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精神pdf姚輝
㈠ 求王澤鑒的《民法思維》pdf
加個網路雲?㈡ 傳統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對作為民法存在基礎的市民社會和商品經濟根本要求的體現,它貫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終,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則在內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貫徹始終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規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補救性。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則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則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統帥和指導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內部矛盾,從而保持民法體系的和諧一致,藉以實現民法整體功能。
第二,具有行為准則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釋准則的功能。由於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規則對具體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規則對無限客體之局限性,模糊規則對確定事項之局限性,穩定規則對發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規則對豐富內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經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
(2)民法的精神pdf姚輝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民法的"精神脊樑"
平等原則。民法總則第4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則意味著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具體表現為:一是民事主體資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開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體資格,並且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都應該經過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三是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如若受到侵害,有權請求相對人採取補救措施,承擔民事責任,必要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保護和救濟。
公平原則。民法總則第6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本著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而司法機關在裁判民事糾紛時,也應該本著公平的觀念和要求。
基於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充分享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民事活動;民事主體在訂立合同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時,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具有對應性,不得顯失公平;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時,若是過錯責任,應按照過錯程度承擔責任,若是無過錯責任,應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失;法院在處理民事案件時,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適用明確規定的條款,沒有明確規定或者無規定,且當事人也無約定時,則應依照公平原則作出裁判。
㈢ 民法總則體現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三是民法總則將民法法律淵源的范圍擴大到民事習慣。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㈣ 民法基本原則中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民法基本原則中「平等」、「自願」必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1、平等原則
2、自願原則
3、公平原則
4、誠實信用原則
5、公序良俗原則
其中"平等原則"是我國民法的首要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是體現民法精神、指導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中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由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根本特性決定的,體現著國家的民事政策。不同的法律調整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性質不同,法律的調整原則、法律的精神也就不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這就決定「平等」、「自願」必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由於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一國在特定時期對民事關系的政策也必然通過民法的基本原則體現出來。例如,現代社會特別強調信用,強調社會公共利益,這些民事政策也就體現在誠實信用和禁止權利濫用或公序良俗原則中。
(4)民法的精神pdf姚輝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一)指導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突出表現在它的指導性。學者在論述民法基本原則時,強調它是指導原理、指導原則、指導方針。民法的基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司法均有指導意義。
立法者在制定民事法律規范特別是在制定民事基本法時,立法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民法所反映的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的本質和特徵是什麼,用什麼樣的條款高度概括這些指導思想和本質特徵?落實在概括性條款上就成為民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確定之後,不僅是民事基本法的指導原則,也是各項民事立法的指導原則。
民事主體掌握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能把握民事關系的大方向,在不了解民法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懂得民法基本原則,就能大體上懂得應當怎樣做,不應當怎樣做。
民法基本原則是司法機關處理民事案件的指導准則。司法機關以民法基本原則為指導,才能正確理解、解釋和使用民法規范。
(二)約束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都有約束力。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基本法中的具體規范和單行民事規范,具有約束力,即民事法律規范不能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行為受民法基本原則的約束,違反民法基本原則的民事行為不受法律保護。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司法活動具有約束力,法官解釋和適用民事法律規范應當以民法的基本原則為依據,如果偏離民法基本原則,就會形成錯判。
(三)補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中處於指導與統帥的地位,但是,通常在民事法律規范有具體的規定的情況下,必須適用具體規定,不能直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有學者稱民法基本原則是「帝王條款」,不可輕易動用,否則就會造成適用法律的偏差和混亂。
在民事法律規范沒有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民法的基本原則對民事法律規范起補充作用。由於立法者的認識有局限性;由於法律具有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由於社會關系不斷發展,立法不可能窮盡一切,因此現行法規往往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實際的需要。
在民事法律規范存在漏洞的情況下,需要法院補充法律漏洞,需要法院造法,這是各國民事立法與民事司法經驗的總結。補充法律漏洞和法院造法,比根據基本原則限製法律的效力有更高的要求,應當十分慎重,需要針對個案,根據民法基本原則,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進行充分說理的創造性裁決。由於基本原則是沒有具體構成要件和後果的抽象規定,如何准確地適用基本原則,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形成案例類型。
