬於違法加害於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違犯者負擔損害賠償的責任。按照<法學階梯>的規定,私犯有四種:竊盜,強盜,對物私犯,對人私犯。
5英國普通法:英國普通法是英國13世紀開始在習慣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王室法院適用的通行於全國的判例法,是相對過去的不統一的分散的習慣法而言的。它是英國法的主體和基礎。
6獨立宣言:獨立宣言是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發表由資產階級民主派傑斐遜起草的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宣告了「天賦人權」「人民主權」原則,宣告美國脫離英國,成立獨立的共和國。它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政治綱領,確立了美國基本的憲法原則,馬克思稱之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7伊斯蘭復興運動:伊斯蘭復興運動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穆斯林國家發生的,它強調推行原教旨主義,恢復和加強傳統伊斯蘭法准則,實行伊斯蘭法治。伊斯蘭運動雖然影響很大,但是在法律制度上真正付諸實施的國家還是少數,繼續進行改革以適用社會經濟現代化的要求,是伊斯蘭國法律發展的主要傾向。
8法經:婆羅門教法的淵源之一,是婆羅門貴族的不同教派對於經書的論著,涉及社會風俗習慣,民事和刑事法規以及社會行為和關系的准則,起著「法」的作用,較為著名的有<喬達摩法經>和<阿帕斯檀跋法經>等。
9<摩奴法典>:古鯿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匯編。傳說由人類始祖摩奴所制定,實際是婆羅門教僧侶根據吠陀經典和歷來習慣編制而成,印度學者認為制定於公元3-4世紀之間。內容廣泛,是宗教,哲學,道德和法律的混合匯編,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婚姻和審判制度等。
10三藏:佛教經典,也是佛教法的主要淵源,包括三部匯編,即:(1)律藏:為管理僧侶所規定的規章和僧侶的日常生活的戒律;(2)經藏:佛教的全部教義,即佛陀及他的最近門徒的宗教思想文獻;(3)論藏,指高級佛法的論述,主要是有關佛教的哲學方面的闡述。
11種姓制度:古印度的等級制。這一制度將居民劃分為四個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第一,二等級是僧侶貴族 和武士,掌握祭祀和軍政大權,是統治階級;第三等級是普通勞動大眾,主要從事農牧業和商業活動;第四等級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 一般從事農業,手工業,漁獵,社會地位最為低下,其中有些屬於奴隸。古印度法律堅持維護這一制度,對印度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2非再生人:古印度法上的概念,和再生人相對,指首陀羅。因為他們地位最低下,不能參加宗教活動,因而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是「非再生人」。而前三個種姓,由於可以參加宗教活動,能經過入門式而得到第二次生命,是「再生人」。
13印度法系:古印度法及受古印度法影響的東南亞各國法所組成的法系。在古代和中世紀,伴隨印度大量移民和宗教的傳播,印度法輸入東南亞各國和毗鄰印度的國家,從而形成了以<摩奴法典>為基礎的印度法系。這個法系在歷史上有較大的影響。
14古希臘法:是存在於古代希臘世界所有法律的總稱。由於古希臘一直沒有實現統一,所以,沒有出現全境共同適用的法律,各城邦都有自己的法律,各城邦的法律中,影響最大的是雅典和斯巴達的法律。希臘法對後來的羅馬法有較大影響,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15梭倫憲法: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雅典執政官梭倫為進行社會,政治和法制的改革而頒布的法律。削弱了氏族貴族的權力,提高了普通公民的政治地位。例如,提高了民眾大會的作用和地位,而民眾大會是各等級公民均有權參加的,等等,為雅典民主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在雅典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6貝殼放逐法:是古希臘雅典保證公民直接捍衛民主制的法律。規定在民眾大會上通過投票方式,指定放逐那些危害國家的分子。表決時雅典公民在貝殼或陶片上寫下自己認為應當放逐的人名,投票滿一定的數量,被指定的人就要被流放。
17十二表法:是羅馬最古的成文法匯編,制定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共12表,總結了前一階段的習慣法,並為以後羅馬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牽涉到土地佔有,債權,家庭,繼承,刑法和訴訟等方面的法規。
18市民法:是羅馬固有的,僅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羅馬公民以外的外來人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不受其保護。由於它是在羅馬奴隸制經濟不發達的初期形成的,所以具有內容原始,范圍狹窄和注意形式主義等特點。
19萬民法:古羅馬法學家關於法分類的一種,是和市民法對稱的。指適用於外國人,外國人與羅馬人所發生的法律關系的法律。<法學階梯>指出:「萬民法即一切民族所適用的法,它是各民族根據實際需要和生活必需而制定的某些法則」。
20告示:是羅馬成文法淵源之一,高級官吏頒布的強制性法規。其中,最高裁判官在上任時制定的處理財產案件的告示,對羅馬私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們從實際案件出發,有針對性地調整新出現的種種關系,提出辦案的原則和方法,來彌補法律規范的不足。
21人格減等:是羅馬法上限制主體權利能力的制度。按這一制度,只有同時具備自由權,公民權和家庭權的自然人,才是一個具有完全權利能力的主體,即具有完全人格。三種身分權中有一種或兩種喪失或發生變化,便成為人格不完全的人,這在羅馬法上稱為「人格減等」。
22物:是指羅馬法上物權享有人在其上行使權利的物品,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於自然界的對人們有益的,能滿足需要的一切東西。不限於通常意義的有形物體,法律上具有金錢價值的東西,法律關系和權利也包括在內。
23他物權:是羅馬物權法中的概念,指對別人的物有物直接享有的權利,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享有,是一種不完全的物權,如地役權。不能單獨存在,是基於別人的所有權所產生的物權。
24無夫權婚:是羅馬法上的一種婚姻制度,和有夫權婚相對,又稱略式婚,到帝國時期廣為流行。婚姻的目的不再以家庭利益為基礎,完全改為以夫妻本人利益為前提,婚姻的條件是雙方同意,不拘泥於任何方式和禮儀。在夫妻關繫上,夫對妻無「夫權」,妻子沒有服從丈夫的義務,夫妻之間形式上處於「同等地位」。
25准契約:是羅馬債權法中的概念,指類似於契約的行為,但沒有訂約,也不是違法行為和錯誤行為,但在行為人和相對人之間產生同訂約行為同樣的法律後果,主要有無因管理等。
26日耳曼法:是公元5-9世紀西歐早期封建制時期適用於日耳曼人的法律。這種法律是日耳曼各部族在侵入西羅馬帝國,建立「蠻族」國家的過程中,由原有氏族部落習慣逐漸發展而成的。它的范圍,從地區來看,凡古代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國家的法律都包括在內;從時期上來看,大體上是公元5-9世紀。
27「蠻族法典」:是西歐中世紀初期各日耳曼王國編纂的法典的總稱,因日耳曼人被稱為「蠻族」而得名。內容為各日耳曼部族原有習慣的記載,是日耳曼法成文化的產物,<撒利克法典><伊尼法典>等。
28<西哥特羅馬法典>:西歐中世紀初期各日耳曼王國進行的羅馬法編纂中最主要,影響最大的一部,又稱<阿拉利克羅馬法輯要>。在公元12世紀復興羅馬以前,是西歐羅馬法的主要淵源,在各國立法文件,法院判決和法學著作中被廣泛引用。
29「宣法者」:指古日耳曼王國貴族中那些掌握習慣法,熟悉訴訟程序的人。臣民有關於法律的疑問向他們求教,法庭在審判案件時向他們咨詢,由他們給予答復。
