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民法典
⑴ 信譽的價值 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一、何為誠信誠信是什麼?從道德范疇來講,誠信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偽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
二、誠信:從傳統走向現代
誠,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後成為中國倫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疇。直到孔子時期,「誠」還未形成為理論概念。孟子時不但已經形成為理論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這里,誠不但是天道本體的最高范疇,也是做人的規律和訣竅。荀子發揮了「誠」的思想,指出它為「政事之本」。他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禮記·中庸》里,「誠」成為禮的核心范疇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只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學》把「誠意」作為八條目之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成為聖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宋代周敦頤進一步認為「誠」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誠實在內的「誠」看作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基礎和各種善行的開端。程頤更為直截了當地說:「吾未見不誠而能為善也」其見解入木三分。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批判地繼承了「誠」這個范疇,肯定誠實是社會公德中的一個重要規范。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誠實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漸明晰為:忠誠、正直、老實。忠誠的主旨是對祖國、對人民、對正義事業的忠誠。當然,這種忠誠不是盲目和狹隘的「愚忠」,而是認同於崇高的理想,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奮斗,從而表現出樂於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正直,是指為人正派,處事公正坦率。老實,則特指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信,也是中國倫理思想史的范疇。「信」的含義與「誠」、「實」相近。從字形上分析,信字從人從言,原指祭祀時對上天和先祖所說的誠實無欺之語。隋國大夫季梁說:「忠於民而信於神」,「祝史正辭,信也。」後來,由於私有經濟和私有觀念的發展,原有的純朴的社會被逐漸破壞。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得不訂立誓約。但誓約和諾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懾力量維持。春秋時期,經儒家的提倡,「信」始擺脫宗教色彩,成為純粹的道德規范。孔子認為,「信」是「仁」的體現,他要求人們「敬事而信」。他說:「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將「信」作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則,強調「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歷代當權者大都將「信」作為維護秩序的重要工具。《左傳·文公4年》中說:「棄信而壞其主,在國必亂,在家必亡。」《呂氏春秋·貴信》對社會生活中的信與不信之後果,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會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憂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不貞。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並對「信」作了較詳盡的論述:「竭遇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他認為「信」要求誠實,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現,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說:「以實之謂信」,其說與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裡,誠與信往往是作為一個概念來使用的。「信,誠也」,「誠」與「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來,傳統倫理將誠信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品質,認為誠實是取信於人的良策,是處己立身,成就事業的基石。總之,是一種個人生活的准則。
三、與誠信有關的故事
1、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2、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里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他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四、誠信的作用
從哲學的意義上說,「誠信」既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對於社會抑或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於人民。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這些話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國家的領導者依靠什麼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誠信」就是取信於民、團結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對於一個社會單位(如一個企業)、一項社會事業(如一個行業、一項職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誠信」作為一項普遍適用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是建立行業之間、單位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動關系的道德杠桿。很難設想,一個不講誠信、不守信用的單位或企業,在現代法治社會會有長期立足之地。一項社會事業也只有依靠誠信立業,才能順利發展。
