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法理基礎
㈠ 誰能講一下「民法基本理論」是指什麼是民法基本原則嗎知道的嗎
民法的基本理論是對民法這一門學科的基本介紹,比如,民法的概念、版
調整對象、基本性質、權淵源、基本原則等,是對民法的介紹,
包含了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在這里,民法是一門學科民稱,准確點說應該是民法學。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作為一個部門法的基本法學理論,
是指貫穿民法的立法、司法、守法的根本思想,
是貫穿民法各個部門和制度的總的指導原則。
比如我國民法的誠實守信、公平等,這是法律的基本原則,
和具體原則、具體條款是相對應的。
date
㈡ 初學法律先學什麼好 是法理 還是民法
當然先學復法理,法理是制萬法之本,他幫助你了解什麼是法律,法律的本質是什麼,法律與其上層建築的關系,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各個部門法,否則,你對民法為什麼會有公平責任,什麼是大陸法系,比較法學等概念會非常的迷茫.
㈢ 民法的基本原理
不同法系的民法基本原理也不盡相同,
可以參考下列書籍:民法基本原理研究:以大陸法系民法傳統為背景 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780107961
㈣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中國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有以下五個:
(一) 人權主義
所謂人權主義, 是指以人權保障為最高理念, 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本位的價值觀念, 將私權利作為人權的基礎權利。人權主義是21 世紀的人文主義。人權主義的民法典, 實際上就是私權神聖的民法典, 它是民法權利法性質的必然要求, 即民法典全面確認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權利, 確保民事權利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剝奪。具體而言, 民法典首先要構建科學、全面的民事權利體系, 堅持除物權、知識產權實行權利法定主義外, 其他民事權利尤其是人身權利, 嚴格實行任意主義, 摒棄權利必為法律明文確認的僵化觀念; 其次, 對不同主體的民事權利給予同等的保護, 確認私力救濟制度, 完善公力救濟制度, 實行徹底的全部賠償規則; 再次, 明確規定類推適用在民法上的價值及其司法適用; 最後, 確認法院(法官) 不得以法無明文規定或法律規定不明確而拒絕審判。
(二)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 即私法自治, 是指民法范疇內, 民事主體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 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預。換言之,民事主體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斷, 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行為、自己負責, 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圍內, 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種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在因彼此間的權益發生糾紛時可以選擇糾紛的解決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實質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方式對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場經濟中, 當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 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識, 自主地進行民事活動,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享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利益, 承擔自己行為的風險。意思自治能確保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意思自由, 使之既不受其他當事人的非法干預, 也能抵禦不當或者越位的國家權力的干擾, 從而使市場的各種資源配置趨向優化, 保障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將協議、合同、契約三個概念統一, 恢復《民法通則》中的合同概念, 使一切民事法律行為皆受意思自治規則的調整, 全面落實契約(合同、協議) 自由; 在調整契約(合同) 關系方面, 盡可能多地設置任意性規范, 使當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優於任意性規范和法律推定條款。當然, 這里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 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當事人之間、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應當符合公平的價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個根本規則, 是民法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舍卻利益衡平, 民法將不成其為民法。基於利益衡平理念, 民法典一是應確認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情勢變更原則; 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別是強化對善意的當事人的保護, 建立善意當事人保護的一般規則; 三是確立自然人債務的法定免除制度, 規定一定期限內(如15 年) 債務人確實無力償付債務的, 債務人可以依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主張免除債務; 四是在體現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時, 注重效率原則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意義, 注重鼓勵交易、物盡其用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即制定所謂的「綠色民法典」。
(四) 規范科學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法律對現實的遷就、法律規范的通俗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困擾我國民事立法的突出問題。不顧法的自身的科學性而一味地遷就現實的立法觀顯然是不足取的。長期以來「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謂流行觀點也必須加以改變。在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通俗性發生矛盾時, 我們應當舍棄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學性。因為,法律再通俗, 它仍然是相當專業的, 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權、保證、繼承、收養等, 對一般的人來說, 都難以准確理解。眾所周知, 英美法是專家法, 其法律規范主要存在浩如煙海的判例文獻中, 普通老百姓是難以知曉的, 但在英美等法治國家裡, 普通人是如何行為的呢? 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實際上, 文本法並不等於生活法(實際在民眾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 永遠也達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於此, 民法典應當採取區別作法, 將涉及民眾基本私權利的規范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表達, 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規范則以科學性為唯一目標。堅持規范科學的理念, 民法典還必須以我國本土的活的法律規范為基礎並吸收國際上的通行規范, 既要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實際, 更要著眼於將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的「法域」統一, 即應在未來四法域統一的框架下來設計民法典的基本結構、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則。