30委身制:是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時期教俗貴族兼並自由農民土地,迫使他們逐漸失去人身自由的一種形式。在當時普遍混亂的條件下,農民地位是極不穩定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不得不投靠鄰近的貴族或教會,請求其「保護」,條件是交出自己的土地,然後又作為份地領回來耕種,向「保護人」服勞役和盡種義務。
31特恩權:西歐中世紀初期國王承認在大貴族享有的一種權力。各國國王最初封賞的土地成為受封者的自主地。這種封賞的結果加強了大地主的私人權力,他們在領地內享有行政和司法權,以致後來國王不得不承認這種權力,禁止政府官吏進入領地行使管轄權。貴族的這種權力就叫特恩權。
32采邑制:是西歐中世紀貴族佔有土地的制度。法蘭克王國進行的土地佔有制度改革以後,用采邑代替貴族的自主地。貴族領受采邑必須為國王盡規定的義務,主要是服兵役。這種制度鞏固了封建大土地佔有制。
33<巴黎習慣匯編>:是16世紀完成的一部官方習慣法匯編,減少了北部習慣法的分散性,在法國習慣法發展中占重要地位,是近代以後吸收習慣法的主要依據。
34巴黎高等法院(巴列門):公元13世紀國王進行改革時,為了限制大貴族的審判權而設立的司法機關,規定所有法國北部各地的案件都可上訴到這所法院,它的判決對北部各地都有效。這實際上是一種判例法,這種判例法對統一北部法律起了很大作用。
35尊敬請求制度:是法國婚姻法上的概念。中世紀末期,各地高等法院規定,子未滿30歲,女未滿25歲,不經父母同意不得結婚;子已滿30歲,女已滿25歲,應向父母作「尊敬請求」後才能結婚。第一次請求若父母不同意,一個月後作第二次請求,若又不同意,一個月後作第三次請求,若仍不同意,過一個月後即可結婚。這一制度後來被<拿破崙法典>所吸收。
36開審令狀:是英國大法官以國王的名義發出的一種訴訟文書。根據普通法,當事人要向王室法院起訴,必須先向大法官領取開審令狀,王室法院才開始審判。開審令狀責令被告履行令狀中所明示的要求,否則即應出庭答辯。因此,不同的訴訟理由就有不同類型的開審令狀,分別規定著各種不同的訴訟方式。
37<土地法論>(利特爾頓著):是中世紀普通法權威著作之一。由15世紀擔任過英國民事訴訟法院法官的利特爾頓所著,主要以<判例年鑒>資料為依據,從實體法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中世紀美國各種土地所有的形態,並賦予其一定體系,詳細地論述了土地所有的各種條件之間的微妙差異,因而長期以來在英國法學家之間廣為流傳。
38<英國的法律與習慣論>(格蘭威爾著):是英國最早出現的一部普通法權威著作。亨利二世時歷任巡邏回法官和首席法官等職的格蘭威爾所著的<英國的法律與習慣論>,以王室法院的判決為依據,主要從訴訟法的角度出發,敘述了英國的不動產法,也涉及到一些契約法,刑法以及世俗法院和教會法院的管轄問題。
39土地保有條件:英國不動產法概念。從理論上講,英王至今一直是全國土地的唯一所有者,他將土地授予其他人,這些人只能是土地的持有人或租借人,他們只能享有按照一定條件和期限的佔有,使用和從土地上取得利益的權利。持有土地所受的這些限制條件總稱為「土地保有條件」。
40自由租佃地產:英國不動產法概念。1290年<買賣法>第三次的<威斯敏斯特條例>作了規定,這種地產的持有人在繼續服務的條件下,可以自由轉讓或繼承,在其死後可以傳給其任何繼承人,直到最後無人繼承時,土地才交還原領主,也叫做無條件繼承的地產。在英國,這種地產是享有最大產權的地產。
41<限嗣繼承條例>:又稱第二次<威斯敏斯特條例>1285年頒布。規定佃戶死後如其有直系後代,則可由其直系後代繼承,而不必交還原領主和其繼承人。在授予土地時,還可對佃戶的繼承人再加以特別限制,如必須為其男性後裔或女性後裔,這被稱為限定繼承人身份的地產。
42羅馬法復興:自12世紀開始,西歐各國出現的研究,傳播和繼受羅馬法的熱潮。通過這次「復興運動」,羅馬法的地位提高了,適用范圍擴大了,並同各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成為一些國家的普通法,在習慣法和王室法沒有規定時即可引用。同時,法學也得到蓬勃發展。在法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3注釋法學派:是羅馬法復興開始階段佔主導地位的法學學派,因採用當時西歐流行的注釋方法研究羅馬法而得名。他們對<國法大全>疑難的詞和條文,原則進行解釋,對詞的解釋注在該詞的下面,兩行之間,對條文或原則的解釋注在該條文的旁邊,頁的四周。
44評論法學派:又稱後期注釋法學派,羅馬法復興高潮時期佔主導地位的法學學派。該派學者已不限於對羅馬法本身的研究和理解,而是根據時代的需要,把羅馬法的材料綜合起來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並把羅馬法的原則和制度適用到各種社會關系中去,從而把羅馬法轉化為當前適用的法律,實現了復興羅馬法的根本目的。
45特許狀:各國國王,教俗封建主承認自己領地上城市的自治地位,以及與自治地位相聯系的其他權利的法律文書,被稱為「人民憲章」。該憲章限制了領主對城市的權力,不同程序地滿足了城市和市民的經濟政治要求,提出了城市法的某些主要原則,確定了城市法的基本輪廓。城市特別珍視特許狀,把它看做市民自由的「保護神」。
46拋棄貨物制度:海商法習慣。起源於古代羅德島海商法。指船隻在航地途中,若遇風暴,為了救船隻及所運貨物,透徹可以決定把一部分貨物拋到海中,為減輕重量,貨主所受損失由保住財產的貨主按比例分攤。
47教會法:廣義上,泛指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各種法規。狹義上,專指在中世紀佔有重要地位的羅馬天主教的法律。主要是關於教會本身的組織,制度和教徒生活守則的法規,同時,對教會與世俗政權的關系,以及土地,婚姻家庭與繼承,刑法,訴訟等也都有規定。因此,它的適用范圍不限於教會事務,也適用於許多世俗事務。按其本質來講是一種封建法。
48<新舊約全書>:俗稱<聖經>,包括<舊約><新約>兩部分。<舊約>本是猶太教的經典,後被基督教所繼承。傳說猶太教創始摩西制定的「十誡」就收錄在<舊約>中。<新約>是基督教本身的經典,形成於公元2世紀,它不僅是教會法最有權威的淵源,而且對世俗法院也有一定約束力,是西歐封建法律的重要文獻。
49教皇教令集:羅馬教皇頒布的敕令,教諭的匯編,教會法的重要淵源,12世紀中葉,出現了最早的一部教令集,通常稱為<格拉蒂安教令集>。以後,羅馬教廷又先後編纂過幾部官刊教令集,如<卜尼法八世教令集><克雷門世教令集>。16世紀末,將<格拉蒂安教令集>連同其後的幾部教令匯編在一起,定名為<教會法大全>一直沿用到1917年才被<天主教會法典>所取代。
50教階制度:規定天主教神職人員的等級和教務管理的制度,是教會法中一項重要制度。教會以「整個世界就是以上帝為主宰的等級結構」的觀念為理論根據,依照羅馬帝國和封建等級制度逐步完善了教階制度。教會教階一般分為教皇,大主教,主教,神甫等,統稱為大教職,下面是修士,修女等小教職。
51異端裁判所:也叫宗教裁判所,是教會於13世紀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設立的偵查審判機構。以專門迫害「異端」、鎮壓進步思想為其根本任務,把糾問式訴訟發展為極端野蠻的審判制度,實行秘密審理,採用刑訊逼取口供,招供後處以重刑(火刑,終身監禁,流放等)以極端專橫殘忍聞名於世。自16世紀起,隨著教皇權威下降而日趨衰落,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復存在。
52伊斯蘭法:指伊斯蘭教法。「教法」一詞是阿拉伯字「沙里阿」的意譯,原意指「通向水源之路」。在宗教方面引申為「通往先知的大道」泛稱「常道」或「道路」。是在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穆斯林在宗教,道德和社會生活方面所遵守的准則的總和,是伊斯蘭教的宗教法規,不適用於非穆斯林居民。
53<古蘭經>:伊斯蘭教經典,由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作為真主的啟示陸續發布的經文組成,是伊斯蘭法的最根本淵源和最高法典。內容廣泛,包括教義,倫理道德等。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時期完成了統一匯編,成為全世界穆斯林公認的<古蘭經>標准本。
54聖訓:意思是先知的言行及默示,是僅次於<古蘭經>的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穆罕默德去世後,通過下降古蘭經來立法的活動停止了,為了解決新發生的,在<古蘭經>中又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哈里發政府和聖門弟子就按先知的前例辦,也就是按先知處理類似問題的言論,行為或默示處理當前的問題。這就是聖訓。