對於每個社會成員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人生立於世間數十年,必須不斷學習,以獲得知識、增進知識,知識既是個人謀生的工具,也是個人為社會服務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光靠「知識」工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去指導,否則,知識也可能成為滋生罪惡的工具。「誠信」精神就是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們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重要道德准則。個人以誠立身,就會做到公正無私、不偏不倚,講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約、取信於人,就能妥善處理好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我們可以說,「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德基石;它不僅對促進社會穩定繁榮、導正社會風俗、醫治社會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強社會成員的個人道德涵養,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培養有知識、有作為、講道德、守法紀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國、立業之本,也是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寶。
五、如何恪守誠信
我們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誠信,就要對自己講的話承擔責任和義務,言必有信,一諾千金。答應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約定見面,一定要准時赴約。上學或參加各種活動,一定要准時趕到。要知道,許諾是非常慎重的行為,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情,不能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如果我們失信於人,就等於貶低了自己。如果我們在履行諾言過程中情況有變,以至無法兌現自己的諾言,就要向對方如實說明情況並表示歉意。這與言而無信是完全不同兩件事,所以說樹立誠信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恪守誠信的傳統美德,還要把「江湖義氣」與恪守誠信區別開來,認清「江湖義氣」的實質和危害,不被這種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壞習俗所污染,做到恪守誠信。文字[/c]
誠信,是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又是治理國家必須遵守的規范,調節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系著社會秩序。
做人需要誠信,誠信贏得尊嚴;經商同樣需要誠信,誠信贏得市場。
(一)誠信是支撐社會的道德的支點
誠信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就是說講誠信,是天下行為准則的關鍵。在我國傳統儒家倫理中,誠信是被視為治國平天下的條件和必須遵守的重要道德規范。古代聖賢哲人對誠信有諸多闡述。比如:孔子的「信則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誠而立」;孟子論誠信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荀子認為「養心莫善於誠」;墨子曰「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誠信作為人生行為的重要准則:「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莊子也極重誠信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誠之極至,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這就把誠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韓非子則認為「巧詐不如拙誠」。總之,古代的聖賢哲人把誠信作為一項崇高的美德加以頌揚,生動顯示了誠信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從古到今,人們這么重視誠信原則,其原因就是誠實和信用都是人與人發生關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沒有誠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誠信是支撐社會的道德的支點。
(二)誠信是法律規范的道德
誠信原則逐步上升為一種法律原則始自羅馬法,後來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繼承和發展,比如法國民法、德國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總則中的第二條規定:「任何人都必須誠實地行使其權利並履行其義務。」
誠實信用也是我國現行法律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明確的規定。由於其適用范圍廣,對其他法律原則具有指導和統領的作用,因此又被稱為「帝王規則」,可見「誠實信用」是並非一般的道德准則。在誠實信用成為法律規范的時候,違反它所承受的將是一種法律上的責任或者不利於自己的法律後果,這種法律後果可以是財產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罰。因此,誠實信用又是支撐社會的法律的支點,是法律規范的道德。
(三)誠信是治國之計
誠信為政,可以取信於民,從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無信、掩人耳目、弄虛作假,社會就無從安定。古有「欺君之罪」, 「欺君」不僅是冒犯尊嚴,而且會誤導決策,禍國殃民。 「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說。中國古代有商鞅立木樹信的佳話,也有不講誠信而自食惡果的烽火戲諸侯。中國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誠信」作為統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徵把誠信說成是「國之大綱」,可見「誠信」之重要。
當前黨和國家提出的「以德治國」,是誠信為政的體現,也是對我國優秀政治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落實「以德治國」,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倡導誠實守信的精神品質,是對優良傳統的繼承,也是時代的要求。
(四)誠信是行業立身之本
