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謝鴻飛民法

謝鴻飛民法

發布時間: 2021-03-02 23:57:35

❶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有哪些特色專業

很多人對社科大太不了解,再簡單科普下:
1、社科院、中科院與教育部是三個平級的正部級單位。各自管各自的大學。
2、社科院2017年之前只有研究生院,2017年才成立社科大,招收本科生。
3、社科大合並了中青政的本科與研究生師資團隊,這個師資與中央團校師資不一回事,完全是兩個隊伍,團校師資還留在團中央。中青政過去30年因為提前錄取,所以收到了很多好苗子,學生的分數大多數可以上人北清師。畢業生普遍優秀,不僅不可能拖社科大後腿,而且社科大立馬就有了一支近500人的大學管理團隊,經驗豐富,可迅速協助社科院把社科大做大做強。
4、人文教育領域,社科院地位無人可比,牛人輩出,社科大學生必定是站在巨人肩上往上走,會青出於藍。
5、2017年進社科大是第一屆本科生,頭5屆的本科生都因其特殊歷史階段(學校建設第一階段),會享受社科院與校方更多的重視,比起進老牌大學,會有雞頭而非鳳尾的感覺。
6、社會大眾普遍只知道社科院研究生院,社科大至少還需要5年時間讓更多社會大眾了解。
7、社科大目前有望京和良鄉兩個校區,還有更多校區在規劃與准備中。
8、學校剛建1年,馬上拿去和經營了幾十上百年的學校比,不客觀。放眼未來10年,即在兩個5年後,人文領域,它只會是中國最牛的大學之一。

民法上,義務與責任的關系

在一般觀來念看來,民源事義務與民事責任之間不外乎是基礎與保障之關系,即民事責任以民事義務為基礎,以民事主體不履行民事義務為條件;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履行義務和實現權利的法律保障,有如此認識足矣,無過多討論之必要。但是通過歷史的追溯,我們發現在羅馬法上,未對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加以區別,至德國普通法時代,仍沿襲羅馬法思想,不對義務和責任加以區別。只是在日爾曼法上,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有明確的區別。近現代大陸法系民法因受日爾曼法影響,乃對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作了明確的區分。我國民法又因繼受大陸法系民法及蘇聯民法思想,從而亦嚴格區分民事義務與民法責任兩個概念。將視野轉至英美法系民法,其與羅馬法相同,亦未對義務與責任加以區別。由是觀之,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之關系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認知模式——分離說與融合說。

❸ 民法總則正式施行,到底對普通人有什麼樣的影響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這部共206條的總則,被稱為「民事權利的網路全書」,將影響每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我們假設一個名叫「小明」、壽命75歲的中國人,在從搖籃走向墳墓的約27375天里,看看總則將如何保護好他(她)的一生。本報記者采訪了民法學商法學專家,一起講述「小明」一生與總則的故事。

6老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

人生七十古來稀,小明也終將老去。中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占人口近1/5的老人需要得到妥善照顧。

不過,小明不用擔心「老無所依」。總則首次增設了成年人監護制度,小明可以與兒女或者養老院等事先協商,自己設定監護人。等到小明年老喪失或者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時,由自己設定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如果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監護爭議,總則還規定了「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在給小明指定監護人時,會優先尊重他(她)的真實意願。

謝鴻飛表示,這是為了防止老人在進行一些重大交易時受到損失,並充分保護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情感利益。

此外,即使小明膝下無兒女,政府民政部門或者當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也會「托底」,擔任監護人,陪伴他(她)安度晚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小明留下的財產,將按其生前意願得到妥善處理,哪怕他(她)指定贈予當時仍是母親腹中的胎兒,仍受法律保護。

這就是作為中國人的小明一生可能與民法總則發生的故事,總則的溫暖將呵護每個中國人走完一生。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孫憲忠教授所說,有了民法總則,13億中國人的生活之路將走得更安全、更踏實、更有平等機會、更有尊嚴。

❹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有哪些特色專業

北京市重點學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民商法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國內優勢學科:世界經濟、國際政治經濟、當代中東研究、美國外交、拉美經濟、中歐關系、日本政治 中國國內優勢學科、俄羅斯學、區域經濟合作、政治經濟學、企業管理、產業經濟學、農村發展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市場學、技術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氣候變化經濟學等。

學校重點學科:西方經濟思想史、發展經濟學、會計學、農業現代化、服務經濟學、金融監管學、數量經濟學 學校重點學科、人口統計學、城市經濟學、美學、佛教、夏商周考古、一帶一路與中外關系史、中國近代中外關系史、俄羅斯東歐史、西藏治理研究等。



(4)謝鴻飛民法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1月,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16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8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114個(含23個自主設置的博士學位二級學科)、碩士學位二級學科119個(含23個自主設置的博士學位二級學科);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 民族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國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 新聞傳播學 考古學 中國史 世界史 工商管理 農林經濟管理。

網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❺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主題是相鄰關系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這個方向靠譜么

論《物權法》中相鄰關系規范的性質
關鍵詞: 相鄰關系規范/意思自治/強行性規范/任意性規范

內容提要: 我國《物權法》中關於相鄰關系的規范,大量使用「不得」和「應當」的強行性用語,但我們在閱讀《物權法》文本時,不應完全限於字面用語的原初含義,而應具體分析其在物權法體系中應有的作用和性質。其中「不得」的規范具有保障基本人權、便於與公法銜接的功能,應為強行性規范;而「應當」類的規范應有當事人意思自治、自由協商的餘地,以促進物盡其用,但當事人雙方的約定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相鄰關系規定的內容雖多為『不得』或『應』,其性質真正屬於行為禁止規范者畢竟還是少數。」 ——蘇永欽[1]