55伊斯蘭法系:原阿拉伯封建勢力范圍內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的法律,由於都是以<古蘭經>聖訓和初斯的伊斯蘭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具有共同的特徵和歷史聯系,故被稱為伊斯蘭法系。開始形成於9世紀,不僅在中世紀支配過廣大地區,而且在近現代各穆斯林國家中仍不同程度地維持著效力,是一個歷史很長,影響很大的法系。
56教法學:是研究伊斯蘭教教法的學科,其使命是研究<古蘭經>和聖訓的基本精神,發現,解釋體現在其中的教法原則的含義,從而推導出新的法律,使伊斯蘭法能適應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推導的方法主要是類比和公議。
57哈里發:是穆罕默德去世後阿拉伯國家的政教首腦,意思是先知的繼承人。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到到661年,哈里發採取推選方式產生,共有四位穆罕默德近親和弟子被推選為哈里發,這一時期稱為四大哈里發時期。661年,倭馬亞王朝建立後,確立了哈里發的世襲制,阿位伯帝國滅亡後,哈里發被取消。
58後世刑罰:是伊斯蘭刑法實行的一種刑罰,和今世刑罰相對而言,是死後來生的刑罰,具有詛咒,威脅的性質。例如,「在後世必將受重大刑罰」「在後世絕無福分」「下火獄」等。
59英國法系:通常稱普通法法系,是西方兩大法系之一。隨著英國殖民主義擴張和殖民地的擴大,英國法也被帶到這些地區,被強行推行和適用。這些殖民地獨立後,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保持著英國法的傳統和影響,繼續採用英國法的某些原則和制度。因此,通常就把英國法和保持英國法傳統的這些前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法律統稱為英國法系以區別於保護羅馬法傳統的民法法系。
60英國1875年司法條例:是英國19世紀進行法律改革時頒布的重要制定法。該法精簡和改革了舊的分散重疊的法院,組織創設了最高法院,取消了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的雙重體制。最高法院包括高等法院和上訴法院兩部分。高等法院下設衡平法院,遺囑檢證,離婚和海事法庭,王座法庭等三個法庭,還制定了一套適用於最高法院的統一的訴訟規則。
90「為航行利益的地役權」:它是現代時期法國為維護航空公司的利益在法律上規定的一種制度。其含義是在不妨礙土地所有人權利行使時,飛機有權在任何地段上空飛行,這樣就限制了土地所有權的范圍,是現代時期為了社會利益而改變所有權絕對性的一種表現。
91「經濟憲法」:指魏瑪憲法,因為它以專章較詳盡地規定了「經濟生活」,與過去憲法不同的是宣布了許多社會化原則,如:宣布所有權負有義務,所有權的行使同時又當增進公共福利;確認工人和企業主「共同管理企業」;在一定條件下對私人企業實行社會化;等等,故法制史學者稱之為「經濟憲法」
92經濟會議制度:魏瑪憲法規定的一種經濟管理制度,以憲法制定前的工人運動中產生。工人,工會、重要的職業團體代表和企業主的代表按經濟區組成經濟會議,全德國有聯邦經濟會議。聯邦經濟會議有權審議和提出關系重大之社會或經濟法律草案,並得派代表一人出席聯邦國會。經濟會議在管轄范圍內,有監督及管理之權。但是,在企業完全屬於資本家所有的國家,憲法這類規定是難以完全實現的。
93<世襲農地法>:是德國法西斯政權頒布的一項法律。該法規定「世襲農地」是75-125公頃之間的農業用地,擁有「世襲農地」的農戶稱為農民,只有日耳曼人種和「有人格者」才能稱為農民。規定「世襲農地」只能由長子或幼子一人繼承,不得分割;其他子女和親屬僅能繼承「世襲農地」以外的遺產,必須另謀職業。「世襲農地」不能因遺囑而變更,不能出售,抵押,或因無力清償債務而被沒收。該項法律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發展富農經濟,以作為法西斯政權在農村的支柱。同時,保證侵略軍隊和壟斷企業獲利充分的勞動後備力量。
94<國社黨刑法>:是一部類似法典形式的著作,1933年發表,較集中地表述了法西斯刑法的基本思想和指導原則。例如,主張法官在刑事審判中的地位高於立法者,對用「意思刑法」代表「結果刑法」等都有論述。是研究法西斯刑法的主要依據。
95聯邦德國<參與決定法>:是聯邦德國重要的經濟立法,主要內容是建立了企業職工參與管理的制度,這種制度包括建立監事會和企業委員會,前者由勞資雙方各一半代表組成,是企業的領導機構,董事會對它負責;後者由職工組成,職責是維護職工利益,監督勞保條例,工資合同,職工各種福利的實施。
96聯邦德國<反對限制競爭法>:是聯邦德國主要的反壟斷法,1957年制定,後經幾次修改,主要內容是原則上禁止卡特爾,禁止大企業和大企業的聯合組織在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方面簽訂限制競爭的卡特爾協定,反對大企業控制市場。對於中小企業,為了促使它們經營管理現代化,允許在適當限制競爭的情況下簽訂卡特爾合同。在一定范圍內保護了競爭,但對卡特爾的限制比起美國反壟斷法要寬松。
97「天皇機關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著名自由主義學者美濃部達吉提出的一種企圖削弱天皇權力,提高議會作用的主張。認為天皇只是國家機關之一,天皇並不等於國家,國家主權不屬於天皇個人,天皇只是依據憲法行使國家主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議會地位的提高產生了影響。
98「大正德謨克拉西」:指第一次世界大戰至1932年期間日本憲法制度的民主改革。包括:議會地位的提高,政黨內閣的出現,選舉資格的放寬等。盡管這些改革的限制性很大,但對缺乏民主傳統的日本卻是史無前例的。因發生在大正天皇時期,故名「大正德謨克拉西」。
99<治安維持法>:日本主要的法西斯化法律。1925年頒布。它規定,凡組織以改變國體和推翻私有財產制度為目的的團體,或知情參加此種團體得,處10年以下懲役或監禁。1929年又將刑罰加重,改為死刑。該法把鎮壓鋒芒指向思想犯罪,只要具有反對天皇制度和推翻資本主義的思想而不論有無此種行為,都要處罰,所以,又被稱為「危險思想法」
100<戰時行政職權特例>:是日本主要的法西斯化法律。1943年東條內閣頒布,賦予首相即軍部首腦以「禁止,限制或廢除現行法律」的專斷大權,把軍部的法西斯統治用法律公共肯定下來。
101<民事調停法>:二次大戰後制定,規定凡是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都可要求法院進行調停,但某些不適宜調停或當事人懷有不正當目的強行要求調停者,可不予調停。這個法律發展了日本傳統的調解制度,把它擴大適用於所有民事案件。日本的司法實踐證明,通過調停解決民事糾紛比採取判決的方法更為有效。
102<禁止壟斷法>:二戰大戰後日本重要的經濟立法,是日本經濟法的核心,被譽為「經濟憲法」。制定的目的,就是通過禁止私人壟斷,促進公平而自由的競爭,發揮事業者的創造性,繁榮事業活動,提高就業機會和國民實際收入水平,促進國民經濟民主地,健康地發展。它的頒布,對戰後日本經濟的改造與重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3「經濟刑法」:指經濟立法中的罰則。日本的經濟立法大都沒有罰則,如<禁止壟斷法>第10章規定,如違反該法,科處罰金到懲役的刑罰。其他經濟法都在本法最後設立罰則專章。經濟法中的罰則被稱之為「經濟刑法」。
104法曹:是指在日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總稱為「法曹」,被譽為法制建設的三根支柱,三者的地位甚高,但對其資格的要求也很嚴格。
105羅斯真理:是羅斯國家早期封建君主制時期一部重要法律匯編,從其內容來看,是對習慣法和統治者所頒布法律的整理,涉及當時的社會制度,各階級法律地位,國家結構,犯罪與刑罰,以及個別民事法律制度。
106星宮法院:是英國16世紀為了維護君主專制制度設立的,專門懲治不馴服的貴族,鎮壓農民起義和反封建的進步人士,該法院審判案件不根據法律,由法官任意判斷。
107「二重內閣」:是根據1889年日本明治憲法,軍部是直接隸屬於天皇的參謀本部,海軍司令部,內閣中的陸軍省和海軍省四個機關的總稱,凡指揮和調動軍隊,進行戰爭和制定作戰計劃等軍事事務直接由軍部上奏天皇決定,內閣和議會無權過問,軍部成了超越內閣的最重要的國家機關,因而稱為「二重內閣」。

