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本質6

民法本質6

發布時間: 2021-03-02 22:59:37

1.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專等,一方不得將自己屬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2. 民法都包括什麼

民法基本原則是指其抄效力貫穿於民法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是對作為民法主要調整對象的商品關系的本質和規律以及立法者在民事領域所行政策的集中反映,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我國民法基本原則有「合同自由原則、平等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權利濫用禁止原則」

3. 民法簡述,急用!

一、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學說
法國民法主張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三要件說。德國民法主張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四要件說。史尚寬先生提出了不同於法國民法的三要件說,即須有歸責之意思狀態、須有違法性之行為、須有因果律之損害,其實質仍然是四要件說,只是將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合並為一要件。我國學者有的主張德國的四要件說,如謝邦宇等,有的主張法國的三要件說,如王利明。
(二)對民法通則106條第2款的分析
106、2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對此款規定進行嚴格的語義解釋,並不能直接得出三要件或四要件的結論,但作出四要件的解釋更為合理。
首先,它沒有指出加害行為所導致的後果即損害這一要件。其次,其中的由於一詞指的是過錯與侵害行為之間的關系,還是過錯侵害與損害結果之間的關系,也不明確。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則可以理解為立法者將過錯要件與加害行為區別開來,暗示了四要件的理論。如果是後一種情況,則可以理解為立法者將過錯與加害行為合並為一個要件,暗示了三要件的學說。但是,在該款中並沒有涉及損害後果方面的問題,因此,作第一種解釋更為合理。
(三)司法解釋的態度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沒有一般性地確認三要件說或四要件說,但是有一專門的解釋表明其傾向於四要件說。在《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之七中指出:認定侵害名譽權,應當考慮
(1)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
(2)行為人的行為違法;
(3)違法行為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四)主觀過錯與客觀過錯三要件說與四要件說的根本分歧在於對過錯性質認識的差別:
主觀過錯說認為:過錯是主觀的一種心理狀態,與行為無關。
客觀過錯說認為:過錯並非在於加害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具有可非難性,而在於其行為具有可非難性。
客觀過錯說認為過錯是違反法定義務、對受害人的權利之侵害或者未達到合理的行為標準的行為。實際上,客觀過錯說是將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與客觀行為合並起來考察,強調從客觀方面判斷行為的可歸責性,弱化對加害人心理狀態的要求。
我們認為,主觀過錯說 強調主觀過錯為歸責要件,解釋了過錯來源於行為人可非難的主觀心理狀態,從而奠定了責任自負的基礎,突出了侵權行為法的預防與教育功能;而客觀過錯說 割裂了意志與行為的關系,否定了人的意志對行為的決定作用,因而不能准確地說明客觀過錯的內容和本質。
因此,我們同意主觀過錯說,贊同四要件的觀點。即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有:
加害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的過錯。
二、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
由於無過錯責任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因而過錯不是其構成要件。有人認為,特殊侵權行為,有的不以行為之不法為要件,有的不以過失為要件。這兩種觀點均主張過錯不是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我們同意這樣的主張。但是,無過錯責任是否只需要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這兩個要件呢?
我們認為是不夠的。在一個侵權案件中,即使依據無過錯責任原則進行歸責,如果只有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也不能認定被告的責任,因為我們還需要對其侵害行為的違法性加以說明。例如,司法機關對犯罪份子的住所依法進行搜查,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失,這時雖然可以認定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兩個要件的存在,卻不能認定司法機關的行為為侵權行為,因為司法機關的行為為合法行為。所以,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三:加害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編的《人格權法新論》一書中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這種觀點已被不少學者所認可,並被許多論文和著作所引用。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並無提及隱私權字眼的明文條款。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4. 怎麼理解民法的本質和本位

法的本位是法律的基本觀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或者回說以何者為中心民法本位,答一種是義務本位觀點,認為,自然人在社會中各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形成不同的等級。一種是權利本位觀點,認為,人來到世上是來做人的,自然人各個體都享有做人的資格。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是權利本位主義。
我理解就是人在這個社會中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民法的基本內容,給民法奠定基礎的東西.

而民法的本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維護民事關系~來保證統治階級的統治.

5. 民法的基本原則

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如下:一、平等原則;二、自願原則;三、公平原則;四、誠信原則;五、綠色原則;六、公序良俗原則。

6. 簡答題,民法的本質

民法調整復的財產關系和人身制關系是與一定社會發展時期中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從本質上講,民法就是把一定社會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的。
民法,是調整民事主體間發生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在民法學研究領域,可將民法區分為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和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僅指系統編纂的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則包括民法典和其他一切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在我國,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又可稱為廣義上的民法,包括《民法通則》和物權法、債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海商法、保障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7. 你所理解的民法本質是怎樣的

民法是調整民事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體系。

8. 民法與社會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熱點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誰 發布:2025-09-14 08:19:29 瀏覽:870
簡單民法 發布:2025-09-14 08:18:20 瀏覽:394
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事件 發布:2025-09-14 08:15:01 瀏覽:650
楊曉虹律師 發布:2025-09-14 08:14:51 瀏覽:161
第一個民法典是什麼 發布:2025-09-14 08:11:55 瀏覽:134
婚姻法離婚可以強制開庭嗎 發布:2025-09-14 07:57:10 瀏覽:173
法院中國 發布:2025-09-14 07:50:24 瀏覽:935
規章制度培訓新聞報道 發布:2025-09-14 07:49:42 瀏覽:667
仲裁法58與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9-14 07:49:33 瀏覽:947
道德法治煮婦也瘋狂20 發布:2025-09-14 07:49:28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