一、對我國物權法中相鄰關系規范的文義解讀
法律通過各項具體的規則來實現其對社會的治理,民法更是通過各項法律規范來調整人們的現時行為,並為未來的行為提供指引和預期。對於法律規范,從不同的標准可以做出不同的分類,而從法律規范內容上對人們行為的強制限製程度來區分,可以將法律規范區分為強行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強行性規范是「無論當事人的意思如何,都強制性地調整當事人的法律關系。」[2]而任意性規范則是可以「得通過交易當事人的約定排除其適用的法律規范。」[3]從整體而言,民法是私法的典型代表,因此民法中應當有較多的任意性規范,允許當事人的私法自治,例如合同法等內容。但是民法調整的范圍中有許多涉及到不特定他人的利益,因此民法並不總是由任意性規范構成的,例如物權法中就有較多的強行性規范,因為「物權是一種對物直接加以支配的權利,它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直接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因此不能允許當事人通過合同自由創設物權。」[4]事實上,物權法所具有的較多的強行性規范,也構成了物權法與合同法的一大區別。物權法的這種強行性也同樣反映在其有關相鄰關系的規范之中。

《物權法》所有權編的第7章是關於相鄰關系的專章規定,共有9個條文。在這9個條文中,「不得」一詞出現了3次;「應當」一詞出現了8次,其中有7次是關於相鄰關系中權利行使規則的規定; 「可以」一詞只出現了1次。按照我國法理學通常講授的法律規范的分類,強行性規范乃是當事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其標志便是法律規范中出現「禁止」、「不得」、「應當」、「必須」等詞;而「可以」等詞才是任意性規范的典型用語,當事人才可以自由約定適用與否以及如何適用。在《物權法》關於相鄰關系的9個條文中,使用「可以」一詞的,僅是關於在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沒有規定的情況下可以適用當地習慣的規定,而該章中涉及到相鄰關系行使的具體規則,全都使用的是「不得」與「應當」兩詞。從《物權法》的條文表述來看,相鄰關系規則乃是典型的強行性規范,當事人並無自由協商的餘地。
二、對「不得」和「應當」規范的具體分析
《物權法》之所以將相鄰關系作為一種法定權利加以規定,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相互鄰接的不動產「由於化學或物理之作用,或多或少必會影響鄰接之土地或不動產之用益。受影響之不動產所有人若動輒以其所有權受妨害,而行使其所有權保全請求權,必將使鄰接之土地陷於無從用益之窘境,易地而處又何當不然。」[5]在如此容易引發紛爭的權利邊界,法律的適當介入,為當事人強行制定一個權利的界碑,減少日常瑣事的大量紛爭和訴訟,其立法目的是為了在總體上促進社會的和睦,節約社會資源,避免人們把精力都投入到不必要的訴訟之中,徒增訴累。「問題在於,相鄰關系規定中有哪些是行為禁止規范,哪些僅是物權調整規范,完全不具有禁止或強制為一定行為之意?」[6]物權法中相鄰關系規范的強行性文義用語,是否完全排斥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與自由協商?物權法為民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完全不具民法之意思自治的特色,所以我們在閱讀《物權法》文本時,不應完全限於字面用語的原初含義,而是應當具體分析這些用語在物權法體系中應有的作用和性質。
1.對「不得」規范的具體分析
《物權法》中使用「不得」一詞來進行規范的相鄰關系行為,全都集中在第89條至91條這3條之中,其所強性禁止的行為同樣也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建造建築物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的;第二類是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的;第三類是挖掘土地、建造建築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危及相鄰不動產的安全的。從內容上看,這三類「不得」進行的行為,或者是侵害相鄰權利人的通風採光日照權的,或者是危害相鄰權利人身體和精神健康的,或者是危及相鄰不動產權利人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通過對這三條規范的內容分析,我認為《物權法》在此採取「不得」的強行性禁止態度,有其正當性和合理性:

第一,為了保障基本人權。在現代社會,保障人權不僅意味著應當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權,而且還應當保障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在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體面、健康的生存的權利。如果一方建造的建築物違反了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了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則無疑於剝奪了相鄰不動產權利人進行正常通風、採光和享受日照的權利,而陽光和新鮮流動的空氣是人們健康的生活所須臾不可或缺之物。「通風、採光、日照不僅是維持人們基本生產生活的要求,也是最低限度的生活條件,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涉及個人的尊嚴的問題。」[7]如果相鄰的建築物間距過窄且過高,完全將另一方的房屋籠罩在陰影下,則另一方權利人不得不常年生活在陰暗潮濕和沉悶的環境中,縱然一方給予另一方一定的經濟補償以換取同意,法律也採取強行性的規定來禁止和拒絕一方當事人以經濟補償的方式來完全購買對方當事人的基本人權。同其道理,如果一方在自己的不動產之上從事污染物、雜訊、電磁波輻射等危害活動的,或者大肆改造房屋導致房屋有可能傾倒而將他方當事人的人身財產置於現實的危險之中的,法律不會坐視一方對另一方基本人權的金錢收買,而是做出禁止性規定。

第二,便於與公法銜接。物,尤其是不動產,不僅是個人權利的標的,而且與他人、與社會公眾都具有密切的利益聯系。絕對的、不受限制的所有權觀念已經陳舊,現代社會的所有權都是受到社會公益方面的諸多限制。譬如權利人的不動產,既要受到政府的城鄉規劃,不能隨意選址建造,同時還要遵循政府部門對房屋質量、消防、環保等方面的諸多要求。因此,在政府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現代社會,縱然是私法領域的民法,也難免留下國家干預市民生活的痕跡,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民法必須注意與相關聯的公法性、管理性規范的銜接,即民法須能「容讓公法」,[8]方能使民法與其他法律部門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共同維持社會的良性運作。而《物權法》的這3條規范,就便於與相關公法的銜接。這些規范是公法介入私法的表現,其背後都有相應的公法規范存在的影子。