Ⅵ 什麼是保險

保險:就是保障加儲蓄
保險從萌芽時期的互助形式逐漸發展成為冒險借貸,發展到海上保險合約,發展到海上保險、火災保險、人壽保險和其他保險,並逐漸發展成為現代保險。
是抵禦風險的保證

Ⅶ 給點資料關於西歐中世紀

1. 西歐封建制度:西歐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間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關系;②形成了與封主封臣制相適應的封土製度;③中央權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領地內有獨立的政治權力。

2.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特徵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農民的小生產;自然經濟。即大土地所有制與農民小生產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叫封建社會。

3. 封建化:即西歐封建社會形成的過程。其中包括自由民的農奴化過程和封主封臣與封土製有形成與發展。它的起點是《薩利克法典》。封建化完成的標志是:封臣制與封土製相結合,土地所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結合,大貴族在其世襲領地內具有獨立的政治經濟權力,而王權衰落。

4. 農村公社(馬爾克):是從氏族公社會發展而來的自由農民的社會組織。其特徵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在中世紀地主庄園內重新形成的。

5. 《薩利克法典》:薩利克法典是薩利克人的習慣法匯編,形成於六世紀初,511 年前後.它反映了五、六世紀法蘭克人在進入高盧以後的社會生活狀況,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會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盧一羅馬人的社會因素.西歐社會的封建化過程,就以此為出發點。

6. 委身制(投托、庇護):是西歐封建化過程中,農民依附於貴族的一種形式。由於戰亂、社會動盪以及官府的勒索,使眾多農民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同時,軍事制度由輕裝發展到重裝,農民不堪費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給貴族,依附於貴族,從而減輕自己的負擔,這種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獻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蘭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為報答教皇對他的支持,754、756 年兩次進攻與教皇作對的倫巴德人,並把義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形成教皇國。

8. 凡爾登條約:查理帝國的皇帝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將查理帝國永久分裂的一個條約。簽定於843 年,具體內容有:日耳曼路易統治東法蘭克,禿頭查理分得西法蘭克,老大羅退爾保皇帝稱號,得到的是東、西法蘭克之間的領土,從義大利北部經勃艮第、阿爾薩斯、洛林到尼德蘭.這一條約是查理帝國永久分裂的標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領土糾紛的根源。

第二單元

1. 卡諾薩覲見:11 世紀時,格利格里七世進行教會改革,禁止世俗授職,結果與德皇亨利四世發生沖突,亨利拒絕這一作法,於是格利哥里宣布開除亨利教籍,廢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對國內諸侯和主教的趁機反叛,別無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過阿爾陴斯山,到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薩,身披罪衣,赤足立於雪地之中,請求教皇寬恕.此即為聞名於世的卡薩覲見.

2. 阿維農之囚:1308~1377 年,教廷長期遷於法國邊境阿維農,七十年間,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稱之為「阿維農之囚」.這一事件充分說明了西歐政壇上教權與王權此消彼長的趨勢,從此教皇一蹶不振,羅馬教廷日益衰落。

3. 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是羅馬教廷、西歐騎士和義大利各城在宗教、戰爭狂熱、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對近東各國的侵略性遠征,時間從1096~ 1270 年.前後共八次.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曾滅亡拜占廷帝國。十字軍東征雖對被侵略國家造成具大的災難,但卻對東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產生了巨大影響。

4. 沃姆斯宗教協定:1122 年德皇亨利五世與教皇簽訂的一個調和雙方矛盾的協定。它標志著教權與王權之爭趨於緩和。該協定規定:主教和修道院長由教士選舉,選舉時須有皇帝或其代表參加,教皇賜予主教代表教權的指環和權杖,德皇賜予主教代表世俗權力的權節.