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講信譽、守信用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約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對我們的一種希望和要求。如果一個從業人員不能誠實守信,那麼他所代表的社會團體或是經濟實體就得不到人們的信任,無法與社會進行經濟交往,或是對社會缺乏號召力和響應力。因此,誠實守信不僅是社會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個從業人員應遵守的職業道德。
誠實守信作為職業道德,對於一個行業來說,其基本作用是樹立良好的信譽,樹立起值得他人信賴的行業形象。它體現了社會承認一個行業在以往職業活動中的價值,從而影響到該行業在未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無信不立」,對一個行業來說,同樣只有守信用、講品德,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行業品牌、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
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中國古代誠信故事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里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里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後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以真誠為骨
其實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樣,要以誠信為本。一位老作家寫道:「寫文章以天地為心,以真誠為骨。」他把真誠無散和為他寫作的准則,他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呈現在讀者面前,但求無愧於讀者,更無愧於自己的良心。
現在有些人為了賺稿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就弄虛作假,胡編亂造地寫一些文章。這其實是在欺騙讀者,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欺騙。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李勉葬銀
李勉是唐朝人,從小喜歡讀書,並且注意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做。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培養出了誠信儒雅的君子風度。
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從不貪取不義之財。
有一次,他出外學習,住在一家旅館里。正好遇到一個准備進京趕考的書生,也住在那裡。兩人一見如故,於是經常在一起談論古今,討論學問,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這位書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連忙為他請來郎中,並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幫他煎葯,照看著他按時服葯。一連好多天,李勉都細心照顧著病人的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書生的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一天天地惡化下去了。看著日漸虛弱的朋友,李勉非常著急,經常到附近的百姓家裡尋找民間葯方,並且常常一個人跑到山上去挖葯店裡買不到的草葯。
一天傍晚,李勉挖葯回來,先到朋友的房間,看見書生氣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陣歡喜,關切地湊到床前問:「哥哥,感覺可好一些?」
書生說:「我想,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可能是迴光返照,臨終前兄弟還有一事相求。」
李勉連忙安慰道:「哥哥別胡思亂想,今天你的氣色不是好多了么?只要靜心休養,不久就會好的。哥哥不必客氣,有事請講。」
書生說:「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來,幫我打開。」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書生指著裡面一個包袱說:「這些日子,多虧你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一百兩銀子,本是趕考用的盤纏,現在用不著了。我死後,麻煩你用部分銀子替我籌辦棺木,將我安葬,其餘的都奉送給你,算我的一點心意,請千萬要收下,不然的話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寧的。」
李勉為了使書生安心,只好答應收下銀子。
第二天清晨,書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遺願,買來棺木,精心為他料理後事。剩下了許多銀子,李勉一點也沒有動用,而是仔細包好,悄悄地坦在棺木下面。
不久,書生的家屬接下李勉報喪的書信後趕到客棧。他們移出棺木後,發現了陪葬的銀子。都很吃驚。了解到銀子的來歷後,大家都被李勉的誠實守信不貪財的高尚品行所感動。
後來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潔自律,誠信自守,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梁國志教子
梁國志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可是他家裡很窮,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做些小生意來養家糊口。梁國志為此苦苦哀求父親,讓他再讀幾年書。街坊鄰居見了,也覺得梁國志不讀書太可惜了,就幫著說情,有的還願意幫他出學費。父親也盼著將來兒子能有些出息,家裡日子就好過了。於是就答應讓他繼續學習。
村子裡的鄉親們都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很好;雖然都不富裕,還是經常幫助貧困的梁家。全村的人都盼望著梁國志將來能出息,好給他們村子爭爭光。小國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幸負鄉親們的期望,學習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於梁國志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下成長,他從小就形成了善良、誠實、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國志就中了舉人;二十四歲那年,他又中了頭名的狀元。梁國志在朝廷當了官以後,不忘家鄉父老,經常用自己的俸銀為鄉親們辦事。無論在哪裡當官司,他都替老百姓著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梁國志不但學問高,人品好,而且還擅長書畫,誰要是得到的書畫作品,都當做寶貝收藏起來。他的兒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時候就對書畫產生了興趣,吵著讓梁國志教他畫畫兒。