具體而言,這3條規范涉及的是國家工程建設標准、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各種污染物等有害物質的規定,以及相關施工及建築物安全的標准,與這些規范緊密銜接的公法規范有《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建築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等。《物權法》中這3條規范的存在,為這些公法規范介入私法、參與管理權利人對不動產權利的行使行為,留下了介面和餘地。並且這些單行法律法規的修改,遠較作為未來《民法典》組成部分的《物權法》為易,所以可以根據市貌的變遷、時代的變化而及時進行修訂,卻不必因此而頻頻修改具有私法根本法性質的《民法典》,從而保持民法典的穩定性。
2.對「應當」規范的具體分析
《物權法》對於「應當」的規定,其內容主要是關於鄰里之間的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而需要利用他方不動產的行為。這些內容是為了生活的便利,必要但非必需,不似日照、採光、通風等權利一樣涉及基本人權。從字面意義上看,「應當」一詞具有法律上強行性要求之義,然而,相鄰關系固然是為保障相鄰不動產權利人之間各自權利行使中的必要延伸,以保證所有權的完整行使,但行使權利畢竟是民事主體的個人行為,是屬於私法上意思自治的范疇,法律為何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協商?試舉一例:《物權法》第86條第2款規定:「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對自然流水的排放,應當尊重自然流向。」那麼假如甲乙為同一條小河流沿岸的兩戶居民,甲在乙的上游,對於該條河流的利用,依照物權法則應尊重河流的自然流向而為,但如果甲希望在乙的上游築一個小水壩養魚養蝦,同時甲對於乙承受的水流量減少的不利後果,願意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補償,乙對此表示完全同意,並且這種行為實施後不會影響他人的生活。那麼甲和乙的行為就並沒有尊重自然流水排放的自然流向,而是以人為約定的形式進行了改變,此時甲乙違反了《物權法》中以「應當」形式做出的強行性規定,其行為的效力如何?

相鄰關系與地役權的區別,其中一個便是法定與約定的關系,但是為什麼會有此種差異?我認為,其原因在於相鄰權(相鄰關系)既然是所有權的必要延伸,那麼行使所有權時常不得不涉及到相鄰關系,對於一種日常所需而當事人自行磋商成本較大的權利,由法律出面進行最低限度的界定,利用法律的權威性在當事人之間推行法定規則,可以省去當事人之間大量的、高成本的磋商成本,這也是法律的社會作用之一,即法律替社會節約成本。「土地相鄰,其權利行使彼此互有影響,若各所有人皆得主張自由使用、收益、處分其所有物,並排除他人之干涉,勢必造成沖突,因此必須在一定范圍內加以規范,以保障土地充分利用,維護社會生活。」[9]但是法律是一種規則之治,具有普遍性,關注的是社會的普遍正義,而對於個別正義則難免不適。相鄰關系的目的既然在於保障雙方當事人都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正常使用其不動產,那麼相鄰關系的法律調整應以當事人雙方的同意為界限,只要雙方當事人對相鄰不動產的利用達成了一致意見,並且此種一致意見並不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則法律的目的已經實現,可以允許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因此,應理解為「『不得』,原則上指的是不具有此一權能,而非其行為為法律秩序所不容;『應』原則上僅指與相鄰土地間義務或不利益的分配,而非法律秩序課予一定行為義務。」[10]

所以,即使雙方當事人的約定改變了《物權法》相鄰關系中以「應當」形式做出的規定,只要這種約定不違反公序良俗、誠實信用等民法的基本原則,那麼這種約定在當事人之間就是有效的,法律應當尊重當事人的這種約定。在上例中,甲乙兩戶居民自願約定改變小河流的自然流向而加以利用,這種約定應是有效的,甲完全可以按照約定來利用該水流並向乙支付價款。

事實上,《物權法》關於相鄰關系一章中已經明確指出,法律調整相鄰關系的目的和原則在於「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而且《物權法》的一些具體規則也暗含了尊重當事人意願的意思。仍以第86條第2款為例,該款前段為:「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既然是合理分配,那麼合理的標准很難有一個整齊劃一的客觀標准,合理與否,主要是看當事人雙方的心理感受。如果上例中甲方改變水流的自然流向加以利用,同時向乙支付一定的補償費用,乙對此表示同意,那麼此時對於自然流水的利用,在相鄰的甲乙之間應當是合理的分配,甲多利用一些水流,而乙獲得額外的金錢補償。

三、相鄰關系規范中應有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空間
1.「應當」類的規范應允許當事人意思自治
「民法上之相鄰關系,其制度之目的,原在調節相鄰不動產所有人之互相間對土地之利用,以維持鄰居之和平相處。」[11]在公法滲透私法的今天,相鄰關系規范中不僅包括了法律為相鄰權利人之間的和平相處而作出的各種規定,還包括了一些銜接公法性規范從不動產社會管理的角度做出的規定,因此,對於相鄰關系規范應當分其內容區別對待。

對於「不得」類的三個條款,因為涉及不動產權利人的基本人權,不容拋棄,也不容改變,所以乃是真正的強行性規范,當事人雙方不得自行約定進行改變。如果雙方自行約定改變了這些規定,比如雙方約定一方當事人可以在自己房屋內從事製造大量雜訊的活動,另一方對此危害行為表示同意並接受金錢補償。則此約定違反了《物權法》以及《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的強制性規定,製造噪音的一方當事人行為會被環保機關查處、罰款並責令停止,同時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此種約定也屬無效,一方不得依據此種協議而繼續製造噪音,而另一方受領的金錢補償屬於不當得利,依據《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而對於《物權法》中規定為「應當」的相鄰關系規范,主要是因用水、排水、通行、建造、修繕建築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而需要利用土地的事項,這些事項屬於不動產權利人利用自己不動產所必須具有的權利,否則其不動產物權是不完整的。但是,對於這些利用不動產以及要求相鄰不動產權利人進行配合的方式在不違反民法的公平正義、公序良俗等基本價值原則的前提下,應當允許當事人雙方進行自由協商。雙方當事人可以就相鄰關系中各自權利的行使方式、補償標准、期限等進行充分的自由協商,當然,不動產權利人對於這些對應於「應當」類的權利,如果不需要行使,也可以拋棄之。[12]這些都有雙方當事人進行自由協商的餘地。
2.允許當事人意思自治可以促進物盡其用
允許當事人對相鄰關系中的大部分行為規則進行意思自治,不僅弘揚和貫徹了作為民法核心理念的意思自治思想,而且在不動產資源日趨緊張稀缺、注重經濟效率與合理的今日,更有促進物盡其用的功能。此即「民法上有關不動產相鄰之制度之存在理由,……其主要目的已不再專為調和個人所有權之利害關系,而在促進物盡其用之社會利益也。」[13]