5. 末日審判書:也叫「最終稅冊」。1086 年英國國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編制的全國土地調查清冊。目的是確定土地稅額和附庸對於國王的封建義務。調查時將部分自由農降為農奴,人們對於清查,如同面臨所說的「末日審判」 一樣。故有「末日審判書「之稱。

6. 自由大憲章:限制英國王權的一項封建契約。英國失地王約翰時,約翰對內無視封建契約,向附庸和城市徵收額外捐稅,對外則向教皇納貢稱臣,使他與社會各等級都處於對立地位。 1215 年6 月15 日,大封建主聯合騎士與城市上層以武力迫使約翰簽署 「自由大憲章」.大憲章共63 條,具有封建契約性質,主要是保證大封建主在經濟、司法、和政治上的特權,同時也涉及騎士和市民等級的權利.大憲章把王權放在封建契約約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7. 牛津條例:亨利三世時,王權與大貴族發生矛盾。1258 年,亨利於牛津召開討論征稅的大會議,貴族發動兵諫,迫使亨利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牛津條例規定,議會法是最高權威,一切法令不得與其相悖,並組成由15 名貴族參加的委員會與國王共同施政,國王採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們同意,方能實施.如此形成貴族寡頭政治.

8. 模範國會:1295 年英王愛德華一世為解決各項重大問題召集國會.這次會議參加者的成分與1265 年西門國會相同,不但有大貴族參加而且也有城市和騎士代表參加後被稱為「模範國會」,並被認為是英國國會的開始.但這時的國會,在愛德華看來,只是作為政府機構的一部分,幫助國王治理國家,不是限制王權而是加強王權的工具。

9. 「君士但丁的贈與」:這個文件出現於8 世紀後期,說君士但丁在遷都東方時,把羅馬城和義大利所有的行省、城市都交給了當時的教皇西爾維斯特,歸他和他的繼承人永遠統治。不過這個文件在15 世紀被人文主義者、語言學家羅倫佐·瓦拉揭露為偽造的文件。

10. 「黃金詔書」:1356 年德皇查理四世為穩定德國政局,阻止教皇干涉皇位選舉而發布的詔書。它明確規定皇帝由七大選侯(三個主教選侯,四個世俗選侯)選舉產生,大諸侯在各自領地內有獨立的法律、稅收權和軍隊,而選侯則有絕對君主權力。「黃金詔書」的頒布更加清楚地表明德國的歷史已變為諸侯領地獨立發展的歷史。在這種情況下,帝國的瓦解過程開始。

11. 漢薩同盟:13 世紀末期形成於德意志北部的最強大、最重要的城市同盟。這主要是一個商業同盟,漢薩同盟的核心城市是呂貝克、漢堡、不來梅,後來加入的有科倫、普魯士的但澤(現波蘭的革但斯克)、哥尼斯堡。 14 世紀時漢薩同盟基本控制了北海、波羅的海的貿易。漢薩同盟的主要商業活動是中介貿易,漢薩同盟的盛期維持了一百多年,到16 世紀中期走向衰落。

Ⅷ 法國中央銀行

歐洲中央銀行的成功實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各自區域貨幣安排的參照。殊不知歐洲金融體系的發展曾經歷了多少曲折與坎坷,才成為今天全球公認的金融範式。
獨立的私人銀行當首推1171年在商業中心、海上強國威尼斯所成立的威尼斯銀行和1407年在具有著同樣發達的手工業和海上貿易的熱那亞所成立的熱那亞銀行。它們經營保管、貸放、匯票等業務,為流通的順暢而提供符合客商所要求幣別的足值通貨。威尼斯銀行接受存款,以錢幣的重量記賬,並保有百分之百的現金准備。佛羅倫薩商人一邊和熱那亞、比薩、威尼斯維持交易聯系,一邊也與羅馬教庭保持接觸。教庭為了得到回報,便向商人們提供某些保護,金融交易通過商人的手得到了發展。銀行不僅操縱金銀貨幣,而且使用匯票辦理信貸業務,以匯票形式在某日為某貸戶向某人付款。兩地銀行間的現金轉移為互相軋差,余額轉到下期。義大利的這些「銀行」被稱為「兌換商的桌子」,生意砸了,就是桌子破了,破產了。

商人求助於名氣大的銀行家,銀行家收取代理費,義大利商人銀行家被稱為倫巴第人,商業銀行被稱為倫巴第銀行,商業銀行業務被稱為倫巴第業務。至今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還有倫巴第街。倫巴第銀行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同享有特權的騎士團所經營的寺院銀行進行了斗爭,並取得了勝利。倫巴第人紛紛從倫敦和巴黎趕赴香檳市場,與來自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的商人談生意。因此歐洲商業發展了,銀行技術也在地中海、北海、大西洋范圍內得到普及。雖然14世紀後期歐洲發生了可怕的黑死病,歐洲人口減少了1/3,歐洲人還是挺過來了。

從攤桌兌換商走出來的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金融體系的主體。它辦理存放匯兌,把社會儲蓄轉化成資本,並配置社會資源;它辦理轉帳結算,創造存款貨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它提供多種多樣的代理、委託、保管、服務業務,滿足人們生活中理財需要,已經成為最受個人、企業歡迎的「管家婆」。十年前,有人說「商業銀行快進博物館了」,的確,當代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對企業融資減少。但是,商業銀行與時俱進,絕處逢生,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之外,大量發展中間業務,使得現代商業銀行不僅沒有進博物館,反而站在了資本市場的潮頭,成為對多個盈利點進行風險管理的全能機構。

從第一張股票交易到現代資本市場

威尼斯很早就有公債券交易,1328年,佛羅倫薩也出現了這種交易,熱那亞還存在拋售和收購聖喬治銀行有價證券的活躍市場,到了15世紀,萊比錫出現了礦業股票的買賣。

股票的發行與交易,是股份公司的產生帶來的。但是,當它以白紙黑字的書面形式出現時,想轉讓並不容易,「股東」一詞也遲遲不被接納。盡管股票有很多優點,股份公司的推廣卻極其緩慢,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一種股票買賣的公共服務組織的出現。

1613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首創了這種交易市場。它不同於原來的證券買賣市場,不但交易數額大,而且具有流動性、公開性和投機性。交易方式多種多樣,除了買賣股票,賭漲賭跌,甚至可在沒有本錢也沒有股票的情況下進行投機活動。投機者空手賣出或空手買進,收盤時結算盈虧,交割差額。最初的股票是記名的,買主把自己的名字登上專門的賬本以後,就算擁有了股票。但是這種措施也無法杜絕投機,後來才使用不記名的股票。