(五) 民商合一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這是當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重大問題。從中國的歷史傳統、思維偏好、世界法律的發展趨勢看, 我國民法典應當以民商合一為一基本理念。堅持民商合一, 並非輕視或者否認實質意義的商法存在, 而是基於法的自身的規律性和邏輯性的考慮, 反映的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人特殊地位的覆滅、民法與商法的融合。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 ①將公示主義、外觀主義、交易安全、交易迅捷、嚴格責任主義確定為基本規則; ②確認非法人組織的獨立民事主體地位, 專章規定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非法人組織的主體法規則, 甚至可以賦予合夥企業以法人資格; ③不區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民事行為與商事行為、民事代理與商事代理、民事權利與商事權利、民事時效與商事時效, 不設商事法院或者商事法庭; ④明確國際商事慣例在民法淵源體系中的地位, 適當吸取國際商事慣例的可行規則, 將之直接規定在民法典中; ⑤不制定商法典, 也不必制定商事通則, 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海商法、破產法、企業登記法、會計法等仍作為民事單行法存在。
㈤ 民法適用中的情理與法理的辨證關系
情理以道德倫理為基本內涵,而道德倫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礎,特別是在民事法律中,這種體現更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說,情理往往代表著法的價值取向,比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它是道德倫理的直接法律化的產物;
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則;又如公序良俗原則(即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的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則更是直接體現著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情理作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種現實的既有狀態,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構成法律運作的實際環境與情況,因而在法律適用中情理必然成為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它甚至直接影響到對事實的認定和處理。
也正因為如此,法律的適用特別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為基礎,要將情理與法律的價值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而如果不考慮情理,就會導致認定事實的不便或導致案件的處理雖然合法而不合實際生活的要求,難以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具體論述:
比如前些年曾出現過的因一個裝修工人在所裝修的房屋內自殺,從而導致房主要求裝修公司將該房購買,而由其另外購置新房的案例,如果僅從法律上看,該房裝修工人在房內自殺,並未對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損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應駁回,但是通過電視台采訪公眾,公眾卻一致認為房屋損失相當明顯,房主請求合理。
(5)民法的法理基礎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1954年至2001年近半個世紀里4次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致力於制定一部屬於自己的民法典。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4次嘗試編纂民法典的努力均未能取得預期結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任務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隨即啟動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並作出了先制定民法總則、再系統整合民事法律的「兩步走」的民法典編纂工作部署。經過兩年多的論證、徵求意見、修改,民法總則按預定進程順利制定出來,民法典編纂工作由此邁出關鍵性一步。
我國要實現幾代人孜孜以求的「民法典之夢」,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鑒於之前民法典編纂工作一再受挫的教訓,一些人擔憂這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也難以順利完成。這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之所以能夠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外部環境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這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經濟體制基礎。民法典被稱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民法總則的制定。
從民法學自身來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民法理論研究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批判借鑒外國法學理論、制度、概念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民法學體系。
此外,從司法實踐來看,法官已具備比較好的法學素養,形成了較為正確的適用法律的思維。同時,人們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希望自己的權利能夠得到法律保護,這是制定民法典的群眾基礎。
民法總則的制定彰顯了黨和國家編纂民法典的堅定決心,打消了一部分人對我國民法典立法能力的懷疑。民法總則的順利通過,也推動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真正駛入快車道。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內,我們還要完成民法典分則各編的整合修訂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這需要相關部門、民法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群策群力、再接再厲,為編纂一部結構合理、體系完備、規范科學的中國民法典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網路——法理
參考資料:網路——情理
參考資料:人民網——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㈥ 民法基礎學
自學考試《民法學》基礎知識點
一、民法總論
民法總論是民法理論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以下分論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我國民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民法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這一本質。民法從其實施之日至廢止之日在我國領域內對自然人和法人等民事
主體都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民法學理論的核心部分。其他各章節都是圍繞著民事法律關系,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學習中,要抓住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徵,掌握其構成要素以及其
民生、變更、消滅的原因,分清各種不同的民事權利。
民事主體是民事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民和法人是民事法律關系中的重要主體。針對公民,必須掌握公民的概念、公民的權利能力起止,以及在不同階段公民具有的不同的民事行為能力。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和監護是針對公民作為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特殊情況作出的法律規定。個體工商戶、農