市場化是宏觀層面上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途徑,而在微觀層面上,允許當事人之間對於相鄰關系規則的行使方式進行自由協商,而不是由法律一律進行強行安排,則可以將權利更多的配置給最有需求的當事人,同時由其對對方當事人進行有效的補償,這樣就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了權利產權的優化配置。這也是在具體民事主體之間進行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方式之一。「大部分『民法』相鄰關系規定的作用僅在於避免特殊土地狀況拉高交易成本,而非禁止交易。」[14]因為當事人本人更清楚各自的需求、收益和成本,而法律的劃一規定並不如當事人的協商有效,因此允許當事人進行協商,最能實現物盡其用。《物權法》對相鄰關系規范的大部分規定,只是為當事人設置了一個產權界定的基本模型,雙方當事人在遵守民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可以進行自由博弈、平等協商,在雙方同意的基礎上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物權法》中關於「應當」的規定,「只是使獲得特定利益的民事主體取得了與其他民事主體討價還價的資本,從而使其在放棄法律所賦予的權利時,能夠獲得相應的對價。此類規范,都非所謂強行性規范。」[15]所以當事人依照各自需求,在諸如通行道路的位置、通行方式或者管線鋪設的路線等事項上進行意思自治,對彼此不動產之間權利的行使達成一致意見,其行為是有效的,並且實現了《物權法》促進物盡其用的功能。
3.當事人雙方的約定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當事人之間對相鄰關系中權利義務的具體行使及履行方式進行自由協商、簽訂合同自然應當認定有效,但是這種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內部約定並不能對抗第三人。「相鄰關系規定主要是在調整相鄰關系人間之私權利沖突,……當事人間仍不妨作不同之約定或予以拋棄,但此項約定僅具債之效力,約定當事人間固應受其拘束,非當事人之第三人例如得主張相鄰關系通行權土地之受讓人自不受拘束。」[16]

其原因在於,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乃僅具有債的效力,而債的效力具有相對性,僅能約束合同雙方當事人,不能對他人產生約束效力。同時,雙方之間的約定不具有公開性,他人也難以得知,縱然得知,第三人並沒有參與締約,不是合同當事人,自然不受合同效力的拘束。因此,第三人無需善意,無論其是否得知相鄰不動產權利人之間的約定及其內容,其都不受該約定的拘束。例如,有相鄰兩戶之間關於通行問題達成協議,允許時常晚歸的一方於每日夜間仍得開車穿行另一方的庭院,而每月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額的補償。則縱然有第三人知道該協議的存在及其具體內容,在其成為一方不動產的買受人時,非有特別約定,仍然不受該約定的約束。

當事人雙方的約定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主要適用於第三人成為其中一方不動產權利的買受人的情形。當一方出售其不動產時,即使其與鄰接不動產權利人之間的合同尚未到期,買受人也不受該合同的約束。買受人仍得依據《物權法》的規定及具體情形,向相鄰方主張不同的相鄰關系行使方式。例外的情形是,買受人在購買不動產時,作為購買合同條款的一部分內容,同意對相鄰關系的合同也一並繼受,或者單獨約定繼續承受此種約定,則買受人自願成為合同的當事人,那麼合同自然對其發生效力,先前約定的相鄰關系形式方式仍得延續下去。
四、結論
《物權法》中關於相鄰關系的規定,畢竟屬於調整當事人私人之間利益關系的規范,除少量關系公法性質的管理規定以外,大多數規范應當屬於任意性規范,或者僅發生指引作用的倡導性規范。相鄰關系規范「雖涉及公益,多屬間接,應容留當事人私法自治空間。」[17]我國《物權法》的立法過程中,兩部主要的專家學者草案建議稿在關於相鄰關系規范的內容中,事實上採用了較多的任意性規范,在為當事人設立基本行為模式的基礎上,常允許當事人雙方對具體權利的行使事項進行協商,其相鄰關系一章中多次出現的用語是「有權請求」、「可以請求」,[18]或者是「從其習慣」,[19]其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色彩甚濃。但是立法機關頒布的《物權法》中關於相鄰關系一章的規定,卻通篇充斥著「不得」、「應當」的強行性規范用詞,幾乎完全剝奪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空間。我們要想讓《物權法》能夠在現實生活中較好的實施和被遵守,就應當不局限於《物權法》的字面文義和用詞,因為立法機關用詞的不科學和不嚴謹將會導致法律在現實中實施的困難和被規避。我們應當從《物權法》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出發,從法律行為的效力出發,去分析相鄰關系規范的性質,區別該章中所用「不得」和「應當」二詞所真正對應的規范效力,在解釋相鄰雙方對相鄰關系的約定的效力時,應認真區分此類約定是否違反前述3條銜接公法管理的規范,若無,則應允許當事人雙方在「應當」的法定模式下仍得享有自行協商、意思自治的空間和自由。

注釋:
[參考文獻]
[1][6][10][14]蘇永欽.私法自治中的經濟理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31, 219, 219, 228.
[2] 謝鴻飛.論法律行為生效的『適法規范』--公法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及其限度[J].中國社會科學,2007,(6).
[3] 王軼.物權法的任意性規范及其適用[J].法律適用,2007,(5).
[4][7][12]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修訂版)(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63, 657, 667.
[5][16]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修訂2版)[M],台灣:2003自版.289, 291.
[8] 蘇永欽.民事立法與公私法的接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6.
[9][17]王澤鑒.民法物權第一冊:通則·所有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10, 212.
[11][13]陳榮宗.相鄰地必要通行權[A].鄭玉波主編.民法物權論文選輯(上)[C],台北:台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5.222.
[15] 王軼.物權法的規范設計 [J].法商研究,2002,(5).
[18] 參見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條文、立法理由、參考立法例(物權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19-234.
[19] 參見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理由與參考立法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15-363.

