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公司法第3條

公司法第3條

發布時間: 2021-03-02 20:30:14

A. 《公司法》第三條和《公司法》第二十條最後一款到底有沒有沖突

第三條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公司法》第二十條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法》第二十條,該條法律具體包括三款規定,是規范股東行為的法律規范。從邏輯結構來看,其中第一款是總括性規定,它指出股東應當怎樣做,不應當怎樣做;第二款和第三款則分別對公司股東違反第一款強制性規定的兩種情形,如何承擔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從規范的內容來看,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股東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二是股東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股東如果違反上述兩個方面的義務,則帶來的法律後果有兩個:一個是對公司或者其他股東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一個是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環境中,由於受利益驅動和法律規范不夠完善等方面原因的影響,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以及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公司債務的情形日益增多。而在這兩者之中,尤以公司股東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公司債務的情形更為常見。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規定,對於依法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之規定,公司股東如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則必須同時具備如下構成要件:第一,公司股東必須實施了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第二,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目的,是為了逃避債務;第三,公司股東的該濫用行為,在客觀上已造成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結果。但如何界定「濫用」和「正常使用」的區別?由於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對此並未作出明確的司法解釋,法學界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這種狀況的存在,便給法官的司法行為和法學界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根據法理學的觀點,要正確理解一個法律規范的真正內涵,則應從立法本意、法律規范的用語、上下條文之間、條文與款項之間的邏輯關系等方面來進行。因此,從第三款的立法本意,以及根據《公司法》第三條「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規定的法律特點來看,公司法人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財產獨立性」。該「財產獨立性」的法律特點,不僅要求公司法人與其他公司法人之間的財產應該清晰明確,而且必須彼此獨立;公司法人與公司股東之間的財產亦必須清晰明確並彼此獨立。如果公司股東在行使權利過程中,利用其控股身份和控股地位,實施了損害公司「財產獨立性」法律特徵的行為,造成公司之間、公司與股東之間財產不清的結果,則勢必會損害公司股東或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因此,這種情況既被《公司法》第二十條所禁止,同時亦被該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的規定所禁止。由此可見,如果股東實施損害公司「財產獨立性」的行為,則自然不屬於正常使用的行為,因而構成了法律上的「濫用」行為。
在弄清了「濫用」和「正常使用」的區別後,而對於什麼是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則很容易理解了。因為《公司法》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已有了明確的規定,故不再贅述。
對於本條第三款,其中還有一個概念很模糊,那就是「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中的「嚴重」該如何理解?筆者認為,其實「嚴重損害」這四個字中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有損害結果的發生;二是損害結果的程度比較嚴重。但至於損害結果深到什麼程度才算「嚴重」,法律沒有明確,也不可能一一列舉出來。因此,何種損害結果構成「嚴重損害」,在司法解釋沒有明確以前,看來只好由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根據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而酌情認定了。
綜上所述,對《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理解的重點,在於正確理解「濫用」和正常使用的區別,而至於認定損害結果是否構成「嚴重」,則屬於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范疇。因此,當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時候,公司股東則依法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也就是外國公司法上所謂的「刺破公司面紗」制度。

B. 公司法第三條中: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處置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是什麽意思

通俗簡單說:
有限責任是相對於無限責任而言的,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既是其應承擔的全專部責任,家庭屬或其他個人財產不承擔連帶責任。
例如,公司注冊資金50萬,如果債務80萬,股東只需要按注冊的50萬承擔債務,超出50萬的30萬不用承擔責任,即不用歸還債權人,債權人按比例分配可以討回的債權,換句話說,債權人最多隻能收回62.5%的債權(50/80)。

C. 公司法第三條: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出資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如何理解這句話

有限責任公司是以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所欠的外債只能由公司償還,資不抵債可以申請破產。股東的個人財產不參與償債,這與個體工商戶是不同的,不需負無限責任。

D.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條與第四條

根據公司法第九十四條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應當承擔下列責任:專
(一)公司不能成立屬時,對設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和費用負連帶責任;
(二)公司不能成立時,對認股人已繳納的股款,負返還股款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的連帶責任;
(三)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由於發起人的過失致使公司利益受到損害的,應當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答案是肯定的。

E. 《公司法》第三十四條

第三十四條 分紅權與優先認購權
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

F. 如何理解公司法解釋三第25條

《公司法解釋三》第25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理解:

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投資權益糾紛,屬於內部糾紛,在處理公司內部關系引發的糾紛時應依契約自由、意思自治原則來解決。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所達成的合約與一般民事法律行為所達成的合約並沒有本質區別,只要該合約建立在雙方合意和合法的基礎上,其權利義務的分配不涉及第三人利益,完全可以以一般契約原則加以調整,應當依據當事人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認定二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如果雙方出資協議就權利義務分配達成一致約定且該約定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應當承認其投資權益。在確定了以上原則後,本司法解釋第25條第1款承認了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的合同在符合法律法規的情況下的效力,並在第2款規定了當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因投資權益歸屬發生糾紛時,以實際出資為主張權利的標准,而不以股東名冊、公司登記等外部公示否認實際出資人的權利。需要注意的是,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間因投資權益發生糾紛,法院以實際出資為標准來判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的前提是必須符合該條解釋第1款的規定,即必須是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有關於實際出資的合同約定。如果沒有此約定,則無從看出實際出資人真實的意思目的,出資行為的意圖無法明確,則其實際出資行為更容易出現債權債務關系或者不當得利的外觀。此外,為了充分保護在承認實際投資人的前提下公司的人合性,在本條第3款中規定對於公司實際出資人的顯名化,即由實際出資人取代名義股東而成為顯名股東須要得到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的條件。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條第一款

第三條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回的債務承擔責任。答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H. 公司法第四十三條與第一百零三條的區別

《公司法》第來四十三自條是對股東會決議的表決權的規定,即除非公司章程另作規定外,一般而言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而《公司法》第四十四條是就股東會的議事及表決程序作出的規定,即除法定的規定外,依據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該兩條條款規定的內容不同,在實踐中應加以區分。

I. 《公司法》第43條條款是什麼

第四十三條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除本法有規定的專外,由公司章程規定。屬
股東會會議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根據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三次修正於2014年3月1日起實施)

熱點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誰 發布:2025-09-14 08:19:29 瀏覽:870
簡單民法 發布:2025-09-14 08:18:20 瀏覽:394
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事件 發布:2025-09-14 08:15:01 瀏覽:650
楊曉虹律師 發布:2025-09-14 08:14:51 瀏覽:161
第一個民法典是什麼 發布:2025-09-14 08:11:55 瀏覽:134
婚姻法離婚可以強制開庭嗎 發布:2025-09-14 07:57:10 瀏覽:173
法院中國 發布:2025-09-14 07:50:24 瀏覽:935
規章制度培訓新聞報道 發布:2025-09-14 07:49:42 瀏覽:667
仲裁法58與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9-14 07:49:33 瀏覽:947
道德法治煮婦也瘋狂20 發布:2025-09-14 07:49:28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