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則是公民作為民事法關系主體的特殊形式。
法人是與公民對稱的另一類民事主體。針對法人,必須掌握法人的概念、特徵、必備條件及分類,了
解法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特殊性。
物在民法中有很大的意義,很多民事法律關系都要涉及到財產,涉及到物。因此要掌握物的概念、特徵、分類以及各種分類的法律意義,從而把握各種不同種類物的流通范圍和國家對它的控製程度。貨幣、
有價證券、票據、股票、債券是特徵類型的物。
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稱為法律事實。法律行為是最廣泛、最重要的法律事實。絕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都是通過法律行為這種形式來體現的。要從法律行為與其他法律事實的區別中把握其法律特徵,掌握其成立要件、分類以及附條件法律行為和附期限法律行為。弄清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熟練認定各種無效民事行為,了解對無效民事行為的處理方法。
民事主體可以親自為法律行為,也可以讓他人代理進行法律行為。特別是在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代理制度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獨立的民事制度。學習代理制度時要抓住代理關系的法律特徵,掌握
代理的種類、適用范圍。濫用代理權和無權代理的表現及產生的法律後果及代理關系消滅的原因。
時效是一種法律事實。時效期限的屆滿會成為取得權利或者喪失權利的原因。時效制度適用范圍廣泛,
是一種重要的法律制度。
二、物權與所有權
物權與所有權是財產關系在法律中的主要體現,是民法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掌握物權的一般原理。物權是權利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權利。物權具有以下特徵:1、物權是對世權;2、 物體的客體是物;3、物權的內容是對物的直接管領和支配;4、物權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5、物權具有追及權和優先權;6、物權的保護方法的廣泛性。按照不同標准,可把物權分為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主物權和從物權;動產物權和
不動產物權;准物權。
財產所有權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在學習中,應主要掌握財產所有權概念、特徵、明確所有權中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的特點。合法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方式主要有原始取得和繼承取得。財產所有權消滅的原因主要有:1、所有權的轉讓;2、所有權客體的消滅;3、所有權主體的消滅;4、所有權的拋棄;5、所有權被強制消滅。我國財產所有權主要有國家財產所有權、集體財產所有權、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
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是物權中的另一重要分類。兩者都是他物權。
所有權雖具有排他性,介作為所有權關系的權利主體不一定只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數的。所有權權利主體多數的情況即是共有。財產共有可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要弄清各種共有關系中,共有人享有
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掌握共有財產分割時應遵循的原則。
所有權人在行使所有權權能時,其權利不是絕對的,而要受到法律的限制。相鄰關系實質是法定的對所有權人或佔有人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時的一各限制。學習相鄰關系時,要掌握相鄰關系的
特徵、種類及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㈦ 民法的幾個基本原則
民法基本原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1)立法准則的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的立法准則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立法中的指導作用和約束力。民事立法必須在一定的原則指導下進行,沒有一定的原則指導,民事立法就難以准確體現立法的宗旨,也難以達到立法的目的。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立法的過程中,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基本原則的確立,就對我國的民事立法起著指導作用。這種作用無論是在制定民事基本法上,還是在制定民事單行法或民事特別法上都有所體現。具體而言,在民法的基本原則確立後,所有的民事立法都應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具體的民法規范也要受其約束而不能與其相抵觸。
(2)行為准則和審判准則的功能
民法的行為准則功能和審判准則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活動和民事審判中的指導作用和約束力。民法基本原則雖然具有非規范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但它卻體現了民法的精神實質和價值取向,對整個民事法律制度有著統帥作用。在我國目前民事立法尚不完善,存在著諸多缺陷的情況下,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活動和民事審判就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如果遇到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就可依據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實施自己的行為,而且可以合理地預期只要自己的行為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就可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其次,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如果尋找不到相應的法律規范來適用,而且又不能以法無規定不處理時,則可直接依照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對案件作出適當的處理。甚至有學者認為,在現行法對某一現象已有規定但該規定違背民法基本原則,其適用會導致顯失公正時,法院可以不適用該具體規定而直接適用民法的基本原則。不過,在這種情形下應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參見梁慧星:《誠實信用原則與漏洞補充》,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70-71頁。
(3)彌補民事法律規范缺陷的功能
彌補民事法律規范缺陷的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存在缺陷的情形下,可起到彌補其缺陷的作用。事實上,民法基本原則在立法上的確定,正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產物。由於立法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認識上的局限,立法時不可能窮盡一切可能出現的社會現象,同時由於受法律本身穩定性的限制,不能朝令夕改,因此,現行民事法律規范往往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有些民事法律規范甚至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桎梏。在此情形下,民事主體就可以直接依據民法基本原則進行民事活動,人民法院也可直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處理有關案件。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民法基本原則實質上就是原則性民法規范,是具體民法規范的補充。
㈧ 什麼叫法理基礎
一句話:就是在法的理論和精神下該問題的理論依據
㈨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專等,一方不得將自己屬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