❻ 民法總則的主要起草人有哪些

您好,根據網路搜索的結果,有這樣一些: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回究中心主任、中答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人大法工委立法專家委員會立法專家楊立新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孫憲忠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法室主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謝鴻飛。
五個單位來協助立法機關准備民法典草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務院法制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學會。

❼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本人目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讀金融研究生,路過答一下~

宿舍

本科生三人間,碩博兩人間,上桌下床,有獨立衛生間,正常使用水電不花錢,熱水要錢還挺貴的,40塊錢一噸。有空調哦~總的來說住宿條件還是不錯的。不足的地方時宿舍限制功率350w,隔音效果太差(宿舍都這樣啦)。

以上,社科院大學還是值得就讀的!

❽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知名學者

王家福、李步雲
註: 為表彰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建設和法治建設做出傑出貢獻的老法學家,營造法學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法學理論隊伍,經中國法學會各研究會、省級法學會、全國重點法學院校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推薦,中國法學會會長會議討論研究,2012年9月,中國法學會決定授予王作富等25位同志「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 第一屆(1995年):夏勇
第二屆(1999年):信春鷹、孫憲忠
第四屆(2005年):莫紀宏
第六屆(2011年):熊秋紅
第七屆(2014年):張生 王家福: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原副會長,原中國法學會民法經濟法研究會會長
李步雲: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顧問
梁慧星: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日民商法研究會會長
劉海年:中國法學會互聯網與信息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律史學會學術顧問,中國人權研究會顧問
張慶福:中國憲法學研究會顧問,原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會長
劉楠來:中國國際法學會原副會長
陳明俠: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顧問
劉兆興: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李順德:中國知識產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副會長
王曉曄:中國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競爭法專業委員會主任
李林: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陳澤憲:國際刑法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副會長
陳甦: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莫紀宏:國際憲法學協會副主席,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律師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馮軍: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孫憲忠: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李明德: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吳玉章: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
劉作翔: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副會長
王敏遠: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周漢華:中國法學會互聯網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行政法學會政府規制專業委員會會長
沈涓: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
冀祥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張廣興: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陳欣新: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
薛寧蘭: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鄒海林:中國法學會保險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熊秋紅: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謝增毅: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柳華文:中國行為法學會軟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海洋法學會常務理事
常紀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法分會副會長
渠濤: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日民商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劉仁文:中國犯罪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行為法學會常務理事
張生: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
謝鴻飛: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
鄧子濱:中國警察法學會常務理事
席月民: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高旭晨:中國法律史學會秘書長
高漢成:中國法律史學會副秘書長
徐立志: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
葉自強: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余少祥:中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

❾ 請幫忙找一篇有關「物權行為無因性」的英文文章,附帶中文譯文,中文譯文約3000字,在線等,急!!!!

本文探討的是關於物權行為無因性的最基本問題——其概念和存在范圍問題。筆者認為:物權行為無因性指物權行為的效力和結果不受原因行為的影響而不是物權行為的效力和結果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當然債權行為為原因行為的一種。通過對梁慧星、王利明、廣漱稔等學者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概念進行分組區分,得出如下結論:一、物權行為原因包括設定原因、負擔原因、轉移原因、拋棄原因。債權行為為負擔原因的一種。二、物權行為應是無因的,具有抽象性。第一個結論說明了物權行為的原因不僅有債權行為,還有其他原因。第二個結論則說明了物權行為獨立後應使之抽象化。由此得出所分第二組概念具有科學性。然後對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的關系作了具體的分析,並討論了不同情形下是否存在無因性問題。通過五種情況下是否存在無因性問題的分析,認為,凡是存在物權行為的地方,就存在物權無因性問題,只不過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多在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並存的情況下探討,但不能因此否認其他非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必然導致物權行為的無因性這是邏輯推理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只要承認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就應該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最後筆者認為我國的物權立法不應僅僅貫徹區分原則,還應貫徹無因性原則。

1820年,薩維尼在柏林大學講學過程中指出:「為履行買賣契約或其他的轉移所有權為目的的契約而踐行的交付並不是一種單純的事實行為,而是一項以包含有以轉移所有權為目的的物權契約」。這普遍被認為是薩氏提出物權行為無因性的開端。從此,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風靡全球,在世界各國主要是大陸法系國家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爭論。我國學者對此問題研究起步較晚,但已取得了豐碩成果。該理論已成為中國民法學界和法律實務工作者的一個熱門探討話題,特別是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物權立法,這一問題又被作為一個熱點和難點擺在立法者和學者面前。遺憾的是,目前對於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探討大多集中於該理論的優缺點和存廢問題上,對於其概念和存在范圍的基本問題少有涉及。作為法律初學者,筆者才識淺陋,資料有限,試圖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概念和存在范圍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與眾學者商榷,同時希望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物權立法進一些綿薄之力,至此,筆者心意足矣。

一、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概念的理解

中國民法學界著名學者梁慧星認為:所謂物權行為的有因無因,是指立法和理論如何處理物權行為與作為其原因的債權行為的關系問題,即物權行為效力是否受債權行為影響,如物權行為效力不受債權行為影響,即為無因;反之,即為有因。王利明認為:無因性指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孫憲忠認為:物權抽象原則(即無因性)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和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廣瀨稔認為:物權行為的效力並不因原因行為(通常為債權行為)的無效或不成立而蒙受影響,此即為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或「無因構成」。以上為比較有代表性的概念,筆者把他們分為兩組,第一組即梁慧星、王利明,另外謝懷拭、史尚寬、日本的三和一博、平井宜雄等著名學者也持同樣看法。第二組為孫憲忠,廣瀨稔,另外,陳華彬也持同樣觀點。

兩組對於物權行為無因性概念的理解初看起來沒有什麼差別,仔細看來就會發現區別之處。第一組認為:無因即物權行為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第二組認為:無因即物權行為效力不受原因行為影響,廣瀨稔認為原因行為通常為債權行為。可見,兩組之間的區別在於:前組認為原因行為僅有債權行為,而後組認為原因行為不僅局限於債權行為。當然債權行為為原因行為的一種,並且是很重要的一種,但不能據此否認其他原因行為的存在。那麼哪一組概念更科學呢?