一天,兒子又拿著畫筆來找父親,還弄得滿臉都是墨汁。梁國志見了就想笑,幫兒子擦了擦臉,然後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學作畫之前,要先學會做人,沒有人格的永遠也不會成為優秀的書畫家。」
兒子抬起幼稚的小臉,很疑惑地問爸爸:「畫畫兒就畫畫兒唄,和做人有什麼關系?」
梁國志說:「一個真正的畫家,是用心在畫,而不是用筆在畫。如果你是一個誠實、正直的君子,你的畫也就會充滿正氣,讓人一看就覺得充滿靈氣。」
兒子眨眨眼睛,好像還不是很懂,於是梁國志就講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檜的例子。他說:「秦檜其實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的書法相當好,可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惡劣。他死了以後,人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齒地罵他,沒有人願意收藏他當時留下的書法作品,都認為留著他的字會帶來災難,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毀後仍到糞坑裡就是讓人用火燒掉。他的字現在留下的已經很少了,人們討厭他的字其實是討厭他這個人。」
兒子點點頭,好像聽明白。梁國志又說:「誠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說謊話、講信用的人,才會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作人。」
兒子聽了,牢記父親的教導,一生堅守誠信的品格,後來他真的成了當時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畫家。
⑵ 兒子要結婚問我要彩禮,但我都老了,不想給兒子錢,可以嗎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有所提升,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體現在彩禮的變化上面,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還沒有彩禮一說,雙方看上了對方的人品與內在,且家庭雙方不存在任何問題便結為夫妻,步入婚姻的殿堂,可以說是最沒有物質束縛的一代人。到了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提高,便對彩禮也有了要求,那個時候的彩禮是小三件,雖然放在現在來說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在那個時代來看也算的上有些價值,後面八十年代伴隨著三大件,代表著彩禮與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再到90年代開始向金錢上面發展,而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結婚的彩禮已經讓許多家庭難堪重負,比如車房都是女方的基本要求,甚至有的還需要額外的加上金錢,可以說結個婚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真的是非常的難。
如果孩子是打算自己付彩禮,但是因為彩禮數目太大,導致孩子實在是無力負擔彩禮的整體數目,那麼這個時候就不是孩子的責任了,而是女方的責任,並且這項行為已經觸犯了《民法典》中關於禁止高價彩禮的相關規定,可以對此項行為進行叫停。而不管怎麼說,自己年事已高,孩子已經成年並參加工作,自己於情於理都是可以不用繼續負擔孩子的彩禮費用的。
1.刑法學和民法學是圍繞法典上的法條講述的教材,有不同版本(我看的是紅皮書內版的),而刑法典和民法典是容法條(話說刑法典還好,中國現在的叫民法典嗎,忘了,不太清楚),中國只有一個版本(廢話!!)。
2.先看教材吧,有助於理解。
3.看來你是想考司法考試,那第二條當我沒說,因為時間可能有點緊。而且民法看法條可以做題,可以解決案例,但這一點在刑法上是行不通的,刑法要判斷既遂未遂、要判斷正當防衛還是緊急避險等等,總歸一句話,沒有講解認知後看刑法法條,等於沒學過刑法。我建議你聽指南針的刑法和眾合的民法,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4.ps看教材其實對司法考試作用不大,考研到時非看不可,但司考重在運用,哎,我上學四年聽的課卻沒有司法考試輔導班上的九個月的作用大,那差距呀orz
5.我也要考試了,共勉
⑷ 關於憲法的小故事一百字以內
寫作思路:可以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寫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要突出重點,不要平鋪直敘,重點的場面或過程要詳寫,寫具體。
正文: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憲法,就是統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規矩,是整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每一個公民應該遵守的原則。
憲法就好像我們的母親,我們要遵守憲法的一切規定,而憲法同時也保護著我們,讓我們不受外界的一切傷害。
憲法,也彷彿是我們的信仰,憲法高高在上,每一個人都不得侵犯,必須遵守。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好像一顆種子,播種出了許多法律、法規,這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和憲法相抵觸。
記得有一次,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表姐哭著跑來了我家,一問才得知舅舅想讓表姐讀完六年級的這個學期就輟學出去打工,沒讀過幾年書的舅舅認為女孩兒家讀書沒用,應該早點兒出去打工賺錢,媽媽一聽表姐的講述,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連忙跑去了舅舅家,跟他講起了我國的憲法。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孩子必須要有九年義務教育,否則那名孩子的監護人就是違法的。
聽了媽媽的講解,原本不以為然的舅舅立即改變了他原先那不合法的想法,決定供表姐上完大學。終於,表姐破涕為笑,臉頰上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
通過這件事,我這才明白了憲法對我們的重要性,它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我們雖生活在「憲法」這把大傘底下,但對於憲法的了解遠遠不夠,我們應該積極學習憲法,才能更好的在生活中處處依法行事,心中時時有法。
在後來的主動學習中,我心中神秘的「憲法」漸漸地展露出來,憲法是民主制度的律法,資產階級憲法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社會主義憲法體現社會主義民主。從階級實質來看,現代憲法基本上分為資產階級憲法和社會主義憲法兩大類型。
啊!憲法!你時時刻刻都在我的心中!你彷彿一把大傘,讓所有人民在大傘下享受憲法的保護!啊!憲法!你真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