當時參與阿姆斯特丹交易市場的不僅有大資本家,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他們聚集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里。經紀人混跡於其中,努力使人們相信股價會如何如何,從而引誘投資者通過他來進行交易。一般人的交易必須通過經紀人,因為自己無權進入交易所。同時小投資者要了解股價的高低也只能通過經紀人,因為當時沒有真正的行市。阿姆斯特丹也因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再加上荷蘭安全的公共債券,全歐洲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往這個城市。

荷蘭證券市場的發展刺激了倫敦。1695年,英國的皇家交易所也開始買賣公債以及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的股票。英國的交易情況和荷蘭一樣,投資者和經紀人都擠在交易所街的咖啡館里,著名的喬納森咖啡館成了最主要的證券交易場所。現代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在他的著作中,惟妙惟肖地記載了交易所中交易者的「切口」,甚至記下了街上小商販的叫賣聲。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手段,期貨交易、邊際購買(使用一小部分資金購入股票,以新購入的股票作為抵押介入其餘的股票), 以及「拋」、「收」、「多頭」、「空頭」等,在倫敦也統統出現了。然而1748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經紀人的活動區域更加有限。經過多次籌劃,1773年,一幢新的建築在皇家交易所的背後修建起來,這個新落成的證券交易所,環境大為改觀,交易形式也更加正式。

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也出現了證券交易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形成了。歐洲很快形成了一個集中、統一的交易市場,這就是社會化的、價格收益可以預期的證券交易場所。但是資本的趨利性使得當時的證券交易市場充滿了泡沫,南海泡沫就是一場帶有幾分滑稽的典型投機活動。

英國南海公司擁有英國在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公司為了圈錢還債,操縱者分幾次出售南海股票,並且一次比一次價格高。股民們蜂擁而上,股市空前活躍。投機活動使得南海公司股價直沖950英鎊,人們狂熱地參與其中,有的婦女賣掉自己的首飾來購買股票。就連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也屈服了,他開始時買了價值七千英鎊的股票,之後在兩倍的購入價格上賣掉了,後來被群眾的狂熱卷挾著,他又以更高的價格買回來,結果虧損了兩萬英鎊。他哀嘆自己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卻不能計算人群的狂熱。為了改善當時糟糕的局面,國王喬治一世提前從休假地趕回來,召開國會,提出必須有人承擔責任、受到懲罰,上議院摩爾斯•沃西大力主張把罪犯捆進麻袋投下泰晤士河。但沒有人指出這是因為投機者自己貪圖暴利和違背常識的必然結果。跟著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查出為了推動成立南海公司的立法,有權勢的人被贈予了免費的股票,包括國庫專員查理斯•斯坦霍普、桑德蘭伯爵和分別擔任郵政大臣與國務大臣的詹姆斯•克雷格父子,還查出財政大臣約翰•艾斯萊比也接受了八十萬英鎊的賄賂。在接下來的審理中,財政大臣艾斯萊比以「惡名昭著的、危險的和罪惡的」腐敗獲罪,並被投進監獄,二百多萬英鎊從南海公司的董事中追回,這些董事的土地、財產被充公。後來人們反思,如果政府能夠對金融市場保持一定的監督和管理的話,南海泡沫就不至於鬧到這個程度,由此萌發了證券市場的現代監管體系。

現在,股票債券發行與交易已經在比較成熟的監管體系下,運行在世界的所有城市,不同層次的交易中心涌現出來。當前,倫敦證券市場一天24小時運營,在其中交易的公司股票達2272家,股票市值3萬億美元左右,債券市場市值近2萬億。除倫敦證券市場外,歐洲的法蘭克福、蘇黎世、巴黎、布魯塞爾、盧森堡都是重要的交易市場。近幾年人們發現,股權融資比銀行信貸融資成本低、收益高,因而資本市場正在成為當今金融領域的焦點。

從冒險商海上保險到現代保險體系

很早以前,地中海上的商船在遭遇風浪襲擊時,往往被迫拋棄一部分貨物,減輕船重。為補償貨主的利益,地中海航海商人之間遵循一個「共同海損原則」,此原則在公元前916年被羅德島制定的《羅地安海商法》採用,並正式規定為「凡因減輕船隻載重,拋棄入海的貨物,如為全體利益而損失的,須由全體分攤歸還。」海上保險由此萌芽。

到了中世紀,商人行會實行一種互助,有人身災害補助,也有火災補助。後來發展到船舶抵押借款和貨物抵押借款制度,船主或者貨主出海前向貨幣商人借款,如航行中遇到災難,可以按照災難的程度減免債務,安全到達則全部償還本金和利息。後來,特別是新大陸發現以後,義大利的海上保險的辦法開始在歐洲通行。1601年,英國公布了第一部海上保險的法律,海上保險公司也出現了。1666年9月2日,倫敦一次大火延續五十天之久,13200多戶住宅化為灰燼,居民無家可歸。第二年,牙科醫生巴蓬個人辦理保險業務,並於1670年邀集3人設立火災保險公司。1693年,英國人哈萊製成第一張死亡表後,科學計算人身保險費的現代人壽保險開始出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道德危險的頻繁出現,保險合同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由保險人作為保證方,為權益人承保由於被保證人的不誠實或不守約而受到的損失,並負賠償責任的保證保險也發展起來。

現在,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擁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航空保險和海上保險佔全世界的23%。保險的種類、標的和花色品種不斷發展,比如財產保險、人壽保險、社會保險;保險的廣度與深度不斷發展,如自願保險、強制保險、再保險等等。

從公共銀行、英格蘭銀行到現代中央銀行

眾所周知,中央銀行是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早在古希臘、古羅馬就已經出現了中央銀行的早期形式:公共銀行。寺院借貸者和攤桌兌換商出現後,政府為了反對高利貸,古希臘的許多城市從公元前4世紀就決定成立公共銀行,由政府官員掌管和監控。公共銀行除充當銀行本身的職能以外,還負責徵收賦稅和鑄造貨幣。後來古希臘和古埃及融入了古羅馬。由於各公共銀行或攤桌兌換商都分散在外省,於是在古羅馬城設立一個中央銀行。後來,由於戰爭、瘟疫等原因,公共銀行遭受波折,陷入停滯。

在文藝復興時期,公共銀行再度興起。1401年,巴塞羅那市政府創立「交換所」;1407年法國瓦朗斯成立第二家公共銀行;1408年,「聖喬治銀行」在熱那亞成立,直接接受市政存款,並吸收公眾存款,為政府融通資金,一直延續了4個世紀。1619年,威尼斯共和國成立了一家轉帳銀行——吉羅銀行,促使國家的供應商接受延期付款,銀行以流通票據購回供應商的票據。1637年,吉羅銀行兼並了另一家公共銀行——理亞多銀行(16世紀成立),改稱威尼斯國家銀行,這個新成立的銀行印製流通票據,承兌國家債權和商業債權,並吸收現金存款。

這種時隱時現存在了3000多年的公共銀行告訴人們:中央銀行是貨幣信用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客觀需要的公共機構;商品化、貨幣化、信用化和國際化程度愈高,就愈需要它,在漫長的前工業化社會中,它只能緩慢地前進。這就是現代中央銀行的前身。