我們知道,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創始人為薩維尼,現今唯一以物權行為無因性立法的是德國民法典,看一下他們的相關論述,對此問題的理解會大有裨益。薩氏在論述物權行為無因性時,以買賣為例。首先將物權和債權從體繫上加以明確分離;其後,又區分了作為原因的債權行為與作為結果的物權行為之不同,然後,進一步主張物權行為必須抽象化(即我們所說的無因性),使之與作為基礎的債權行為相分離。薩氏認為,物權行為既然獨立存在,就應使其抽象化。由於其論述時是以買賣為例,就使人們產生了誤解,好像無因性僅存在於買賣之中。總之,薩氏的物權行為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無論民事主體因何種原因而進行物權的變動,他們關於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均應為獨立法律行為,其效力和結果與原因行為沒有關聯的學說。實際上,通過薩氏在其出版的《現代羅馬法體系》(第3卷)和《債權法》(第2卷),我們可以看到,薩氏關於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乃是僅從原因行為「錯誤」之場合加以展開討論的,而對原因行為「無效」或「不成立」的情形,物權行為之效力是否受影響問題,則全然未有涉及。但其後不久,這一無因性理論遂立刻擴張到原因關系的「不合意」場合:即使原因關系無效或不成立,物權契約的效力也不受影響,僅因原因的欠缺,讓與人享有不當得利請求權。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薩氏傾向於第二種觀點。薩氏雖以買賣為例,但其認為原因行為不僅僅局限於債權行為。如果薩氏對此的說明不甚明了的話,那麼,《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對物權行為抽象性進行的說明則比較明了。其說明為,「因此,本草案的物權行為僅依賴於自身目的。該類行為的目的即:設定、負但、轉移、拋棄物權。因此,個別行為的內容只要求當事人以上列行為目的指向的意思所做出的表示。物權行為有必要具有抽象性質。......。」從這段說明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物權行為原因包括設定原因、負擔原因、轉移原因,拋棄原因。債權行為為負擔原因的一種。二、物權行為應該是無因的,具有抽象性的。第一個結論說明了物權行為的原因不僅有債權行為,還有其他原因。第二個結論則說明了物權行為獨立後應使之抽象化。由此可見,《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也認為原因行為不僅僅局限於債權行為。至此為止,第二組概念的科學性已不言而喻。實際上,按語義解釋方法對無因性進行解釋時,無因即為結果不受原因行為的影響,而不能解釋為結果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那麼物權行為原因有哪些種類呢?按有關學者觀點,物權行為原因種類有:取得原因、清償原因、贈與原因、條件原因。其所謂的清償原因即我們所說的債權行為。為什麼會產生第一組概念的誤解呢?筆者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五點。第一、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創始人薩維尼在論述該理論時以買賣為例,給人造成了誤解;第二、買賣在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和重要,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第三、學者在研究物權行為無因性時,通常以買賣為例,形成了「思維定勢」;第四、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是相對應的概念,人們往往把它們放在一起討論;第五、對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存在范圍的錯誤認識反過來加劇了對概念的錯誤理解。

二、關於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的存在范圍

筆者為什麼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概念如此細分,在於不同的概念理解對無因性存在范圍的認識存在巨大差異。按第一組學者的觀點,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問題只在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並存的情形下才存在。因為無因性是物權行為效力和結果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沒有債權行為,物權行為效力當然無法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當然不存在無因性問題。對此謝懷拭、程嘯曾明確指出:只有針對買賣交易行為,我們才研究其中的物權行為是否受其原因——債權行為——效力的影響,即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甚至認為:物權行為只是針對買賣、互易和贈與等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的行為而提出的理論。果真如此么?筆者認為:只要存在物權行為獨立性問題,就存在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只要存在獨立的物權行為,物權行為就是無因的。這一點將在下面重點闡述。於此需提請注意的是,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適用,以物權行為本身有效成立為前提,如果物權行為本身不成立、不生效力、被撤銷或無效,則根本不發生無因問題。

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是一組相對應的概念,關於他們之間的關系,學者多有論述。胡長清在講到二者關系時說:「有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同時並存者,例如即時買賣是。有先有債權行為後有物權行為者,例如不特定買賣是。有僅有債權行為而無物權行為者,例如僱傭是。有僅有物權行為而無債權行為者,例如因不當得利返還原物是」。洪遜欣認為二者關系有四種情形:(1)兩者同時並存,如即時買賣、消費借貸、消費寄託等;(2)債權行為先於物權行為,如通常的買賣;(3)僅有債權行為,如僱傭契約;(4)僅有物權行為,如因不當得利返還原物。另外易軍博士在其論文《論德國和台灣地區法上的無權處分制度》中把二者關系分為五種。筆者在參考上述分類的基礎上,把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二者關系分為五種:(1)僅有債權行為,如僱傭、租賃等提供勞務的合同或移轉財產使用權的合同;(2)僅有物權行為,如物權的拋棄,不當得利返還原物;(3)兩者同時並存,即時買賣如是;(4)債權行為先於物權行為,如一般買賣,抵押權、質押權的設定;(5)物權行為先於債權行為,典型的是最高額抵押的設定。學者們在對物權待業和債權行為二者關系進行分類時,大部分講的比較簡單,沒有把它們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無因性聯系起來。現在,我們將這一問題集中論述,並將之同獨立性、無因性聯系起來。