㈤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由民法調整的市民社會關系的平等性決定的,是指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適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法律平等地位,是指權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平等(相同),法人有與其自身活動相應的權利能力(不相同),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適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護是指法律對民事主體的保護規定是相同的,適用法律時不能區別對待,是由法律地位平等,適用法律平等決定的。
2、自願原則
自願是指在民事活動中體現當事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強迫,欺詐及其他不當影響和壓力自己作主。這一原則也是由市民關系的平等性決定的。我國民法的自願原則主要表現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遺囑自由。
3、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原則
社會公共道德,就是廣大市民公認的道德准則,與共產主義道德有區別。調整市民社會關系的民法,必然以市民的公共道德為准則。這是由道德和法律的一致性決定的。民法與市民道德精神一致,民事立法、執法、適用法律均不能違背公共道德。在法無規定的情況下,道德可以成為民法的淵源,成為解決法律糾紛的依據。
4、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按照誠實不欺、信守諾言的道德准則平衡當事人之間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的原則。
此項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實事求是,自覺履行義務,也賦予法官一種解釋法律及法律行為的裁量權,即以一個誠實信用人的理解進行解釋。
5、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權利濫用,是指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時超出權利本身的目的和社會所容許的界線。此種行為是違法的,故為法律所禁止。
行使權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專以侵害他人為目的,以絕小瑕疵拒絕對方給付,違背權利目的等,均為法律所禁止。
㈥ 姚輝的代表性成果
1.《民商法學的突破與堅持》,載《法學家》2008年第1期。
2.《單雙號限行中的所有許可權制》,載《法學家》2008年第5期。
3.《情事變更重述》,載《中州學刊》2008年第5期。
4.《論民事法律淵源的擴張》,載《北方法學》2008年第1期。
5.《信用法律制度的若干前提性判斷》,載《政法論叢》2008年第2期。
6.《震後重建中的若干民法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7月8日,第五版。
7.《中國民法的近代化及其當代課題》,載《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8.《動情,以法的名義》,載《判解研究》2008年第1輯。
9.《論特許經營權的法律屬性》,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0.《物權立法的若干法政策學觀察》,載《判解研究》2007年第3輯。
11.《關於民事權利的憲法學思維——以一般人格權為對象的觀察》,《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12.《對話辨共識 爭鳴求精進》,載《法學家》2007年第1期。
13.《人格權:何以可能》,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5期。
14.《企業徵信體系的構建與法律規制》,載《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15.《讓與擔保規制模式的立法論闡釋》,載《法學家》2006年第6期。
16.《論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17.《房屋承租人優先購買權之研究》,載《判解研究》2005年第5輯。
18.《2004年民商法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5年第1期。
19.《期待物權觀念深入人心》,載《法制日報》2005年7月20日,第1版。
20.《觀念比法條更重要》,載《法學家茶座》第9輯,2005年10月出版。
21.《2003年民商法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4年第1期。
22.《法典化的趨同與鴻溝》,載《法學雜志》2004年第2期。
23.《「人車之爭」的民法解讀》,載《判解研究》2004年第5輯。
24.《解讀人格權法》,載《人民日報》2003年1月8日。
25.《誠實信用:民法的「帝王條款」》,載《前線》2002年第7期。
26.《民法上的「停止侵害請求權」》,載《檢察日報》2002年6月25日。
27.《消費者是否有權對酒店說「不」》,載《人民法院報》2002年8月27日。
28.REC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 LAW:FOCUS ON DRAFTING THE CIVIL CODE AND JUS REREM , JOURNAL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AW,VOL.5,No.2,2001-2002.
29.《權利不能承受之輕》,載《民商法前沿》,創刊號,2002年第1期。
30.《悠著點兒》,載《法學家茶座》,創刊號。
31.《法官要講理》,載《律師文摘》,2002年春季號。
32.《逝者如斯夫》,載《判解研究》2002年第1期。
33.《internet與表達自由》,載《判解研究》2001年第1期。
34.《中國大陸的市場經濟與擔保物權法的課題》,載台灣輔仁大學《首屆兩岸民商法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台灣2001年出版。
35.《關於人格權的兩個日本判例》,載《人大法律評論》2001年卷,第一輯。
36.《「大學湯」案》,載《法學前沿》第5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
37.《堅硬的婚姻》,載《法學前沿》第5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
38.《法律:法官的還是法學家的》,載《法學前沿》第4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39.《中國人格權法的發展及其現狀》(日文),載日本《比較法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比較法研究所編輯出版,第34卷第1號(2000年)。
40.《宇乃月溫泉案》,載《判解研究》2000年第1期。
41.《侵權法的危機:帶入新時代的舊問題》,載《人大法律評論》,2000年卷,第二輯。
42.《人格權的研究》,載《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10月出版。
43.《大陸民法之發展及現狀》,載台灣《萬國法律》第100期特刊,1998年8月出版。
44.《人民法院機構設置及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研究》(上) ,《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
45.《人民法院機構設置及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研究》(下) ,《中國法學》1998年第3期。
46.《擔保物權與物權法》,《中外法學》1997年第2期。
47.《論一般人格權》,《法學家》1995年第5期。
48.《違約責任十論》,《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1.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法律碩士研究生用書《民法學原理與案例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2.《民法教學參考書》(上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3.《新版以案說法·民法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民商法司法解釋精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
5.《民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6.《民法總論案例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7.《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8.《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㈦ 我是大一法學的孩子。。求推薦幾本適合看的法律方面的書,求書名!謝謝!!
馮象《木腿正義》、林達《掃起落葉好過冬》
很好的書,推薦!
樓上說的書對於一個大一新生來說有些晦澀,
而這兩本書是培養對法律的興趣和初步感覺,畢竟學習任何東西都是以興趣作為最好的導師。
㈧ 求《民法學》,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程嘯主編,法律出版社的pdf
不列參考書目。來 法律碩士自(非法學)專業綜合課(含法理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 《法理學》張文顯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材) (2011 第四版) 《民法學》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程嘯著法律出版...