歐洲各國政府的資金來源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稅收,另一種是政府的融資。年金是政府借貸的主要形式,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紛紛依靠年金來籌措款項。年金其實就是政府的長期借貸行為,但是讓當時歐洲政府不堪重負的是一些短期借貸。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歐洲各國負債額劇增,各國財政金融家們都在努力將短期債務重新安排為長期債務。1656年,瑞典成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里克斯銀行,並且發行鈔票,到1668年,瑞典政府出面將其改組為瑞典國家銀行,歸國會所有,並對國會負責,享有發行貨幣的特權,由國家經營。不過它早期的業務大部分屬於商業銀行業務的性質。

這個時期的英國政府,主要財源是稅收,但是入不敷出,經常向「金匠」借款,利率高達20-30%。為了開辟廉價的資金來源,英國議會經過激烈的辯論,授權成立了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於1694年開始運行,其目的只是向政府貸款與發行銀行券,但不久它便承擔了其他多項業務:接受公眾存款;進行金銀貿易為政府轉移海外財富;接受政府債券或者為政府債券兌現;為政府處理稅收;接受客戶的應付匯票並將其記入客戶的貸方等等。1717年,在英格蘭銀行的主持下,英國政府將短期債務轉換成長期債務,將戰前債務每年支付的高額利息轉化成新的股金,年息為5%。也就是說,在債券到期之前,把本金和利息轉化成低利息票。這樣有利於降低財政部門的負擔,但是投資者的收入卻大為減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允許投資者持債券來購買南海公司的股票,當時的投機熱潮使投資者可能在股票市場上獲得巨額利潤,因此這次的債務轉換進行得比較順利。此次的債務轉換體現了英國公共金融體制的成熟。國債交易市場的形成,也使英國財政體系走在了歐洲的前列,這是英國金融革命的重要標志。從18世紀開始,短期債務和後來固定的國債為工商業和殖民地開發籌集資金,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先決條件。

1833年,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成為法定貨幣,即由國家信用擔保的、通過法律強制流通的紙幣。在取得國家紙幣發行特權後,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銀行和私人銀行的混合物,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擴大股本,一步步壟斷貨幣發行,逐漸成為全國銀行的中心。1844年的《皮爾條例》,正式承認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機關,賦予它發行貨幣的壟斷權利,並規定新設的銀行、改組的銀行及合並的銀行不得發行銀行券,公眾手裡的銀行券可隨時到發行部兌換成黃金,發行部也以銀行券交換公眾手中的黃金。從銀行金庫中流出多少黃金,就有多少銀行券流回發行部並被銷毀;反之,有多少黃金流入金庫,就有多少銀行券進入流通。英格蘭銀行真正成為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和票據交換中心。之後,英國幾次爆發經濟危機,公眾開始大量提款,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屢次大幅下降。幾次危機中,英格蘭銀行通過貸放,救助了大批商業銀行,使它們渡過流動性危機,而英格蘭銀行巋然不動,執行「最後貸款者」的職能,從而確立了它作為銀行界領導的特殊地位,又成為「銀行的銀行」。由此英格蘭銀行成為真正的中央銀行。

英格蘭銀行的成功做法,為歐洲國家樹立了榜樣,各國紛紛效仿,其他美洲、亞洲國家開始意識到中央銀行的必要性。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央銀行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年)把中央銀行的職能推到極致。一戰結束後,他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在1929—1933年的大蕭條期間,他擔任了英國內閣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英格蘭銀行董事。1944年,他率領英國代表團參加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接著又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他一生著述頗豐,貢獻最大的是主張政府實行貨幣政策管理通貨,調節貨幣數量以穩定物價。他的《貨幣改革論》、《貨幣論》、《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等著作都反映了通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主張。凱恩斯的理論,受到了經歷過大蕭條煎熬的各國政府的歡迎。

二戰以後,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使宏觀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體系。實現這一目標體系的手段是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初期,各國政府傾向於實行更具直接效果的財政政策,如減稅與擴大政府采購,而貨幣政策尚「妾身未分明」。但1970年代以後,為達到上述政策目標體系,克服「滯脹」,財政政策顯得獨木難支,捉襟見肘,貨幣政策才被「扶正」,兩策平起平坐,搭配運用,由政府相機抉擇。由此,中央銀行的地位也普遍得到了加強。

金融中心從佛羅倫薩、阿姆斯特丹到倫敦、紐約的轉移

如果說12-14世紀歐洲的金融中心在佛羅倫薩,那麼15世紀中期,布魯日就成了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德意志的漢撒同盟也達到了全盛。從16世紀開始,地理大發現的成果為歐洲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黃金,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的航線,各大洲之間彷彿織成了一張蜘蛛網,在網間流動的,是東方的絲綢、香料,是美洲的黃金、白銀,是非洲的黑奴、象牙,是世界各地的技術、文化。但是,在這張網上最活躍的組織者不是絲綢的生產國中國、印度,不是黃金白銀的產地國,也不是傳統的阿拉伯商人,而是剛剛完成宗教改革的歐洲殖民者。1500-1750年,世界被捲入了商業革命大潮。新航線的出現必然造成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地中海中心移向了大西洋沿岸城市,安特衛普不僅是歐洲經濟貿易中心,也是歐洲的金融中心。17世紀以後,隨著荷蘭共和國的興起,阿姆斯特丹又力壓安特衛普,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港,其轉口貿易與航運盛居歐洲之冠。靠著兩大商業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蘭進行著規模巨大的殖民地貿易。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香料,並且在東南亞擁有規模巨大的種植園。西印度公司則壟斷了非洲西海岸、美洲東海岸以及太平洋各島嶼的貿易特權。此時的荷蘭在海外瘋狂殖民,靠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荷蘭在整個歐洲貿易中打敗了其他競爭對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

到了18世紀,商業的重心相應轉移到了英吉利海峽的對岸。英國憑借其工業實力,迅速取代了荷蘭,成為西方世界的霸主,倫敦進而成為歐洲的經濟中心。其間,英國經過了與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連續不斷的戰爭,到18世紀成為世界上擁有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控制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貿易和東西方貿易。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對外貿易迅速擴張,殖民地遍布全球。一戰前英國海外投資高達40億英鎊,世界貿易的40%使用英鎊結算,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但是,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經濟受到了嚴重挫傷。美國兩次參與世界大戰,都不在自己本土打仗,而憑出售軍火發了財。二戰後,美國擁有全世界黃金儲備的五分之四,美元地位超過英鎊,美國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紐約轉而成為世界經濟金融中心。倫敦的金融地位雖然屈居世界第二,但仍然是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

從貨幣戰到貨幣聯盟

在1930年代那場災難性的大蕭條中,大批銀行紛紛倒閉,整個信用體系瀕臨崩潰。各國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紙幣制度,主要發達國家又把一些在貿易、金融上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國家及其殖民地聯在一起,組成貨幣集團,建立內部依附性的匯率制度。