在第(1)種情況下,由於不存在物權行為,當然不會存在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在第(2)種情況下,兩組學者的理解就大相徑庭。第一組會認為:由於債權行為不存在,當然不會發生物權行為效力受債權行為影響問題(此觀點正確),當然不發生所謂的「獨立性和無因性」的問題,也沒有什麼「分離原則」可言。史尚寬也明確指出:「不基於債權關系之物權行為,系獨立為之者,不發生有因無因問題」。鄭玉波也說:「物權行為不基於債權行為而發生者,則該項物權行為能否發生物權變動之效力,即端視該項行為本身能否有效以為斷,固不發生有因無因之問題」。第二組學者在論述時,沒有把他們同獨立性、無因性聯系起來,暫無從考察他們的觀點。筆者認為:在此種情況下,仍存在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是仍是無因的,因為原因行為不僅僅局限於債權行為。只要存在獨立的物權行為,就存在無因性問題,這是物權行為獨立後的必然邏輯推論。當然,對於物權行為獨立後是否必然導致無因性的問題,當前學術界有肯定說和否定說之分。肯定說以馬俊駒、余延滿為代表,二人認為,「承認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就要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否定說代表人物頗多,譬如梁慧星、陳華彬等。第一組學者大多認為獨立性不必然導致無因性,甚至第二組的陳華彬也持否定說立場。物權行為無因性創始人薩氏認為:物權行為獨立後,就應使其無因化。因為既然存在獨立的物權行為,物權的移轉只能基於物權的意思表示,物權移轉的結果不是根基於原因行為,發生物權移轉的效果只與當事人移轉物權的意思表示有因果關系,而不受原因關系的影響。可見薩氏是站在肯定說的立場上。《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也認為物權行為獨立後應使之抽象化。第一部分已論述。筆者贊同肯定說。筆者認為:物權行為獨立性中已包含無因性,物權行為既然為一獨立的法律行為,在邏輯上就不應受原因行為影響,如果受原因行為的影響,就不是獨立的法律行為。所以,物權行為的效力只能由其自身所決定,受其自身的影響,即當事人是否適格,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標的是否確定、可能、合法,是否履行了法定形式。在此筆者談一下自己對物權行為獨立性的認識。在此問題上,筆者贊同謝鴻飛博士的看法即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是一事實問題。物權行為只要客觀存在,其就是獨立的。判斷標准有二。第一、是否存在獨立的物權意思表示。第二、意思表示是否具有法律意義。按照此標准,物權拋棄是一典型的物權行為,那麼該行為的效力只能受物權拋棄的意思表示影響,而不受物權拋棄的原因影響。那麼,物權拋棄中的原因是什麼呢?物權拋棄的原因或是與他人的約定,或是為了增加他人財產利益的意思表示。下面一例能說明此問題,乙有一領帶,甲認為其奇醜,遂與乙約定,「乙若拋棄該領帶所有權,則甲贈乙人民幣若干」。乙遂拋棄其領帶,乙拋棄其領帶所有權的原因就在於其與甲約定的條件即條件原因。該條件原因即使後來被認定為無效,物權拋棄的效力仍不受影響。所以,在此種情況下,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仍是無因的。第一組學者的錯誤就在於他們認為原因行為僅有債權行為,債權行為不存在,就無從發生有因無因問題。
在第(3)種情況下,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仍在。債權行為作為物權行為的原因行為,與物權行為同時並存,存在著物權行為是否受債權行為影響問題,按照物權行為獨立後必然導致無因性的觀點,物權行為也是無因的。

在第(4)種情況下,兩組學者認為在一般買賣情況下都存在無因性問題。而關於抵押權、質權的設定,觀點不一。我們知道,在抵押權、質權設定的過程中,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是發生在一個大的交易系統中,債權行為不一定必然導致抵押權、質權的設定,後者是為擔保前者而產生存在,故抵押權、質權具有附隨性、從屬性。抵押權、質權的成立、處分和消滅均從屬於所擔保的債權。從這一點看,物權行為簡單是「有因」的,但筆者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仍是「無因」的。我們知道,法律是一種社會制度,所有社會制度都是為特定目的而設,從一開始統治就帶有強烈的價值追求。基於立法政策、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維護的考慮,法律往往對法律行為規定了生效要件,這是公權力控制私權濫用的一種世界各國通用的做法。當事人在進行法律行為時,為了使其行為發生自己期望的效果,就必須接受法律的規定,否則不能如願。國家為了實現抵押權、質權的擔保功能,明文規定抵押權、質權與其擔保的債權同時存在,隨之消滅而消滅。當事人在訂立抵押合同、質押合同時,就必須接受法律的明文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法律規定已成為當事人意思表示的一部分,是當事人物權意思表示中的一當然默示條款(只不過該條款來源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是必須接受的內容)。從這點來看,抵押權、質權的設定、成立和生效仍然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的結果,而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只不過當事人在物權的意思表示中默示物權行為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物權行為效力系於債權行為,這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所以,物權行為仍是受物權合意的影響,而不是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仍是無因的,只不過由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掩蓋了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廬山真面目」,使人難以看清。謝懷拭、程嘯認為:「在這兩種抵押中,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是明顯分開的,所以對此不用講什麼『分離原則』,總之,就這類物權來說,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無因性問題都不發生,也就用不著去爭論了」。筆者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既然是明顯分開的,就更體現了分離原則,說明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獨立性必然導致無因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仍存在著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仍是無因的。

在第(5)種情況下存在無因性問題嗎?以最高額抵押為例。最高額抵押是為擔保將來不特定債權之清償而設定,物權行為先於債權行為,按照因果關系,肯定是因前果後不可能先果後因。所以在此種情況下,債權行為是不可能影響物權行為的,物權行為是獨立的,是無因的,況且最高額抵押的設定不一定必然導致債權行為的發生,並且擔保的債權總額不能超過最高限額,從這一點來看,物權行為是影響債權行為的,這一點最體現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最高額抵押的設定原因無非是為了將來的連續交易關系、勞務提供關系或連續借款關系,但不論是何種原因,都不能影響最高額抵押設定這一物權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總之,此種情況下,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仍是無因的。如果有一種行為使所有學者都不得不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的話,那麼它就是最高額抵押的設定。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第(2)種情況探討了非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第(3)(4)(5)種情況探討了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可見,凡是存在物權行為的地方,就存在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只不過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多在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並存的情況下探討,但不能因此否認其他非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必然導致物權行為的無因性,這是邏輯推理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只要承認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就應該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為了使說明的問題更具廣泛性和周延性,我們再以遺贈法律關系為例談談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在遺贈法律關系中,遺贈受領人獲得財產所有權是基於遺贈人遺贈其財產所有權的單方物權意思表示而獲得的。該物權行為的原因行為是遺贈人的遺囑行為。遺囑行為使遺贈人負有在死後移轉自己財產所有權於遺贈受領人的義務。該原因行為不能影響物權移轉的效力。即使遺囑行為無效,仍不影響遺贈受領人獲得財產所有權。所以,在遺贈法律關系中,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仍是無因的。

當前,我國學者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普遍看法是承認其獨立性,不承認其無因性,認為獨立性不導致無因性的必然貫徹,類似瑞士民法對物權行為的看法。當今中國立法中是否存在物權行為的規定,學者間存在分歧,但實踐中卻建立了一些符合物權理論的規則。比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或權利證書交付後一方當事人(主要是出賣人)反悔提出撤銷並返還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性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並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至於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以用債權關系來解決。2000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第五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文件明確宣告,在當事人的物權意思表示可以證明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登記,也承認物權變動的有效,這一處理與德國民法典第873條第二款這一典型的物權行為理論應用條款幾乎沒有差別。學者擬定的兩部《中國物權法建議稿》中採納了區分原則,這是與國際接軌的表現,也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值得肯定。但筆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應全面貫徹即採納了物權行為區分原則(即獨立性),就應該採納物權行為無因性。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havior of property without e to the basic problem -- its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problem there. In my opinion : Property sexual acts without referring to the real effectiveness and results from the impact of reasons, not the real effectiveness and results from the claim, of course, claims acts as a reason for the acts. By Liang Huixing, Wang Liming, Kwong Shu Nim and other scholars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cept of a distinc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 1, property rights, including act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reasons set burden reasons, the reasons for the transfer, abandon reason. Claims to act as a burden on the reasons. Second, property rights should act without reason, is abstract. The first conclusion shows the real reasons for the claim is not only acts,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The second conclusion is illustrated in the real acts after independence should make it abstract. The resulting by-second concept is scientific. Then the real behavi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ims made specific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non-issues. Through five of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re is no problem because of the analysis that all the property there, There is no real sexual problems, but no real acts of sexual problems in the real behavior and claims of both acts under study it does not deny other non-claims acts as a reason for acts of property without e to the problem. Property Ac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property without sexual This is the logical corollary. So as long as we recognize the interests of independence, they should recognize the interests of non-sexual. Finally, I believe that our property legislation should not only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distinction, but also because of non-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1820, in Berlin University Sacigny lecture course :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sale contract or other transfer of title deeds for the purpose of practicing and the delivery is not a simple matter of implementation for, but to include a transfer of title to the propert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lease. " This is widely perceived as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property proposed for the start. From then on, no real acts of sexual theory swept the world.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a civil cause of the extensive and heated debate. Chinese scholars study this problem started late, 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The theory has become the Chinese civil law scholars and legal practitioners to explore a hot topic. In particular, China's ongoing property rights legislation, The problem was as a hot and difficult in the face of legislators and academics. Unfortunately, the current property for the conct by the theory of focused largely on the merits of the theory and abolition, For its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basic issues involving rare. As a legal beginners, the author ability and insight shallow, limited information Property right to act without reason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cope of the existence of shallow talk about their own views,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discussion, hope for the ongoing property rights legislation in some small way, then, this writer wishes pledge. First, the real sexual acts withou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hina, China and France scholars renowned scholar Liang Huixing that : The so-called property as a result of acts without reason. this is the theory and how to handle property rights and acts as its reasons for the claim of relations, that is, whether the effect of acts of property claims by the acts, such as acts of force against property claims affected, or without reason; Instead, namely as a result. Wang Liming think : no real sexu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ims from the impact. Sunxianzhong that : Property abstract principle (that is, without sexual) means property rights in its conct and outcome effectiveness is not dependent on the reasons for their behavio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invalidity of the act and should not lead to the revocation of the discharge from the course invalid and withdrawn. Hirose Nim that : the real effect is not e to conct reasons (usually claims acts) are invalid or do not suffer, -- the real acts without reason or "no connection with." The above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cept, the author the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the first group Liang Huixing, Wang Liming, In addition R. swab, Shichangkuan, Japan's three and a Nikai Horizontal-to such famous scholars also hold the same views. The second group Sunxianzhong, Hirose Nim, while Chen Huabin holds the same view. Property groups for sexual acts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at first glance it did not make any difference, we will find it careful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That the first group : without reason that the real effect of acts of claims from the impact. The second group think : without reason that the real reason for the behavioral effect not affected, Hirose Nim think the reasons for the claims usually acts. This shows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s : the former group that acts only reason for claims,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latter group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claims act. Of course claims to act as one of the reasons, and is a very important, but we can not deny the basis of other

熱點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誰 發布:2025-09-14 08:19:29 瀏覽:870
簡單民法 發布:2025-09-14 08:18:20 瀏覽:394
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事件 發布:2025-09-14 08:15:01 瀏覽:650
楊曉虹律師 發布:2025-09-14 08:14:51 瀏覽:161
第一個民法典是什麼 發布:2025-09-14 08:11:55 瀏覽:134
婚姻法離婚可以強制開庭嗎 發布:2025-09-14 07:57:10 瀏覽:173
法院中國 發布:2025-09-14 07:50:24 瀏覽:935
規章制度培訓新聞報道 發布:2025-09-14 07:49:42 瀏覽:667
仲裁法58與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9-14 07:49:33 瀏覽:947
道德法治煮婦也瘋狂20 發布:2025-09-14 07:49:28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