首先建立的是英鎊集團。1931年9月18日,英國放棄金本位,匯價下跌,英國以自己為核心,聯合包括英聯邦成員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組成了「英鎊集團」。英鎊集團內部均用英鎊當基準貨幣,各國貨幣的匯率以英鎊為准,可以自由兌換,貿易、信貸和投資使用英鎊。成員國貨幣對英鎊保持固定比價,匯率隨英鎊的變動而變動。英鎊區內資金移動不受限制,對區外國家則須經外匯管理機關批准。區內各國收入的黃金和美元須按一定的比例售給英國財政部,作為英鎊區的共同儲備。然而英鎊集團具有很強的排它性。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引發世界貨幣危機; 1972年6月,英國政府宣布英鎊對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對區內資金移動加以管制,導致不少成員國的貨幣與英鎊脫離聯系。英鎊區的范圍縮小到了只包括英國本土和愛爾蘭,英鎊區基本上瓦解了。

美元集團則是美國控制下的國際貨幣集團,於1934年美國廢除金本位制、在實行美元貶值以後所建立。美元區內各國貨幣對美元保持固定比價,對外貿易不實行外匯管制,並把大部分黃金和外匯儲備存於美國,貿易結算通過美元進行,同時美國承諾其他國家可以隨時用美元從美國購買黃金。這樣,美國通過以美元為主的區內附屬性匯率制度,增強了其對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的控制。

法郎集團是法國控制下的排他性國際貨幣集團。法郎區的成員主要是法國和當時的法國殖民地、託管地,包括法國、塞內加爾、馬里、象牙海岸、上沃爾特、貝南、尼日、多哥、喀麥隆、查德、中非、加彭和剛果等。區內各成員國貨幣都與法郎保持固定比價,區內貿易用法郎結算,資金流動不受限制,黃金外匯儲備集中在法國保管。法國殖民地和託管地紛紛獨立後,有些國家退出了法郎區。

由於英鎊區、法郎區和美元區的存在,世界上出現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三個依附性匯率體系。這樣,世界外匯活動就主要集中在英鎊、法郎和美元之間,世界各國五花八門的外匯交易就簡化為以幾個大國貨幣為主的體系,而這些大國則利用各自的貨幣集團控製成員國,對抗其他貨幣集團,使外匯交易向有利於這些大國的方向發展。

同期,德、日法西斯也組成了以自身為核心的貨幣集團。法西斯德國建立了馬克集團即雙邊清算集團,參加的成員國是被德、日佔領或控制的國家,是武力威脅下強制形成的封閉性貨幣集團,完全由德、日法西斯操縱為其侵略戰爭需要而服務,包括在劃撥清算制度下通過清算帳戶強迫掠奪佔領地區。

1930年代貨幣集團的林立與相互對抗,使國際貿易與金融受到了更多的阻礙與干擾。為此,1933年6月,國際聯盟在倫敦召開「世界通貨經濟會議」,有66國參加。由於矛盾重重,會議沒有達成最終結果。1936年 9月,美、英、法三國從本身利益出發,達成「三國貨幣協定」。二次大戰全面爆發後,英鎊集團和美元集團分別改成英鎊區和美元區,比貨幣集團時期的約束力大大加強了。隨著德、日法西斯的戰敗,馬克集團與日元集團煙消雲散。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戰後資本主義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結束了二次大戰前貨幣集團林立的局面。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提出要在歐洲廢除金本位,建立「新秩序」。為了回應德國提出的新問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根據英國政府的要求,為盟國起草了「清算同盟」草案;美國憑著其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為了使美元成為世界權威性貨幣,起草了國際貨幣關系的計劃。1942年,英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了它們的計劃。1944年,英美兩國共同出面組織有關國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開會,會議提出,不要機械主義,不要無政府主義,要求各國對匯兌市場上的本國貨幣負責,為此要有一種協調機構,於是產生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成員國,要根據其在國際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交納一定份額,宣布貨幣對黃金的平價。盡管名義上,各國貨幣都與黃金掛鉤,但由於美國擁有世界絕大多數的黃金,布雷頓森林會議後,事實上形成了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由此建立起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1950年代,就在美國得意於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時候,令霸主不防的事情悄悄地發生了。二戰結束後,為分派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和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1948年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並於1952年擬定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方案。1957年《羅馬條約》簽訂後,歐洲共同體由此誕生,並確定12年後建立一個完全的經濟聯盟。1960年代末期,歐洲經濟聯盟取得了關稅同盟和統一農業政策的成果。此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維持遇到了困難,國際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成了共同體利益的外部威脅,歐共體開始關心貨幣領域里的問題。1968年12月,歐共體產生了一個「巴爾計劃」,核心是各國經濟政策的趨同和貨幣政策的協調。1971年3月,關於「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報告」獲得通過,之後又產生了「經濟與貨幣聯盟思考小組」的建議:以建立長期穩定匯率為目標,設立一個匯率穩定基金以便擴大成員國之間短期支持的可能性,引入一個新的歐洲記賬單位以利於穩定基金會的運作。1979年,歐洲貨幣體系正式生效。1992年2月,歐洲各成員國首腦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了向歐元過渡的嚴格經濟條件,以及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和時間表。1999年1月,11個符合條件的國家――比利時、德國、西班牙、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葡萄牙和芬蘭,成為歐元區的首批成員,參加國的貨幣之間及與歐元的匯率最終被不可更改地確定,歐洲央行成立,歐元可以在賬面使用。2001年1月1日,希臘正式加入歐元區,同一天,歐元紙幣和硬幣與各成員國貨幣一起,在歐元區內流通,兩個月後,各國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讓位於歐元。
歐洲金融體系:世界金融體系的範式
三千年來,特別是近千年來,世界金融的發展,已經從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攤桌兌換,成長為摩天大樓中的現代化商業銀行;從擁擠的咖啡館里的爭吵,成長為特大型證券交易所電子自動配對交易;從海灘上共同海損分攤的協商,成長為保單交易式的現代保險體系;從各種貨幣金屬的鑒定與稱量,成長為國際區域貨幣的電子匯劃;從公共銀行並經英格蘭銀行的實踐改進,成長為能夠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中央銀行系統和金融監管體系。千年來這種金融體系的進化過程,歐洲基本上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引領著其他國家的金融走向,直至今日,歐洲金融體系仍然是世界金融體系的範式。
盡管世界各地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基本的發展軌跡是一致的,只是推進時間的先後、表現出的具體形式不同而已。冷靜地思考他山之石,客觀地分析金融體系變遷的條件與路徑,對於今天正在進行的中國金融改革,相信會有一定的補益。

熱點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誰 發布:2025-09-14 08:19:29 瀏覽:870
簡單民法 發布:2025-09-14 08:18:20 瀏覽:394
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事件 發布:2025-09-14 08:15:01 瀏覽:650
楊曉虹律師 發布:2025-09-14 08:14:51 瀏覽:161
第一個民法典是什麼 發布:2025-09-14 08:11:55 瀏覽:134
婚姻法離婚可以強制開庭嗎 發布:2025-09-14 07:57:10 瀏覽:173
法院中國 發布:2025-09-14 07:50:24 瀏覽:935
規章制度培訓新聞報道 發布:2025-09-14 07:49:42 瀏覽:667
仲裁法58與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9-14 07:49:33 瀏覽:947
道德法治煮婦也瘋狂20 發布:2025-09-14 07:49:28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